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1-29 23:3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九經】
經,本為「方」、「冊」。
周時之書,有以木為之者,方版之類是也;
有以竹為之者,簡冊之類是也。
故說文:「經,織從絲也。」
編冊之絲橫,而名以直絲之經。
段玉裁:「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
孔子述周公舊典,傳之弟字,師儒習業,後人尊之為經。
天運篇云:「孔子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
勸學篇云:「學惡乎始?惡乎終?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皆此之謂也。
莊荀皆孔子再傳之門人。
劉熙釋名典藝篇云:「經,徑也;典也。」
文心雕龍宗經篇云:「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此經之所以為經之本義、申義、極義之所在者,故以一言而盡曰:經者,常也。
此「常」,有二:一曰「行」之常,即中庸所謂:「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一曰「典」之常,即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莊子天運);
四經:詩、書、禮、樂(管子戒篇四經、禮記經解四術);
五經:易、詩、書、禮、春秋(楊雄法言問神篇、寡見篇,漢書武帝紀,困學紀聞:「樂經既亡,而有五經,自漢武立博士始。」),此一解;樂、書、禮、易、詩(白虎通五經篇),此又一解;
七經: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後漢書趙典傳:「典學孔子七經。」);
九經:易、詩、書、禮記、左傳(皆孔穎達疏)、周禮、儀禮(皆賈公彥疏)、公羊(徐彥疏)、穀梁(楊士勛疏);
十經:五經緯(南史周續之傳:「數年通五經五緯十經。」);
十一經:四書、孝經、詩、書、三禮、春秋、三傳(元何異孫十一經問答);
十二經:蜀石經無孟子,南宋補刻;
十三經:唐九經加孝經、論語、爾雅(皆邢昺疏)、孟子;
十四經:十三經加大戴禮記。
九經之稱,始見于唐書儒學傳谷那律傳,孔穎達等奉詔研修之五經正義,合三禮、三傳而為九經正義。
陸德明經典釋文則以易、書、詩、三禮、春秋、論語、孝經為九經。
唐宋取士,皆用九經,開元八年,由國子司業李元璀奏定者為:三禮、三傳、毛詩、尚書、周易。
龔自珍六經正名:「善夫劉向之為七略也,班固仍之,造藝文志,序六藝為九種,何居乎後世有七經、九經、十經、十三經十四經之喋喋也!」
章學誠校讎通義十三之一:「經之有六,著於禮記,標於莊子,損為五而不可,增為七而不能;以為常道也。」
(張肇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