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 23:54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化性起偽】
荀子是儒學大家,在人性論上卻持性惡觀點。
相對於孔孟的性善觀點說來,其為歧出,是顯明可見的。
然荀子畢竟歸本於百王道貫的禮義之統,仍不失儒家本色。
孔子儒學為周文禮樂,找到人心之仁的內在根源,老子以人文人為,對生命本真來說,皆是誤導沈落,故反對人文,而要回歸自然。
苟子的思想,受了老子道家的影嚮,卻又站出來反對道家。
性惡篇開宗明義云:「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以為人性自然,沒有善可言,凡善皆由人為來。
是在周文禮樂漸趨崩壞之時,孔子救之以人心之仁。
惟仁義禮智,在人的有心有為中,不免會執著僵化,扭曲變質。
故老子要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由無心而無為,由無為而無不為了。
無心無為就是自然,有心有為就是人文。
老子以為人文是錯失,自然才是美好;
荀子的思想與老子適成一對反,認為人性自然而無善,人心有為始成善。
人心有為的人文禮義,正所以化成自然人性,這就是化性起偽的根本義理。
荀子的天,不是孔孟之道德法則的天,而是老子自然義的天,然取消道家天道原有的形上性格,而把天拉下來,成了現象自然的天。
故天不能是價值的根源,則「凡性者。天之就也。」
(性惡篇)人性也僅是實然現象的,而不是應然價值的。
此外,「情者,性之質也;
欲者,情之應也。」
(正名篇)是荀子直以情欲來界定人性,此中未涵善端良知,當然不能說性善。
故不管上由天之就說,下由情之應說,僅能說是自然人性,而不能判定人性是惡。
實則,荀子之性惡說,乃就「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禮論)的爭、亂、窮說惡,而不在人性的本身說。
此爭、亂、窮的惡,不是從人性分析出來的必然結果,而是在群體社會中被拖帶出來的,且是在無度量分界的條件下才形成的,故性雖惡而仍可化。
若群體社會有度量分界,則爭、亂、窮的惡是可以避免的。
此度量分界,在荀子說來,就是禮義。
故云:「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
(性惡篇)此明言禮義法度生於聖人之偽,而「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正名篇)偽之起,是出自人心之能慮能擇,就人心能慮能擇之能而言天生、就人心能慮能擇之成而言人成,天生之性。
就在人成之偽中成。
又云:「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禮論篇)本始材朴之性,是質,文理隆盛之偽,是文,化性起偽一如孔子之文質彬彬,以成君子。
(王邦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