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 23:5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正名】
正名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付諸實行的起點。
論語子路篇:「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顏淵篇也說:「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蓋當春秋末世,周室綱紀淪喪,禮壞樂崩,君臣父子各失其名實之相應,遂而造成政治社會的混亂。
孔子正名之論,正是希望作到名實相符。
循名以責實,由是恢復政治綱紀與社會禮樂的秩序。
春秋之作,也可以說是在正名的思想領導下完成,故莊子謂「春秋以道名分」,孟子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凜然大義,為天下後世法。
張其昀「孔學今義」謂:「所謂正其名分者,目的在於闡明一個義字,在於有一合乎正義的好社會。
因為各人效忠其職守或名分時,是以全體之善為準繩,所以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大和諧,那大的和諧就是孔子大同理想的幸福或快樂。」
又謂:「孔子所謂正名,實即教人由顧念其在倫理關係中有何名,即當求有其德,以合於其名。
正名對於國家的興衰存亡,關係重大,對於社會之有無秩序及治亂之區分,亦富有決定性之影響。」
除孔子大力提倡正名外,春秋戰國時代尚有多人言正名之重要,如管子、尸子、尹文人等,荀子正名篇則更以純知識立場解析名實之同與異、共與別。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