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碑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9 00:3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碑帖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碑帖為碑和帖之總稱。

 

碑名始於周代,〔說文解字〕云:「碑,堅石也」,其義有三,一為宮寢庠序中庭測日景之石。

 

〔儀禮.聘禮〕:「東面北上,上當碑」。

 

鄭玄注:「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

 

二為廟中繫牲之石。

 

〔儀禮.祭義〕:「既入廟門,麗于碑」。

 

孔穎達疏「君牽牲入廟門,繫著中庭碑也」。

 

三為墓所下棺之大木,形如碑。

 

〔禮記.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鄭玄注:「豐碑,斵大木為之,形如石碑。

 

于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于間為轆轤,下棺以繂繞」。

 

可見早期碑之形制和後來之碑是不同的。

 

在墓地樹碑刻文,始於漢代。

 

最初之碑,有穿有暈,題額刻於穿上暈間,偏左偏右,各因其勢,不必皆在正中。

 

碑文則刻於額下,偏於碑右,不皆布滿。

 

魏、晉以後,穿暈漸廢,額必居中,文必布滿。

 

碑首稱額,額上有篆字標題,一般稱之為篆額,以後也有用隸書、楷書、行書題額。

 

漢代碑額有圭形、圓形帶繩紋、又有圓形而有暈者。

 

此外,碑額上還有雕刻螭龍、虎、鳥者。

 

唐代多為蟠龍,也有雕刻佛像者。

 

碑之正面稱之為陽,刻碑文;

 

碑之反面謂之陰,刻題名;

 

碑之左右兩側謂側,亦用以刻題名。

 

碑座稱跌,有龜趺、方跌等不同形式。

 

東漢以後所立之碑,主要為某山、某廟、某人所立。

 

碑與刻石字體也在不斷發展中變化,秦時為小篆,西漢時為篆隸相兼之最初隸書,東漢順帝後,成為有撇捺之隸書。

 

書法趨向精巧,變化多端,各盡其妙。

 

東晉後期又演變為楷書,直至近代。

 

唐代是其最盛時期。

 

碑之傳拓大概始於蕭梁而盛於唐,據唐宋人記載,唐時名人寫碑,當時即有拓本,如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太宗書〔溫泉銘〕、歐陽詢書〔化度寺碑〕、柳公權書〔金剛經〕之唐代拓本,今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帖,本為「帛書署」之意,即以帛作書,書於帛者曰帖,書於竹木者曰簡冊。

 

漢代,帖為寫體之名,凡屬寫字之小件篇幅,皆稱之為帖。

 

東晉時,帖又成了名人翰墨的稱呼,當時尚好蓄名家手跡,視為珍祕,如陸機〔平復帖〕、王義之〔十七帖〕等。

 

宋代,收歷代名家書跡刻於木或石上,稱為刻帖,後變為習字範本之義--習字帖。

 

帖為橫石,置之室內或鑲於牆壁間,供人傳拓。

 

一般石高約尺許,寬約2尺5、6。

 

也有用木板刻的,多用梨木。

 

帖作為書法流派,乃至明清時代開始標舉。

 

刻帖皆為雙鉤上石,即是把古人墨跡,一般按每塊石兩開半,在石上留出天地鑲邊。

 

把透明紙覆在墨跡上,用墨筆細細鉤出,正面鉤完後,再用淨水調勻的珠砂在背面一一再鉤之,鉤完後即可上石。

 

上石之過程為:把磨好之橫石擦上黑色,再用微有粘性之物品擦遍,然後把鉤好字之透明紙,紅面朝下,用木棰墊毡,將每字齊齊棰打。

 

如此,原紙背面鉤之紅字,就完全粘在石上,把紙揭去,即可奏刀刻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5 21:13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