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分析】 SystemAnalysis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系統分析是系統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它檢視現有的程序和系統,以決定這些活動如何轉換到一個新的或修正過的電腦系統。
它利用系統的方法或技術,建立系統觀念性架構,探討研究問題的特性並提出具體和可行性方案的實際過程。
因此,進行系統分析工作必須針對問題的狀況,提供可行方案供決策人員選擇。
系統分析的主要過程有4個階段:(1)問題狀況的假設階段,(2)目標建立階段,(3)系統模式設計階段,(4)方案研擬階段。
因此,系統分析實質上就是一種資料處理過程,經過研究、分析與設計的活動,產生相當可靠的資訊供決策者參考。
其主要的意義是調查、研究系統的需求或實際作業的情況,尋求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後研擬各種電腦處理的可行方案,並且進行可行性方案的評估作業,作為系統設計的準則。
系統分析工作對整個電腦化作業是否能夠成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電腦化失敗的原因之一為系統分析工作不徹底,沒有充分的時間做好資料調查與研究分析的工作。
一般而言,系統分析工作內容包含以下10個項目:(一)定義問題:建立系統主要為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因此,在設計系統前,應先了解使用部門的需求。
(二)可行性研究:對於計畫納入電腦處理的業務有必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如此才能確保電腦作業符合經濟效益。
(三)準備工作計畫:由於系統分析工作範圍甚廣且相當複雜,因此有必要擬訂詳細的工作計畫,掌握系統分析的時間與進度。
(四)蒐集背景資料:蒐集系統使用者的外界或內部環境的資料,並加以分類、比較、驗証和分析。
(五)了解現行作業系統:應了解現行作業的狀況,如作業流程、表單、人力、資料量大小等等,以為系統設計之藍本。
(六)確定新系統的需求:在決定系統的需求時,應兼顧其目前與未來發展的需求。
(七)設計新系統:在設計系統時,應先將整個系統分為若干個次系統,再將這些次系統細分為幾個模組,並針對每個模組的功能作細部設計。
(八)設計新系統的控制點:為防止電腦化作業所產生的弊端,有必要設計系統的控制點。
(九)進行成本與效益的評估。
(十)向高級主管作簡報:在整個系統分析工作告一段落時,應向高級主管說明整個系統的基本架構、功能、作業流程、作業費用和預期效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