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拉邦,魯道夫.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2 16:0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拉邦,魯道夫.馮

 

Laban,RudolfVon(1879-1958)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現代舞╱舞蹈與人文╱舞蹈與科學

 

人名。

 

德國現代舞之父,身兼舞蹈家、編舞家、理論家和教育家。

 

生於匈牙利波梭尼(Poszony),今日稱為巴拉提史拉瓦(Bratislava)的城鎮,逝世於英國阿德斯頓(Addlestone)。

 

拉邦自幼對藝術和劇場十分感興趣,童年時常跟隨擔任高級軍職的父親到波士尼亞(Bosnia)及赫瑟可維拉(Herzegovina)一帶,親眼目睹山區裡伊斯蘭蘇菲人(Sufi)和Mevlevidervish人的宗教活動及舞蹈祭典儀式。

 

1899年,他曾在維也納進入軍事學校讀書。

 

1900年,他在慕尼黑跟隨歐比里斯特(HermannObrist)學習繪畫。

 

並在「巴黎美術學院」(ParisEcoledeBeaux-Arts)註冊學習建築和哲學。

 

同年,他與畫家妻子瑪莎(MarthaFricke)移居巴黎,一方面替雜誌繪畫插圖維生,另一方面也接觸不同的藝術,包括德沙特(FrancoisDelsarte)的肢體表現法。

 

1907年瑪莎去世,拉邦返回維也納。

 

1910年,他和聲樂家雷德瑞(MajaLederer)結婚,移居慕尼黑,在慕尼黑成立舞蹈學校,開始實驗結合舞蹈、聲音和文字(Tanz-Ton-Wort)的表演藝術。

 

同年,他到瑞士阿士哥那(Ascona)的真理山(MonteVerita)主持舞蹈生活營,參加這個舞蹈營的舞者,包括來自「達克羅茲(EmileJaques-Dalcroze)學校」的舞蹈教師裴洛蒂(SuzannePerrottet)和魏格曼(MaryWigman)。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拉邦將學校遷移到瑞士的蘇黎世和Seegartenstrasse,由魏格曼和裴洛蒂擔任他的助教,同時也開始與魏格曼實驗他的動作空間理論(Choreutics)和優動力(Eukinetics)理論。

 

1916年,俄國舞蹈家貝利斯卡(DussiaBereska)加入拉邦的學校。

 

1917年,他在Masonic藝術節中演出《獻給太陽之歌》(SangAnDerSonne),這支舞作選擇在山上的戶外作為演出場所,隨著日落、午夜和日出的時間分成三幕上演。

 

1919年,他把學校交給裴洛蒂管理,自己回到德國發展。

 

1921年,他和貝利斯卡在司圖加(Stuttgart)成立「Tanzbühne舞團」,團員包括尤斯(KurtJooss)、法蘭克(EdgarFrank)、菲士特(HertaFeist)、克努斯特(AlbrechtKnust)、契斯(JensKeith)等人。

 

同年,他替「Mannhein國家劇院」編舞,在漢堡成立學校(HamburgerBewegungschore)組織動作合唱隊(MovementChoir)。

 

動作合唱隊是一種為社會業餘人士而設立的舞蹈團體,其主要目的是要讓普通大眾也有機會享有舞蹈演出的經驗與樂趣。

 

由於德國人極注重群體的表現,所以動作合唱隊的觀念非常受到大眾的歡迎,從1922年到1924年,在法蘭克福、蒙斯特(Münster)、給拉(Gera)、伯恩(Bern)和布達佩斯等地都有設立拉邦的動作合唱隊分校,後來這些動作合唱隊分校還拓展到義大利、法國、匈牙利、南斯拉夫、荷蘭和捷克等國家。

 

1922年到1928年間,拉邦和貝利斯卡又再成立一個名為Kammertanzbühne的小型舞團,專門演出小型實驗作品。

 

1926年,拉邦用華格納的音樂構想來實驗編舞,在作品中有一段由羅依莎(GertRuthLoeszer)所演出的裸舞,因而引起觀眾的騷動。

 

1928年,拉邦創立Schrifttanz舞蹈期刊,由AlfredSchlee擔任主編。

 

1929年,他將學校總部設立於埃森(Essen)的福克旺(Folkwangs)。

 

同年,他指揮「技藝工匠同業公會」一千餘人演出動作合唱隊形式的群體舞,非常成功。

 

1930年,他在柏林「普魯賽劇院」(PrussianTheatre)擔任舞蹈教師,同時也在「柏林國立劇院」任教。

 

1934年,他被納粹指派為「德國舞蹈劇場」(DeutscheTanzbühne)藝術指導。

 

1936年,他為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典禮編作千人大會舞《那和薰的微風和更新的音樂》(VomTauwindUndDerNeuenFreude),然而該舞在預演的前夕突然遭到禁演,而拉邦也被納粹免職。

 

接著,凡是有關於拉邦的作品、學校和著作全部遭到禁演、封閉和查禁。

 

自此,拉邦展開了他的逃亡生涯。

 

1937年,他得到友人馬雷(RolfDeMaré)協助逃往法國,尤斯和烏爾曼(LisaUllman)又將他接到英國居住。

 

他在達廷頓(Dartington)待了兩年,靠烏爾曼的幫忙,又重新寫作他的空間學理論(Choreurics),並與英國工業家羅倫斯(F.C.Lawrence)合作,發展動作觀察理論。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達廷頓學校」疏散,拉邦和烏爾曼移居到威爾斯的Newtown,烏爾曼開始往英國教育界發展,把拉邦的舞蹈觀念引進英國教育界。

 

1942年他與烏爾曼再移居到曼徹斯特(Manchester)。

 

1946年,烏爾曼成立「動作藝術教室」(ArtofMovementStudio),拉邦擔任顧問。

 

1947年,他與羅倫斯合作共同出版《Effort》一書,同時也在Bradford市民劇院任教,與英國左派的劇作家李特活(JoanLittlewood)、紐洛芙(JeanNewlove)、麥可兒(EwanMcColl)合作,舉辦動作研習會。

 

1950年,他出版《舞台動作技巧的精練》(TheMasteryofMovementontheStage)一書。

 

1953年,烏爾曼把教室遷移到瑟瑞(Surrey)的阿德斯頓,並且更名為「拉邦動作藝術中心」(LabanArtofMovementCentre),由諾斯(MarionNorth)、普瑞斯登.登勒卜(ValeriePreston-Dunlop)和史帝文生(GeraldineStephenson)等人擔任助教。

 

1958年,病逝於阿德斯頓。

 

拉邦的舞蹈觀念隨著他的學生傳入美國,1931年,霍姆(HanyaHolm)在紐約開設「魏格曼舞蹈學校」。

 

1940年,哈欽遜(AnnHutchinson)、羅傑絲(HelenPriesyRogers)和芭田妮夫(IrmgardBartenieff)在美國成立「舞譜局」(DanceNotationBureau)。

 

1970年,紐約成立「拉邦╱芭田妮夫動作研究學院」(Laban/BartenieffInstituteofMovementStudies)。

 

烏爾曼在英國退休後,諾斯於1972年接管「拉邦中心」,把它建立成英國第一所兼備表演和高等學術研究的舞蹈學校。

 

重要作品:《獻給太陽之歌》(Sangandersonne,1917)、《騙子》(DieGeblendeten,1921)、《震盪的廟宇》(DerSchwingendeTempel,1922)、《浮士德》(FaultsErlösung,1922)、《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1923)、《街頭耍把戲的人》(Gaukelei,1923)、《加薩諾娃》(KomödieorCasanova,1923)、《舞蹈之神》(Terpsichore,1925)、《愚人的鏡子》(Narrenspiegel,1925)、《唐璜》(DonJuan,1926)、《騎士芭蕾》(Ritterballett,1927)、《夜》(Nacht,1927)、《伊果王子》(PrinceIgor,1930)、《黎恩濟》(Rienzi,1930)、《姬薩》(Geisha,1930)、《莎樂美》(Salome,1930)、《瑪格烈特》(Margarete,1930)、《唐懷瑟》(Tannhäuser,1930-1931)。

 

1920年到1928年間的實驗小品:《Orchideé》、《Marotte》、《Mondäne》、《Dithyramb》、《Marsch/Ballade》、《ObenUndUnten》、《Zaubergarten/Drachentöterei》、《DieGrünenClowns》。

 

舞蹈隊作品:《黎明曙光》(Lichtwende,1923)、《亞加孟農之死》(AgamemnonsTod,1924)、《曙光的節奏》(DammerndenRhythmen,1925)、《泰坦》(Titan,1927)、《日常生活與節日》(Alltagundfest,1929)。

 

著作:《體操與舞蹈》(GymnasticundTanz,1926)、《動作記錄》(Choreographie,1926)、《拉邦動作書寫法》(Kinetographie,1928)、《兒童體操與舞蹈》(DesKindesGymnasticundTanz,1929)、《舞蹈的一生》(EinLebenFürDenTanz,1935,自傳)、《動作空間學》(Choreutics,1946)、《Effort,1947》、《現代舞蹈教育》(ModernEducationalDance,1948)、《動作技巧的精練》(TheMasteryofMovement,1950)。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15:31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