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蘆笙】 Ts´aiLuShêng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民族舞蹈
舞名。
苗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
流傳於貴州省丹寨、台江、黃平、大方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和湖南省西部等苗族聚居地區,已有千年以上歷史。
該舞也被稱為《蘆笙舞》和《跳月》。
苗語音譯為:究給、丟勞比給等。
在明代(1368-1644)的《南詔野史》(胡蔚本)中,對苗族有:「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合,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描述。
舞蹈多在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三月三蘆笙節、九月九重陽節、牯臟節及其他豐收、喜慶的集會上進行。
該舞是種類繁多的《蘆笙舞》中的一種形式,不但可由男子吹奏蘆笙、男女老少(多為女子)跟隨其後,做圍圓圈踏拍為節的集體自娛性舞蹈,也可作為青年男女擇偶的社交性舞蹈。
屆時未婚少女將帶上表達愛情的信物:繡工精細的花帶,前來參加舞蹈。
當選定哪個蘆笙手為自己的情人時,便在該男青年舞至自己身邊時,將花帶繫其蘆笙笙管之上。
優秀蘆笙手時常為蘆笙管上被若干條花帶所繫而自豪。
該舞蹈可邊歌邊舞,也可只舞不歌。
舞蹈多在專門為舉行祭祀或集會,用石條鑲嵌出銅鼓鼓面花紋的銅鼓坪上進行。
坪中央豎懸掛銅鼓的蘆笙柱,眾人圍繞蘆笙柱作舞。
隊形因地區的不同有別,男女各成一圈成同心圓旋轉作舞,為普遍形式。
舞蹈隨蘆笙演奏曲調的快慢和種類而定其舞蹈步法和激烈程度。
一般在只有青年男女作舞時,動作幅度大、節奏歡快,有大擺臂原地旋轉和跑跳行進的多種舞步,直至體力不支時宣告結束。
凡在重大節日作舞時,女子均佩戴牛角等銀飾,著民族盛裝。
舞蹈一般由芒筒、銅鼓伴奏,某些地區也有再加入皮鼓合奏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