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大藏經〕是佛教文獻彙編而成的叢書總名稱,初稱〔眾經〕、〔一切經〕,亦稱〔藏經〕。
〔大藏經〕整理分類的起源,始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去世不久。
釋氏一生沒有留下成文的著作,其教義只在弟子中口授流傳。
為了傳播他的遺教,弟子們將他的說教分成兩類,一類稱修多羅(Sutra),是佛說中的基本教義,即經藏;
一類稱毗奈耶(Vinaya),是佛說中屬於佛教徒必須遵循的清規戒律,即律藏。
後來,教義不斷補充以新的解釋,乃逐漸形成論藏部分,稱阿毗曇(Abhidharma),這就是經、律、論「三藏」的最初形態,也是〔大藏經〕中最基本的印度佛教原典部分。
約在西元前後,印度佛教原典開始用文字記錄並向國外傳播;
又由於傳播的方向不同,在以後的發展中,又形成了幾種體系,即巴利語系,主要傳播於南亞次大陸及東南亞諸國,我國雲南傣族等地區的佛經亦屬此一體系;
漢語體系,主要傳播於我國漢語地區,又通過我國傳入高麗、日本等國;
藏語體系,主要傳播於我國蒙藏地區,因其多數直接譯自梵文原典,有其獨立的體系。
兩漢之際,佛教由各方面不同途徑傳入中國,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布,數量日益增大,至唐玄宗開元18年(西元730年)時,漢文譯出的經論已達2,278部7,064卷之多,實際存下來的只有1,130部5,066卷。
中唐以後,譯經數量逐漸減少。
自兩晉、南北朝開始,中國僧人已有大量著述,從經序,論著以至目錄史傳的編撰,豐富和發展了「三藏」的內容,使佛教〔大藏經〕真正成為一部百科式的佛教全書。
漢文〔大藏經〕編次的形成,最初是經籍目錄的編定。
我國第一部有確鑿編纂年代的佛經目錄,是東晉孝武帝寧康2年(西元372年)釋道安編〔綜理眾經目錄〕。
在所有的經錄中,最重要者當推唐開元間西崇福寺沙門智升編撰的〔開元釋教錄〕20卷和〔開元釋教錄略出〕4卷。
又創用了以〔千字文〕中各字為序的編次方法,對於卷帙浩繁的佛教典籍的整理、庋藏、檢索提供了方便。
這種方法沿用了千年之久,以後的各種不同版本〔大藏經〕的編定,大都採用這一編目方式。
漢文〔大藏經〕的編輯、雕印的各種版本,由於歷史久遠,保存比較完整的只有明清刻本。
同時,歷代諸種〔大藏經〕收錄佛經一般都不超過1,700種(7,000卷)。
木刻本〔大藏經〕,據以前的紀錄和最近新的發現,計17個版本,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西元971-1738年),18世紀後雕造而未畢工者不計。
在先後568年中,有官刻本7藏、私刻本10藏。
以版式分別為卷軸本3藏、折裝本13藏、書冊本1藏。
高麗的麗藏本、日本的天海本及黃蘗本,都是依不同的漢文版本為母本覆刻的。
近代以來出版的鉛印本藏經有〔頻伽藏〕和〔普慧藏〕兩種。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