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過知仁】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觀過知仁出自〔論語‧里仁篇〕「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黨,即是類。
譯成白話為:人的過失,在於其屬於某一類時,便有這一類人的缺點;
所以只要能夠觀察其人之過失處,就可知道其是仁人與否。
人的行為和品性有關,有優點也有缺點。
行為表現優點的為功,表現缺點的不免於過。
所以當人表現出過錯的時候,便可從其過錯類型看出他的真性情。
〔朱熹集註〕引程子說:「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
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
又引尹氏說:「於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孔子認為並非只有小人才會犯過,君子亦會犯過,兩者之不同在於所犯過錯類型不同而已。
孔子在教人觀人之法時,雖教以「觀由察安」,但從此章可以看出,孔子待人之心卻甚能寬恕。
「其黨未分之前,可以過決之;
其黨既分之後,可以過諒之。」
(見程樹德撰〔論語集釋〕)部分注解將「仁」作「人」解,使「觀過知仁」成為「觀過知人」,其義亦通。
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當觀過知仁的對象為學生時,至少具有兩層的意義。
首先必須觀察了解學生所犯過錯的類型,從而對學生的性情加以了解,然後給予適性的教育。
其次,不可因學生犯了錯就「以過廢人」,而應該以體諒之心來看待學生所犯之過錯,給予改正的機會,連君子都有犯愛厚之錯時,更何況涉世未深正在學習、需要指導的學生呢!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