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正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 23:32: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正史

 

正史之名,首見隋書經籍志,其序有云「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

 

正史體例,本紀、年表之區別以時,世家之區別以地,列傳之區別以人,書志、彙傳之區別以事。

 

而此混合各體之史,實創自司馬遷,以史記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也。

 

然正史雖以紀傳體為限,更嚴為區別。

 

「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其敢私增,所由與裨官野記異也。」

 

(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正史類)故中國史籍,浩如煙海,而號稱正史者,自古迄今,祇二十有五;

 

若加上清史五五○卷,衹二十有六。

 

其遞增之跡,李唐以後有「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四史」(加上三國志)之名。

 

唐宋皆以三史考試士子。

 

後屢有增加,遂有「十史」(三國志、晉書、南朝之宋、齊、梁、陳書,北朝之魏、北齊、周、隋書)、「十三史」(於「十史」之前加上「三史」)之統稱。

 

說見宋史藝文志。

 

宋代則有「十七史」之目(其說有三:其一,「十三史」外加兩唐書與兩五代史;

 

其二,無新唐書與新五代史,而有南史、北史;

 

其三,有南史、北史、新唐書與五代史記。)

 

元代加上宋史,則稱「十八史」,明代加上元史,稱「十九史」。

 

明世宗嘉靖初加遼、金二史,稱「廿一史」。

 

清乾隆問,明史修成,更加以舊唐書及舊五代史,為「廿四史」,最始刊本為武英殿本。

 

民國初,又將新元史列入正史,遂成「廿五史」。

 

民國四十八年國防研究院主任張其昀報請先總統兼院長蔣公核准,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以清史稿為藍本,纂修清史,於民國五十年雙十國慶全書出版,乃有「廿六史」之目。

 

正史有通史、斷代二體,除史記、南史、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外,皆屬斷代。

 

復有私撰、官撰之別,陳壽之三國志、范曄之後漢書、沈約之宋書、蕭子顯之南齊書、魏收之魏書,暨歐陽修之新五代史,出於一人之手者也。

 

司馬談子遷。

 

班彪子固女昭、姚察子思廉、李德林子百樂、李大師子延壽,成於一家之學者也。

 

自唐太宗詔廷臣二十一人,以臧榮緒等一十八家晉史,再加撰次,稱制旨臨之,既成,題曰御撰。

 

自是國史遂成官書,元之修宋、遼、金三史,明之修元史,清之修明史,民國之修清史稿皆屬之,自唐至民國初年,代設史館,纂修前朝史成為後朝之事業。

 

官修正史,史料自日曆、起居注、時政記、實錄、國史,以至諸家傳記、文集,皆為史館所網羅,史料較為詳備。

 

參與修史者,如多前朝諍臣,則立論亦較為公正。

 

按明史藝文志,正史則包括紀傳、編年二體。

 

四庫總目史部編年敘云:「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紀傳、編年均正史也。

 

其不列編年於正史者,以班馬舊裁,歷朝繼作,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故姑置焉,無他義也。」

 

清章學誠為史籍考,以紀傳與編年並立,而冠之曰正史,以示並重。

 

隋書經籍志以紀傳為正史,而編年則稱為古史,蓋以編年體古,不如紀傳之便於披閱,故不以為正史而號為古史也。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5:4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