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水滸傳】 一、書史(一)水滸傳在南宋時就已有了底本,其後經過多次演變,作者不僅一人,所作不僅一書。
故事情節隨著時代進展而逐漸放大,創作技巧也隨著時代進展而更形精美。
(二)水滸傳最早的祖本(在南宋),已不可得見。
大宋宣和遺事裏有關梁山故事的片段,可能是祖本的節本。
其後有施耐菴(元代)所著的水滸傳,現在也已不見。
元末明初,羅貫中依據施氏之作,重為編次二十卷。
羅氏的這部書就是許多今本水滸傳之所從出,但羅書至今亦未得見。
根據種種理由,大略可知其書的內容大概,又其一部或全部的原文,似仍存在各種簡本水滸傳中。
(三)明嘉靖間的郭勳(?)
將羅書重加潤飾改編,大異其本來面目,使之成為一部極偉大的名著。
為明代外敵之入寇,特在羅本事蹟之外加入征遼一節,共成百回,增列的意識當是要喚起國人同仇敵愾的民族意識。
改編者是郭勳本人,還是郭家的門客托各天都外臣的汪太函(百回本前有汪太函序)?
考證尚無定論。
(四)明萬曆年間的余象斗,取羅氏原書刊行,同時並加入郭氏所增的征遼一節,和他自己所增的征田虎、征王慶二節,水滸故事至此擴展成為增訂全本的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
(五)明天啟、崇禎年間的楊定見,又取郭本刊行,而加以余氏所增的田、王二節故事,二節故事並不依據余氏本文,而是由楊氏自己潤改的。
定為一百二十回全本,是為最完備的一部水滸全書。
(六)明崇禎時另有熊飛刊行的一百十五回水滸,與三國合稱為英雄譜。
同時又有五湖老人的三十卷本水滸出現,這兩種都是簡本,與余象斗的全本大致相同。
(七)清順治時的金人瑞(聖歎),割取郭氏本的前七十一回,以盧俊義的一夢作結,成為批評七十回本。
此後七十回本流行最廣,影響極大。
(八)在水滸傳的多種版本中,最重要的是羅本、郭本、余本、楊本。
在許多作者或編者中,最重要的是施耐菴、羅貫中、郭勳(?)
、余象斗、楊定見。
施是今知最早的作者;羅是為定今本水滸傳第一個祖本的人;郭是使水滸成為大名著的人;
余是使水滸成為第一全本的人;
楊是編定最完備水滸全本的人。
(九)水滸故事的逐漸擴大經過是:羅本:誤走妖魔、梁山聚義、全夥招安、征討方臘、魂聚蓼兒洼。
郭本:羅本放大加征遼。
余本:羅本加征遼、征田虎、征王慶。
楊本:郭本加余本中征田虎、王慶兩部分的放大。
二、重點人物分析水滸刻畫人物的佳妙,在於擺脫一般小說的類型化而進展到個性化。
寫的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真實的人。
重點人物如:(一)宋江:有大志,有權謀的領袖人物,重義禁欲,結交好漢,培養聲譽。
殺死閻婆惜後亡命江湖,與吳用、花榮裏應外合,分批介紹亡命者加入梁山。
上山之後,成為傀儡晁蓋之下的事實領袖。
在他真實與權術的性行間隔中常見漏洞。
(二)盧俊義:智勇英雄,逼上梁山,但因沒有班底,屈居第二,成為宋江利用號召鎮壓的招牌(亡命集團還得借重豪紳、官人之勢)。
(三)吳用:讀書人,永遠只能依人成事。
姓名象徵耐人尋味;
或是希望為吳(張士誠的國號)所用,或是文人無用。
(四)林沖:屈憤意識的表徵,權奸害民的專制時代裏,由順應而反抗的代表。
(五)武松:義烈典型,宋江內心潛意識快意殲仇的表徵。
(六)魯智深:懲暴之神,梁山重點人物中性行最為光明一致的一位,以忘我救人的仁心,維護人類的自由意志與人性尊嚴。
(七)李逵:宋江潛意識中獸性底層的表徵,也是作者故意安排,顯露宋江權術的揭示者。
三、創作意識分析(一)亂目上作:臉上有金印的英雄豪傑在「官逼民反」的無奈之下「逼上梁山」。
(二)社會寫實:專制政府腐惡統治,欺壓民眾,小人陷害君子,豪富權勢欺壓貧窮,男人誘騙女子。
刻寫權奸、貪官、污吏、劣紳、惡棍、淫婦、小人…,顯示出一個是非不明、正義不伸的社會實況。
(三)替天行道與招安:專制腐敗的政府無用,以義號召結合團體,升起杏黃旗來替天行道,但又盼望著招安,十分矛盾,所以說水滸故事是宋江矛盾意識造成的悲劇嘲弄。
近人孫述宇等分析水滸時代背景可能在宋室南渡之後,在金人統治下的志士,一面反抗異族的迫害,一面盼望南宋招安支援。
這一考證,似是消除矛盾的合理詮釋。
四、價值水滸是古典文學中白話長篇小說的傑作,白話文學成就極高。
內涵方面:社會寫實意識強大,人性、人生切剖成功;
形式方面:對話鮮活,人物刻畫生動,活用各種手法(如平舖、剪接、倒敘、反襯、插入等),戲劇性豐富,充滿創作藝術趣味。
五、缺失(一)人性缺失:如獸性殘暴部分的渲染不當。
(二)忽略女性:三個女頭領只是點綴,個性模糊;幾個淫婦,也只是類型化而非個性化。
(三)誨盜:俠以武干禁,誨盜的誤認對識淺者來說是可慮的。
(四)結構:舊事題材的取拾不易恰當,影響形成為創作的支絀不勻,未能充分開展,武松一人即佔十回,百零八人難以周全。
以致有模糊失敗的人物(如公孫勝的有如妖道,大刀關勝的標榜不顯);
有牽強幼稚的事件設計(如盧俊義的上山)。
六、水滸後傳與蕩寇志(一)水滸後傳:明遺民陳忱(西元一五九○~一六七○年)作,寫宋江等死後,李俊率領餘眾桴海王於暹羅之事。
(二)蕩寇志:清人俞萬春作,立意與水滸相反,寫梁山英雄被正人君子誅殺盡滅。
(楊昌年)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