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管子】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1:2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篇四時

 

四時第四十

 

------------------

 

管子曰:令有時,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五漫漫,六惛惛,庸知之哉?

 

唯聖人知四時。

 

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

 

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故天曰信明,地曰信聖,四時曰正,其王信明聖,其臣乃正。

 

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聖也曰慎使能而善聽信之。

 

使能之謂明,聽信之謂聖,信明聖者,皆受天賞,使不能為惛,惛而忘也者,皆受天禍。

 

是故上見成事而貴功,則民事接勞而不謀。

 

上見功而賤,則為人下者直,為人上者驕。

 

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

 

刑德者,四時之合也。

 

刑德合於時,則生福;詭則生禍。

 

然則春夏秋冬將何行?

 

東方曰星,其時曰春。

 

其氣曰風。

 

風生木與骨,其德喜嬴,而發出節時,其事號令,修除神位,謹禱獘梗,宗正陽,治隄防,耕芸樹藝。

 

正津梁,修溝瀆,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

 

然則柔風甘雨乃至。

 

百姓乃壽,百蟲乃蕃,此謂星德。

 

星者掌發為風,是故春行冬政則雕,行秋政則霜,行夏政則欲,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一政、曰論幼孤,舍有罪。

 

二政、曰賦爵列,授祿位。

 

三政、曰凍解修溝瀆,復亡人。

 

四政、曰端險阻,修封疆,正千伯。

 

五政、曰無殺麑夭,毋蹇華絕芋。

 

五政苟時,春雨乃來。

 

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其德施捨修樂,其事號令,賞賜賦爵,受祿順鄉,謹修神祀,量功賞賢,以動陽氣。

 

九暑乃至,時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此謂日德。

 

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入出,以風雨節土益力,土生皮肌膚,其德和平用均,中正無私。

 

實輔四時,春嬴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

 

大寒乃極,國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謂歲德。

 

日掌賞,賞為暑,歲掌和,和為雨。

 

夏行春政則風,行秋政則水,行冬政則落,是故夏三月以丙刃之日發五政:一政、曰求有功發勞力者而舉之。

 

二政、曰開久墳,發故屋,辟故窌,以假貸。

 

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廬。

 

四政、曰求有德賜佈施於民者而賞之。

 

五政、曰令禁罝設禽獸,毋殺飛鳥,五政苟時,夏雨乃至。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其德憂哀、靜正、嚴順,居不敢淫佚,其事號令,毋使民淫暴,順旅聚收,量民資以畜聚,賞彼群幹,聚彼群材,百物乃收,使民毋怠。

 

所惡其察,所欲必得。

 

我信則克。

 

此謂辰德。

 

辰掌收,收為陰。

 

秋行春政則榮,行夏政則水,行冬政則耗,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一政、曰禁博塞,圉小辯,鬥譯跽。

 

二政、曰毋見五兵之刃。

 

三政、曰慎旅農,趣聚收。

 

四政、曰補缺塞坼。

 

五政、曰修牆垣,周門閭,五政苟時,五穀皆入。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其德淳越溫怒周密,其事號令,修禁徙民,令靜止。

 

地乃不洩。

 

斷刑緻罰,無赦有罪,以符陰氣。

 

大寒乃至,甲兵乃強,五穀乃熟,國家乃昌,四方乃備,此謂月德。

 

月掌罰,罰為寒,冬行春政則洩,行夏政則雷,行秋政則旱,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發五政:一政、曰論孤獨,恤長老。

 

二政、曰善順陰,修神祀,賦爵祿,授備位。

 

三政、曰效會計,毋發山川之藏。

 

四政、曰捕姦遁,得盜賊者有賞。

 

五政、曰禁頡徙、止流民、圉分異。

 

五政苟時,冬事不過,所求必得,所惡必伏,是故春凋秋榮,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氣之賊也刑德易節失次,則賊氣速至,賊氣速至,則國多災殃,是故聖王務時而寄政焉。

 

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聖王所以合於天地之行也。

 

日掌陽,月掌陰,星掌和,陽為德,陰為刑,和為事,是故日食,則失德之國惡之。

 

月食,則失刑之國惡之。

 

彗星見,則失和之國惡之。

 

風與日爭明,則失生之國惡之。

 

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彗星見則修和,風與日爭明則修生,此四者聖王所以免於天地之誅也。

 

信能行之,五穀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強,治積則昌,暴虐積則亡,道生天地,德出賢人,道生德,德生正。

 

正生事,是以聖王治天下,窮則反,終則始;德始於春,長於夏,刑始於秋,流於冬,刑德不失,四時如一,刑德離鄉,時乃逆行。

 

作事不成,必有大殃。

 

月有三政,王事必理,以為久長。

 

不中者死,失理者亡。

 

國有四時,固執王事。

 

四守有所,三政執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1:4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一篇五行

 

五行第四十一

 

-------------------

 

一者本也。

 

二者器也。

 

三者充也。

 

治者四也。

 

教者五也。

 

守者六也。

 

立者七也。

 

前者八也。

 

終者九也。

 

十者,然後具五官於六府也。

 

五聲於六律也,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

 

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

 

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開乎萬物,以總一統,通乎九制六府三充,而為明天子。

 

修概水上,以待乎天,菫反五藏,以視不親。

 

治祀之下,以觀地位。

 

貨曋神廬,合於精氣。

 

已合而有常,有常而有經。

 

審合其聲,修十二鍾。

 

以律人情,人情已得,萬物有極。

 

然後有德。

 

故通乎陽氣,所以事天也。

 

經緯日月,用之於民。

 

通乎陰氣,所以事地也。

 

經緯星曆,以視其離。

 

通若道然後有行,然則神筮不靈。

 

神龜不蔔,黃帝澤參,治之至也。

 

昔者黃帝得送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後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送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

 

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廩者。

 

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

 

祝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辨於西方,故使為司馬。

 

後土辨乎北方,故使為李,是故春者土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

 

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鍾。

 

令其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重心,三曰黃鍾,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

 

五聲既調,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

 

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

 

日至,睹甲子木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師內禦,總別列爵,論賢不肖士吏,賦秘賜賞於四境之內,發故粟以田數。

 

出國衡,順山林,禁民斬木,所以愛草木也。

 

然則在解而凍釋,草木區萌,贖蟄蟲卵菱,春辟勿時,苗足本。

 

不癘雛鷇,不夭麑●,毋傅速。

 

亡傷繈褓,時則不凋。

 

七十二日而畢,睹丙子,火行禦,天子出令,命行人內禦。

 

令掘溝澮津舊塗,發臧任君賜賞,君子修遊馳以發地氣,出皮幣,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下,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

 

然則天無疾風,草木發奮,鬱氣息。

 

民不疾而榮華蕃。

 

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內禦,不誅不貞,農事為敬。

 

大揚惠言,寬死刑,緩罪人。

 

出國司徒令,命順民之功力以養五穀,君子之靜居,而農夫修其功力極。

 

然則天為粵宛。

 

草木養長,五穀蕃實秀大。

 

六畜犧牲具。

 

民足財,國富,上下親,諸侯和。

 

七十二日而畢,睹庚子,金行禦,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獸之禁,五穀之先熟者,而薦之祖廟與五祀,鬼神饗其氣焉,君子食其味焉。

 

然則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馬,衍組甲厲兵,合什為伍以修於四境之內。

 

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

 

然則晝炙陽,夕下露,地競環,五穀鄰熟。

 

草木茂實,歲農豐,年大茂。

 

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內禦禦其氣,足則發而止,其氣不足,則發撊瀆盜賊,數劋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獵禽獸,不釋巨少而殺之,所以貴天地之所閉藏也。

 

然則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婦不銷棄,草木根本美。

 

七十二日而畢,睹甲子,木行禦,天子不賦,不賜賞,而大斬伐傷。

 

君危,不殺,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則長子死。

 

七十二日而畢,睹丙子,火行禦,天子敬行急政,旱劄苗死民厲。

 

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禦,天子修宮室,築臺榭,君危,外築城郭,臣死。

 

七十二日而畢,睹庚子,金行禦,天子攻山擊石,有兵作戰而敗士死,喪執政。

 

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禦,天子決塞動大水,王後夫人薨;不然,則羽卵者段,毛胎者●,●婦銷棄,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2:1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二篇勢第

 

勢第四十二

 

------------------

 

戰而懼水,此謂澹滅小事不從,大事不吉。

 

戰而懼險,此謂迷中,分其師眾,人既迷芒,必其將亡之道。

 

動靜者比於死,動作者比於醜,動信者比於距,動詘者比於避。

 

夫靜與作,時以為主人,時以為客,貴得度。

 

知靜之修,居而自利。

 

知作之從,每動有功。

 

故曰無為者帝,其此之謂矣。

 

逆節萌生,天地未形。

 

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

 

天因人,聖人因天天時不作,勿為客,人事不起,勿為始。

 

慕和其眾,以修天地之從。

 

人先生之,天地刑之。

 

聖人成之,則與天同極。

 

正靜不爭,動作不貳。

 

素質不留,與地同極。

 

未得天極,則隱於德。

 

已得天極,則緻其力。

 

既成其功,順守其從,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嬴縮為寶。

 

毋亡天極,究數而止。

 

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

 

靜民觀時,待令而起。

 

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

 

嬴嬴縮縮,因而為當。

 

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聖人成之。

 

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盡行之者有天下,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

 

中靜不留裕德無求。

 

形於女色,其所處者柔。

 

安靜樂行,德而不爭。

 

以待天下之濆作也。

 

故賢者安徐正靜,柔節先定。

 

行於不敢,而立於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

 

故不犯天時,不亂民功。

 

秉時養人。

 

先德後刑。

 

順於天,微度人。

 

善周者,明不能見也。

 

善明者,周不能蔽也。

 

大明勝大周,則民無大周也。

 

大周勝大明,則民無大明也。

 

大周之先,可以奮信。

 

大明之祖,可以代天下,索而不得,求之招搖之下。

 

獸厭走而有伏網罟一偃一側,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

 

大武三曾,而偃武與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2:3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三篇正第

 

正第四十三

 

------------------

 

制斷五刑,各當其名。

 

罪人不怨,善人不驚曰刑正之,服之、勝之、飾之、必嚴其令,而民則之,曰政。

 

如四時之不貣,如星辰之不變,如宵如晝,如陰如陽,如日月之明,曰法。

 

愛之生之,養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親之,曰德。

 

無德無怨,無好無惡,萬物崇一,陰陽同度,曰道。

 

刑以獘之,政以命之,法以遏之,德以養之。

 

道以明之刑以獘之,毋失民命。

 

令之以終其欲,明之毋徑。

 

遏之以絕其志意,毋使民幸。

 

養之以化其惡,必自身始,明之以察其生,必修其理。

 

緻刑其民,庸心以蔽,緻政其民,服信以聽。

 

緻德其民,和平以靜。

 

緻道其民,付而不爭。

 

罪人當名曰刑,出令時當曰政,當故不改曰法愛民無私曰德。

 

會民所聚曰道立常行政,能服信乎?

 

中和慎敬,能日新乎?

 

正衡一靜,能守慎乎?

 

廢私立公,能舉人乎?

 

臨政官民。

 

能後其身乎?

 

能服信政,此謂正紀。

 

能服日新,此謂行理。

 

守慎正名,偽軸自止。

 

舉人無私,臣德鹹道。

 

能後其身,上佐天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2:5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四篇九變

 

九變第四十四

 

--------------------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

 

有數以至焉曰: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

 

不然,則州縣鄉黨與宗族足懷樂也。

 

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

 

不然,則山林澤穀之利足生也。

 

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

 

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

 

不然,則賞明而足勸也。

 

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

 

不然,則有厚功於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用。

 

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幸以勝,此兵之三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3:2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五篇任法

 

任法第四十五

 

-------------------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後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則不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

 

舍數而任說,故民舍實而好言。

 

舍公而好私,故民離法而妄行。

 

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勞煩,百姓迷惑,而國家不治。

 

聖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馳騁弋獵,鐘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

 

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不勞意,不動力,而土地自辟,囷倉自實,蓄積自多,甲兵自彊,群臣無軸偽,百官無姦邪,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

 

唯陶之所以為。

 

猶金之在罏,恣冶之所以鑄。

 

其民引之而來,推之而往,使之而成,禁之而止,故堯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

 

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

 

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於法,此先聖之所以一民者也。

 

周書曰:國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

 

民不道法則不祥國更立法以典民則祥,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

 

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

 

故曰:法者,不可恆也。

 

存亡治亂之所從出,聖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

 

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故曰:法古之法也。

 

世無請謁任舉之人,無間識博學辯說之士,無偉服,無奇行,皆囊於法以事其主。

 

故明王之所恆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

 

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恆也。

 

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亂主也;故聖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

 

眾彊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聖君之實用也。

 

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士,能以其智亂法惑上,眾彊富貴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鄰國諸侯能以其權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翦公財以祿私士,凡如是而求法之行,國之治,不可得也。

 

聖君則不然,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親愛。

 

聖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輻湊以事其主,百姓輯睦聽令道法以從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於法。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故主有三術。

 

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

 

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

 

倍大臣,離左右,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

 

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

 

故為人主者,不重愛人,不重惡人,重愛曰失德,重惡曰失威,威德皆失,則主危也。

 

故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處也。

 

藉人以其所操,命曰奪柄。

 

藉人以其所處,命曰失位;奪柄失位,而求令之行,不可得也。

 

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奪柄失位之道也;故有為枉法,有為毀令,此聖君之所以自禁也。

 

故貴不能威,富不能祿,賤不能事,近不能親,美不能淫也。

 

植固而不動,奇邪乃恐。

 

奇革而邪化,令往而民移。

 

故聖君失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故令往而民從之,而失君則不然,法立而還廢之,令出而後反之,枉法而從私,毀令而不全,是貴能威之,富能祿之,賤能事之,近能親之,美能淫之也,此五者,不禁於身,是以群臣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則主日侵。

 

彼幸而不得,則怨日產。

 

夫日侵而產怨,此人君之所宜慎也。

 

凡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能適其意,顧臣而行,離法而聽貴臣,此所謂貴而威之也。

 

富人用金玉事主而來焉,主離法而聽之,此所謂富而祿之也。

 

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

 

此所謂賤而事之也。

 

近者以偪近親愛有求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謂近而親之也。

 

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所謂美而淫之也。

 

治世則不然,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其殺戮人者不怨也,其賞賜人者不德也。

 

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無私也,是以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以聽於上。

 

上以公正論,以法制斷,故任天下而不重也。

 

今亂君則不然,有私視也,故有不見也,有私聽也,故有不聞也,有私慮也,故有不知也。

 

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聽私說,故群臣百姓皆設私立方,以教於國。

 

群黨比周,以立其私。

 

請謁任舉,以亂公法,人用其心,以幸於上,上無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說日益,而公法日損,國之不治,從此產矣。

 

夫君臣者,天地之位也。

 

民者,眾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職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

 

故遵主令而行之,雖有傷敗無罰。

 

非主令而行之,雖有功利,罪死,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

 

故上令而下應,主行而臣從,此治之道也。

 

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賞之,是教妄舉也。

 

遵主令而行之,有傷敗而罰之,是使民慮利害而離法也。

 

群臣百姓人慮利害,而以其私心舉措,則法制毀而令不行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3:4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六篇明法

 

明法第四十六

 

-------------------

 

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

 

所謂亂國者,臣術勝也。

 

夫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埶勝也。

 

百官識,非惠也,刑罰必也。

 

故君臣共道則亂,專授則失,夫國有四亡:令求不出,謂之滅。

 

出而道留,謂之擁。

 

下情求而不上通,謂之塞。

 

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

 

故夫滅侵塞擁之所生,從法之不立也。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於法之外。

 

不為惠於法之內也。

 

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

 

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錯而已。

 

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軸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今主釋法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

 

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比周以相為匿,是忘主●交以進其譽,故交眾者譽多。

 

外內朋黨,雖有大姦,其蔽主多矣;是以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所死者非罪,所起者非功也,然則為人臣者重私而輕公矣。

 

十至私人之門,不一至於庭。

 

百慮其家,不一圖國。

 

屬數雖眾,非以尊君也。

 

百官雖具,非以任國也。

 

此之謂國無人。

 

國無人者,非朝臣之衰也,家與家務於相益,不務尊君也。

 

大臣務相貴而不任國,小臣持祿養交,不以官為事,故官失其能。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

 

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故能匿而不可蔽,敗而不可飾也,譽者不能進,而誹者不能退也,然則君臣之間明別,明別則易治也。

 

主雖不身下為,而守法為之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4:1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七篇正世

 

正世第四十七

 

-------------------

 

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夫萬民不和,國家不安,失非在上,則過在下。

 

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誅殺不以理,重賦斂,竭民財,急使令,罷民力。

 

財竭,則不能毋侵奪,力罷,則不能毋墮倪。

 

民已侵奪墮倪,因以法隨而誅之,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

 

 夫民勞苦困不足,則簡禁而輕罪,如此,則失在上;失在上,而上不變,則萬民無所託其命;今人主輕刑政,寬百姓,薄賦斂,緩使令,然民猶淫躁行私,而不從制,飾智任軸,負力而爭,則是過在下。

 

過在下,人君不廉而變,則暴人不勝,邪亂不止;暴人不勝,邪亂不止,則君人者勢傷,而威日衰矣。

 

故為人君者,莫貴於勝;所謂勝者,法立令行之謂勝;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職。

 

百官有常,法不繁匿,萬民敦愨,反本而儉力。

 

故賞必足以使,威必足以勝,然後下從;故古之所謂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設賞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輕有重,跡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隨時而變,因俗而動。

 

夫民淫躁而行僻,則賞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故聖人設厚賞,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賞薄,則民不利;禁輕,則邪人不畏;設人之所不利,欲以使,則民不盡力;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則邪人不止;是故陳法出令,而民不從;故賞不足勸,則士民不為用。

 

刑罰不足畏,則暴人輕犯禁。

 

民者服於威殺,然後從。

 

見於利,然後用。

 

被治,然後正。

 

得所安,然後靜者也。

 

夫盜賊不勝,邪亂不止,彊劫弱,眾暴寡,此天下之所憂,萬民之所患也;憂患不除,則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則民望絕於上矣。

 

夫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後世者,以為天下緻利除害也。

 

事行不必同,所務一也。

 

夫民貪行躁而誅罰輕,罪過不發,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

 

有愛人之心,而實合於傷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夫盜賊不勝,則良民危;法禁不立,則姦邪繁。

 

故事莫急於當務,治莫貴於得齊。

 

制民急則民迫,民迫則窘,窘則民失其所葆,緩則縱,縱則淫,淫則行私,行私則離公,離公則難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齊不得也齊不得,則治難行;故治民之齊,不可不察也。

 

聖人者,明於治亂之道,習於人事之終始者也。

 

其治人民也,期於利民而止。

 

故其位齊也不慕古,不留今。

 

與時變,與俗化。

 

夫君人之道,莫貴於勝,勝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後下從;下從,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

 

夫民不心服體從,則不可以禮義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4:40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八篇治國

 

治國第四十八

 

-------------------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

 

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 

 

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

 

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彊;兵彊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彊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

 

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

 

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

 

故以上之徵而倍取於民者四。

 

關市之租,府庫之徵,粟什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

 

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常山之東,河汝之閒,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庸也,四種而五穫,年中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則田墾,姦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

 

姦巧不生,則民治而富,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

 

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敺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

 

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5:0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九篇內業

 

內業第四十九

 

--------------------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

 

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民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

 

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

 

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是謂成德。

 

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

 

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於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

 

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

 

彼道不遠,民得以產。

 

彼道不離,民因以知。

 

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

 

眇眇乎其如窮無所。

 

彼道之情,惡音與聲。

 

修心靜音,道乃可得。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

 

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

 

人主安靜,春秋冬夏,天之時也,山陵川穀,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謀也,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

 

能正能靜,然後能定。

 

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凡心之形,過知失生。

 

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惟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形不正,德不來。

 

中不靜,心不治。

 

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

 

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不忒。

 

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

 

敬除其舍,精將自來。

 

精想思之,寧念治之。

 

嚴容畏敬,精將至定,得之而勿捨,耳目不淫,心無他圖。

 

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

 

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極於地,蟠滿九州。

 

何謂解之,在於心安。

 

我心治,官乃治。

 

我心安,官乃安。

 

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後言。

 

言然後使,使然後治。

 

不治必亂,亂乃死。

 

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疾然和平,以為氣淵。

 

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

 

中無惑意,外無邪菑。

 

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菑,不遇人害,謂之聖人。

 

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鑒於大清,視於大明。

 

敬慎無忒,日新其德;●知天下,窮於四極;敬發其充,是謂內得。

 

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

 

守善勿舍,逐淫澤薄。

 

既知其極,反於道德。

 

全心在中,不可蔽匿。

 

和於形容,見於膚色。

 

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惡氣迎人,害於戎兵。

 

不言之聲,疾於雷鼓。

 

心氣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

 

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

 

氣意得而天下服。

 

心意定而天下聽。

 

摶氣如神,萬物備存。

 

能摶乎?能一乎?能無蔔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遠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憂。

 

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

 

思之而不捨,內困外薄。

 

不蚤為圖,生將巽舍。

 

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緻,節適之齊,彼將自至。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察和之道,其精不見,其徵不醜。

 

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

 

忿怒之失度,乃為之圖。

 

節其五欲,去其二兇。

 

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

 

大攝,骨枯而血沍。

 

充攝之間,此謂和成。

 

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

 

飢飽之失度,乃為之圖。

 

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老則長慮,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飢不廣思,飽而不廢。

 

老不長慮,困乃速竭。

 

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

 

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慾靜之,遇亂正之。

 

勿引勿推,福將自歸。

 

彼道自來,可藉與謀。

 

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

 

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能執靜,道將自定。

 

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洩,匈中無敗。

 

節欲之道,萬物不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5:29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篇封禪

 

封禪第五十

 

------------------

 

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虙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雲雲。帝嚳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舜封泰山,禪雲雲。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

 

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

 

東海緻比目之魚,西海緻比翼之鳥。

 

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6:01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一篇小問

 

小問第五十一

 

--------------------

 

桓公問管子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若何?」

 

管子對曰:「明分任職,則治而不亂,明而不蔽矣。」

 

公曰:「請問富國奈何?」 

 

管子對曰:「力地而動於時,則國必富矣。」

 

公又問曰:「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為而可?」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絕,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

 

公曰:「吾聞之也,夫誅暴禁非而赦無罪者,必有戰勝之器,攻取之數,而後能誅暴禁非而赦無罪。」 

 

公曰:「請問戰勝之器?」

 

管子對曰:「選天下之豪傑,緻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

 

公曰:「攻取之數何如?」 

 

管子對曰:「毀其備,散其積,奪之食,則無固城矣。」

 

公曰:「然則取之若何?」

 

管子對曰:「假而禮之,厚而勿欺,則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緻天下之精材若何?」

 

管子對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為數。」

 

公曰:「來工若何?」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戰勝之器,攻取之數矣,請問行軍襲邑,舉錯而知先後,不失地利,若何?」

 

管子對曰:「用貨察圖」。

 

公曰:「野戰必勝若何?」

 

管子對曰:「以奇」。

 

公曰:「吾欲●知天下若何?」

 

管子對曰:「小以吾不識,則天下不足識也。」

 

公曰:「守戰遠見有患」,夫民不必死,則不可與出乎守戰之難,不必信,則不可恃而外知。

 

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戰;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此兵之三闇也。

 

「使民必死必信若何?」

 

管子對曰:「明三本」。

 

公曰:「何謂三本?」

 

管子對曰:「三本者:一曰固。 二曰尊。三曰質。」

 

公曰:「何謂也?」

 

管子對曰:「故國父母墳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祿,尊也。妻子,質也。三者備,然後大其威,厲其意,則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桓公問治民於管子,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為其寡也?」

 

管仲對曰:「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裏,四言者該焉,何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不憂以德,則民多怨。懼之以罪,則民多軸。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來者鷙距。故聖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對曰:「質信極忠,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請聞其說。」

 

管子對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

 

語曰:「澤命不渝」,信也。

 

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

 

堅中正外,嚴也。

 

質信以讓,禮也。

 

桓公曰:「善哉!牧民何先?」

 

管子對曰:「有時先事,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飄風暴雨,不為人害,涸旱不為民患。百川道,年穀熟,糶貸賤,禽獸與人聚,食民食,民不疾疫。當此時也,民富且驕,牧民者厚收善歲,以充倉廩。禁藪澤,此謂先之以事。隨之以刑,敬之以禮樂,以振其淫,此謂先之以政。飄風暴雨為民害,涸旱為民患,年穀不熟,歲饑,糶貸貴,民疾疫。當此時也,民貧且罷,牧民者發倉廩山林藪澤以共其財,後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罷,此謂先之以德。其收之也,不奪民財。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聖王之至事也。」

 

桓公曰:「善」。

 

桓公問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

 

管仲對曰:「公當召叔牙而問焉。」

 

鮑叔至,公又問焉,鮑叔對曰:「公當召賓胥無而問焉。」

 

賓胥無趨而進,公又問焉,賓胥無對曰:「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教;今君之臣豐。」

 

公遵遁繆然遠,二三子遂徐行而進。

 

公曰:「昔者太王賢,王季賢,文王賢,武王賢,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輔成王而治天下,僅能制於四海之內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觀之,則吾不王必矣。」 

 

桓公曰:「我欲勝民,為之奈何?」

 

管仲對曰:「此非人君之言也,勝民為易,夫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君欲勝民,則使有司疏獄,而謁有罪者償。數省而嚴誅,若此則勝民矣。雖然,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見親,禍前及於身。雖能不久,則人持莫之,弒也,危哉!君之國岌乎!」 

 

桓公觀於廄,問廄吏曰:「廄何事最難?」廄吏未對。

 

管仲對曰:「夷吾嘗為圉人矣。傅馬棧最難,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無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無所施矣。」 

 

桓公謂管仲曰:「吾欲伐大國之不服者,奈何?」管仲對曰:「先愛四封之內,然後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先定卿大夫之家,然後可以危鄰之敵國,是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後有廢也。必有利也,然後有害也。」 

 

桓公踐位。

 

令釁社塞禱,祝鳧已疪獻胙,祝曰:「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桓公不說,瞑目而視祝鳧已疪。

 

祝鳧已疪授酒而祭之曰:「又與君之若賢」。

 

桓公怒,將誅之而未也。

 

以復管仲,管仲於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

 

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駁馬而盤桓,迎日而馳乎?」

 

公曰:「然」。

 

管仲對曰:「此駁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

 

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於齊,桓公將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

 

公曰:「其故何也?」管仲對曰:「臣與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顏色不變;臣使官無滿其禮,三強其使者,爭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

 

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

 

桓公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 

 

隰朋對曰:「夫粟,內甲以處,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乎?」

 

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矣。」

 

桓公曰:「善」。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裏,闟然止,瞠然視。

 

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

 

左右對曰:「不見也。」

 

公曰:「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馬前疾,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豈有人若此者乎?」

 

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

 

至卑耳之谿,有贊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從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濟。」

 

桓公立拜管仲於馬前曰:「仲父之聖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

 

管仲對曰:「夷吾聞之,聖人先知無形。今已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 

 

桓公使管仲求甯戚,甯戚應之曰:「疾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慮之,婢子曰:「公何慮?」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

 

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賤賤,昔者吳幹戰,未齔不得入軍門,國子擿其齒,遂入,為幹國多。百里徯,秦國之飯牛者也,穆公舉而相之,遂霸諸侯;由是觀之,賤豈可賤,少豈可少哉?」

 

管仲曰:「然公使我求甯戚,甯戚應我曰疾浩乎,吾不識。」

 

婢子曰:「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甯子其欲室乎。」

 

桓公與管仲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矣。

 

桓公怒,謂管仲曰:「寡人與仲父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有聖人。」

 

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有執席食以上視者。必彼是邪?」

 

於是乃令之復役,毋復相代。

 

少焉,東郭郵至,桓公令儐者延而上,與之分級而上。

 

問焉,曰:「子言伐莒者乎?」

 

東郭郵曰:「然,臣也。」

 

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

 

東郭郵對曰:「臣聞之,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

 

桓公曰:「子奚以意之?」

 

東郭郵曰:「夫欣然喜樂者,鐘鼓之色也,夫淵然清靜者,縗絰之色也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舉手而指,勢當莒也;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臣故曰伐莒。」

 

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謂乎!子其坐。寡人與子同之。」

 

客或欲見於齊桓公,請仕上官,授祿千鍾,公以告,管仲曰:「君予之」。

 

客聞之曰:「臣不仕矣」。

 

公曰:「何故?」

 

對曰:「臣聞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吾不仕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6:28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二篇七主七臣

 

七主七臣第五十二

 

--------------------------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得六過一是。

 

嗚呼美哉,成事疾。

 

申主任勢守數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明。

 

皆要審,則法令固。

 

賞罰必,則下服度。

 

不備待而得和,則民反素也。

 

惠王豐賞厚賜以竭藏,赦姦縱過以傷法;藏竭則主權衰,法傷則姦門闓。

 

故曰泰則反敗矣。

 

侵主好惡反法以自傷,喜決難知以塞明,從狙而好小察,事無常而法令申,不●,則國失勢。

 

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

 

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不●,則所惡及身,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幹,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

 

去之而亂,臨之而殆,則後世何得?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不●,則法數日衰,而國失固。

 

芒主通人情以質疑,故臣下無信,盡自治其事,則事多。

 

多則昏,昏則緩急俱植。

 

不●,則所見不善,餘力自失而罰,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姦臣,下無侵爭,世無刑民。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

 

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

 

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

 

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而況愉樂音聲之化乎?夫男不田,女不緇,工技力於無用,而欲土地之毛,倉庫滿實,不可得也。

 

土地不毛,則人不足;人不足,則逆氣生;逆氣生,則令不行。

 

然彊敵發而起,雖善者不能存。

 

何以效其然也?曰:昔者桀紂是也,誅賢忠,近讒賊之士,而貴婦人,好殺而不勇,好富而忘貧,馳獵無窮,鼓樂無厭,瑤臺玉餔不足處,馳車千駟不足乘,材女樂三千人,鍾石絲竹之音不絕,百姓罷乏,君子無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

 

遇周武王,遂為周氏之禽,此營於物而失其情者也,愉於淫樂而忘後患者也;故設用無度,國家踣,舉事不時,必受其菑。

 

夫倉庫非虛空也,商宦非虛壞也,法令非虛亂也,國家非虛亡也。

 

彼時有春秋,歲有敗兇,政有急緩。

 

政有急緩,故物有輕重,歲有敗兇,故民有義不足。

 

時有春秋,故穀有貴賤,而上不調淫,故遊商得以什伯其本也。

 

百姓之不田,貧富之不訾,皆用此作。

 

城郭不守,兵士不用,皆道此始。

 

夫亡國踣家者,非無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也。

 

夫兇歲雷旱,非無雨露也,其燥溼非其時也。

 

亂世煩政,非無法令也,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暴主迷君,非無心腹也,其所取捨非其術也。

 

故明主有六務四禁,六務者何也?一曰節用。

 

二曰賢佐。

 

三曰法度。

 

四曰必誅。

 

五曰天時。

 

六曰地宜。

 

四禁者何也?春無殺伐,無割大陵,(人果)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穀賦。

 

夏無遏水,達名川,塞大穀,動土功,射鳥獸。

 

秋毋赦過釋罪緩刑。

 

冬無賦爵賞祿,傷伐五穀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禁,則五穀不成。

 

秋政不禁,則姦邪不勝。

 

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

 

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

 

天冬雷,地冬霆。

 

草木夏落而秋榮,蟄蟲不藏。

 

宜死者生,宜蟄者鳴,苴多螣蟆,山多蟲螟。

 

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國貧法亂,逆氣下生,故曰:「臺榭相望者,亡國之廡也。馳車充國者,追寇之馬也。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文采纂組者,燔功之(上穴下缶)也。」

 

明王知其然,故遠而不近也,能去此取彼,則人主道備矣。

 

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

 

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

 

繩不信,不可以求直。

 

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權勢者,人主之所獨守也。

 

故人主失守則危,臣吏失守則亂,罪決於吏則治。

 

權斷於主則威。

 

民信其法則親。

 

是故明王審法慎權,上下有分。

 

夫凡私之所起,必生於主。

 

夫上好本,則端正之士在前。

 

上好利,則毀譽之士在側。

 

上多喜善,賞不隨其功,則士不為用。

 

數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則姦不為止。

 

明王知其然,故見必然之政,立必勝之罰。

 

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推則往,召則來,如墜重於高,如瀆水於地,故法不煩而吏不勞,民無犯禁,故百姓無怨於上,上亦法臣法,斷名決,無誹譽。

 

故君法則主位安,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姦,嗚呼美哉。

 

名斷言澤。

 

飾臣克親貴以為名,恬爵祿以為高。

 

好名則無實,為高則不禦。

 

故記曰:無實則無勢,失轡則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反而行私請;故私道行則法度侵,刑法繁則姦不禁,主嚴誅則失民心。

 

亂臣多造鍾鼓。

 

眾飾婦女以惛上;故上惛則(阜巢)不計,而司聲直祿,是以諂臣貴而法臣賤,此之謂微孤。

 

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斂,多兌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

 

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此之謂也。

 

姦臣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

 

除讎則罪不辜。

 

罪不辜,則與讎居,故善言可惡以自信,而主失親。

 

亂臣自為辭功祿,明為下請厚賞。

 

居為非母,動為善棟。

 

以非買名,以是傷上,而眾人不知,之謂微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6:58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三篇禁藏

 

禁藏第五十三

 

--------------------

 

禁藏於胸脅之內,而禍避於萬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

 

夫冬日之不濫,非愛在也;夏日之不煬,非愛火也;為不適於身不便於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不聽鍾鼓,非惡樂也,為其傷於本事而妨於教也;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內而後外,民亦務本而去末;居民於其所樂,事之於其所利,賞之於其所善,罰之於其所惡,信之於其所餘財,功之於其所無誅。

 

於下無誅者,必誅者也。

 

有誅者,不必誅者也。

 

以有刑至無刑者,其法易而民全。

 

以無刑至有刑者,其刑煩而姦多。

 

夫先易者後難,先難而後易。

 

萬物盡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誅而不赦,必賞而不頡者,非喜予而樂其殺也,所以為人緻利除害也。

 

於以養老長弱,完活萬民,莫明焉,夫不法法則治,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故明王慎之,不為親戚故貴易其法,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

 

民不以珠玉重寶犯其禁。

 

故主上視法嚴於親戚吏之舉令,敬於師長。

 

民之承教,重於神寶故法立而不用,刑設而不行也。

 

夫施功而不鈞,位雖高,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德雖厚,不譽者多。

 

舉事而不時,力雖盡,其功不成。

 

刑賞不當,斷斬雖多,其●不禁。

 

夫公之所加,罪雖重,下無怨氣。

 

私之所加,賞雖多,上不為歡。

 

行法不道,眾民不能順。

 

舉錯不當,眾民不能成。

 

不攻不備,當今為愚人。

 

故聖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適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矣。

 

能適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贍,身必安矣。

 

能移無益之事,無補之費,通幣行禮,而黨必多,交必親矣。

 

夫眾人者多營於物,而苦其力,勞其心,故困而不贍,大者以失其國,小者以危其身。

 

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近之不能勿欲,遠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惡不同,各行所欲,而安危異焉,然後賢不肖之形見也。

 

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

 

事有成敗,而意不能同。

 

行有進退,而力不能兩也。

 

故立身於中,養有節。

 

宮室足以避燥濕,飲食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溫,禮儀足以別貴賤。

 

遊虞足以發歡欣,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

 

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故意定而不營氣情,氣情不營,則耳目穀。

 

衣食足,耳目穀,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

 

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觀絕理者,以自恐也。

 

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故曰:「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福不擇家,禍不索人。」

 

此之謂也。

 

能以所聞瞻察,則事必明矣。

 

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牽之以利。

 

能利害者,財多而過寡矣。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

 

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

 

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夫為國之本,得天之時而為經。

 

得人之心而為紀。

 

法令為維綱,吏為網罟,什伍以為行列,賞誅為文武,繕農具,當器械,耕農當攻戰,推引銚耨,以當劍戟,被蓑以當鎧鑐,菹笠以當盾櫓,故耕器具則戰器備,農事習則功戰巧矣。

 

當春三月,萩室熯造,鑽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

 

舉春祭,塞久禱,以魚為牲,以糱為酒,相召,所以屬親戚也,毋殺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

 

毋拊竿,所以息百長也。

 

賜鰥寡,振孤獨。

 

貸無種,與無賦。

 

所以勸弱民。

 

發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時功,施生穀也。

 

夏賞五德,滿爵祿、頡官位、禮孝弟、復賢力,所以勸功也。

 

秋行五刑,誅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盜賊。

 

冬收五藏,最萬物,所以內作民也。

 

四時事備,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閉,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

 

故風雨時,五穀實,草木美多,六畜蕃息。

 

國富兵彊,民材而令行,內無煩擾之政,外無彊敵之患也。

 

夫動靜順然後和,不失其時然後富,不失其法然後治,故國不虛富,民不虛治;不治而昌,不亂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嘗有也。

 

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

 

吏多私智者,其法亂。

 

民多私利者,其國貧。

 

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

 

賞罰莫若必成,使民信之。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輔之以什,司之以伍;伍無非其人,人無非其裏,裏無非其家,故奔亡者無所匿,頡徙者無所容,不求而約,不召而來,故民無流亡之意,吏無備追之憂;故主政可往於民,民心可繫於主。

 

夫法之制民也,猶陶之於埴,冶之於金也;故審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於燥濕,水之於高下。

 

夫民之所主,衣與食也。

 

食之所生,水與土也。

 

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畝而足於卒歲,歲兼美惡。

 

畝取一石,則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當十石,糠秕六畜當十石,則人有五十石。

 

布帛麻絲,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

 

故國有餘藏,民有餘食。

 

夫敘鈞者,所以多寡也。

 

權衡者,所以視重輕也。

 

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然後民可足也。

 

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謀有功者五:一曰視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內必衰也。

 

臣不用,其國可危。

 

二曰視其陰所憎,厚其貨賂,得情可深。

 

身內情外,其國可知。

 

三曰聽其淫樂,以廣其心,遺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內,遺以諂臣文馬,以蔽其外。

 

外內蔽塞,可以成敗。

 

四曰必深親之,如典之同生陰內辯士,使圖其計。

 

內勇士,使高其氣。

 

內人他國,使倍其約,絕其使,拂其意。

 

是必士鬥,兩國相敵,必承其獘。

 

五曰深察其謀,謹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內不信,使有離意。

 

離氣不能令,必內自賊。

 

忠臣已死,故政可奪。

 

此五者,謀功之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四篇入國

 

入國第五十四

 

-------------------

 

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病、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

 

所謂老老者,凡國都皆有掌老。

 

年七十已上,一子無征,三月有饋肉。

 

八十已上,二子無征,月有饋肉。

 

九十已上,盡家無征,日有酒肉。

 

死,上共棺槨。

 

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凡國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勝養為累者。

 

有三幼者,婦無征,四幼者盡家無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後止,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凡國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無父母所養,不能自生者,屬之其鄉黨知識故人,養一孤者,一子無征。

 

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養三孤者,盡家無征。

 

掌孤數行問之,必知其食飲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此之謂恤孤。

 

所謂養疾者,凡國都皆有掌疾,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

 

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後止,此之謂養疾。

 

所謂合獨者,凡國都皆有掌媒;丈夫無妻曰鰥,婦人無夫曰寡,取鰥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後事之,此之謂合獨。

 

所謂問病者,凡國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問之;九十以上,一日一問。

 

八十以上,二日一問。

 

七十以上,三日一問。

 

眾庶五日一問。

 

病甚者以告,上身問之。

 

掌病行於國中,以問病為事,此之謂問病。

 

所謂通窮者,凡國都皆有掌窮,若有窮夫婦無居處,窮賓客絕糧食,居其鄉黨,以聞者有賞,不以聞者有罰,此之謂通窮。

 

所謂振困者,凡國都皆有掌困。

 

歲兇庸,人訾厲,多死喪、弛刑罰,赦有罪,散倉粟以食之,此之謂振困。

 

所謂接絕者,凡國都皆有掌絕,士民死上事,死戰事,使其知識故人,受資於上,而祠之,此之謂接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7:4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四篇入國

 

入國第五十四

 

-------------------

 

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病、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

 

所謂老老者,凡國都皆有掌老。

 

年七十已上,一子無征,三月有饋肉。

 

八十已上,二子無征,月有饋肉。

 

九十已上,盡家無征,日有酒肉。

 

死,上共棺槨。

 

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凡國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勝養為累者。

 

有三幼者,婦無征,四幼者盡家無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後止,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凡國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無父母所養,不能自生者,屬之其鄉黨知識故人,養一孤者,一子無征。

 

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養三孤者,盡家無征。

 

掌孤數行問之,必知其食飲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此之謂恤孤。

 

所謂養疾者,凡國都皆有掌疾,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

 

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後止,此之謂養疾。

 

所謂合獨者,凡國都皆有掌媒;丈夫無妻曰鰥,婦人無夫曰寡,取鰥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後事之,此之謂合獨。

 

所謂問病者,凡國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問之;九十以上,一日一問。

 

八十以上,二日一問。

 

七十以上,三日一問。

 

眾庶五日一問。

 

病甚者以告,上身問之。

 

掌病行於國中,以問病為事,此之謂問病。

 

所謂通窮者,凡國都皆有掌窮,若有窮夫婦無居處,窮賓客絕糧食,居其鄉黨,以聞者有賞,不以聞者有罰,此之謂通窮。

 

所謂振困者,凡國都皆有掌困。

 

歲兇庸,人訾厲,多死喪、弛刑罰,赦有罪,散倉粟以食之,此之謂振困。

 

所謂接絕者,凡國都皆有掌絕,士民死上事,死戰事,使其知識故人,受資於上,而祠之,此之謂接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8:06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五篇九守

 

九守第五十五

 

--------------------

 

安徐而靜,柔節先定。

 

虛心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刑賞信必於耳目之所見,則其所不見莫不闇化矣。

 

誠暢乎天地,通於神明,見姦偽也。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後。

 

熒惑其處安在。

 

右主問 心不為九竅,九竅治,君不為五官,五官治。

 

為善者,君予之賞,為非者,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下亂。

 

寂乎其無端也。

 

外內不通,安知所怨,關閈不開,善否無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曰動姦,姦動則變更矣。

 

右主參 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

 

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

 

名生於實。

 

實生於德,德生於理,理生於智,智生於當。

 

右督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8:28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六篇桓公問

 

桓公問第五十六

 

----------------------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道乎?」 

 

對曰:「勿創勿作,時至而隨,毋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

 

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

 

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

 

武王有靈臺之復,而賢者進也。

 

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桓公曰:吾欲效而為之,其名雲何?

 

對曰:名曰嘖室之議,曰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內於嘖室之議,有司執事者鹹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此嘖室之事也,請以東郭牙為之,此人能以正事爭於君前者也。

 

桓公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9:07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七篇度地

 

度地第五十七

 

--------------------

 

昔者桓公問管仲曰:「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為國者,其何如而可?」

 

管仲對曰:「夷吾之所聞,能為霸王者,蓋天子聖人也,故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

 

內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地利之所生,養其人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別制斷之。

 

州者謂之術。

 

不滿術者謂之裡。

 

故百家為裡,裡十為術,術十為州,州十為都,都十為霸國。

 

不如霸國者國也,以奉天子,天子有萬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處,此謂因天之固,歸地之利。

 

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土閬。

 

地高則溝之,下則隄之,命之曰金城,樹以荊棘,上相穡著者,所以為固也。

 

歲修增而毋已,時修增而毋已,福及孫子,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盡忠於君,君體有之以臨天下,故能為天下之民先也。

 

此宰之任,則臣之義也。

 

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人乃終身無患害而孝慈焉。

 

桓公曰: 願聞五害之說。

 

管仲對曰:「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此謂五害。五害之屬,水最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桓公曰:「願聞水害。」

 

管仲對曰:「水有大小,又有遠近,水之出於山而流入於海者,命曰經水。」

 

水別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山之溝,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

 

水之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

 

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

 

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桓公曰:「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

 

管仲對曰:「可。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至於(水剽)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領,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滿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滿則後推前。地下則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則擣毀,杜曲瞠則躍。躍則倚,倚則環,環則中,中則涵,涵則塞,塞則移,移則控,控則水妄行。水妄行則傷人,傷人則困,困則輕法,輕法則難治,難治則不孝,不孝則不臣矣;故五害之屬,傷殺之類,禍福同矣,知備此五者,人君天地矣。」

 

桓公曰:「請問備五害之道。」

 

管子對曰:「請除五害之說,以水為始,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為都匠水工。」

 

令之行水道,城郭、隄川、溝池、官府、寺舍及洲中當繕治者,給卒財足。

 

令曰:常以秋歲末之時閱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數,別男女大小,其不為用者,輒免之。

 

有錮病不可作者,疾之。

 

可省作者,且事之。

 

並行以定甲士,當被兵之數,上其都。

 

都以臨下,視有餘不足之處,輒下水官,水官亦以甲士當被兵之數。

 

與三老、裏有司、伍長、行裏,因父母案行,閱具備水之器。

 

以冬無事之時,籠、臿、闆、築、各什六,士車什一,雨軬什二,食器兩具,人有之。

 

錮藏裏中,以給喪器。

 

後常令水官吏與都匠因三老、裡有司、伍長、案行之,常以朔日始出具閱之,取完堅。

 

補弊久。

 

去苦惡。

 

常以冬少事之時,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積之水旁,州大夫將之,唯毋後時。

 

其積薪也,以事之已。

 

其作土也,以事未起,天地和調,日有長久。

 

以此觀之,其利百倍。

 

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敗,此謂素有備而豫具者也。

 

桓公曰:「當何時作之。」

 

管子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調,日夜分,分之後,夜日益短,晝日益長,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剛,令甲士作隄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隨水而行。」

 

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隄,小者為之防,夾水四道,禾稼不傷。

 

歲埤增之,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民得其饒,是謂流膏。

 

令下貧守之,往往而為界,可以毋敗。

 

當夏三月,天地氣壯,大暑至,萬物榮華,利以疾薅,殺草蟉。

 

使令不欲擾,命曰不長。

 

不利作土功之事,放農焉。

 

利皆耗十分之五,土功不成。

 

當秋三月,山川百泉踴,雨下降,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屬,天地湊汐,利以疾作,收斂毋留,一日把,百日餔,民毋男女皆行於野,不利作土功之事,濡濕日生,土弱難成,利耗什分之六,土工之事亦不立。

 

當冬三月,天地閉藏,暑雨止,大寒起,萬物實熟,利以填塞空郤,繕邊城,塗郭術,平度量,正權衡,虛牢獄,實廥倉,君修樂,與神明相望,凡一年之事畢矣,舉有功,賞賢,罰有罪,頡有司之吏而第之。

 

不利作土工之事,利耗什分之七。

 

土剛不立。

 

晝日益短,而夜日益長,利以作室,不利以作堂。

 

四時以得,四害皆服。

 

桓公曰:「寡人悖,不知四害之服,奈何?」

 

管仲對曰:「冬作土功,發地藏,則夏多暴雨,秋霖不止。」

 

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夏有大露原煙,噎下百草,人採食之,傷人,人多疾病而不止,民乃恐殆;君令五官之吏與三老、裏有司、伍長、行裏順之,令之家起火為溫,其田及宮中皆蓋井,毋令毒下。

 

及食器將飲傷人,有下蟲傷禾稼。

 

凡天菑害之下也,君子謹避之,故不八九死也。

 

大寒大暑,大風大雨,其至不時者,此謂四刑。

 

或遇以死,或遇以生,君子避之,是亦傷人,故吏者所以教順也,三老、裏有司、伍長者,所以為率也。

 

五者已具,民無願者,願其畢也。

 

故常以冬日順三老、裏有司、伍長,以冬賞罰,使各應其賞而服其罰,五者不可害,則君之法犯矣,此示民而易見,故民不比也。

 

桓公曰:「凡一年之中十二月,作土功,有時則為之,非其時而敗,將何以待之?」

 

管仲對曰:「常令水官之吏,冬時行隄防,可治者。」

 

章而上之都,都以春少事作之,已作之後,常案行,隄有毀,作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衝水可據者據之,終歲以毋敗為固,此謂備之常時。

 

禍何從來?所以然者,獨水蒙壤自塞而行者,江河之謂也。

 

歲高其隄,所以不沒也。

 

春冬取土於中,秋夏取土於外,瘺水入之,不能為敗。

 

桓公曰:「善!仲父之語寡人畢矣;然則寡人何事乎哉?前為寡人教側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9:4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八篇地員

 

地員第五十八

 

--------------------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

 

瀆田悉徙,五種無不宜,其立後而手實。

 

其木宜蚖菕與杜松,其草宜楚棘,見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於泉,呼音中角,其水倉,其民彊。

 

赤壚歷彊肥,五種無不宜,其麻白,其布黃,其草宜白茅與雚,其木宜赤棠,見是土也,命之曰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於泉,呼音中商,其水白而甘,其民壽。

 

黃唐無宜也,唯宜黍秫也,宜縣澤,行廧落,地潤數毀,難以立邑置廧,其草宜黍秫與茅,其木宜(木熏)●桑。

 

見是土也,命之曰三施,三七二十一尺,而至於泉。

 

呼音中宮,其泉黃而糗,流徙。

 

斥埴宜大菽與麥。

 

其草宜萯雚,其木宜杞。

 

見是土也,命之曰再施,二七十四尺,而至於泉,呼音中羽。

 

其泉鹹,水流徙。

 

黑埴宜稻麥。

 

其草宜蘋蓨,其木宜白棠,見是土也,命之曰一施,七尺而至於泉,呼音中徵,其水黑而苦。

 

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

 

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

 

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

 

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墳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於泉,陝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於泉,祀陝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至於泉,杜陵九施,七九六十三尺,而至於泉。

 

延陵十施,七十尺,而至於泉。

 

環陵十一施,七十七尺,而至於泉。

 

蔓山十二施,八十四尺,而至於泉,付山十三施,九十一尺,而至於泉。

 

付山白徒十四施,九十八尺,而至於泉,中陵十五施,百五尺,而至於泉。

 

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於泉。

 

青龍之所居,庚泥,不可得泉。

 

赤壤摮(手改力)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於泉。

 

其下清商,不可得泉。

 

●山白壤十八施,百二十六尺,而至於泉。

 

其下駢石,不可得泉,徙山十九施,百三十三尺,而至於泉。

 

其下有灰壤,不可得泉。

 

高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於泉,山之上命之曰縣泉,其地不乾,其草如茅與走,其木乃樠。

 

鑿之二尺,乃至於泉。

 

山之上命曰復呂,其草魚腸與蕕,其木乃柳。

 

鑿之三尺,而至於泉。

 

山之上命之曰泉英,其草蘄白昌,其木乃楊,鑿之五尺,而至於泉。

 

山之材,其草兢與薔,其木乃格,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於泉。

 

山之側,其草葍與蔞,其木乃品榆,鑿之三七二十一尺,而至於泉。

 

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

 

或高或下,各有草土。

 

葉下於●,●下於莧,莧下於蒲,蒲下於葦,葦下於雚,雚下於蔞,蔞下於荓,荓下於蕭,蕭下於薜,薜下於萑,萑下於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歸。

 

九州之土,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

 

群土之長,是唯五粟,五粟之物,或赤、或青、或白、或黑、或黃,五粟五章,五粟之狀,淖而不肕,剛而不觳,不濘車輪,不汙手足,其種大重細重,白莖白秀,無不宜也。

 

五粟之土,若在陵在山,在●在衍,其陰其陽,盡宜。

 

桐柞莫不秀長,其榆其柳,其●其桑,其柘其櫟,其槐其楊,群木蕃滋數大,條直以長。

 

其澤則多魚,牧則宜牛羊,其地其樊,俱宜竹箭、藻龜、楢檀,五臭生之,薜荔白芷,蘪蕪椒連。

 

五臭所校,寡疾難老,士女皆好,其民工巧,其泉黃白,其人夷姤。

 

五粟之土,乾而不挌,湛而不澤,無高下葆澤以處,是謂粟土。

 

粟土之次曰五沃,五沃之物,或赤、或青、或黃、或白、或黑、五沃五物,各有異則,五沃之狀,剽怷橐土,蟲易全處,怷剽不白,下乃以澤,其種大苗細苗,赨莖黑秀,箭長。

 

五沃之土,若在丘在山,在陵在岡,若在陬陵之陽,其左其右,宜彼群木,桐柞枎(木熏),及彼白梓,其梅其杏,其桃其李,其秀生莖起,其棘其棠,其槐其楊,其榆其桑,其杞其枋,群木數大,條直以長,其陰則生之楂蔾,其陽則安樹之五麻,若高若下,不擇疇所,其麻大者如箭如葦,大長以美,其細者如雚如蒸,欲有與各,大者不類,小者則治;揣而藏之,若眾練絲。

 

五臭疇生,蓮與蘪蕪,槁本白芷。

 

其澤則多魚,牧則宜牛羊。

 

其泉白青,其人堅勁,寡有疥騷,終無痟酲。

 

五沃之土,乾而不斥,湛而不澤。

 

無高下葆澤以處,是謂沃土。

 

沃土之次曰五位,五位之物,五色雜英,各有異章。

 

五位之狀,不塥不灰,青怷以(上艸下治)及,其種大葦無,細葦無,赨莖白秀。

 

五位之土,若在岡在陵,在●在衍,在丘在山,皆宜竹箭,求黽楢檀,其山之淺,有蘢與斥。

 

群木安逐,條長數大。

 

其桑其松,其杞其茸,種木胥容,榆桃柳楝。

 

群藥安生,薑與桔梗,小辛大蒙。

 

其山之梟,多桔符榆。

 

其山之末,有箭與苑。

 

其山之旁,有彼黃虻,及彼白昌,山蔾葦芒。

 

群藥安聚,以圉民殃。

 

其林其漉,其槐其楝,其柞其穀,群木安逐,鳥獸安施。

 

既有麋麃,又且多鹿,其泉青黑,其人輕直,省事少食。

 

無高下葆澤以處,是謂位士。

 

位士之次曰五蘟,五蘟之狀,黑土黑(上艸下治),青怵以肥,芬然若灰。

 

其種櫑葛,赨莖黃秀恚目,其葉若苑。

 

以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是謂蘟土。

 

蘟土之次曰五壤,五壤之狀,芬然若澤若屯土,其種大水腸,細水腸,赨莖黃秀,以慈忍水旱,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是謂壤土。

 

壤土之次曰五畜,五畜之狀,捍然如米,以葆澤,不離不坼。

 

其種忍蘟,忍葉如雚葉,以長狐茸,黃莖黑莖黑秀,其粟大,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二,凡上土三十物,種十二物。

 

中土曰五怷,五怷之狀,廩焉如壏,潤濕以處,其種大稷細稷,赨莖黃秀,慈忍水旱。

 

細粟如麻,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怷土之次曰五躖,五躖之狀,彊力剛堅,其種大邯鄲,細邯鄲。

 

莖葉如枎(木熏),其粟大。

 

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躖土之次曰五壏,五壏之狀,芬焉若糠以肥,其種大荔細荔,青莖黃秀,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壏土之次曰五剽,五剽之狀,華然如芬以脤,其種大秬細秬。

 

黑莖青秀,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

 

剽土之次曰五沙。

 

五沙之狀,粟焉如屑塵厲,其種大萯細萯,白莖青秀以蔓,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四。

 

沙土之次曰五塥,五塥之狀,累然如僕累,不忍水旱,其種大樛杞,細樛杞黑莖黑秀,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

 

凡中土三十物,種十二物,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其種大華細華,白莖黑秀,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

 

猶土之次曰五●,五●之狀如鼠肝,其種青梁,黑莖黑秀,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

 

●土之次曰五殖,五殖之狀,甚澤以疏、離坼以轢塉,其種鴈膳,黑實朱跗黃實,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五殖之次曰五觳,五觳之狀婁婁然,不忍水旱,其種大菽細菽,多白實,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觳土之次曰五鳧,五鳧之狀,堅而不骼,其種陵稻、黑鵝、馬夫。

 

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

 

鳧土之次曰五桀,五桀之狀,甚鹹以苦,其物為下,其種白稻長狹,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凡下土三十物,其種十二物,凡土物九十,其種三十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18:17 , Processed in 0.26562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