【中華百科全書●經濟●中國戰時的財力動員】 戰爭是力的表現。
所謂力,就是指人力和物力。
在現行政治制度與經濟組織之下,國家運用人力與物力,其間需要一種媒介,即是貨幣。
換言之,即是錢。
有錢始能取得人的服務和物的使用,以達到作戰的目的。
當第一次歐洲大戰,英國戰時標語,有云:「金錢是戰爭的武器。」
德國的戰時標語,亦云:「以槍彈斃敵,繼以錢彈斃之。」
而奧國名將莫托古里氏更強調云:「戰爭的利器。
第一曰金錢,第二曰金錢,第三仍是金錢。」
可見金錢在戰時的極端重要。
這金錢發生的力量,也可稱之為財力。
從這裏可以推知財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要素。
誰都知道,戰場是人力與物力消耗的一個大鎔爐,今日科學進步,戰爭規模愈擴大,所耗的戰費當更龐大。
因此,為了支持戰爭,一方面固需要動員全國的軍隊;
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須動員全國的財力。
講到財力的動員,就是在全國總動員開展之下,要迅速地與軍事條件相配合,而且要源源不斷供給數目龐大的戰費。
所以在戰爭期間,籌措鉅額戰費是戰時財政中的主要課題;
同時,還須籌畫大量建設資金,以促進生產,又是另一重要的問題。
中國抗戰期間,財政當局一方面既須籌措鉅額戰費,而他方面又須籌畫大量建設資金,其責任的艱鉅可以想見。
事實昭示我們,八年餘來,中國財政始終穩定,對於抗戰建國費用,均能源源接濟。
而且中國的財政,隨著戰事的演近,愈益堅強。
這在日方殊出意料之外的,在中國則完全由當局的艱難擘畫而來。
剛說過,財力動員須與軍事相配合。
換言之,軍事與財政,相為表裏,有充實的財力,即可獲得最後的勝利,且看中國戰時財政,為了要籌措鉅額戰費與大量建設資金,固不外主要的三種籌措方法:其一,增稅:將人民每年所得或歷年積儲,以強制分擔的方式,徵為國用。
其二,募債:將人民多年的儲蓄,或將銀行一時吸收的存款,用權宜借貸的方式,借供國用,這就是募債。
其三、發鈔:直接運用政府所具有的特權,將印刷局的輪機,加緊轉動,以製造籌碼,這就是發鈔。
各國籌措戰費,多以此三者為主。
中國的情形也大略相同,不過中國向採穩定政策,而另有其特點。
即增稅有限,募債無多,發鈔慎重。
但此三種方法外,尚有三個主要的方法,決非日人所能幾及的。
這三個方法便是:一、國際經濟的援助,二、華僑國內匯款,三、內地經濟開發。
就此三者,已足充實中國戰時的財力。
所以,中國的戰時財政是左右逢源,運用靈活,雖經八年的長期抗戰,而並不感覺有何困難。
縱令再戰幾年,仍然如此,中國戰時財政的特徵,實已把握住最後的勝利。
(周金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