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管子】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0:08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篇匡君小匡

 

匡君小匡第二十

 

----------------------

 

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牙為宰,鮑叔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於其臣,使臣不凍飢,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於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臣不如也。介冑執枹,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

 

公曰: 「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殆於死今乃用之可乎?」鮑叔曰:「彼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為君亦猶是也。」

 

公曰:「然則為之柰何?」

 

鮑叔曰:「君使人請之魯。」

 

公曰:「施伯,魯之謀臣也。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

 

鮑叔曰:「君詔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願請之以戮群臣,魯君必諾。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將緻魯之政,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於齊,必殺之。」

 

公曰:「然則夷吾受乎?」

 

鮑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無二心。」

 

公曰:「其於寡人猶如是乎?」

 

對曰:「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廟,則前請之;不然,無及也。」

 

公乃使鮑叔行成,曰:「公子糾親也,請君討之。」

 

魯人為殺公子糾。

 

又曰:「管仲讎也,請受而甘心焉。」

 

魯君許諾。

 

施伯謂魯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將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於天下。在晉,則晉得意於天下。在狄,則狄得意於天下。今齊求而得之,則必長為魯國憂,君何不殺而受之其屍。」

 

魯君曰:「諾。」

 

將殺管仲,鮑叔進曰:「殺之齊,是戮齊也,殺之魯,是戮魯也。弊邑寡君,願生得之。以徇於國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與寡君賊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

 

於是魯君乃不殺,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

 

鮑叔受而哭之三舉,施伯從而笑之。

 

謂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鮑叔之忍,不僇賢人,其智稱賢以自成也。鮑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國,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後入,與魯以戰,能使魯敗。功足以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今魯懼,殺公子糾召忽,囚管仲以予齊,鮑叔知無後事,必將勤管仲以勞其君,願以顯其功眾必予之有得,力死之功,猶尚可加也,顯生之功,將何如?是昭德以貳君也,鮑叔之知是不失也。」

 

至於堂阜之上。

 

鮑叔祓而浴之三。

 

桓公親迎之郊,管仲詘纓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後。

 

公辭斧三然後退之。

 

公曰:「垂纓下衽,寡人將見。」

 

管仲再拜稽首曰:「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公遂與歸。

 

禮之於廟,三酌而問為政焉。

 

曰:「昔先君襄公,高臺廣池,湛樂飲酒,田獵罼弋,不聽國政。卑聖侮士,唯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食必粱肉,衣必文繡,而戎士凍飢,戎馬待遊車之獘戎士待陳妾之餘。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士大夫在後。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吾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之柰何?」

 

管子對曰:「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遠跡,以成其名。合群國,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式美以相應,比綴以書,原本窮末。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糞除其顛旄。賜予以鎮撫之,以為民終始。」

 

公曰:「為之柰何?」

 

管子對曰:「昔者聖王之治其民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為民紀。謹用其六秉,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禦。」

 

桓公曰:「六秉者何也?」

 

管子曰:「殺生貴賤貧富,此六秉也。」

 

桓公曰:「參國柰何?」

 

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參國故為三軍,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裏,裏有司。四里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三鄉一帥。」

 

桓公曰:「五鄙柰何?」

 

管子對曰:「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五屬一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淫佚者。」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柰何?」

 

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

 

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

 

處農必就田墅。

 

處工必就官府。

 

處商必就市井。

 

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閒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為士。

 

今夫農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權節具備其械器用,比耒耜穀芨,及寒,擊槁除田,以待時耕。

 

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時雨。

 

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鎛,以旦暮從事於田墅,脫衣就功。

 

首戴茅蒲,身服襏襫,沾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力,以從事於田野。

 

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是故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

 

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

 

今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

 

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

 

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

 

令夫商群萃而州處,觀兇飢,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

 

服牛輅馬以週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餘於國,奇怪時來,珍異物聚,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賈。

 

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為商,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

 

正旅舊則民不惰。

 

山澤各以其時至,則民不苟,陵陸丘井田疇均則民不惑,無奪民時,則百姓富。

 

犧牲不勞,則牛馬育。

 

桓公又問曰:「寡人欲修政以幹時於天下,其可乎?」

 

管子對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

 

管子對曰:「始於愛民。」

 

公曰:「愛民之道柰何?」

 

管子對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放舊罪,修舊宗,立無後,則民殖矣。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鄉建賢,士使教於國,則民有禮矣。出令不改,則民正矣,此愛民之道也。」

 

公曰:「民富而以親,則可以使之乎?」

 

管子對曰:「舉財長工,以止民用。陳力尚賢,以勸民知。加刑無苛,以濟百姓,行之無私。則足以容眾矣。出言必信,則令不窮矣,此使民之道也。」

 

桓公曰:「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從事於天下諸侯,其可乎?」

 

管子對曰:「未可,民心未吾安」,公曰:「安之柰何?」

 

管子對曰:「修舊法,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慈於民,予無財。寬政役,敬百姓,則國富而民安矣。」

 

公曰:「民安矣,其可乎?」

 

管仲對曰:「未可,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將正卒伍,修甲兵,君有征戰之事,則小國諸侯之臣有守圉之備矣;然則難以速得意於天下。公欲速得意於天下諸侯,則事有所隱,而政有所寓。」

 

公曰:「為之柰何?」

 

管子對曰:「作內政而寓軍令焉。為高子之裏,為國子之裏,為公裏,三分齊國,以為三軍。擇其賢民,使為裏君。鄉有行伍卒長,則其制令。且以田獵,因以賞罰,則百姓通於軍事矣。」

 

桓公曰:「善。」

 

於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

 

十軌為里,里有司。

 

四里為連,連為之長。

 

十連為鄉,鄉有良人。

 

以為軍令。

 

是故五家為軌。

 

五人為伍,軌長率之。

 

十軌為里。

 

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率之。

 

四里為連。

 

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

 

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

 

五鄉一帥。

 

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率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

 

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

 

春以田曰蒐,振旅。

 

秋以田曰獮,治兵。

 

是故卒伍政定於里,軍旅政定於郊。

 

內教既成,令不得頡徙。

 

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驩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於天下,誅無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正月之朝,鄉長復事,公親問焉。

 

曰:「於子之鄉,有居處為義好學,聰明質仁,慈孝於父母,長弟於鄉裏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

 

有司已於事而竣,公又問焉。

 

曰:「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才,其罪五。」

 

有司已於事而竣。

 

公又問焉。

 

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弟於鄉裏,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下比,其罪五。」

 

有司已於事而竣。

 

於是乎鄉長退而修德進賢,桓公親見之,遂使役之官。

 

公令官長期而書伐以告,且令選官之賢者而復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維順端愨,以待時使,使民恭敬以勸。其稱秉言,則足以補官之不善政。」

 

公宣問其鄉裡,而有考驗,乃召而與之坐,省相其質以參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時,設問國家之患而不肉,退而察問其鄉裡,以觀其所能,而無大過,登以為上卿之佐。

 

名之曰三選。

 

高子國子退而修鄉,鄉退而修連,連退而修裡,裡退而修軌,軌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故可得而舉也。

 

匹夫有不善,故可得而誅也。

 

政既成,鄉不越長,朝不越爵,罷士無伍。

 

罷女無家,士三出妻,逐於境外。

 

女三嫁,入於舂穀,是故民皆勉為善。

 

士與其為善於鄉,不如為善於裏;與其為善於裏,不如為善於家。

 

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終歲之計;莫敢以終歲為議,皆有終身之功。

 

正月之朝,五屬大夫復事,公擇其寡功者而譙之曰:「列地分民若一,何故獨寡功,何以不及人,教訓不善,政事不治。一再則宥,三則不赦。」

 

公又問焉,曰:「於子之屬,有居處為義好學,聰明質仁,慈孝於父母,長弟於鄉裏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

 

有司已事而竣。

 

公又問焉,曰:「於子之屬,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才,其罪五。」

 

有司已事而竣。

 

公又問焉。

 

曰:「於子之屬,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弟於鄉裡,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者,謂之下比,其罪五。」

 

有司已事而竣,於是乎五屬大夫退而修屬,屬退而修連,連退而修鄉,鄉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誅,政成國安,以守則固,以戰則彊,封內治,百姓親,可以出征四方,立一霸王矣。

 

桓公曰:「卒伍定矣。事已成矣,吾欲從事於諸侯,其可乎?」

 

管子對曰:「未可,若軍令,則吾既寄諸內政矣,夫齊國寡甲兵,吾欲輕重罪而移之於甲兵。」

 

公曰:「為之柰何?」

 

管子對曰:「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脅二戟,輕罪入蘭盾鞈革二戟,小罪入以金鈞分宥薄罪,入以且鈞。無坐抑而訟獄者,正三,禁之而不直,則入一束矢以罰之。美金以鑄戈劍矛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從事於諸侯。可乎?」

 

管仲對曰:「未可,治內者未具也,為外者未備也。」

 

故使鮑叔牙為大諫,王子城父為將,弦子旗為理,甯戚為田。

 

隰朋為行,曹孫宿處楚,商容處宋,季勞處魯,徐開封處衛,晏尚處燕,審友處晉。

 

又遊士八十人,奉之以車馬衣裘。

 

多其資糧,財幣足之,使出周遊於四方,以號召收求天下之賢士。

 

飾玩好,使出周遊於四方,鬻之諸侯,以觀其上下之所貴好。

 

擇其沈亂者而先政之。

 

公曰:「外內定矣,可乎?」

 

管子對曰:「未可,鄰國未吾親也。」

 

公曰:「親之柰何?」

 

管子對曰:「審吾疆埸,反其侵地,正其封界,毋受其貨財,而美為皮幣,以極聘覜於諸侯,以安四鄰,則鄰國親我矣。」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南伐,何主?」

 

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常潛。使海於有獘。渠彌於河陼,綱山於有牢。」

 

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

 

管子對曰:「以衛為主,反其侵地吉臺原姑與柒裏,使海於有獘,渠彌於有陼,綱山於有牢。」

 

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

 

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於有獘,渠彌於有陼,綱山於有牢。」

 

四鄰大親。

 

既反其侵地,正其封疆,地南至於岱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海,東至於紀隨,地方三百六十里,三歲治定,四歲教成,五歲兵出,有教士三萬人,革車八百乘,諸侯多沈亂不服於天子,於是乎桓公東救徐州,分吳且,存魯蔡陵,割越地,南據宋鄭,征伐楚。

 

濟汝水,踰方地,望文山,使貢絲於周室,成周反胙於隆嶽,荊州諸侯,莫不來服。

 

中救晉公,禽狄王,敗胡貉,破屠何而騎寇始服。

 

北伐山戎,制泠支,斬孤竹,而九夷始聽,海濱諸侯,莫不來服。

 

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於西河。

 

方舟投柎乘桴濟河,至於石沈。

 

縣車束馬,踰太行與卑耳之貉,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從。

 

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

 

故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諸侯,莫不賓服,與諸侯飾牲為載書以誓,要於上下薦神。

 

然後率天下定周室,大朝諸侯於陽穀,故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壘,兵不解翳。

 

弢無弓,服無矢,寢武事,行文道,以朝天子。

 

葵丘之會,天子使大夫宰孔緻胙於桓公曰:「呈一人之命有事於文武,使宰孔緻胙,且有後命,曰:「以爾自卑勞,實謂爾伯舅毋下拜。」

 

桓公召管仲而謀,管仲對曰:「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

 

桓公曰:「呈乘車之會三,兵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北至於孤竹、山戎、穢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吳、越、巴、牂●、●、不庾、雕題、黑齒,荊夷之國。莫違寡人之命,而中國卑我。昔三代之受命者,其異於此乎?」

 

管子對曰:「夫鳳皇鸞鳥不降,而鷹隼鴟梟豐,庶神不格,守龜不兆。握粟而●者屢中,時雨甘露不降。飄風暴雨數臻,五穀不蕃,六畜不育,而蓬蒿藜●並興。夫鳳皇之文,前德義,後日昌,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雒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雖曰受命,無乃失諸乎?」

 

桓公懼,出見客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顛蹶於下,以為天子羞。」遂下拜登受,賞服大路。

 

龍旗九遊,渠門赤旂,天子緻胙於桓公而下受,天下諸侯稱順焉。

 

桓公憂天下諸侯,魯有夫人與慶父之亂,而二君弒死,國絕無後。

 

桓公聞之,使高子存之。

 

男女不淫,馬牛選具,執玉以見,請為關內之侯,而桓公不使也。

 

狄人攻邢,桓公築夷儀以封之,男女不淫,馬牛選具,執玉以見。

 

請為關內之侯,而桓公不使也。

 

狄人攻衛,衛人出旅於曹,桓公城楚丘封之,其畜以散亡,故桓公予之繫馬三百匹,天下諸侯稱仁焉。

 

於是天下之諸侯知桓公之為己勤也,是以諸侯之歸之也譬若市人,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齊以良馬報,使諸侯以縷帛布、鹿皮四分以為幣,齊以文錦虎豹皮報,諸侯之使,垂櫜而入,攗載而歸。

 

故鈞之以愛,緻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國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而歸之,喜其愛而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桓公知天下小國諸侯之多與己也,於是又大施惠焉。

 

可為憂者為之憂,可為謀者為之謀,可為動者為之動,伐譚萊而不有也,諸侯稱仁焉。

 

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幾而不正,廛而不稅,以為諸侯之利,諸侯稱寬焉。

 

築蔡鄢陵培夏靈父丘,以衛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諸侯也。

 

築五鹿、中牟、鄴、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

 

所以示勸於中國也。

 

教大成,是故天下之於桓公,遠國之民,望如父母,近國之民,從如流水,故行地滋遠,得人彌眾。

 

是何也,懷其文而畏其武,故殺無道,定周室,天下莫之能圉,武事立也。

 

定三革,偃五兵,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也。

 

是故大國之君慚媿,小國諸侯附比,是故大國之君,事如臣僕;小國諸侯,驩如父母,夫然,故大國之君不尊,小國諸侯不卑,是故大國之君不驕,小國諸侯不懾。

 

於是列廣地以益狹地,損有財以益無財,周其君子,不失成功。

 

周其小人,不失成命,夫如是,居處則順,出則有成功,不稱動甲兵之事,以遂文武之跡於天下。

 

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謀以益其智也,其相曰夷吾。

 

大夫曰甯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用此五子者何功,度義光德,繼法紹終,以遺後嗣,貽孝昭穆,大霸天下,名聲廣裕,不可掩也,則唯有明君在上,察相在下也。

 

初,桓公郊迎管子而問焉,管仲辭讓,然後對以參國伍鄙,立五鄉以崇化,建五屬以厲武,寄兵於政,因罰備器械,加兵無道諸侯,以事周室。

 

桓公大說。

 

於是齋戒十日,將相管仲。

 

管仲曰:「臣斧鉞之人也,幸以獲生,以屬其腰領,臣之祿也,若知國政,非臣之任也。」

 

公曰:「子大夫受政,寡人勝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 

 

管仲許諾,再拜而受相。

 

三日,公曰:「寡人有大邪三,其猶尚可以為國乎。」

 

對曰:「臣未得聞。」

 

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側。田莫不見禽而後反。諸侯使者無所緻,百官有司無所復。」

 

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

 

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繼,諸侯使者無所緻,百官有司無所復。」

 

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

 

公曰:「寡人有汙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妹有不嫁者,」

 

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

 

公作色曰:「此三者且可,則惡有不可者矣?」

 

對曰:「人君唯優與不敏為不可,優則亡眾,不敏則不及事。」

 

公曰:「善,吾子就舍,異日請與吾子圖之。」

 

對曰:「時可,將與夷吾,何待異日乎?」

 

公曰:「柰何?」對曰:「公子舉為人博聞而知禮,好學而辭遜,請使遊於魯,以結交焉。公子開方為人巧轉而兌利,請使遊於衛,以結交焉。曹孫宿其為人也,小廉而苛伏,足恭而辭結,正荊之則也。請使往遊,以結交焉。」

 

遂立行三使者而後退。

 

相三月,請論百官,公曰「諾。」

 

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入邑墾草辟土,聚粟眾多,盡地之利,臣不如甯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為也,君若欲治國彊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

 

桓公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0:36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一篇王言

 

王言第二十一 《管子》

 

 ----------------------------

 

《失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1:14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二篇霸形

 

霸形第二十二

 

--------------------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貳檻飛而過之,桓公歎曰: 「仲父,今彼鴻鵠,有時而南,有時而北,有時而往,有時而來,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於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對。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對?」

 

管子對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對。」

 

桓公曰:「仲父胡為然?盍不當言,寡人其有鄉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

 

管子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

 

桓公變躬頡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

 

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飢,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飢;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

 

桓公曰:「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聞命矣,不敢擅也,將薦之先君。」

 

於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筆。明日,皆朝於太廟之門朝,定令於百吏,使稅者百一鍾,孤幼不刑,澤梁時縱,關譏而不征,市書而不賦。

 

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年,而民歸之如流水,其後,宋伐杞,狄伐邢衛,桓公不救,裸體紉胸稱疾,召管仲曰:「寡人有千歲之食,而無百歲之壽。今有疾病,姑樂乎!」

 

管仲曰:「諾。」

 

於是令之懸鍾磬之榬,陳歌舞竽瑟之樂,日殺數十牛者數旬。

 

群臣進諫曰:「宋伐杞,狄伐刑衛,君不可不救。」

 

桓公曰:「寡人有千歲之食,而無百歲之壽,今又疾病,姑樂乎。且彼非伐寡人之國也,伐鄰國也,予無事焉。」

 

宋已取杞,狄已拔邢衛矣,桓公起,行筍虡之閒,管子從,至大鍾之西,桓公南面而立,管仲北鄉對之,大鍾鳴,桓公視管仲曰:「樂夫!仲父。」

 

管子對曰:「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臣聞之,古者之言樂於鍾磬之間者不如此,言脫於口,而令行乎天下。遊鍾磬之間,而無四面兵革之憂,今君之事。言脫於口,令不得行於天下;在鍾磬之間,而有四面兵革之憂,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

 

桓公曰:「善。」

 

於是伐鍾磬之縣,併歌舞之樂。

 

宮中虛無人,桓公曰:「寡人已伐鍾磬之縣,併歌舞之樂矣。請問所始於國,將為何行。」

 

管子對曰:「宋伐杞,狄伐邢衛,而君之不救也,臣請以慶,臣聞之,諸侯爭於彊者,勿與分於彊,今君何不定三君之處哉?」

 

於是桓公曰:「諾。」

 

因命以車百乘,卒千人,以緣陵封杞。

 

車百乘,卒千人,以夷儀封邢,車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衛。

 

桓公曰:「寡人以定三君之居處矣,今又將何行?」

 

管子對曰:「臣聞諸侯貪於利,勿與分於利,君何不發虎豹之皮文錦以使諸侯,令諸侯以縵帛鹿皮報。」

 

桓公曰:「諾」。

 

於是以虎豹皮文錦使諸侯,諸侯以縵帛鹿皮報。

 

則令固始行於天下矣。

 

其後楚人攻宋鄭,燒蓻熯焚,鄭地,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

 

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令其人有喪雌雄,居室如鳥鼠處穴,要宋田,夾塞兩川,使水不得東流。

 

東山之西,水深滅垝,四百裏而後可田也。

 

楚欲吞宋鄭而畏齊。

 

曰:「思人眾兵彊能害己者,必齊也。於是乎楚王號令於國中曰:寡人之所明於人君者,莫如桓公;所賢於人臣者,莫如管仲。明其君而賢其臣,寡人願事之,誰能為我交齊者,寡人不愛封侯之君焉。」

 

於是楚國之賢士皆抱其重寶幣帛以事齊,桓公之左右,無不受重寶幣帛者。

 

於是桓公召管仲曰:「寡人聞之,善人者,人亦善之,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將拂於道。仲父何不遂交楚哉?」

 

管子對曰:「不可,楚人攻宋鄭,燒蓻熯焚鄭地,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令人有喪雌雄,居室如鳥鼠處穴,要宋田,夾塞兩川,使水不得東流,東山之西,水深滅垝,四百裏而後可田也,楚欲吞宋鄭,思人眾兵彊。而能害己者,必齊也,是欲以文克齊,而以武取宋鄭也,楚取宋鄭,而不知禁,是失宋鄭也。禁之,則是又不信於楚也,知失於內,兵困於外,非善舉也。」

 

桓公曰:「善,然則若何?」

 

管子對曰:「請興兵而南存宋鄭,而令曰無攻楚,言與楚王遇。至於遇上,而以鄭城與宋水為請,楚若許,則是我以文令也,楚若不許,則遂以武令焉。」

 

桓公曰:「善」。

 

於是遂興兵而南存宋鄭,與楚王遇於召陵之上,而令於遇上曰:「毋貯粟,毋曲隄,無擅廢適子,無置妾以為妻。」

 

因以鄭城與宋水為請於楚。

 

楚人不許,遂退七十裏而舍,使軍入城鄭南之地,立百代城焉。

 

曰:自此而北,至於河者,鄭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

 

東發宋田,夾兩川,使水復東流,而楚不敢塞也。

 

遂南伐,及踰方城,濟於汝水,望汶山。

 

南緻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東存晉公於南,北伐孤竹,還存燕公,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反位已霸,修鍾磬而復樂,管子曰:「此臣之所謂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2:45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三篇霸言

 

霸言第二十三

 

---------------------

 

霸王之形,象天則地,化人易代,創制天下。

 

等列諸侯,賓屬四海,時匡天下,大國小之,曲國正之,彊國弱之,重國輕之,亂國並之,暴王殘之,僇其罪,卑其列,維其民,然後王之。

 

夫豐國之謂霸,兼正之國之謂王,夫王者有所獨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

 

夫爭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

 

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時,國修而鄰國無道。

 

霸王之資也。

 

夫國之存也,鄰國有焉;國之亡也,鄰國有焉。

 

鄰國有事,鄰國得焉,鄰國有事,鄰國亡焉。

 

天下有事,則聖王利也。

 

國危,則聖人知矣。

 

夫先王所以王者,資鄰國之舉不當也。

 

舉而不當,此鄰敵之所以得意也。

 

夫欲用天下之權者,必先布德諸侯。

 

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與,有所詘有所信,然後能用天下之權。

 

 夫兵幸於權,權幸於地。

 

故諸侯之得地利者,權從之。

 

失地利者,權去之。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

 

明大數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

 

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且者霸,是故聖王卑禮以下天下之賢而王之,均分以釣天下之眾而臣之。

 

故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謂貪者,其大計存也。

 

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

 

合天下之權,以遂德之行,結諸侯之親。

 

以姦佞之罪,刑天下之心。

 

因天下之威,以廣明王之伐。

 

攻逆亂之國,賞有功之勞,封賢聖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

 

夫先王取天下也術術乎大德哉,物利之謂也。

 

夫使國常無患,而名利並至者,神聖也。

 

國在危亡,而能壽者,明聖也。

 

是故先王之所師者,神聖也。

 

其所賞者,明聖也。

 

夫一言而壽國,不聽而國亡,若此者,大聖之言也。

 

夫明王之所輕者馬與玉,其所重者政與軍;若失主不然,輕與人政,而重予人馬,輕予人軍,而重與人玉,重宮門之營,而輕四境之守,所以削也。

 

夫權者,神聖之所資也,獨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

 

此三者,聖人之所則也。

 

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聖人之憎惡也內,愚人之憎惡也外。

 

聖人將動,必知愚人,至危易辭。

 

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知者善謀,不如當時精時者日少而功多。

 

夫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

 

是以聖王務具其備而慎守其時,以備待時,以時興事,時至而舉兵,絕堅而攻國,破大而制地,大本而小標。

 

●近而攻遠。

 

以大牽小,以彊使弱,以眾緻寡德利百姓,威振天下,令行諸侯而不拂,近無不服,遠無不聽,夫明王為天下正理也,按彊助弱。

 

圉暴止貪,存亡定危,繼絕世,此天下之所載也。

 

諸侯之所與也。

 

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之。

 

知蓋天下,繼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

 

千乘之國得其守,諸侯可得而臣,天下可得而有也。

 

萬乘之國失其守,國非其國也。

 

天下皆理,己獨亂,國非其國也,諸侯皆令,己獨孤,國非其國也。

 

鄰國皆險,己獨易。

 

國非其國也,此三者,亡國之徵也。

 

夫國大而政小者,國從其政。

 

國小而政大者。

 

國益大,大而不為者復小,彊而不理者復弱。

 

眾而不理者復寡。

 

貴而無禮者復賤。

 

重而淩節者復輕。

 

富而驕肆者復貧。

 

故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其君如明,而非明也。

 

其將如賢,而非賢也。

 

其人如耕者,而非耕也。

 

三守既失。

 

國非其國也。

 

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

 

人眾而不理,命曰人滿。

 

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

 

三滿而不止,國非其國也。

 

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

 

卿貴而不臣,非其卿也。

 

人眾而不親,非其人也。

 

夫無土而欲富者憂。

 

無德而欲王者危。

 

施薄而求厚者孤。

 

夫上夾而下苴,國小而都大者弒。

 

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

 

使天下兩天子。

 

天下不可理也。

 

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

 

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

 

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堯舜之人,非生而理也。

 

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理亂在上也。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故上明則下敬,政平則人安;士教和,則兵勝敵。

 

使能則百事理,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

 

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

 

夫善用國者,因其大國之重,以其勢小之,因彊國之權,以其勢弱之,因重國之形,以其勢輕之。

 

彊國眾,合彊以攻弱,以圖霸。

 

彊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

 

彊國眾,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

 

彊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形,知動靜之時,視先後之稱,知禍福之門。

 

彊國眾,先舉者危,後舉者利。

 

彊國少,先舉者王,後舉者亡。

 

戰國眾,後舉可以霸。

 

戰國少,先舉可以王。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讓賢,賢不齒弟擇眾,是貪大物也,是以王之形大也。

 

夫先王之爭天下也,以方心,其立之也,以整齊。

 

其理之也,以平易。

 

立政出令,用人道。

 

施爵祿,用地道。

 

舉大事,用天道。

 

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及。

 

四封之內,以正使之。

 

諸侯之會。

 

以權緻之。

 

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

 

遠而不聽者,以刑危之,一而伐之,武也。

 

服而舍之,文也。

 

文武具,滿德也。

 

夫輕重彊弱之形,諸侯合則彊,孤則弱;驥之材而百馬伐之,驥必罷矣。

 

彊最一伐,而天下共之,國必弱矣。

 

彊國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彊。

 

小國得之也以制節,其失之也以離彊。

 

夫國小大有謀,彊弱有形,服近而彊遠,王國之形也。

 

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

 

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

 

折節事彊以避罪,小國之形也。

 

自古以至今,未嘗有先能作難,違時易形,以立功名者。

 

無有常先作難,違時易形,無不敗者也。

 

夫欲臣伐君。

 

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獨攻而取也,必先定謀慮,便地形,利權稱,親與國,視時而動,王者之術也。

 

夫先王之伐也,舉之必義,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時。

 

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戰而後攻,先攻而後取地。

 

故善攻者料眾以攻眾,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以眾攻眾,眾存不攻。

 

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

 

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釋難而攻易。

 

夫摶國不在敦古。

 

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

 

夫舉失而國危,刑過而權倒,謀易而禍及,計得而彊信。

 

功得而名從,權重而令行,固其數也。

 

夫爭彊之國,必先爭謀爭刑爭權,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謀也。

 

命國一輕一重者,刑也。

 

令兵一進一退者,權也。

 

故精於謀,則人主之願可得而令可行也。

 

精於刑,則大國之地可奪,彊國之兵可圉也。

 

精於權,則天下之兵可齊,諸侯之君可朝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謀,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歸,知令之所加矣。

 

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鄰國之所不親也。

 

權動所惡而實寡歸者彊。

 

擅破一國,彊在後世者王,擅破一國,彊在鄰國者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3: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四篇問

 

問 第二十四

 

------------------

 

凡立朝廷,問有本紀。

 

爵授有德,則大臣興義。

 

祿予有功,則士輕死節。

 

上帥士以人之所戴,則上下和。

 

授事以能,則人上功。

 

審刑當罪,則人不易訟。

 

無亂社稷宗廟則人有所宗。

 

毋遺老忘親,則大臣不怨。

 

舉知人急,則眾不亂。

 

行此道也,國有常經,人知終始,此霸王之術也。

 

然後問事:事先大功,政自小始。

 

問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問少壯而未勝甲兵者幾何人?

 

問死事之寡,其餼廩何如問國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問州之大夫也何裡之士也。

 

今吏亦何以明之矣,問刑論有常以行,不可改也,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問五官有制度,官都有其常斷。

 

今事之稽也何待。

 

問獨夫寡婦孤寡疾病者幾何人也?

 

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子弟也?

 

問鄉之良家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

 

問邑之貧人債而食者幾何家?

 

問理園容而食者幾何家?

 

人之開田而耕者幾何家?

 

士之身耕者幾何家?

 

問鄉之貧人何族之別也?

 

問宗子之收昆弟者,以貧從昆弟者幾何家?

 

餘子仕而有田邑,今入者幾何人?

 

子弟以孝聞於鄉裏者幾何人?

 

餘子父母存,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

 

士之有田而不使者幾何人?

 

吏惡何事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幾何人?

 

身何事。

 

君臣有位而未有田者幾何人?

 

外人之來從而未有田宅者幾何家?

 

國子弟之遊於外者幾何人?

 

貧士之受責於大夫者幾何人?

 

官賤行書,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幾何人?

 

官承吏之無田餼而徒理事者幾何人?

 

群臣有位事官大夫者幾何人?

 

外人來遊在大夫之家者幾何人?

 

鄉子弟力田為人率者幾何人?

 

國子弟之無上事,衣食不節;率子弟不田弋獵者幾何人?

 

男女不整齊,亂鄉子弟者有乎?

 

問人之貸粟米,有別券者幾何家?

 

問國之伏利其可應人之急者幾何所也?

 

人之所害於鄉裏者何物也?

 

問士之有田宅身在陳列者幾何人?

 

餘子之勝甲兵有行伍者幾何人?

 

問男女有巧伎,能利備用者幾何人?

 

處女操工事者幾何人?

 

冗國所開口而食者幾何人?

 

問一民有幾年之食也?

 

問兵車之計幾何乘也?

 

牽家馬軶家車者幾何乘。

 

處士修行。

 

足以教人,可使帥眾蒞百姓者幾何人?

 

士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軍伍,處,可以修城郭補守備者幾何人?

 

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

 

吏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大夫疏器甲兵、兵車、旌旗、鼓鐃、帷幕、帥車之載、幾何乘?

 

疏藏器弓弩之張、衣夾鋏鉤弦之造、戈戟之緊,其厲何若?

 

其宜修而不修者故何視?

 

而造修之官,出器處器之具,宜起而未起者何待?

 

鄉師車輜造修之具,其繕何若?

 

工尹伐材用,毋於三時,群材乃植,而造器定冬,完良備用必足。

 

人有餘兵,詭陳之行,以慎國常。

 

時簡稽帥馬牛之肥膌,其老而死者皆舉之。

 

其就山藪林澤食薦者幾何,出入死生之會幾何。

 

若夫城郭之厚薄,溝壑之淺深,門閭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幾之。

 

守備之伍,器物不失其具,淫雨而各有處藏。

 

問兵官之吏,國之豪士,其急難足以先後者幾何人?

 

夫兵事者危物也,不時而勝,不義而得,未為福也。

 

失謀而敗,國之危也。

 

慎謀乃保國。

 

問所以教選人者何事?問執官都者,其位事幾何年矣。

 

所辟草萊有益於家邑者幾何矣?

 

所封表以益人之生利者何物也?

 

所築城郭修牆閉絕通道阨闕深防溝以益人之地守者何所也?

 

所捕盜賊除人害者幾何矣?

 

制地。

 

君曰:理國之道,地德為首,君臣之禮,父子之親,覆育萬人,官府之藏,彊兵保國,城郭之險,外應四極,具取之地。

 

而市者天地之財具也。

 

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正是道也。

 

民荒無苛人,盡地之職,一保其國。

 

各主異位,毋使讒人亂普,而德營九軍之親。

 

關者,諸侯之陬隧也。

 

而外財之門戶也。

 

萬人之道行也。

 

明道以重告之。

 

征於關者,勿征於市,征於市者,勿征於關。

 

虛車勿索,徒負勿入,以來遠人。

 

十六道同身外事謹,則聽其名,視其名,視其色,是其事,稽其德。

 

以觀其外則,無敦於權人,以困貌德。

 

國則不惑,行之職也。

 

問於邊吏曰:小利害信,小怒傷義,邊信傷德,厚和構四國以順貌德。

 

後鄉四極,令守法之官日行,度必明,無失經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3:4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五篇謀失

 

謀失第二十五 《管子》

 

---------------------------------

 

《失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4:14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六篇戒

 

戒第二十六

 

------------------

 

桓公將東遊,問於管仲曰:我遊猶軸轉斛,南至琅邪。

 

司馬曰: 「亦先王之遊已。」

 

何謂也?

 

管仲對曰:「先王之遊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秋出,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謂之亡。從樂而不反者,謂之荒。先王有遊夕之業於人,無亡荒之行於身。」

 

桓公退再拜命曰:「寶法也。」

 

管仲復於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

 

桓公退。

 

再拜,請若此言。

 

管仲復於桓公曰:「任之重者莫如身,塗之畏者莫如口,期而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唯君子乃能矣。」

 

桓公退,再拜之曰:「夫子數以此言者教寡人。」

 

管仲對曰:「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禦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靜無定生,聖也。仁從中出,義從外作。仁故不以天下為利,義故不以天下為名。仁故不代王,義故七十而緻政。是故聖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無懾意,南面聽天下,而無驕色。如此,而後可以為天下王。所以謂德者。不動而疾,不相告而知,不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故天不動,四時雲下,而萬物化;君不動,政令陳下,而萬功成;心不動,使四肢耳目,而萬物情。寡交多親,謂之知人。寡事成功,謂之知用。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博學而不自反,必有邪。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慶也。內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澤其四經而誦學者,是亡其身者也。」

 

桓公明日弋在廩,管仲隰朋朝,公望二子,弛弓脫釬,而迎之曰:「今夫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於天下乎?今孤之不得意於天下,非皆二子之憂也。」

 

桓公再言,二子不對,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對乎?」

 

管仲對曰:「今夫人患勞,而上使不時,人患飢,而上重斂焉。人患死,而上急刑焉,如此,而又近有色,而遠有德。雖檻鵠之有翼,濟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將若君何?」桓公蹙然逡遁。

 

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蓋人患勞,而上使之以時,則人不患勞也。人患飢,而上薄斂焉,則人不患飢矣。人患死,而上寬刑焉,則人不患死矣。如此,而近有德而遠有色,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邪,四方之外,歸君其猶流水乎。公輟射援綏而乘,自禦,管仲為左,隰朋參乘,朔月三日,進二子於裏官。再拜頓首曰:「孤之聞二子之言也,耳加聰而視加明,於孤不敢獨聽之,薦之先祖。」

 

管仲隰朋再拜頓首曰:「如君之王也,此非臣之言也,君之教也。」

 

於是管仲與桓公盟誓為令曰:「老弱勿刑。參宥而後弊,關箭而不正市正而不布。山林梁澤,以時禁發,而不正也。」

 

草封澤鹽者之歸之也譬若市人。

 

三年教人,四年選賢以為長,五年始興車踐乘,遂南伐楚,門傅施城。

 

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叔,布之天下,果三匡天子而九合諸侯。

 

桓公外舍,而不鼎饋。

 

中婦諸子謂宮人盍不出從乎?君將有行,宮人皆出從。

 

公怒曰:「庸謂我有行者?」

 

宮人曰:「賤妾聞之中婦諸子。」

 

公召中婦諸子曰:「女焉聞吾有行也?」

 

對曰:「妾人聞之,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今君外舍而不鼎饋,君非有內憂也,妾是以知君之將有行也。」

 

公曰:「善!此非吾所與女及也。而言乃至焉,吾是以語女。吾欲緻諸侯而不至,為之奈何?」

 

中婦諸子曰:「自妾之身之不為人持接也,未嘗得人之布織也。意者更容不審耶?」

 

明日,管仲朝,公告之,管仲曰:「此聖人之言也,君必行也。」 

 

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諱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將安移之?」

 

管仲未對。

 

桓公曰:「鮑叔之為人何如?」

 

管子對曰:「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

 

桓公曰:「然則庸可?」

 

管仲對曰:「隰朋可,朋之為人,好上識而下問,臣聞之,以德予人者,謂之仁;以財予人者,謂之良;以善勝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於國有所不知政,於家有所不知事,則必朋乎。且朋之為人也,居其家不忘公門,居公門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亦不忘其身,舉齊國之幣。握路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大仁也哉,其朋乎!」

 

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寧乎?」

 

管仲對曰:「君請矍已乎,鮑叔牙之為人也好直,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寧戚之為人也能事,孫在之為人也善言。」

 

公曰:「此四子者,其庸能一人之上也?寡人並而臣之,則其不以國寧,何也。」

 

對曰:「鮑叔之為人也好直,而不能以國詘,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國詘。寧戚之為人也能事,而不能以足息。孫在之為人也善言,而不能以信默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朋其可乎!朋之為人也,動必量力,舉必量技。」

 

言終,喟然而歎曰:「天之生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曰:「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為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君不歸,楚必私之,私之而不救也,則不可,救之,則亂自此始矣。」

 

桓公曰:「諾。」

 

管仲又言曰:「東郭有狗啀啀,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愛,將安能愛君?君必去之。」

 

公曰:「諾。」

 

管子又言曰:「北郭有狗啀啀,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今夫豎刁,其身之不愛,焉能愛君,君必去之。」

 

公曰:「諾。」

 

管子又言曰:「西郭有狗啀啀,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今夫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願也得於君者,將欲過其千乘也,君必去之。」

 

桓公曰:「諾。」

 

管子遂卒。

 

卒十月,隰朋亦卒。

 

桓公去易牙豎刁衛公子開方。

 

五味不至,於是乎復反易牙。

 

宮中亂,復反豎刁。

 

利言卑辭不在側,復反衛公子開方。

 

桓公內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鄰。

 

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與衛公子,內與豎刁,因共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故公死七日不歛,九月不葬,孝公奔宋,宋襄公率諸侯以伐齊,戰於甗,大敗齊師,殺公子無虧,立孝公而還。

 

襄公立十三年,桓公立四十二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4:35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七篇地圖

 

地圖第二十七

 

---------------------

 

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轘轅之險。

 

濫車之水名山通穀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裏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必盡知之。

 

地形之出入相錯者盡藏之然後可以行軍襲邑,舉錯知先後,不失地利,此地圖之常也。

 

人之眾寡,士之精麤,器之功苦盡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故主兵必參具者也,主明、相知、將能之謂參具,故將出令發士,期有日數矣,宿定所征伐之國,使群臣大吏父兄便辟左右不能議成敗,人主之任也。

 

論功勞,行賞罰,不敢蔽賢有私行,用貨財供給軍之求索,使百吏肅敬,不敢解怠行邪,以待君之令,相室之任也。

 

繕器械,選練士,為教服,連什伍,遍知天下,審禦機數,此兵主之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5:0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八篇參患

 

參患第二十八

 

--------------------

 

凡人主者,猛毅則伐,懦弱則殺,猛毅者何也?輕誅殺人之謂猛毅。

 

懦弱者何也,重誅殺人之謂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輕誅者殺不辜,而重誅者失有臯,故上殺不辜,則道正者不安;上失有臯,則行邪者不變。

 

道正者不安,則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變,則群臣朋黨;才能之人去亡,則宜有外難,群臣朋黨,則宜有內亂。

 

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殺也。

 

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

 

故誅暴國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

 

然則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不可廢也。

 

若夫世主則不然。

 

外不以兵,而欲誅暴,則地必虧矣。

 

內不以刑,而欲禁邪,則國必亂矣。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今交刃接兵而後利之,則戰之自勝者也。

 

攻城圍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則攻之自拔者也。

 

是以聖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時,不空地利,用日維夢,其數不出於計。

 

故計必先定而兵出於竟,計未定而兵出於竟,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者也。

 

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

 

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俴者同實。

 

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實。

 

射而不能中,與無矢者同實。

 

中而不能入,與無鏃者同實。

 

將徒人,與俴者同實。

 

短兵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

 

故凡兵有大論。

 

必先論其器,論其士,論其將,論其主,故曰:「器濫惡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將予人也;將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積務於兵者,以其國予人也;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無戰心。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三器成,遊夫具,而天下無聚眾。」

 

所謂無戰心者,知戰必不勝,故曰無戰心。

 

所謂無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無守城。

 

所謂無聚眾者,知眾必散,故曰無聚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5:28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九篇制分

 

制分第二十九

 

--------------------

 

凡兵之所以先爭,聖人賢士,不為愛尊爵。

 

道術知能,不為愛官職。

 

巧伎勇力,不為愛重祿。

 

聰耳明目,不為愛金財。

 

故伯夷叔齊,非於死之日而後有名也,其前行多修矣。

 

武王非於甲子之朝而後勝也,其前政多善矣。

 

故小征千裏●知之,築堵之牆,十人之聚,日五閒之。

 

大征●知天下。

 

日一閒之。

 

散金財,用聰明也,故善用兵者,無溝壘而有耳目。

 

兵不呼儆,不苟聚,不妄行,不強進,呼儆則敵人戒。

 

苟聚則眾不用。

 

妄行則群卒困,強進則銳士挫,故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

 

故堅其堅者,瑕其瑕者。

 

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鐵,則刃遊閒也。

 

故天道不行,屈不足從。

 

人事荒亂,以十破百。

 

器備不行,以且擊倍。

 

故軍爭者不行於完城,有道者不行於無君。

 

故莫知其將至也,至而不可圉。

 

莫知其將去也,去而不可止。

 

敵人雖眾,不能止。

 

待治者所道富也,而治未必富也,必知富之事,然後能富。

 

富者所道強也,而富未必強也,必知強之數,然後能強。

 

強者所道勝也,而強未必勝也,必知勝之理;然後能勝。

 

勝者所道制也,而勝未必制也,必知制之分,然後能制。

 

是故治國有器,富國有事,強國有數,勝國有理,制天下有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6:16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篇君臣上

 

君臣上第三十

 

-------------------

 

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

 

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

 

君道不明,則受令者疑。

 

權度不一,則修義者惑。

 

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表而令之止也。

 

是故能象其道於國家,加之於百姓,而足以飾官化下者,明君也。

 

能上盡言於主,下緻力於民,而足以修義從令者,忠臣也。

 

上惠其道,下敦其業,上下相希,若望參表,則邪者可知也。

 

吏嗇夫任事,人嗇夫任教。

 

教在百姓,論在不撓。

 

賞在信誠體之以君臣。

 

其誠也,以守戰。

 

如此,則人嗇夫之事究矣。

 

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論法辟,衡權鬥斛,文劾不以私論,而以事為正。

 

如此,則吏嗇夫之事究矣。

 

人嗇夫成教,吏嗇夫成律之後,則雖有敦愨忠信者。

 

不得善也。

 

而戲豫怠傲者,不得敗也。

 

如此,則人君之事究矣。

 

是故為人君者,因其業,乘其事,而稽之以度。

 

有善者,賞之以列爵之尊,田地之厚,而民不慕也。

 

有過者,罰之以廢亡之辱,僇死之刑,而民不疾也。

 

殺生不違,而民莫遺其親者,此唯上有明法而下有常事也。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

 

分而職之,人臣之事也。

 

君失其道,無以有其國;臣失其事,無以有其位。

 

然則上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虛矣。

 

上之畜下不妄,則所出法制度明也。

 

下之事上不虛,則循義從令審也。

 

上明下審,上下同德,代相序也。

 

君不失其威,下不曠其產而莫相德也。

 

是以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守節義;禮成形於上,而善下通於民,則百姓上歸親於主,而下盡力於農矣,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肅、士廉、農愚、商工願,則上下體而外內別也。」

 

民性因而三族制也。

 

夫為人君者,廕德於人者也。

 

為人臣者,仰生於上者也。

 

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為人臣者,受任而處之以教布政有均;民足於產,則國家豐矣。

 

以勞受祿,則民不幸生。

 

刑罰不頗,則下無怨心。

 

名正分明,則民不惑於道。

 

道也者,上之所以導民也。

 

是故,道德出於君。

 

制令傳於相,事業程於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動者也。

 

是故,人君也者,無貴如其言,臣人也者,無愛如其力。

 

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畢矣。

 

是故,主畫之,相守之。

 

相畫之,官守之。

 

官畫之,民役之。

 

則又有符節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

 

此明公道而滅姦偽之術也。

 

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

 

上之道也。

 

專意一心,守職而不勞下之事也。

 

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不任。

 

為人臣者,上共專於上,則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而不言智能聰明;智能聰明者,下之職也,所以用智能聰明者,上之道也。

 

上之人,明其道。

 

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復合為一體。

 

是故,知善,人君也。

 

身善,人役也。

 

君身善則不公矣。

 

人君不公,常惠於賞而不忍於刑。

 

是國無法也;治國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

 

法制有常,則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納其忠。

 

是以不言智能,而順事治國患解,大臣之任也。

 

不言於聰明,而善人舉,姦偽誅。

 

視聽者眾也。

 

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

 

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舉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勝收也。

 

官不勝任,奔走而奉其敗事,不可勝救也。

 

而國未嘗乏於勝任之士,上之明適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審知勝任之臣者也。

 

故曰:主道得,賢材遂,百姓治,治亂在主而已矣。

 

故曰:主身者,正德之本也。

 

官治者,耳目之制也。

 

身立而民化。

 

德正而官治。

 

治官化民。

 

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於民,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繅。

 

下及上之事,謂之勝。

 

為上而繅,悖也。

 

為下而勝,逆也。

 

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

 

有土主民者失其紀也。

 

是故,別交正分之謂理。

 

順理而不失之謂道,道德定而民有軌矣。

 

有道之君者,善明設法,而不以私防者也。

 

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而行私者也。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

 

公道不違,則是私道不違者也。

 

行公道而託其私焉,寖久而不知,姦心得無積乎?姦心之積也,其大者有侵偪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此其所以然者,由主德不立,而國無常法也。

 

主德不立,則婦人能食其意。

 

國無常法,則大臣敢侵其勢。

 

大臣假於女之能,以規主情。

 

婦人嬖寵假於男之知,以援外權。

 

於是乎外夫人而危太子。

 

兵亂內作,以召外寇,此危君之徵也。

 

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

 

則眾不敢踰軌而行矣。

 

下有五橫,以揆其官。

 

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

 

朝有定度衡儀,以尊主位。

 

衣服緷絻,盡有法度。

 

則君體法而立矣。

 

君據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順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

 

犯俗離教者,眾共姦之,則為上者佚矣。

 

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

 

此至順矣。

 

衡石一稱,鬥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

 

從順獨逆,從正獨辟,此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姦偽之人,無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讓德於天。

 

諸侯有善,慶之於天子。

 

大夫有善,納之於君。

 

民有善,本於父。

 

慶之於長老,此道法之所從來,是治本也。

 

是故歲一言者君也。

 

時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

 

是故百姓量其力於父兄之間,聽其言於君臣之義,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

 

而相為常具以給之,相總要者,官謀士,量實義美,匡請所疑。

 

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階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餘日,而官勝其任,時令不淫,而百姓肅給,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職也。

 

道者誠人之姓也。

 

非在人也。

 

而聖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

 

是故治民有常道,而生財有常法;道也者,萬物之要也,為人君者,執要而待之,則下雖有姦偽之心,不敢殺也。

 

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

 

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

 

民治財育,其福歸於上,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輕其國也。

 

故君一國者,其道君之也。

 

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

 

大王天下,小君一國,其道臨之也。

 

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諸民,其所惡者,能除諸民。

 

所欲者能得諸民,故賢材遂。

 

所惡者能除諸民,故姦偽省,如冶之於金,陶之於埴,制在工也。

 

是故將與之,厚惠不能供,將殺之,嚴威不能振。

 

嚴威不能振。

 

厚惠不能供,聲實有閒也。

 

有善者不留其賞,故民不私其利,有過者不宿其罰,故民不疾其威。

 

威罰之制,無踰於民。

 

則人歸親於上矣;如天雨然,澤下尺,生上尺。

 

是以官人不官,事人不事,獨立而無稽者,人主之位也。

 

先王之在天下也,民比之神明之德,先王善牧之於民者也。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

 

雖有湯武之德,復合於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眾心之所聚。

 

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設而不用。

 

先王善與民為一體。

 

與民為一體。

 

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然則民不便為非矣。

 

雖有明君,百灸之外,聽而不聞,閒之堵牆,窺而不見也。

 

而名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納其忠也。

 

信以繼信,善以傳善。

 

是以四海之內,可得而治。

 

是以明君之舉其下也,盡知其短長,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

 

賢人之臣其主也。

 

盡知短長與身力之所不至,若量能而授官。

 

上以此畜下,下以此事上,上下交期於正,則百姓男女皆與治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7:11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一篇君臣下

 

君臣下第三十一

 

-----------------------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征,於是智者軸愚,彊者淩弱,老幼孤獨,不得其所。

 

故智者假眾力以禁強虐,而暴人止。

 

為民興利除害,正民之德。

 

而民師之。

 

是故道術德行,出於賢人。

 

其從義理,兆形於民心,則民反道矣。

 

名物處違是非之分,則賞罰行矣。

 

上下設,民生體,而國都立矣。

 

是故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君之所以為君者,賞罰以為君。

 

緻賞則匱,緻罰則虐,財匱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

 

是故明君審居處之教,而民可使居治、戰勝、守固者也。

 

夫賞重則上不給也,罰虐則下不信也。

 

是故明君飾食飲弔傷之禮,而物屬之者也。

 

是故厲之以八政,旌之以衣服,富之以國裹,貴之以王禁,則民親君,可用也。

 

民用,則天下可緻也。

 

天下道其道,則至。

 

不道其道,則不至也。

 

夫水,波而上,盡其搖而復下,其勢固然者也。

 

故德之以懷也,威之以畏也,則天下歸之矣。

 

有道之國,發號出令,而夫婦盡歸親於上矣。

 

布法出憲,而賢人列士盡功能於上矣。

 

千里之內,束布之罰,一畝之賦,盡可知也。

 

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

 

夫下不戴其上,臣不戴其君,則賢人不來,賢人不來,則百姓不用,百姓不用,則天下不至。

 

故曰:德侵則君危,論侵則有功者危,令侵則官危,刑侵則百姓危。

 

而明君者,審禁淫侵者也。

 

上無淫侵之論,則下無異幸之心矣。

 

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為人臣者,變故易常,而巧官以諂上,謂之騰。

 

亂至則虐,騰至則北,四者有一至,敗敵人謀之。

 

則故施捨優猶以濟亂,則百姓悅。

 

選賢遂材,而禮孝弟,則姦偽止。

 

要淫佚,別男女,則通亂隔。

 

貴賤有義,倫等不踰,則有功者勸。

 

國有常式,故法不隱,則下無怨心。

 

此五者,興德匡過,存國定民之道也。

 

夫君人者有大過,臣人者有大罪:國,所有也;民,所君也;有國君民,而使民所惡制之,此一過也。

 

民有三務,不布其民,非其民也,民非其民,則不可以守戰,此君人者二過也。

 

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祿,治大官,倍其官,遺其事,穆君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

 

君有過而不改,謂之倒。

 

臣當罪而不誅,謂之亂。

 

君為倒君,臣為亂臣,國家之衰也,可坐而待之。

 

是故有道之君者執本,相執要,大夫執法,以牧其群臣,群臣盡智竭力,以役其上。

 

四守者得則治,易則亂,故不可不明設而守固。

 

昔者聖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辯以根之,然則躁作姦邪偽軸之人不敢試也。

 

此禮正民之道也。

 

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

 

牆有耳者,微謀外洩之謂也。

 

伏寇在側者,沈疑得民之道也微謀之洩也,狡婦襲主之請而資遊慝也,沈疑之得民也者,前貴而後賤者為之驅也。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刑罰前近也。

 

大臣不能侵其勢,比黨者誅,明也。

 

為人君者,能遠讒諂,廢比黨淫悖行食之徒,無爵列於朝者,此止軸拘姦,厚國存身之道也。

 

為人上者,制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和,是以中央之人,臣主之參。

 

制令之布於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緩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為緩,緩可以惠民,威惠頡於下,則為人上者危矣。

 

賢不肖之知於上,必由中央之人,財力之貢於上,必由中央之人。

 

能易賢不肖而可威黨於下,有能以民之財力上陷其主,而可以為勞於下。

 

兼上下以環其私,爵制而不可加,則為人上者危矣。

 

先其君以善者,侵其賞而奪之實者也。

 

先其君以惡者侵其刑而奪之威者也。

 

訛言於外者,脅其君者也。

 

鬱令而不出者,幽其君者也。

 

四者一作而上下不知也,則國之危可坐而待也。

 

神聖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長,此天之道,人之情也。

 

天道人情,通者質,寵者從,此數之因也。

 

是故始於患者,不與其事,親其事者,不規其道。

 

是以為人上者患而不勞也,百姓勞而不患也,君臣上下之分素,則禮制立矣;是故以人役上,以力役明。

 

以刑役心。

 

此物之理也。

 

心道進退,而刑道滔趕。

 

進退者主制,滔趕者主勞。

 

主勞者方,主制者圓。

 

圓者鉉,鉉則通,通則和。

 

方者執,執則固,固則信。

 

君以利和,臣以節信。

 

則上下無邪矣。

 

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禮也。

 

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

 

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

 

戒心形於內,則容貌動於外矣。

 

正也者,所以明其德。

 

知得諸己,知得諸民,從其理也。

 

知失諸民,退而修諸己。

 

反其本也。

 

所求於己者多,故德行立。

 

所求於人者少,故民輕給之。

 

故君人者上注,臣人者下注。

 

上注者,紀天時,務民力。

 

下注者,發地利,足財用也。

 

故能飾大義,審時節,上以禮神明,下以義輔佐者,明君之道也。

 

能據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行也。

 

明君在上,忠臣佐之,則齊民以政刑。

 

牽於衣食之利,故願而易使,愚而易塞。

 

君子食於道,小人食於力,分民。

 

威無勢也,無所立。

 

事無為也,無所生。

 

若此,則國平而姦省矣。

 

君子食於道,則義審而禮明,義審而禮明,則倫等不踰,雖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則上無危矣。

 

齊民食於力,則作本,作本者眾,農以聽命,是以明君立世,民之制於上,猶草木之制於時也,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

 

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

 

決之,則君子行於禮;塞之,則小人篤於農。

 

君子行於禮,則上尊而民順;小民篤於農,則財厚而備足。

 

上尊而民順,財厚而備足,四者備體,頃時而王不難矣。

 

四肢六道,身之體也。

 

四正五官,國之體也。

 

四肢不通,六道不達,曰失。

 

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亂。

 

是故國君聘妻於異姓,設為姪娣、命婦、宮女,盡有法制,所以治其內也。

 

明男女之別,昭嫌疑之節,所以防其姦也。

 

是以中外不通,讒慝不生,婦言不及官中之事,而諸臣子弟無宮中之交,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昭公威私也。

 

明立寵設,不以逐子傷義。

 

禮私愛驩,勢不並論。

 

爵位雖尊,禮無不行,選為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

 

然則兄弟無間郤,讒人不敢作矣。

 

故其立相也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參伍相德而周舉之,尊勢而明信之。

 

是以下之人無諫死之誋而聚立者無鬱怨之心。

 

如此,則國平而民無慝矣。

 

其選賢遂材也。

 

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

 

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

 

以德弇勞,不以傷年。

 

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

 

國之所以亂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內有疑妻之妾,此宮亂也。

 

庶有疑適之子。

 

此家亂也。

 

朝有疑相之臣。

 

此國亂也。

 

任官無能,此眾亂也。

 

四者無別;主失其體。

 

群官朋黨以懷其私,則失族矣。

 

國之幾,臣陰約閉謀以相待也,則失援矣。

 

失族於內,失援於外,此二亡也,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聽,官必中信以敬。

 

故曰,有宮中之亂,有兄弟之亂,有大臣之亂,有中民之亂,有小人之亂,五者一作,則為人上者危矣。

 

宮中亂曰妒紛。

 

兄弟亂曰黨偏。

 

大臣亂曰稱述。

 

中民亂曰鷷諄,小民亂曰財匱。

 

財匱生薄,鷷諄生慢,稱述、黨偏、妒紛、生變;故正名稽疑,刑殺前近。

 

則內定矣。

 

順大臣以功,順中民以行,順小民以務,則國豐矣。

 

審天時,物地生,以輯民力。

 

禁淫務,勸農功,以職其無事,則小民治矣。

 

上稽之以數,下十伍以徵。

 

近其罪伏,以固其意。

 

鄉樹之師,以遂其學。

 

官之以其能,及年而舉,則士反行矣。

 

稱德度功,勸其所能,若稽之以眾風,若任以社稷之任,若此,則士反於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7:3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二篇小稱

 

小稱第三十二

 

--------------------

 

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

 

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

 

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

 

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

 

以為不善。

 

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

 

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於家矣。

 

故先王畏民。

 

操名從人,無不強也。

 

操名去人,無不弱也。

 

有天子諸侯,民皆操名而去之,則捐其地而走矣。

 

故先王畏民。

 

在於身者庸為利,氣與目為利。

 

聖人得利而託焉,故民重而名遂。

 

我亦託焉。

 

聖人託可好,我託可惡。

 

我託可惡,以來美名,又可得乎!我託可惡,愛且不能為我能也。

 

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

 

我且惡面,而盛怨氣焉。

 

怨氣見於面,惡言出於口,去惡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甚矣百姓之惡人之有餘忌也。

 

是以長者斷之,短者續之,滿者洫之,虛者實之。

 

管子曰: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

 

不能罪身者,民罪之。

 

故稱身之過者強也。

 

治身之節者惠也。

 

不以不善歸人者,仁也。

 

故明王有過,則反之於身。

 

有善,則歸之於民。

 

有過而反之於身,則身懼。

 

有善而歸之於民,則民喜。

 

往喜民,來懼身。

 

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今夫桀紂則不然,有善則反之於身,有過則歸之於民;有過而歸之於民,則民怒;有善而反之於身,則身驕。

 

往怒民,來驕身,此其所以失身也。

 

故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可毋慎乎?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繩可得斷也。

 

羿有以感弓矢,故殼可得中也。

 

造父有以感轡筴,故遫獸可及,遠道可緻。

 

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善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在於既善所以感之也。

 

管子曰: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

 

嘗試多怨爭利,相為不遜,則不得其身。

 

大哉恭遜敬愛之道,吉事可以入察,兇事可以居喪,大以理天下而不益也。

 

小以治一人而不損也。

 

嘗試往之中國諸夏蠻夷之國,以及禽獸昆蟲之地,皆待此而為治亂。

 

澤之身則榮,去之身則辱,審行之身而毋怠,雖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愛。

 

審去之身,雖兄弟父母,可化而使之惡。

 

故之身者使之愛惡,名者使之榮辱。

 

此其變名物也,如天如地,故先王曰道。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將何以詔寡人?

 

管仲對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謁之。雖然,君猶不能行也。」

 

公曰:「仲父命寡人東,寡人東;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於寡人,寡人敢不從乎?」

 

管仲攝衣冠起對曰:「臣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堂巫、公子開方;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人情非不愛其子也,於子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喜宮而妒,豎刁自刑而為公治內;人情非不愛其身也,於身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子開方事公十五年,不歸視其親,齊衛之間,不容數日之行;臣聞之,務為不久,蓋虛不長。其生不長者,其死必不終。」

 

桓公曰:「善。」

 

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廢之官。

 

逐堂巫。

 

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

 

逐豎刁,而宮中亂。

 

逐公子開方,而朝不治。

 

桓公曰:嗟!聖人固有悖乎?乃復四子者,處期年,四子作難。

 

圍公一室不得出。

 

有一婦人,遂從竇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飢而欲食,渴而欲飲,不可得,其故何也?

 

婦人對曰:易牙、豎刁、堂巫、公子開方四人分齊國,塗十日不通矣,公子開方以書社七百下衛矣。

 

食將不得矣。

 

公曰:嗟茲乎,聖人之言長乎哉!死者無知則已,若有知,吾何面目以見仲父於地下。

 

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

 

死十一日,蟲出於戶,乃知桓公之死也。

 

葬以楊門之扇,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日,蟲出戶而不收者,以不終用賢也。

 

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飲酣,桓公謂鮑叔牙曰;闔不起為寡人壽乎?

 

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8:01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三篇四稱

 

四稱第三十三

 

-------------------

 

桓公問於管子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諸侯四鄰之義,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夷吾之所能與所不能,盡在君所矣,君胡有辱令?」

 

桓公又問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四鄰諸侯之義,仲父不當盡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聖人在前,貞廉在側。競稱於義,上下皆飾。形正明察,四時不貸。民亦不憂,五穀蕃殖。外內均和,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兵革。受其幣帛,以懷其德。昭受其令,以為法式。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君也。」

 

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當盡語我昔者無道之君乎?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官職美道,又何以聞惡為?」

 

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緣●,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緣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父已語我其善,而不語我其惡,吾豈知善之為善也?」

 

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

 

徐伯曰:「昔者無道之君,大其宮室,高其臺榭。良臣不使,讒賊是舍。有家不治,借人為國。政令不善,墨墨若夜。辟若野獸,無所朝處。不修天道,不鑒四方。有家不治,辟若生狂。眾所怨詛,希不滅亡。進其諛優,繁其鐘鼓。流於博塞,戲其工瞽,誅其良臣,敖其婦女。獠獵畢弋,暴遇諸父。馳騁無度,戲樂笑語。式政既輮,刑罰則烈。內削其民,以為攻伐。辟猶漏釜,豈能無竭。此亦可謂昔者無道之君矣。」

 

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與昔者無道之君矣,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以鑒焉。」

 

管子對曰:「夷吾聞之徐伯曰:「昔者有道之臣,委質為臣,不賓事左右,君知則仕,不知則已。若有事,必圖國家,●其發揮。循其祖德,辯其順逆。推育賢人,讒慝不作。事君有義,使下有禮。貴賤相親,若兄若弟。忠於國家,上下得體。居處則思義,語言則謀謨。動作則事,居國則富。處軍則克,臨難據事,雖死不悔。近君為拂。遠君為輔。義以與交,廉以與處。臨官則治,酒食則慈。不謗其君,不毀其辭。君若有過,進諫不疑。君若有憂,則臣服之。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臣矣。」

 

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臣矣,不當盡語我昔者無道之臣乎?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無道之臣,委質為臣,賓事左右。執說以進,不蘄亡己。遂進不退,假寵鬻貴。尊其貨賄,卑其爵位。進曰輔之,退曰不可。以敗其君,皆曰非我。不仁群處,以攻賢者。見賢若貨,見賤若過。貪於貨賄,競於酒食。不與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讒賊與鬥,不彌人爭。唯趣人詔。湛琨於酒,行義不從。不修先故,變易國常。擅創為令,迷或其君。生奪之政,保貴寵矜。頡損善士,捕援貨人。入則乘等,出則黨駢。貨賄相入,酒食相親。俱亂其君。君若有過,各奉其身。此亦可謂昔者無道之臣矣。」

 

桓公曰:「善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8:22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四篇正言

 

正言第三十四 《管子》

 

-------------------------------

 

《失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9:00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五篇侈靡

 

侈靡第三十五

 

-------------------

 

問曰:古之時與今之時同乎?曰:「同。」

 

其人同乎?不同乎? 曰:「不同。」

 

可與政其誅。

 

(人告)堯之時,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獨出人也。

 

山不童而用贍,澤不獘而養足。

 

耕以自養,以其餘應良天子,故平。

 

牛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裏而來足,故卿而不理,靜也。

 

其獄一踦腓一踦屨而當死。

 

今周公斷指滿稽,斷首滿稽,斷足滿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

 

地重人載,毀敝而養不足,事末作而民興之;是以下名而上實也,聖人者,省諸本而遊諸樂,大昏也,博夜也。

 

問曰:「興時化若何?」

 

莫善於侈靡;賤有實,敬無用,則人可刑也。

 

故賤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禮樂而如賤事業。

 

本之殆也,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

 

玉者陰之陰也,故勝水。

 

其化如神。

 

故天子臧珠玉,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臧布帛。

 

不然,則強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賤所貴而貴所賤。

 

不然,鰥寡獨老不與得焉,均之始也。

 

政與教庸急?

 

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標然若秋雲之遠,動人心之悲;藹然若夏之靜雲,乃及人之體,●然若謞之靜。

 

動人意以怨,蕩蕩若流水,使人思之。

 

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備之。

 

辟之若秋雲之始見,賢者不肖者化焉。

 

敬而待之,愛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

 

賢者少。

 

不肖者多。

 

使其賢,不肖惡得不化。

 

今夫政則少則,若夫成形之徵者也,去則少可使人乎。

 

用貧與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貧不知恥,水準而不流,無源則遫竭,雲平而雨不甚,無委雲,雨則遫已。

 

政平而無威,則不行。

 

愛而無親則流。

 

親左有用,無用則辟之,若相為有兆怨。

 

上短下長,無度而用,則危本不稱。

 

而祀譚次祖,犯詛渝盟傷言。

 

敬祖禰,尊始也。

 

齊約之信,論行也。

 

尊天地之理,所以論威也。

 

薄德之君之府囊也。

 

必因成形而論於人,此政行也,可以王乎?請問用之若何?必辨於天地之道,然後功名可以殖。

 

辨於地利,而民可富。

 

通於侈靡,而士可戚。

 

君親自好事,強以立斷,仁以好任。

 

人君壽以政年,百姓不夭厲,六畜鞍育,五穀鞍熟,然後民力可得用。

 

鄰國之君俱不賢,然後得王。

 

俱賢若何?

 

曰:忽然易卿而移,忽然易事而化,變而足以成名。

 

承獘而民勸之,慈種而民富,應言待感,與物俱長,故日月之明,應風雨而種。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不有而醜天地,非天子之事也。

 

民變而不能變,是梲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

 

民死信,諸侯死化。

 

請問諸侯之化獘,獘也者,家也。

 

家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

 

吾君長來獵君長虎豹之皮用。

 

功力之君上金玉幣,好戰之君上甲兵。

 

甲兵之本,必先於田宅。

 

今吾君戰則請行民之所重,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願也,足其所欲,贍其所願,則能用之耳。

 

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飲野水,庸能用之?

 

傷心者不可以緻功。

 

故嘗至味,而罷至樂。

 

而雕卵然後瀹之,雕橑然後爨之。

 

丹沙之穴不塞,則商賈不處。

 

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獨自為也。

 

為之畜化,用其臣者,予而奪之,使而輟之,徒以而富之,父繫而伏之,予虛爵而驕之。

 

收其春秋之時而消之,有集禮我而居之。

 

時舉其強者以譽之。

 

強而可使服事。

 

辯以辯辭,智以招請,廉以摽人,堅強以乘六,廣其德以輕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謂國亡之郤。

 

故法而守常,尊禮而變俗,上信而賤文,好緣而好駔,此謂成國之法也。

 

為國者,反民性,然後可以與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勞。

 

民欲生,而教以死。

 

勞教定而國富,死教定而威行。

 

聖人者,陰陽理,故平外而險中;故信其情者傷其神,美其質者傷其文,化之美者應其名,變其美者應其時,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

 

故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辱舉其死,開國閉辱,知其緣地之利者,所以參天地之吉綱也;承從天之指者,動必明。

 

辱舉其死者,與其失人同公事,則道必行。

 

開其國門者,玩之以善言。

 

柰其斝辱,知神次者,操犧牲與其珪璧,以執其斝。

 

家小害,以小勝大。

 

員其中,辰其外。

 

而復畏強,長其虛,而物正以視其中情,公曰:國門則塞,百姓誰敢敖,胡以備之?

 

擇天下之所宥,擇鬼之所當,擇人天之所戴,而前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

 

強與短而立,齊國之若何?高予之名而舉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責其能以隨之,猶傶則疏之,毋使人圖之,猶疏則數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為之也。

 

大有臣甚大,將反為害。

 

吾欲優患除害,將小能察大。

 

為之奈何?

 

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深●之毋涸,不儀之毋助,章明之毋滅,生榮之毋失,十言者不勝此一,雖兇必吉,故平以滿無事,而總以待有事,而為之若何?積者立餘日而侈,美車馬而馳,多酒醴而靡,千歲毋出食,此謂本事。

 

縣人有主,人此治用。

 

然而不治,積之市,一人積之下,一人積之上,此謂利無常。

 

百姓無寶,以利為首。

 

一上一下,唯利所處。

 

利然後能通,通然後成國。

 

利靜而不化,觀其所出,從而移之,視其不可使,因以為民等。

 

擇其好名,因使長民,好而不已,是以為國紀。

 

功未成者,不可以獨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功成然後可以獨名,事道然後可以言名,然後可以承緻酢,先其士者之為自犯,後其民者之為自贍。

 

輕國位者國必敗,疏貴戚者謀將洩,毋仕異國之人,是為失經。

 

毋數變易,是為敗成。

 

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為漏情。

 

毋數據大臣之家而飲酒,是為使國大消。

 

三堯在臧於縣,返於連比,若是者,必從是●亡乎!辟之若尊譚未勝其本,亡流而下,不平令,苟下不治,高下者不足以相待,此謂殺。

 

事立而壞,何也?兵遠而畏,何也?民已聚而散,何也?輟安而危,何也?功成而不信者,殆。

 

兵強而無義者,殘。

 

不謹於附近而欲求遠者,兵不信,略近臣合於其遠者,立,亡國之起,毀國之族,則兵遠而不畏。

 

國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猶有爭名者,累哉是也。

 

樂聚之力,以兼人之強,以待其害,雖聚必散。

 

大王不恃眾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後利之,成而無害。

 

疏戚而好外。

 

企以仁而謀洩,賤寡而好大,此所以危。

 

眾而約。

 

實取而言讓。

 

行陰而言陽,利人之有禍,言人之無患,吾欲獨有是,若何?

 

是故之時陳財之道,可以行,今也利散而民察,必放之身然後行。

 

公曰謂何,長喪以●其時,重送葬以起身財,一親往,一親來,所以合親也,此謂眾約。

 

問用之若何?

 

巨瘞堷,所以使貧民也。

 

美壟墓,所以文明也。

 

巨棺槨,所以起木工也。

 

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

 

猶不盡,故有次畜也,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後民相利,守戰之備合矣。

 

鄉殊俗,國異禮,則民不流矣,不同法,則民不困。

 

鄉丘老不通睹,誅流散,則人不眺。

 

安鄉樂宅享祭,而謳吟稱號者皆誅,所以留民俗也。

 

斷方井田之數,乘馬甸之眾,制之陵谿,立鬼神而謹祭,皆以能別為食數,示重本也。

 

故地廣千里者,祿重而祭尊,其君無餘,地與他若一者,從而艾之,君始者,艾若一者,從乎殺,與於殺若一者。

 

從者艾,艾若一者,從於殺,與於殺若一者,從無封始,王事者上,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言重本,是為十禺。

 

分免而不爭,言先人而自後也。

 

官禮之司,昭穆之離,先後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戰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勸臣上義而不能與小利。

 

五官者,人爭其職,然後君聞。

 

祭之時,上賢者也。

 

故君臣掌,君臣掌,則上下均,此以知上賢無益也,其亡茲適。

 

上賢者亡,而役賢者昌,上義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殺,示不輕為主也。

 

載祭明置,高子聞之,以告中寢諸子,中寢諸子告寡人,舍朝不鼎饋,中寢諸子告宮中女子曰,公將有行,故不送公,公言無行,女安聞之,曰:聞之中寢諸子,索中寢諸子而問之,寡人無行,女安聞之,吾聞之先人,諸侯舍於朝不鼎饋者,非有外事,必有內憂。

 

公曰:吾不欲與汝及若。

 

女言至焉,不得毋與女及若言,吾欲緻諸侯,諸侯不至若何哉?女子不辯於緻諸侯,自吾不為汙殺之事人,布織不可得而衣,故雖有聖人惡用之。

 

能摩故道新道,定國家然後化時乎。

 

國貧而鄙富,苴美於朝市國;國富而鄙貧,莫盡如市。

 

市也者,勸也,勸者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選賢舉能不可得,惡得伐不服用。

 

百夫無長,不可臨也;千乘有道,不可修也。

 

夫紂在上,惡得伐不得,鈞則戰,守則攻。

 

百蓋無築,千聚無社,謂之陋。

 

一舉而取天下,有一事之時也。

 

萬諸侯鈞,萬民無聽,上位不能為功更制,其能王乎?

 

緣故修法,以政治道,則約殺子。

 

吾君故取,夷吾謂替。

 

公曰:何若?

 

對曰:以同,其日久臨,可立而待,鬼神不明。

 

囊橐之食無報,明厚德也。

 

沈畜,示輕財也。

 

先立象而定期,則民從之。

 

故為禱。

 

朝縷綿,明輕財而重名。

 

公曰同臨,所謂同者,其以先後智渝者也。

 

鈞同財,爭依則說,十則從服,萬則化成功而不能識。

 

而民期然後成形而更名則臨矣。

 

請問為邊若何?

 

對曰:夫邊日變,不可以常知觀也。

 

民未始變而是變,是為自亂。

 

請問諸邊而參其亂,任之以事,因其謀,方百裏之地。

 

樹表相望者。

 

丈夫走禍婦人備食,內外相備。

 

春秋一日,敗曰千金,稱本而動,候人不可重也。

 

唯交於上,能必於邊之辭。

 

行人可不有私,不有私,所以為內因也。

 

使能者有主矣,而內事。

 

萬世之國,必有萬世之實,必因天地之道,無使其內,使其外,使其小,毋使其大,棄其國寶,使其大,貴一與而聖稱其寶,使其小,可以為道。

 

能則專,專則佚。

 

椽能踰,則椽於踰。

 

能宮。

 

則不守而不散,眾能伯,不然將見對。

 

君子者,勉於糾人者也,非見糾者也。

 

故輕者輕,重者重,前後不慈。

 

凡輕者,操實也。

 

以輕則可使,重不可起輕,輕重有齊,重以為國,輕以為死。

 

毋全祿貧國,而用不足。

 

毋全賞好德,惡亡使常。

 

請問先合於天下而無私怨,犯強而無私害,為之若何?

 

對曰:國雖強,令必忠以義,國雖弱,令必敬以哀。

 

強弱不犯,則人欲聽矣。

 

先人而自後,而無以為仁也。

 

加功於人而勿得,所橐者遠矣,所爭者外矣。

 

明無私交,則無內怨。

 

與大則勝,私交眾則怨殺夷吾也。

 

如以予人財者,不如無奪時。

 

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奪其事。

 

此謂無內外之患。

 

事故也,君臣之際也,禮義者,人君之神也,且君臣之屬也,親戚之愛,性也。

 

使君親之察同索屬故也,使人君不安者,屬際也,不可不謹也。

 

賢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於前,易也。

 

水鼎之汨也,人聚之,壤地之美也,人死之,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貝者不令也。

 

逐神而遠熱,交觶者不處,兄遺利,夫事左中國之人,觀危國過君而弋其能者,豈不幾於危社主哉?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

 

天地不可留,故動化,故從新。

 

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

 

得人者,卑而不可勝,是故聖人重之,人君重之,故至貞生至信,至言往至絞,生至自有道,不務以文勝情,不務以多勝少。

 

不動則望有廧,旬身行。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

 

執故義道,畏變也,天地若夫神之動化變者也,天地之極也。

 

能與化起而王用,則不可以道山也。

 

仁者善用,智者善用,非其人,則與神往矣。

 

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

 

親戚可以時大也,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

 

人死則易雲,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

 

其小行之,則俗也。

 

久之,則禮義。

 

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

 

然後移商人於國,非用人也,不擇鄉而處,不擇君而使。

 

出則從利,入則不守。

 

國之山林也,則而利之,市塵之所及,二依其本,故上侈而下靡。

 

而君臣相上下相親,則君臣之財不私藏,然則貪動枳而得食矣。

 

徙邑移市,亦為數一。

 

問曰:多賢可雲,對曰:魚鱉之不食咡者,不出其淵。

 

樹木之勝霜雪者,不聽於天,士能自治者,不從聖人,豈雲哉。

 

夷吾之聞之也,不欲強能,不服智而不牧。

 

若旬虛期於月,津若出於一明,然則可以虛矣。

 

故阨其道而薄其所予,則士雲矣。

 

不擇人而予之,謂之好人,不擇人而取之。

 

謂之好利。

 

審此兩者,以為處行,則雲矣。

 

不方之政,不可以為國。

 

曲靜之言,不可以為道。

 

節時於政,與時往矣。

 

不動以為道,齊以為行。

 

避世之道,不可以進取,陽者進謀,幾者應感。

 

再殺則齊,然後鉉可請也。

 

對曰:「夫鉉謀者天地之虛滿也,合離也。」

 

春秋冬夏之勝也。

 

然有知強弱之所尤,然後應諸侯取交。

 

故知安危國之所存,以時事天,以天事神。

 

以神事鬼。

 

故國無罪而君壽,而民不殺,智鉉謀而雜櫜刃焉。

 

其滿為感,其虛為亡,滿虛之合,有時而為實,時而為動,地陽時貸,其冬厚則夏熱,其陽厚則陰寒。

 

是故王者謹於日至,故知虛滿之所在以為政令。

 

已殺生,其合而未散,可以決事。

 

將合可以禺,其隨行以為兵。

 

分其多少。

 

以為曲政。

 

請問形有時而變乎?對曰:陰陽之分定,則甘苦之草生也。

 

從其宜,則酸鹹和焉。

 

而形色定焉,以為聲樂。

 

夫陰陽進退,滿虛亡時,其散合可以視歲,唯聖人不為歲。

 

能知滿虛,奪餘滿,補不足。

 

以通政事,以贍民常。

 

地之變氣,應其所出。

 

水之變氣,應之以精。

 

受之以豫。

 

天之變氣,應之以正。

 

且夫天地精氣有五,不必為沮。

 

其前而反,其重陔動毀之進退,即此數之難得者也,此形之時變也。

 

沮平氣之陽,若如辭靜,餘氣之潛然而動,愛氣之潛然而哀,胡得而治動。

 

對曰:得之衰時,位而觀之。

 

佁美然後有煇。

 

修之心,其殺以相待。

 

故有滿虛哀樂之氣也。

 

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存。

 

為其無位,不能相用。

 

問鉉之合滿安臧。

 

二十歲而可廣,十二歲而聶廣,百歲傷神。

 

周鄭之禮移矣,則周律之廢矣。

 

則中國之草木有移於不通之野者。

 

然則人君聲服變矣。

 

則臣有依駟之祿。

 

婦人為政,鐵之重反旅金。

 

而聲好下曲,食好鹹苦,則人君日退前,則谿陵山谷之神之祭更,應國之稱號亦更矣。

 

視之亦變,觀之風氣,古之祭,有時而星,有時而星熹,有時而熰,有時而朐,鼠應廣之實,陰陽之數也。

 

華若落之,名祭之號也。

 

是故天子之為國圖具其樹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9:25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六篇心術上

 

心術上第三十六

 

-----------------------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

 

心處其道,九竅循理。

 

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

 

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

 

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獘其羽翼。

 

毋先物動,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靜乃自得,道不遠而難極也。

 

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虛其欲,神將入舍。

 

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虛無無形謂之道。

 

化育萬物謂之德。

 

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

 

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

 

簡物小未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說,直人之言,不義不顧。

 

不出於口,不見於色,四海之人,又庸知其則。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

 

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紛乎其若亂,靜之而自治。

 

強不能遍立,智不能盡謀。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聖人。

 

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

 

殊形異埶,不與萬物異理,故可以為天下始。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

 

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

 

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

 

過在自用,罪在變化。

 

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

 

其應物也,若偶之。

 

靜因之道也。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

 

耳目者,視聽之官也,心而無與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

 

故曰,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

 

故曰:君,無代馬走,無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

 

毋先物動者,搖者不定,趮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

 

位者,謂其所立也,人主者立於陰,陰者靜。

 

故曰動則失位。

 

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故曰靜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

 

虛之與人也無間。

 

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

 

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

 

獨則明,明則神矣。

 

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

 

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

 

虛者無藏也。

 

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無求無設,則無慮。

 

無慮則反覆虛矣。

 

天之道,虛其無形。

 

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無所位●,故遍流萬物而不變。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

 

生知得以職道之精。

 

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

 

故道之與德無間。

 

故言之者不別也。

 

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

 

義者,謂各處其宜也。

 

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

 

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

 

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

 

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

 

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

 

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也。

 

莫人,言至也;不宜,言應也。

 

應也者,非吾所設,故能無宜也。

 

不顧,言因也。

 

因也者,非吾所顧,故無顧也。

 

不出於口,不見於色,言無形也。

 

四海之人,庸知其則,言深囿也。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

 

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

 

心也者,智之舍也。

 

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

 

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此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

 

姑形以形,以形務名,督言正名。

 

故曰聖人。

 

不言之言,應也。

 

應也者,以其為之人者也。

 

執其名,務其應,所以成,之應之道也。

 

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

 

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

 

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

 

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

 

聖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

 

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怵於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

 

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恬愉無為,去智與故,言虛素也。

 

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

 

感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

 

過在自用,罪在變化,自用則不虛,不虛則仵於物矣。

 

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

 

故道貴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

 

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

 

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

 

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返於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29:53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七篇心術下

 

心術下第三十七

 

---------------------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

 

正形飾德,萬物畢得。

 

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

 

昭知天下,通於四極。

 

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德。

 

是故意氣定然後反正。

 

氣者,身之充也。

 

行者正之義也。

 

充不美,則心不得。

 

行不正,則民不服。

 

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

 

私者,亂天下者也。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於天下而天下治。

 

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

 

能一乎?

 

能毋蔔筮而知兇吉乎?

 

能止乎?

 

能已乎?

 

能毋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

 

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

 

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

 

一氣能變曰精。

 

一事能變曰智。

 

慕選者,所以等事也。

 

極變者,所以應物也。

 

慕選而不亂,極變而不煩,執一之君子。

 

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

 

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

 

聖人裁物,不為物使。

 

心安,是國安也。

 

心治,是國治也。

 

治也者心也。

 

安也者心也。

 

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矣。

 

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

 

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

 

至不至無。

 

非所人而亂,凡在有司執制者之利,非道也。

 

聖人之道,若存若亡。

 

援而用之,歿世不亡。

 

與時變而不化,應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人能正靜者,筋肕而骨強。

 

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

 

鏡大清者視乎大明。

 

正靜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於四極。

 

金心在中不可匿。

 

外見於形容,可知於顏色。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

 

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不言之言,聞於雷鼓。

 

金心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

 

昔者明王之愛天下,故天下可附。

 

暴王之惡天下,故天下可離。

 

故貨之不足以為愛,刑之不足以為惡。

 

貨者愛之末也。

 

刑者惡之末也。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

 

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

 

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

 

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處哉?

 

我無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後形,形然後思,思然後知,凡心之形,過知失生。

 

是故內聚以為泉原,泉之不竭,表裡遂通。

 

泉之不涸,四支堅固。

 

能令用之,被服四固。

 

是故聖人一言解之。

 

上察於天,下察於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0:24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八篇白心

 

白心第三十八

 

-------------------

 

建當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為。

 

非吾當,雖利不行。

 

非吾道,雖利不取。

 

上之隨天,其次隨人。

 

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

 

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隨。

 

原始計實。

 

本其所生。

 

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

 

索其端,則知其名。

 

故苞物眾者莫大於天地,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民之所急,莫急於水火。

 

然而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

 

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

 

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

 

是故萬物均既誇眾矣。

 

是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

 

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

 

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

 

不可常居也,不可廢舍也,隨變斷事也,知時以為度。

 

大者寬,小者局。

 

物有所餘,有所不足。

 

兵之出,出於人,其人入,入於身。

 

兵之勝,從於適。

 

德之來,從於身。

 

故曰祥於鬼者義於人,兵不義不可。

 

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前死亡。

 

強而卑義,信其強。

 

弱而卑義,免於罪。

 

是故驕之餘卑。

 

卑之餘驕。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

 

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

 

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

 

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

 

則民反其身,不免於賊。

 

左者出者也,右者入者也,出者而不傷人,入者自傷也。

 

不日不月,而事以從。

 

不蔔不筮,而謹知吉兇。

 

是謂寬乎形,徒居而緻名。

 

去善之言,為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

 

能者無名,從事無事。

 

審量出入,而觀物所載。

 

庸能法無法乎?始無始乎?終無終乎?弱無弱乎?故曰美哉岪岪。

 

故曰有中有中,庸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虧。

 

故曰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

 

庸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有貴其無成也。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

 

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庸能己無己乎?效夫天地之紀。

 

人言善,亦勿聽。

 

人言惡,亦勿聽。

 

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

 

無以旁言為事成。

 

察而徵之,無聽辯,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

 

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沈矣;夫天不墜,地不沈,夫或維而載之也夫。

 

又況於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動也,夫不能自搖者,夫或●之。

 

夫或者何。

 

若然者也;視則不見,聽則不聞。

 

灑乎天下滿,不見其塞。

 

集於顏色,知於肌膚。

 

責其往來,莫知其時。

 

薄乎其方也,駼乎其圜也,駼駼乎莫得其門。

 

故口為聲也,耳為聽也,目有視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當生者生,當死者死。

 

言有西有東,各死其鄉,置常立儀,能守貞乎?常事通道,能官人乎?故書其惡者,言其薄者。

 

上聖之人,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也。

 

物至而命之耳。

 

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

 

不發於名聲,不凝於體色,此其不可諭者也。

 

及至於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

 

故曰:濟於舟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觿解,不可解而後解。

 

故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解。

 

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

 

善不善,取信而止矣。

 

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

 

縣乎日月無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為憂,刺刺者不以萬物為筴,庸能棄刺刺而為愕愕乎?難言憲術,須同而出。

 

無益言,無損言,近可以免,故曰:知何知乎?謀何謀乎?審而出者,彼自來。

 

自知曰稽知人曰濟。

 

知苟適可,為天下周。

 

內固之一,可為長久。

 

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

 

天之視而精。

 

四璧而知請。

 

壤土而與生,能若夫風與波乎?唯其所欲適。

 

故子而代其父曰義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

 

故曰庸能去辯與巧,而還與眾人同道。

 

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臥名利者寫生危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

 

持而滿之,乃其殆也。

 

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

 

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

 

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

 

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與能服也。

 

棄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

 

故曰: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

 

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

 

左右前後,周而復所,執儀服象,敬迎來者。

 

今夫來者必道其道,無頡無衍,命乃長久。

 

和以反中,形性相葆。

 

一以無貳,是謂知道。

 

將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

 

責其往來,莫知其時,索之於天,與之為期。

 

不失其期,乃能得之。

 

故曰吾語若大明之極。

 

大明之明,非愛人不予也,同則相從,反則相距也。

 

吾察反則相距,吾以故知古從之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0 11:30:50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九篇水地

 

水地第三十九

 

-------------------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

 

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

 

故曰水具材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

 

視之黑而白,精也。

 

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

 

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

 

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

 

而水以為都居。

 

準也者,五量之宗也。

 

素也者,五色之質也。

 

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

 

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

 

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

 

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

 

集於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

 

水之內度適也。

 

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

 

鄰以理者,知也。

 

堅而不蹙,義也。

 

廉而不劌,行也。

 

鮮而不垢,潔也。

 

折而不撓,勇也。

 

瑕適皆見,精也。

 

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

 

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也。

 

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人,水也。

 

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三月如咀,咀者何?

 

曰五味。

 

五味者何,曰五藏。

 

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

 

五藏已具,而後生肉。

 

脾生隔,肺生骨,腎生腦,肝生革,心生肉。

 

五肉已具,而後發為九竅:脾發為鼻,肝發為目,腎發為耳,肺發為竅,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視耳聽心慮;目之所以視,非特山陵之見也,察於荒忽。

 

耳之所聽,非特雷鼓之聞也,察於淑湫。

 

心之所慮,非特知於麤麤也,察於微眇。

 

故修要之精。

 

是以水集於玉,而九德出焉。

 

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

 

此乃其精也。

 

精麤瘺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伏闇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

 

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於是為萬物先,為禍福正。

 

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

 

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淩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龜與龍,伏闇能存而能亡者也。

 

或世見,或世不見者,生蟡與慶忌。

 

故涸澤數百歲,穀之不徙,水之不絕者生慶忌。

 

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載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裏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

 

涸川之精者,生於蟡,蟡者一頭而兩身,其形若●,其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魚鱉,此涸川水之精也。

 

是以水之精麤瘺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與玉;伏闇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或世見,或不見者,蟡與慶忌,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

 

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萬物莫不以生。

 

唯知其託者能為之正,具者,水是也。

 

故曰:水者何也?

 

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

 

何以知其然也?

 

夫齊之水,道躁而復,故其民貪麤而好勇。

 

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越之水,瘺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

 

秦之水泔最而稽,●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

 

齊晉之水,枯旱而鉉,●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而葆軸,巧佞而好利。

 

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滯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

 

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閒易而好正。

 

是以聖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

 

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一則欲不汙,民心易則行無邪。

 

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

 

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1:06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