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ljx0012無知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短經(反經)】

 關閉 [複製鏈接]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35:24 | 只看該作者

卷五•七雄略十八 26


【譯文】

 

秦國吞併了天下以後,總結周朝滅亡的原因,認為是因為周朝統治薄弱才亡國的。

 

所以廢除分封舊制,一改古法,設置郡縣。

 

秦王贏政自封為“皇帝”而把子弟視作普通百姓。

 

不加封賜。

 

朝廷內沒有骨肉同胞的輔佐,國家中缺少諸侯藩屏的護衛,一旦陳勝、吳廣起義在前,項羽、劉邦舉兵在後,秦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荀悅說:“古時候建國,有大有小,都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後加以變通而選擇的結果。

 

夏朝和商朝的時候,諸侯國面積不過百里方圓,所以諸侯勢弱而君主權強。

 

桀和紂才得以暴行天下,肆意殘害國家。

 

紂王曾將鄂侯做成肉乾兒,把九侯剁成肉醬,就連以文德著名天下的文王也不得倖免,被關在羑裡。

 

周朝建國,克服前代的弊端,擴張領土,達到方圓五百里的規模,把它分封給諸侯,而君主自己管轄的土地卻很小。

 

到了周朝末年,諸侯們的勢力強大,互相攻伐,戰亂不斷,而王室力量衰微。

 

禍難重重。

 

秦朝建國,雖然改正了前代的弊端,但是做得不是很適度——一下子就廢除了分封制度,轉而實行郡縣制,用一種權威來統治天下。

 

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強君主的權力,而不是為老百姓考慮。

 

因此,秦王才能獨裁絕斷,無所顧忌,奢侈淫逸,暴虐驕橫,然而統治僅僅十四年就滅亡了。

 

所以說,君主如果不行仁道,那麼遭殃的是普天下百姓,老百姓一亂,國家將土崩瓦解,想救都救不了。

 

漢室方興,一改秦朝的弊端,既用分封,也設郡縣,可是也發生了六王叛逆、七國之亂這樣的叛亂事件。

 

這完全是因為國家政權不夠強大才發生的。

 

並不是諸侯治國的錯誤]。

 

漢初,海內剛剛平定,同姓的人很少,為了不再重演秦朝由於孤立而敗亡的悲劇,於是裂土封疆,分封二等爵位[大功封王,小功封侯]。

 

開國功臣受封達上百個城邑。

 

王室子弟被封為九個諸侯國。

 

大的諸昏國,往往跨州連郡,擁有幾十座城池,這樣做就矯枉過正了。

 

但是,也應當看到,高祖創業之初,百廢待興,後來孝惠帝在位時間又很短,接著呂後攝政,這段時間國家一直比較太平,和分封諸侯是分不開的。

 

後來,迅速剷除諸呂外戚集團,使太宗劉恒登上皇位,也全靠了諸侯的力量。

 

隨著歷史的推移,地方諸侯的權力膨脹,越來越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

 

他們輕則荒淫無恥,違法犯罪;

 

重則明目張膽地舉兵造反,對國家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於是,漢文帝採納了賈誼的建義,分散齊、趙等大諸侯國的土地。

 

[賈誼說:“要想安定天下,最好的辦法是劃分出更多的諸侯國來,這樣就能削弱諸候國的力量,力量弱就容易驅使,地盤小就不會產生邪念。

 

國家政治制度,應當象身體控制手臂,手臂控制手指那樣,層層管理。

 

陛下你應下達聖旨,命令諸侯各國劃土分疆,把齊、趙、楚各自再劃分成若干個小諸侯國,讓他們的子孫都能享受到繼承其父兄封邑的權利,直到將那塊封邑全部分光為止。

 

皇上你在這件事上沒有任何不利的方面,從長遠看,反倒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好處”。

 

此後,賈誼再次上疏說:“陛下你還不趕快制定政策?

 

現在的形勢是,諸侯代代相傳,他們越來越驕橫,越來越不受管制,地方勢力強硬,再這樣下去,漢朝的法令就不可能再通行了。

 

陛下你所當作屏障的皇太子所依靠的僅僅是淮陽和代兩個諸侯國罷了。

 

代國北靠匈奴,和強敵接鄰,能夠保全自己已經不錯了;

 

而淮陽的北面大的諸侯國更是星羅棋佈,淮陽足以引誘諸候,但它絕對難以抵抗攻擊。

 

如今的辦法,全在主上你,讓你的兒子作人家的誘鉺,這怎麼能叫可保千秋萬代的好辦法呢?

 

我有一個蠢笨的主意:希望你割一塊淮南王的鄰地給淮陽王,擴大他的地盤;

 

為梁王指定繼承人,割淮陽以北的兩、三座城池給東郡,以擴大梁的地盤。

 

如果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可以讓代王坐鎮睢陽;

 

重新劃分梁國地界:西起新郪,北抵黃河,南臨長江,將淮陽護衛起來。

 

這樣,大國諸候既使心懷異志,嚇破了膽也不敢造反。

 

因為梁國足以牽制齊、趙兩國,淮陽足可以控制吳、楚。

 

陛下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才是功在千秋,利傳萬代的計策。

 

我聽說,聖明的君主,有事,自己先不表態,而是讓大臣們議論獻策,這樣,臣子們就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觀點。

 

我說完了,你自己裁決吧”。

 

漢文帝採納了賈誼的計策,派淮陽王劉武統治梁國,擴大地盤,北到泰山,西到高陽,四十多座大的城池劃入他的轄區。

 

同時,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好言安撫。

 

後來,七國之亂時,叛軍被阻擋在梁國,這全是賈誼妙計的作用啊]。

 

漢景帝聽從了晁錯的計策,要革削吳、楚兩國同姓王的勢力。

 

[晁錯對景帝說:“過去高祖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很少,孩子們也都幼小,為了國家的安定,才把同姓分封為諸侯,其中悼惠王管轄著齊地七十二座城池,庶出的弟弟元王管轄著楚地四十座城池,侄子管轄著吳地五十多座城池。

 

這三個諸侯就佔領著天下一半的土地。

 

如今吳王劉濞仗著有太子說情,動不動就不來朝覲,這按古法就應該殺頭。

 

文帝於心不忍,打了幾板子,罰戒一下了事,皇恩夠大的了,可是劉濞不但不改過自新,反倒變本加厲,越發恣意妄為。

 

開山鑄錢,煮海賣鹽,召集一批亡命徒,謀反作亂。

 

現在,削藩是個反,不削藩也是個反。

 

削藩,藩王們立刻就要造反,但禍患不大;

 

不削藩,他們不過遲些造反,但禍患可就更大了”。

 

於是關於削吳的問題被拿到朝廷上討論。

 

吳國於是謀反了]。

 

漢武帝在傳統的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這個關鍵性政治問題上,採納主父偃更為妥當的策略——推恩令。

 

[主父偃勸說皇上道:“古代的諸候國不過方圓百里,不論其強弱與否,都很容易控制。

 

現在的諸候國,跨州連郡,占地千里,管得松點兒,他們就生活糜腐,驕侈淫逸;

 

管得嚴點兒,他們就會聯合起來對抗中央。

 

如果依法硬要削藩,恐怕他們會萌生反念,晁錯不就是這樣才失敗的嗎?

 

如今,諸候子弟有的達到十幾個,可是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爵位,其它人沒有寸土所得。

 

這與朝廷提倡的仁孝之道是相悖的。

 

希望陛下你下旨,讓諸侯們廣行德政,讓宗室子弟人人都感受到皇帝的恩澤,允許他們將自己的領地分給每一個子弟,諸侯子弟必將人人喜不自禁,歡呼萬歲。

 

你以行德政為名,實際上卻分散了諸候的勢力,諸候會自己把自己削弱的。

 

到那時,諸侯各國就再也沒有能力與中央對抗了”。

 

漢武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壓制諸昏,罷黜大批諸侯所屬的官吏。

 

漢武帝時,又發生淮南王衡山叛亂事件,國家制定左官律[選派官員到諸候國輔佐侯王]和附益法[分封諸侯大過限度稱作“附益”],進一步打擊了諸侯勢力。

 

諸候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居住,亨受,收租納稅,不能參與國政。

 

到哀帝、平帝時,劉氏侯王世襲相延,親戚疏遠,諸王生活在深牆大院之內,不受再到人們重視了。

 

[削奪諸侯,有名無實,仍然因循秦亡的覆轍]。

 

後漢王室衰微,氣數已盡,外戚王莽居心叵測,肆元忌憚,借著太后的權力,假託伊周的名義,作威作福,驕橫跋扈。

 

把持政權,儼然一副皇帝的作派。

 

篡奪漢朝天下以後,南面稱帝,官分五等,曉喻全國。

 

可憐一幫漢朝宗王,奴顏卑膝,俯首貼耳,奉符獻印,唯恐置後!

 

[隗囂擁兵天水,班彪逃難跟著他。

 

隗囂問班彪:“過去,周朝不能駕馭天下,戰國紛爭,群雄並起,諸侯分裂割據,幾百年才安定下來。

 

我推想難道戰國時的混亂局面又要重演嗎?

 

國家安危將系於一人之身了,請先生談談”。

 

班彪回答道:“周朝的興廢和漢朝不一樣。

 

周朝分爵五等,諸候干預政治,本根衰微而枝葉卻很強大,所以到周朝末年才會出合縱連橫的混亂局面,這是歷史造成的。

 

漢朝承襲秦朝的體制,設立郡縣,皇帝掌握國家政權,臣子沒有太多的權力。

 

漢成帝時,開始倚重外戚,哀、平兩帝享國時間很短,三世之後西漢就滅亡了。

 

王莽篡權以後,因為皇位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人心不服,皇位不穩,政令不通。

 

王莽稱帝以後,天下百姓無不搖頭歎息,盼望著劉氏能夠再度中興。

 

王莽在位的十多年內,國家動盪不寧,起義不斷。

 

這些起義軍,沒有一個不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起兵的。

 

現在的起義軍首領,雖然也割據一方,但是他們沒有戰國時代諸候的基業資本。

 

所以,不會再出現合縱連橫的事情。

 

老百姓對舊朝念念不忘,由此可知百姓懷戀漢朝德政的程度了”。]

 

光武中興,恢復劉氏國統,可是不能借鑒西漢滅亡的經驗教訓,漢朝由來已久的弊端在東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僅僅數世,就奸佞充斥,腐敗不堪。

 

一有奸臣專權,趨炎附勢之人就紛紛投靠;

 

一旦有叛亂發生,守城的官佐就不戰而逃。

 

東漢的天下還能不危險嗎?

 

周朝時,輔政大臣七人,攝政大臣三人,周王授以九鼎,委以重任。

 

叛亂分子即使佔據首都,戰鼓敲得連內宮都聽得見,亂箭就從皇宮上方飛過,禍亂也僅僅局限在京師附近,不會波及天下,國家總得來說是太平的。

 

通過治理的辦法來防止禍患的發生,所以周宣王能在“國人暴動”之後再興周室,中興在“共和”時期,襄王、惠王才能夠借助晉國和鄭國的力量重振工業。

 

不象二漢,朝廷稍有風吹草動,國家就亂成一鍋粥;

 

逆臣賊子早晨剛一做亂,文武大臣晚上就嚇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了。

 

遠有王莽篡權,近有董卓專權,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難道國家缺乏治世之能臣,士大夫們沒有救世之志嗎?

 

不是,只不過時代不同了,壯志是有,無奈地位太低,難以實現雄才大略罷了。

 

[陸機說:“有人認為諸侯的爵位不應該世代相襲,昏主暴君,比比皆是,所以五等封爵制容易發生變亂,現在的牧守,都是國君任命的,雖有弊端,但這種做法的優點也很多。

 

採用郡縣制國家政局更易於掌握。

 

各級官吏,都要向皇帝負責,他們的德行好壞、提拔任免、獎罰與否全都由皇帝大臣掌握,所以各級官吏不得不有所忌憚。

 

而封建諸侯則不然,他們犯了錯誤,無人能將其罷免。

 

過去有靠施行郡縣制興盛的時候。

 

可是,假如一旦朝廷政治衰微,那麼國家政治生活都要產生問題。

 

賣官鬻爵的官吏,會量財而用人,那麼上行下效,貪污受賄就會成風,國家怎麼能不亂呢?

 

所以後代有人又把這一制度廢除了。

 

簡明扼要地講:五等封建的諸侯,是為了自己才要把領地治理好,而郡縣的長官是為了獲利獲物才去治理的。

 

這有多麼大的不同呀!

 

仕子希望自己積極進取,而良士卻更願意修己安民。

 

積極進取的實惠很容易得到,而經邦濟世,為民請命的名謄卻太難了。

 

因此,官吏中,求財的大肆搜刮,吸盡民脂民膏;

 

求名的,不惜歪曲事實,人造輿論吹捧自己。

 

採用郡縣制,做國君的沒有長遠打算,做臣子的也只顧一時之利。

 

而五等封建則不是這樣,諸侯懂得一個道理:國土是我的國土,人民是我的人民,國興則我興,國衰則我亡。

 

所以,君上治理國家,想要傳給子孫;

 

後嗣繼承祖業,思其來之不易。

 

做君主的不敢有絲毫懈怠,做大臣的想的只是如何使政權鞏固。

 

並賢居治,功勞有大小之分;

 

兩愚處亂,過錯有深淺之別。

 

然而探討上古的政治制度,卻用一個道理來貫穿它,秦漢兩朝典章政策,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封建制比郡縣制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35:56 | 只看該作者

卷五•七雄略十八 27


【經文】

 

魏太祖武皇帝躬聖明之姿,兼神武之略,龍飛譙沛,鳳翔兗豫,觀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長策;

 

睹前車之傾覆,而不改其轍跡。

 

子弟王空虛之地,君不使之人。

 

權均匹夫,勢齊凡庶。

 

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磐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

 

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宗室子弟,曾無一人間側其間,與相維持,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慮也。

 

時不用其計,後遂淩夷。

 

此周、秦、漢、魏立國之勢,是以究其始終強弱之勢,明鑒戒焉。

 

[荀悅曰:“其後遂皆郡縣治人,而絕諸侯。

 

當時之制,亦未必百王之治也”。]

 

【譯文】

 

魏太祖曹操,英明睿智,文武兼具,英雄絕代,考察歷史上各政權的存亡之道,卻不能揚其長避其短,目睹了前朝滅亡的悲劇,卻不加以鑒戒。

 

沒有曹氏子弟據守的地方,他不派宗室子弟去統治。

 

令宗室子弟勢同平民百姓。

 

對內缺少大樹深根一樣鞏固的局勢,對外沒有堅如磐石的宗族同盟的支持,這不是用來安定社稷、建立萬世功業的長遠辦法啊。

 

現在的州牧郡守,古代的方伯諸侯,全都跨地千地,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或幾個人結成一個政治小集團,或兄弟幾個割據一方,而宗室子弟,沒有一個人參與其中和他們相抗衡。

 

這倒不是為監督控制,加強統治,而是為了防備萬一。

 

事前不想好妥善處理的辦法,事發之後恐怕要遭其禍。

 

以上是周朝、秦朝、漢朝、曹魏立國時的形勢,之所以探究歷史興亡強弱發展演變的道理,是為了讓今天的人們加以借鑒。

 

[荀悅說:“這以後,全都採用郡縣制管治百姓,而廢除封建。

 

郡縣制並非適應於各個朝代”。]

 

【按語】

 

封建優於郡縣,還是郡縣優於封建,這都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

 

封建也好,郡縣也罷,畢竟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和今天的社會格格不入了。

 

但我們必須明白這一個道理:任何社會政治制度都是屬於特定時代的產物。

 

它們在產生之初,都曾推動過社會的發展,而在後期又無一例外地變成人類文明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政策、法規、體制、思想本身無所謂好壞優劣,全在人的運用,用得好便存在,用得不好就被淘汰。

 

世界是發展的,人類不可能創造出一種萬世恒通的制度,唯有常變才能常通。

 

但一個社會能有一個適應其正常發展的政治體制,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36:40 | 只看該作者

卷五•七雄略十八 28


【經文】

 

論曰:周有天下八百餘年,後代衰微,而諸侯縱橫矣。

 

至末孫王赧降為庶人,猶能枝葉相持,名為天下共主。

 

當是時也,楚人問鼎,晉侯請隧,雖欲闞周室,而見厄諸姬。

 

夫豈無奸雄,賴諸侯以維持之也。

 

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持之者眾”。

 

此之謂乎。

 

及贏氏擅場,懲周之失,廢五等,立郡縣;

 

君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

 

功臣效勤,而干城無茅土,孤制天下,獨擅其利,身死之日,海年分崩。

 

陳勝偏袒唱于前,劉季提劍興於後,虎嘯龍睇,遂亡秦族。

 

夫齊陳諸傑,布衣也,無吳楚之勢,立錐之地,然而驅白徒之眾,得與天子爭衡者,百姓思亂,無諸侯勤王可憚也。

 

故曰:夫亂政虐刑,所以資英雄而自速禍也,此之謂矣。

 

夫伐深根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

 

今五等,深根者也;

 

郡縣,枯朽者也。

 

故自秦以下,迄于周隋,失神器者非侵弱,得天下者非持久;

 

國勢然也。

 

嗚呼!

 

郡縣而理,則生布衣之心;

 

五等禦代,則有縱橫之禍。

 

故知法也者,皆有弊焉。

 

非謂侯伯無可亂之符,郡縣非致理之具,但經始圖其多福,慮終取其少禍,故貴於五等耳,聖人知其如此,是以兢兢業業。

 

日慎一日,修德以鎮之,擇賢而使之。

 

德修賢擇,黎元樂業。

 

雖有湯武之聖,不能興矣。

 

況於布衣之細,而敢偏袒大呼哉?

 

不可不察。

 

【譯文】

 

周朝天下八百年,後代衰微,而諸侯合縱連橫,戰亂不斷。

 

至周赧王被貶為庶人時,仍能代代相傳,名義上還是天子。

 

東周時代,楚人和晉人都有自稱天子的打算,雖然幾次想顛覆周王朝,但都被姬姓諸侯所拯救。

 

難道世上沒有奸雄嗎?

 

全賴諸侯維持罷了。

 

有句老話說:“百足之蟲,雖然已死,但身體不僵,是因為扶持它的東西多”。

 

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等到秦國建國,為了不再重蹈周朝失敗的覆轍,廢除五等封建制度,設置郡縣;

 

國家擁有天下,而他的子弟只是普通百姓;

 

建功立業的功臣們,也得不到寸土的分封。

 

秦始皇獨掌大權,一個人治理天下。

 

他死之後,國家很快分崩離析,陳勝振臂一呼于前,劉邦、項羽起兵造反在後,虎嘯龍吟,很快就推翻了秦朝。

 

劉邦、陳勝等豪傑,平民出身,不要說沒有吳、楚兩國諸侯的勢力,就是連立錐之地都沒有,然而他們帶領一班無業遊民,敢與天子爭奪天下,百姓思亂,諸侯皇權已經不被放在眼裡了。

 

所以我敢說:嚴刑酷法,這是國家滅亡、英雄四起的禍根。

 

砍伐一棵根深葉茂的樹木很難,而摧折一段腐朽的木頭卻是太容易了。

 

五等封建好比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而郡縣制就是一段已經腐朽的木頭。

 

所以自秦朝以來,直到隋朝,失掉神器的不一定被削弱,得天下的也不一定能持久,這是由國家形勢決定的。

 

五等封建,又會產生合縱連橫的禍亂。

 

任何辦法,都有弊端,並非諸侯分封就沒有動亂,郡縣制也未必能將天下治理的最好。

 

但從多福和少禍的角度考慮,郡縣制要強過封建制。

 

賢明的君主知道了這個道理,所以才兢兢業業,日慎一日,修德律己,擇賢而使,推行德政,任用賢能,百姓安居樂業。

 

即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明君主,也不會成功,更何況是普通百姓,誰又敢袒露臂膀煽動造反呢?

 

這個問題,不能不認真考慮啊。

 

【按語】

 

中國政治的最大特點就是“人治”。

 

不管推行何種制度,只要領導者能夠做到修德律己,兢兢業業,任用賢能,推行德政,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國家就會興旺發達,又怎麼會有人造反呢!

 

“德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賦與這樣的涵意:清正廉潔,秉公執法,從大局著眼,充分發揚發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民能載舟,亦能覆舟。

 

你為老百姓著想,老百姓才會擁戴你,你的領導才會有權威,政局才會穩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38:33 | 只看該作者

卷六•三國權十九


卷六•三國權十九

三國形勢錯綜複雜,政治、軍事、外交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三國的權謀也就更顯得變化多端、驚心動魄 。
  

據說日本人正在把三國的權謀運用到市場競爭中 。

  

難道我們自己的法寶反倒不能為我所用嗎?

【經文】

論曰:臣聞昔漢氏不綱,網漏凶狡 。

  

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于關西,呂布、陳宮竊命于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 。

  

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六七年間,夷滅者十八九,唯吳、蜀蕞爾國也 。

  

以地圖按之,才四州之土,不如中越之大都 。

  

人怯于公戰,勇於私鬥,輕走易北,不敵諸華之士 。

  

角長量大,比才稱力,不若二袁劉呂之盛 。

  

此二雄以新造未集之國,資逆上不侔之勢,然能撫劍顧眄,與曹氏爭衡;躍馬指麾,而利盡南海,何哉?則地利不同,勢使之然耳 。

  

故《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 。”

  

古語曰:“一裡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地利也 。”

  

故曹丕臨江,見波濤洶湧,歎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劉資稱南鄭為“天獄”,斜穀道為“五百里石穴”,稽諸前志,皆畏其深阻矣 。

  

雖雲天道順,地利不如人和,若使中材守之,而延期挺命可也,豈區區艾、濬得奮其長策乎?

由是觀之,在此不在彼 。

  

于戲,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知用兵之利”,有自來矣 。

  

是以采摭其要,而為此權耶 。

  

夫囊括五湖,席捲全蜀,庶知害中之利,以明魏家之略焉 。

  

【譯文】

據說東漢末年朝綱失統,群雄逐鹿 。

  

袁紹想奪取河北,劉表在荊州起兵,馬超、韓遂雄據關西,呂布、陳宮佔領東夏,遼西、渤海、山東一帶,十幾路諸候屯兵百萬,締結盟約,成為一時的英雄豪傑 。

  

然而,曹操“挾天子令諸候” 。

  

用了六七年的時間,諸侯十有八九被消滅,只剩下吳和蜀兩個小國了 。

  

從地圖上看,吳蜀兩國只有四個州的地盤,比不上中原的一個大都城 。

  

那裡的人公戰無勇,只會私下鬥狠,在戰鬥中動輒敗退逃跑,不足以和中原人相匹敵 。

  

在力量和才智上他們(指吳、蜀)也不如袁紹、劉表、呂布強盛,但這兩位英雄(指劉備、孫權)在不利於自己的政治形勢下,憑著剛剛建立的弱小國家的力量,能夠拒守西蜀和江南,與曹操抗衡,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地利不同,形勢所致 。

  

所以《周易》說:“王侯憑天險來固守國家 。”

  

古語說:“一裡方圓的地方,卻動用了奪取千里之地的權謀,這就是地利在起作用 。”

  

所以曹丕面對長江,看到洶湧的波濤,感歎說:“這是上天設置的南北界線啊!”劉資把南鄭稱為“天獄”,把斜谷的道路稱為“五百里石穴”,查閱眾多的史料,都記載了它的險阻幽深 。

  

雖然說順應天時,但地利不如人和更重要 。

  

假如吳、蜀有一個中等才能的人統治,就完全可以避免過早滅亡的命運,怎麼能讓小小的鄧艾、王濬攻佔,建立赫赫大功呢?由此看來,勝負的關鍵在於人和,不在地利 。

  

唉!有智之士的謀劃,一定會全面權衡利害關係 。

  

所以說:“不懂得用兵的險惡,就不能夠發揮用兵的作用 。”

  

這是自古以來的普遍規律啊!因此,我選取了三國權謀的精要,而做了這些分析,目的是使後人從統一中原、覆滅蜀國的事件當中明白用兵的利害關係,從而懂得曹魏的權謀 。

  

漢室滅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但劉備三顧茅廬,攜孔明於危難之際,勵精圖治、廣施德化,終於獨霸一方,與魏吳鼎成三足之勢 。

  

可惜蜀漢終究後繼乏人,雖有地利不得天時人和,劉備的雄心偉業不得不葬送于不肖子劉禪手中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47:49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1


卷六•蜀

 

【經文】

 

天帝布政,房心,致理參伐。

 

參伐則益州分野。

 

[以東井、南股、距星為界,東井、南股、距星連鉞者是也。

 

觜星度在參右足,玉井所銜星是也。

 

西距星即參中央三星西第一星是也]。

 

按《職方》則雍州之境,據《禹貢》則梁州之域,地方五千里,提封四十郡,實一都會也。

 

[常璩《國志》雲:“蜀其卦直坤,故多斑彩之章;其辰直未,故尚滋味。

 

《詩》稱文王之化,被于江漢之域,有文王之化焉。

 

秦豳同詩,秦蜀同分,故有夏聲”雲]。

 

故古稱“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其有以矣。

 

【譯文】

 

天帝佈置政局,房心合該治理參伐。

 

(注:房、心、參、伐,都是星宿名,伐包括在參星之內,房心的分野是豫州),參伐的分野就是益州。

 

[以東邊的井星、南邊的股、距二星為分界,東邊的井星和南邊的股、距二星連帶鉞星這個範圍就是參星。

 

觜星應在參星的右邊,玉井星所含的就是這個星。

 

西邊的距星就是參星中心西數第一顆星]。

 

蜀地按照《職方》記載在雍州境內,根據《禹貢》記載是梁州地域,方圓有五千餘裡,境內共有四十多個郡縣,可以算得上一個諸侯國了。

 

[常璩《國志》稱蜀地按八卦方位論恰好屬坤,所以那裡多有五彩斑瀾的修飾;按十二干支屬未,所以那裡的人喜好美味。

 

《詩經》說周文王的德化澤及到了長江、漢水流域,所以那裡已經接受了周文王的教化了。

 

秦地和豳地有同樣的詩風,秦地和蜀地是同等的,所以共有華夏的音樂”等等]。

 

所以,古代把益州稱為“天府之國”,是因為它不僅土地肥沃廣大,而且已經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48:23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2


【經文】

 

王莽末,公孫述據蜀。

 

[術字子陽,扶風茂陵人也,王莽時為道江卒正,治臨邛。

 

及更始立,豪傑各起其縣以應漢,南陽人宗成略漢中,商人王岑亦起兵於洛縣,自稱定漢將軍,以應成。

 

述聞之,遣使迎成,成等至成都,擄掠暴橫,述意惡之,召縣中豪傑謂曰:“天下同苦新室,思劉氏久矣,故聞漢將軍到,弛迎道路。

 

今百姓無辜而婦子系獄,室屋燒燔,此寇賊,非義兵也。

 

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諸卿欲並力者即留,不欲者便去”。

 

豪傑皆叩頭願效死。

 

述於是使人詐稱漢使者自東方來,假述輔漢將軍、益州牧。

 

乃選精兵千餘人而擊宗成等,破之。

 

別遣弟恢于綿竹擊更始所置益州刺史張忠,又破之,由是威震益部者也]。

 

益部功曹李熊說述曰:“方今四海波蕩,匹夫橫議,將軍割據千里,地什湯武,若奮發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業成矣。

 

今山東饑饉,人民相食,兵所屠滅城邑丘墟。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穀而飽。

 

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械之饒,不可勝用。

 

又有魚鹽、銅鐵之利,浮水轉漕之便。

 

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隘;東守巴郡,拒捍關之口。

 

地方數千里,戰士不下百萬。

 

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

 

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

 

今君王之聲聞於天下,而位號未定,志士狐疑。

 

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歸依”。

 

[述曰:“帝王有命,吾何德以當之”?

 

熊曰:“天命無常,百姓與能,能者當之,王何疑焉”?

 

遂然之也]。

 

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為天子,號“成家”,色尚白。

 

[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北守南鄭,將軍任滿從閬中下江州東處捍關,於是盡有益州之地也]。

 

【譯文】

 

王莽統治末年,公孫述佔領蜀地。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人。

 

王莽時是道江軍中長官,管轄著臨邛。

 

劉玄建國後,各地的英雄豪傑紛紛起兵響應漢軍,南陽人宗成佔據了漢中,商人王岑也在洛縣起兵,自稱為定漢將軍,響應宗成。

 

公孫述聽說後,派使者迎接宗成到成都。

 

宗成等人進成都後擄掠燒殺,無惡不作,公孫述十分痛恨。

 

就把縣中豪傑召集起來說:“現在天下的百姓都深受王莽新政統治之苦,盼著漢室復興,所以聽說漢將軍到,都出城迎接,但是宗成屠殺無辜百姓,所到之處變成一片廢墟,這是賊寇的所作所為,並不是我們所盼的義軍啊!我想守住我們的郡縣等待有道明君的到來,大家想助一臂之力的就留下,不願效力的可以離開”。

 

豪傑們紛紛叩頭,表示願意跟隨公孫述效死力。

 

公孫述於是派人詐稱是從東方來的漢朝使臣,任命公孫述為輔漢將軍、益州牧。

 

然後,公孫述選派精兵一千多人去攻打宗成,打敗宗成後,又派他的弟弟公孫恢打敗了綿竹的漢更始將軍(劉玄)所封益州刺史張忠。

 

於是公孫述的名聲便威震益州地區了]。

 

益州功曹李熊勸公孫述說:“當今全國動盪,眼光短淺的人只懂得空談,將軍你割據的千里之地,十倍于商湯和周武王。

 

如果能夠奮發有為,取信于民,利用天賜良機,就可以成就王圖霸業。

 

現在山東正鬧饑荒,老百姓骨肉相殘,遭過兵禍的城邑變成了廢墟。

 

蜀地廣闊的肥田沃土,盛產各種水果,百姓即使無糧也可以填飽肚子,女工紡織的衣服,足夠天下人的穿用,名貴的木材、竹子和各種豐富的器械,用也用不完。

 

人民還有打漁、制鹽、冶銅煉鐵和水上運輸的便利條件。

 

在軍事上,向北可以憑藉褒城、斜穀的險阻,向東可以佔據巴郡,把守住捍關。

 

我們有方圓千里的土地,有不低於百萬的雄兵,抓住有利時機,可以出兵攻城掠地,沒有機會就堅守城池,發展農業;出兵漢水可以伺機奪取秦地,順江東下,可以威懾荊揚,這就是所說的取得成功所依靠的大時和地利。

 

現在你的聲名天下人都知道了,但是帝位還未建立,有才能的人還在猶豫不決。

 

你應當及早建位稱號,使人們找到歸順的依託”。

 

[公孫述說:“帝王都有天命,我有什麼才德去擔當呢”?

 

李熊說:“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百姓擁護有才德的人,有才德的人就應該擔當天下重任,你又有什麼可猶豫的呢”?

 

公孫述於是就同意了他的話]。

 

東漢建武元年四月公孫述就自立為天子,改國號“成家”,以白色為貴。

 

[派將軍侯丹駐守白水關北的南鄭地區,派將軍任滿從閬中下江州鎮守東邊的捍關,於是公孫述全部佔領了益州的地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49:01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3


【經文】

 

自更始敗後,光武方事山東,未遑西伐。

 

關中豪傑多擁眾歸述。

 

其後平陵人荊邯見東方將平,兵且西向,說述曰:“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廢也。

 

隗囂遭遇這會,割有雍州,兵強士附,威加山東。

 

不及此時摧危乘勝,以爭大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武王複出也。

 

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使西州豪傑,咸居心于山東。

 

發間使,招攜貳,則五分而有其四。

 

若舉兵天水,必至沮潰。

 

天水既定,則九分而有其八。

 

陛下以梁州之地,內奉萬乘,外給三軍,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將有王氏自潰之變。

 

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人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

 

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定,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

 

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

 

[述以問群臣,博士吳柱曰:“昔武王伐紂,八百諸侯不期同辭,然猶還師以待天命,未聞有左右之助,而欲出師於千里之外,以廣封疆者也”。

 

邯曰:“今東帝無尺寸之柄,驅烏合之眾,跨馬陷敵,所向輒平,不亟乘時與之爭功,而坐談武王之說,是效隗囂欲為兩伯也”。

 

範曄說:“援旗糾族,假裝明神跡。

 

夫創圖首事,有以識其風矣。

 

終於孤立一隅,介於大國,隴坻雖隘,非有百二之勢,區區兩郡以禦堂堂之鋒,則知其道有足懷者,所以棲有四方之傑,夫功全則譽顯,業謝則釁生,回成喪而為其議者,或未聞焉!若囂命會符運敵非天力,坐論西伯,豈多嗤乎”]?

 

述不聽邯計。

 

光武乃使岑彭、吳漢伐蜀,破荊門,長驅入江關。

 

[岑彭為蜀刺客所殺,吳漢並將其軍,入犍為界,諸縣皆城守。

 

漢乃進軍攻廣都,拔之,遣輕騎燒成都,市橋、陽武以東諸小城皆降。

 

光武戒漢曰: “成都十萬眾,不可輕也。

 

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

 

若不敢來攻,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

 

漢乘利將步騎二萬余人進逼成都,去城十餘裡,阻江北為營,作浮橋。

 

使副劉尚將萬餘人屯江南,相去二十餘裡。

 

光武聞之,大驚,讓漢曰:“賊若出兵綴公,而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敗矣!幸本無他者,急引兵還廣都”。

 

詔書未到,述果使其將謝豐攻漢,使別將劫劉尚,令不得相救。

 

漢乃閉營三日不出,多樹幡旗,使煙火不絕。

 

夜銜枚引兵與尚軍合,豐等不覺。

 

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將攻江南,漢破之,斬謝豐。

 

於是引還廣都,以狀聞光武,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也。

 

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裡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疲困,破之必矣!”自是,漢與述戰於廣都之間,八織八克,遂軍其郭中。

 

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人,以配延岑。

 

岑於市橋偽建旗幟,嗎鼓挑戰,而潛遣奇兵出吳漢軍後,襲擊,破漢。

 

漢墮水,緣馬尾得出。

 

述乃自將攻漢,三合三勝。

 

自旦及中,軍士不得食,並疲。

 

漢固命壯士突之,述兵大敗也]。

 

軍至成都,述出戰,兵敗被刺,洞胸死,夷述妻子,焚其宮室。

 

[光武聞之,怒以譴漢曰:“城降三日,吏人服從。

 

一旦放兵縱火,良失斬將,吊人之義也”。

 

乃下詔慰之。

 

其忠節志義之士並蒙旌顯,李育以有才幹擢用之。

 

於是西土感悅,莫不歸心焉。

 

範曄曰:“昔趙陀自王番禺,公孫亦竊帶蜀漢,推其無他功能,而至於後亡者,將以邊地處遠,非王化之所先乎?

 

不能因隙立功,以會時變方,乃坐飾邊幅,以高深自安,昔吳起所以慚魏侯也。

 

及其謝群臣,審廢興之命,與夫泥首銜玉者,異日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49:32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4


【譯文】

 

從劉玄失敗後,光武帝劉秀正在山東積蓄力量,還沒有顧上征討西南,關中的英雄豪傑大多歸順了公孫述。

 

在此之後,平陵人荊邯看到如果劉秀平定中原,大軍立即就會討伐西南,勸公孫述說:“軍隊是古今帝王成就大業的關鍵,不能輕易放棄不用。

 

隗囂乘此機會,割據了雍州,兵強馬壯,有志之士都願意投奔,正威懾山東的劉秀,你不在這個時候乘勝出兵,與劉秀一同爭奪天下,卻退守西蜀,遲疑不進,想效仿西伯侯的做法,不事習武用兵,謙卑地侍奉漢君,慨歎漢君劉秀是周武王複出。

 

現在劉秀放下漢中、益州的憂患,一心一意在平定山東之亂,天下已經得到了四分之三,致使西部州郡的英雄豪傑,都對山東的劉秀心嚮往之,劉秀派出離間的使者,招收心懷二心的人,天下實際已經得到了五分之四。

 

劉秀如果派兵攻打天水,必然會使我方土崩瓦解,天水關一旦被佔領,天下已經得到九分之八。

 

君王你依靠梁州的土地,負擔國家機構的各項開支和三軍的糧餉,老百姓貧困不堪,怨聲載道,將來恐怕會發生王鳳那樣的內亂。

 

依我的愚計,趁百姓還沒有對你徹底失望,英雄豪傑還可以招納這個時候,趕快派遣國內精兵,命令田戎鎮守江陵,在江南憑藉巫山天險,堅固城池,把征討的文書發到吳楚一帶,長沙以南地區,一定會聞風歸順。

 

命令延岑出兵漢中,平定三輔,天水、關西地區的人民必然拱手稱臣,這樣一來,就會使全國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就有可能形成極為有利的局面”。

 

[公孫述問計群臣,博士吳柱說:“從前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恰好不約而同地都跟從了他,但是仍然還師等待天命。

 

沒聽說過只靠左右的幫助,就想出兵千里之外以拓展疆域的”。

 

荊邯說:“現在東帝(吳王劉秀)沒有一點兒權力,指揮烏合之眾,跨馬殺敵,所向披靡。

 

如果不立刻抓住時機與他爭功,卻坐談武王之事,這是效仿隗囂,想要做西伯侯那樣的人”。

 

範曄說: “舉旗起兵,假借神諭,開始創業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他的風範了。

 

最後終於自立於西南一角,在大國之聞生存。

 

隴坻雖然地小勢微,卻能以區區的兩個郡去抵禦劉秀的大軍,就知道他的政德有足以感化人的地方,所以能籠絡四方的豪傑。

 

功德圓滿名譽就會顯著,功業衰敗則戰亂興起。

 

回避成敗的問題而進行討論,還沒有聽說過!如果象隗囂那樣假借符命興兵,而非依靠天助,坐論西伯侯周文王的德政是多麼可笑啊!”] 公孫述不聽荊邯的計策。

 

後來光武帝劉秀派遣岑彭、吳漢征討蜀地,攻克荊門,大軍長驅直入江關。

 

[岑彭被蜀國的刺客殺死,吳漢把岑彭的軍隊都收編過來,進入犍為地界,各縣都守城不出。

 

吳漢於是進軍廣都,攻取了它,派遣輕騎兵火燒成都,市橋、陽武以東的各小城都投降了吳漢。

 

光武帝劉秀告誡吳漢說:“成都有十萬人口,不可以輕視它。

 

你只管堅守廣都等他們來進攻,不要與他硬拼。

 

如果他們不敢來攻,就設法逼迫他們,必須等他們精疲力盡,才可以進攻”。

 

吳漢乘有利時機,率步兵、騎兵二萬多人進逼成都,在離城十多裡的地方,停在江北建立營地,修浮橋。

 

派副將劉尚率一萬多人屯紮在江南,與他相距二十多裡。

 

光武帝聽說,大驚失色,責備吳漢說:“敵人如果出兵牽制住你,而以大隊人馬進攻劉尚,劉尚被攻破,你也就失敗了!僥倖沒有發生意外,趕快率軍回廣都”。

 

詔書還未到,公孫述果然派大將謝豐攻打吳漢,另外遣將劫擊劉尚,使他不能去救吳漢。

 

吳漢就三天閉營不出,樹立很多幡旗,並使煙火不絕。

 

夜裡,率軍銜枚與劉尚的軍隊會合,謝豐等人都沒有察覺。

 

第二天,謝豐才分兵拒守江北,自己率軍攻打江南。

 

吳漢打敗了他,將他斬首。

 

於是吳漢率兵返回廣都,把情況報告給光武帝。

 

光武帝回答說:“你返回廣都,很合時機,公孫述一定不敢分兵侵犯劉尚,攻打你。

 

如果先攻打劉尚,你從五十裡外的廣都率步兵、騎兵奔赴敵前,正好趕上它疲憊、困頓,擊敗它是必然的”。

 

從此,吳漢和公孫述在廣都之間交戰,八戰八勝,於是就駐紮在城中。

 

公孫述分發黃金、布帛,招募敢死戰士五千人,以配合延岑作戰。

 

延岑在市橋假裝樹起旗幟,鳴鼓向吳漢軍挑戰,暗地裡卻派奇兵從吳漢軍隊後面襲擊,打敗了吳漢。

 

吳漢墮入水中,拽著馬尾才出來。

 

公孫述於是就親自率軍攻打吳漢,三戰三勝。

 

從早上到中午,軍中戰士沒有吃飯,都疲憊不堪,吳漢於是趁機命令壯士突襲述軍,述軍大敗]。

 

到達成都,公孫述出城迎戰,剛一交手就兵敗,被刺穿心肺而死,公孫述的妻子兒女都被俘虜,宮室被燒毀。

 

[光武帝聽說這件事,憤怒地譴責吳漢說:“破城三天后,官吏就會服從了。

 

一旦縱容士兵放火,斬殺良將,就違背了道義”。

 

於是下詔安撫百姓。

 

那些忠臣義士都受到表彰。

 

李育因為有才幹,被提拔使用。

 

於是西土之人都心悅誠服,人心歸向。

 

範曄說:“從前趙陀自己在番禺稱王,公孫述也竊取蜀漢的權柄,推想他並沒有什麼才能、卻能最後滅亡的原因,抑或是因為地處邊遠地帶,不能早一點受到君王德政的教化。

 

在這種情況下他卻不能趁機建立功業,因時改變策略,就只知修飾儀錶,自以為謀略高深而安於現狀,這是與從前吳起愧對魏侯的情況相同的。

 

如果那時他拒絕群臣,認真審視自己興衰的命運,又和今天頓首至地、國破投降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0:02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5


【經文】

 

至靈帝時,政理衰缺,王室多故,雄豪角逐,分裂疆宇。

 

以劉焉為益州牧。

 

[焉,魯恭王后也。

 

時四方兵寇,焉以為刺史威輕,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

 

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以焉為益州牧。

 

是時,梁州賊馬相聚疲役之人數千,先殺綿竹令,進攻洛縣。

 

州從事賈龍先領兵數百在犍為,遂糾合吏人攻相,破之。

 

乃選吏迎焉,遂領益州牧也]。

 

焉死,子璋立。

 

[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立為刺吏。

 

初,南陽三輔人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

 

璋性柔寬,無威略,東州人侵暴。

 

趙韙因人情不緝,乃結州中大姓。

 

州中人畏見誅滅,乃同心並力,為璋殊死戰,斬趙韙。

 

時張魯亦以璋懦弱,不承順璋,遂自雄于巴蜀也]。

 

為劉備所圍,遂降。

 

[備迂璋於公安,歸其財寶。

 

後以病卒]。

 

【譯文】

 

到了東漢靈帝時候,王室衰微,統治不力,地方豪強勢力各霸一方,鬥爭激烈。

 

靈帝封劉焉作益州牧[劉焉是魯恭王的後代。

 

當時四面八方都是兵寇,劉焉認為刺史權力小,於是建議改設牧伯,進行統治。

 

恰逢夏清挑選重臣擔任這個職務,便任命劉焉為益州牧。

 

當時,梁州反賊馬相糾結幾千名苦於徭役的役民,殺死綿竹令,然後進攻洛縣。

 

州從事賈龍率領數百名士兵在犍為糾結吏人攻破馬相,派官吏迎回劉焉,劉焉就擔任了益州牧]。

 

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承襲了益州牧。

 

[益州太吏趙韙等人,因劉璋溫厚仁愛,把他立為刺史。

 

起初,南陽三輔數萬戶百姓流入益州,劉焉把他們全部收為自己的士兵,名為“東州兵”。

 

劉璋性格柔順寬厚,沒有威嚴和謀略,而東州人則性格暴躁。

 

趙韙因為人情不和睦,集結了州中大姓作亂。

 

州中人害怕被趙韙所殺,就同心協力,為劉璋進行殊死戰鬥,殺死了趙韙。

 

當時張魯也因為劉璋懦弱,不歸順他,自己稱雄于巴蜀]。

 

後來,劉璋被劉備圍困,投降了劉備。

 

[劉備把劉璋放逐到公安,歸還了他的財產。

 

後來劉璋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0:46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6


【經文】

 

初,劉備為豫州牧也。

 

[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也。

 

少言語,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徐州牧陶謙表先主為豫州牧。

 

後謙病,使人迎先主,先主曰: “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以州與之”。

 

陳登曰:“袁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

 

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人,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

 

若使君不見聽,登亦未敢聽使君”。

 

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耶?

 

塚中枯骨何足介意?

 

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

 

遂領徐州。

 

陳登遣使詣袁紹曰:“天降災戾,禍臻鄙州,州將殂殞。

 

士人無主,恐奸雄一旦承隙,以貽盟主日昃之憂,輒共奉平原相劉府君,以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歸。

 

方今寇難縱橫,不遑釋甲,謹遣下吏奔告執事”。

 

袁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為曹公所破,走屯新野。

 

[時劉表薨,諸葛亮說攻琮,荊州可有。

 

先主曰:“荊州臨亡,托我以遺孤,吾不忍也”。

 

荊州人多歸先主,先主日行十餘裡。

 

或曰:“宜速行保江陵”。

 

先主曰:“夫濟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何忍棄去”。

 

習鑿齒曰: “劉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視其所以結物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

 

其終濟大業者,不亦宜乎”]?

 

聞諸葛亮躬耕南陽,乃三詣亮於草廬之中,屏人言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行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意猶未已。

 

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于袁紹,名微而眾寡,然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傳》曰:“求諸侯莫如勤王”,此之謂也]。

 

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代,國險而民附,賢能為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江、漢,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後。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岨,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不簟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時曹公破荊州,先主奔吳。

 

[先主之奔吳也,論者以孫權必殺之。

 

程昱料曰:“曹公無敵于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東。

 

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

 

劉備,英雄也,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權必資以禦於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不可得殺也”。

 

權果多與備兵,以禦太祖。

 

時益州刺史劉璋聞曹公征荊州,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

 

曹公不存錄松,松勸璋自絕。

 

習鑿齒曰:“昔齊桓公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漸自驕伐,而天下三分。

 

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是以君子勞謙,日昃慮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讓,勢尊而守之以卑,夫然後能有其富貴,保其功業,傳福百代,何驕矜之有哉?

 

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也”]。

 

備用亮計,結好孫權,共拒曹公於赤壁,破之。

 

曹公北還,權乃以荊州業備。

 

[周瑜上疏諫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室,多其美女玩好之物,以娛其耳目。

 

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蚊龍得雲雨,非複池中物也”。

 

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故不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1:21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7


【譯文】

 

當時,劉備任豫州牧。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氏。

 

寡言少語,禮賢下士,喜怒不形於色。

 

徐州牧陶謙上表朝廷請求任劉備為豫州牧。

 

後來陶謙生病,派人迎先主劉備,劉備說:“袁公路近在壽春,這個人世代為官,是天下所歸附的物件,你可以把徐州給他”。

 

陳登說:“袁公路驕縱傲慢,不是能夠平定亂世的君主。

 

現在想替使君你聚集步兵、騎兵十萬人,使你上可以匡扶君主、救濟人民,成就五霸一樣的功業;下可以據守一方,功績留傳後代。

 

如果你不聽從我的話,我也就不能聽從你了”。

 

孔融對先主劉備說: “袁公路難道是憂國憂民、忘掉自身利益的人嗎?

 

他就象墳墓中的枯骨一樣何足掛齒?

 

現在的實情是,百姓擁戴賢能。

 

天賜良機卻不抓住它,會後悔莫及的”。

 

於是劉備就接受了徐州。

 

陳登派使者見袁紹說:“天降災難到我們徐州,徐州將要滅亡。

 

百姓元主,恐怕奸雄會乘機作亂,使盟主你日夜憂慮。

 

所以就尊奉平原相劉府君為宗主,使百姓有所歸依。

 

如今戰亂頻繁,士兵都顧不上卸下盔甲,姑且派差役把情況報告給你”。

 

袁紹回答說:“劉玄德寬弘文雅,講信義,現在徐州人樂於擁護他,確實能符合他們的願望”]。

 

被曹操擊敗,退守在荊州新野縣安身。

 

[時值荊州劉表病死,諸葛亮勸說劉備攻打劉琮,可奪取荊州,劉備說: “劉表死前向我托孤,我不忍心做這種事”。

 

曹操大軍南下,劉備敗逃時荊州百姓跟隨的很多,軍隊一天只能走十多裡路。

 

有人勸劉備把百姓丟下,火速行軍。

 

劉備說:“做一番大事的,都是以百姓為本,現在百姓願意跟隨我,我怎麼能忍心丟下不管呢”?

 

習鑿齒說:“劉備越是在艱難困境中,形勢危急的時刻越講求信義,以民為本,不忘劉表的相助之恩,不舍百姓的追隨之情,甘願和百姓同敗,看他的做法已非一般對下屬同甘共苦,關懷倍致者可比,那麼他最終成就一番大事就是必然的了]。

 

劉備聽說諸葛亮在南陽隱居,就三次去請諸葛亮出來輔佐。

 

劉備在茅廬中見到諸葛亮後說:“漢王室衰敗,奸臣竊取了君權,致使君王蒙受了恥辱。

 

我不顧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在天下伸張正義,可是我智謀短淺,才能缺乏,直到現在還是無所作為,請問先生該怎麼辦”?

 

諸葛亮回答說:“從董卓弄權以來,豪傑紛紛起兵,能夠割據州邵的諸侯也有很多。

 

曹操和袁紹相比,名聲小而且兵力少,然而曹操卻能擊敗袁紹,由弱變強,這除了天時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人的智謀啊!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兵,挾天子而令令諸侯,[《左傳》說:“謀取諸候不如勤于王事”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形勢下就不能再和它一爭高下了。

 

孫權佔有江東地區,已經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百姓十分擁護,有才能的人都能被重用,它可以成為我們的外援,但不可謀求奪取它。

 

荊州四通八達,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戰略要地,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去守往它,這是上天賜給將軍你的寶地啊!益州險要,與周圍阻隔,肥沃的千里土地,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漢高祖昔日憑著它成就了帝王的霸業。

 

劉璋懦弱元力,張魯在北面時刻想伺機奪取。

 

益州物產豐富,但劉璋不懂得愛護百姓,有智之士都在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來統治。

 

將軍你是王室的後代,仁德之名天下人都知道,能夠廣召天下英雄,十分重視有才能的人,如果佔有荊州和益州,向西南相鄰的少數民族交好,對外與孫權締結盟約,對內實行仁政,一旦形勢有利,可以派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進攻宛城、洛陽,將軍你自己親率益州的大軍奪取秦川,百姓誰不夾道歡迎你的隊伍呢?

 

如果真能這樣的話,那麼霸業可以成就,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後來,曹操佔領了荊州,劉備敗退到東吳境內。

 

[先主劉備投奔東吳的時候,人們都認為孫權會殺了他。

 

程呈估計說:“曹操天下無敵,起初攻破荊州,就威震江東。

 

孫權雖然有謀略,也不能單獨與之相抗。

 

劉備是個英雄,關羽和張飛都是能敵萬人的勇將,孫權一定會借助他們來抵禦我們。

 

等到兩方的戰事平息,劉備便會以此成事,孫權不會殺了他。

 

孫權果然借給劉備許多兵馬,去抵抗曹操。

 

當時益州刺史劉璋聽說曹操討伐荊州,就派別駕張松去見曹操,當時曹操已經平定了荊州,把劉備趕走。

 

曹操不採納張松的意見,於是張松勸劉璋與曹操絕裂。

 

習鑿齒說:“從前齊桓公居功自傲,有九個國家反叛他;曹操逐漸驕傲自滿而導致天下三分,都是在數十年之內苦心經營,卻在頃刻之間毀棄,豈不可惜嗎?

 

因此君子勤勞而謙虛,日夜思慮禮賢下士,功勞雖高卻謙遜、禮讓,權勢尊貴卻以謙卑的態度守住它,然後才能擁有富貴,保住功業,傳福百代,又有什麼可驕傲自滿的呢?

 

君子因此知道曹操不能馬上統一天下的原因]。

 

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策略,與孫權交好結盟,孫劉聯合,在赤壁擊敗曹操的百萬大軍。

 

曹操退回中原後,孫權就把荊州借給了劉備。

 

[周瑜上書勸諫說:“劉備是天下的梟雄,而關羽、張飛是熊虎一般的猛將,一定不肯長期屈為人下、被人所用。

 

我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把劉備留在吳中,給他建造華麗的宮室,多給他美女珍玩,使他玩物喪志,樂不思蜀,把關羽、張飛二人分開,讓他們各守一方。

 

派一個象我這樣的人去挾迫他們一起打仗,就可奠定大業了。

 

現在委屈自己割讓土地,作為成就大業的資本,這三個人一旦並肩疆場,恐怕就會象蚊龍得雲雨一樣,不好對付了”。

 

而孫權認為曹操雄霸北方,此時應當廣攬英才,共思抗曹,所以並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1:55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8


【經文】

 

龐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

 

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今益州國富人強,戶口百萬,郡中兵馬,所出畢具,寶貨無求於外。

 

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

 

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義子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吞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各事定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

 

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備乃使關羽守荊州,欲自取蜀。

 

[時孫權遺使報備,欲共取蜀,曰:“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劉璋不能自守。

 

若曹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加有十操,無所憂也”。

 

或說備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有也。

 

主薄殷觀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返為吳所乘,則大事去矣!”備從之,拒答權曰:“益州民富國強,土地阻險,劉璋雖弱,足以自守。

 

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

 

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

 

今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將飲馬滄海,觀兵于吳。

 

而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乘其隙,非計也”。

 

權知備意,乃止也]。

 

會劉璋聞曹公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

 

別駕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

 

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禦之?

 

劉豫州,使君之宗,而曹公之深仇也。

 

若使之討魯,魯必破。

 

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璋然之,遣法正迎先主。

 

[時黃權諫曰:“左將軍有梟名,今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以客禮待之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

 

願且閉境以待河清時”。

 

劉巴亦諫曰:“備,雄傑人也,入必有為,不可內也”。

 

既入,巴又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

 

璋並不聽]。

 

先主與璋會涪。

 

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

 

統後說備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

 

璋既不武,又素無豫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來諫璋:使發遣將軍。

 

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

 

此二子俱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返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計。

 

[初,張松、法正見備,備以私意接納,盡其殷勤。

 

因問蜀中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松等具為言之,又畫地圖,處置山川,由是盡知益州虛實。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明年,曹公征孫權,權呼先主自救。

 

備乃從璋求兵及資寶,欲以東行救權,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半給。

 

備因激怒其眾曰:“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勤瘁,不遑甯居,今積帑藏之財,而惜於賞功,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

 

乃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

 

使黃忠等勒軍向璋。

 

先主徑至關,質諸將士卒妻子。

 

引兵從忠等進到涪,據其城。

 

璋所遣將皆破敗也]。

 

即斬懷等,自葭萌還取璋。

 

時鄭度說璋曰:“左將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穀是資,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人,內涪水以西,其倉稟野穀,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請戰不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

 

走而擊之,則必禽矣”。

 

璋不用度計。

 

先主遂長驅,所過必克,而有巴蜀。

 

[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劉備其不濟乎?

 

拙于用兵,每戰必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蜀雖小國,險固四塞,獨守之國,難卒並也”。

 

征士傅幹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之死力;諸葛亮達理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侯勇而有義,皆萬人敵而為之將。

 

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以劉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

 

先主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

 

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穀帛。

 

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曰:“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豫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于戈赴諸藏,競取寶物。

 

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

 

備從之。

 

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先主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侯、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糜竺、簡雍為賓友。

 

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援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者,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有志之士無不競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2:32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9


【譯文】

 

龐統勸劉備說:“荊州由於戰亂,土地荒蕪,人口物產匱乏。

 

在孫權、曹操兩大集團的夾擊之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恐怕難以形成。

 

現在益州國富民強,老百姓超過百萬,兵馬、財物十分豐富,我們可以暫時藉以據守,成就大事”。

 

劉備說:“當今和我水火不能相容的是曹操,曹操的統治嚴厲,我的統治和緩;曹操對百姓殘暴,我對百姓仁愛;曹操為人狡詐,我為人誠實。

 

常常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就大事。

 

現在要讓我因為一點小事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義,這是我不願做的”。

 

龐統說:“情況不同就需要有靈活的策略,不能被單方面的道義束縛。

 

兼併小國,吞滅昏主的地盤,這是從前春秋五霸所做過的事情。

 

奪取之後,以仁義回報,事定之後再把它封為大國,又怎麼能叫失信呢?

 

你現在不奪取益州,將來恐怕要被別人得到”。

 

劉備於是就派關羽守荊州,決定親自率軍奪取益州。

 

[這時孫權派使者去告訴劉備,想要和他一起攻取蜀地,說:“米賊張魯在巴漢稱王,是曹操的耳目,計畫謀取益州。

 

劉璋不能自保。

 

如果曹操取得蜀地,那麼荊州就危險了。

 

現在我想先攻取劉璋,進而討伐張魯,你我首尾相連,一舉統一吳楚,即使有十個曹操,也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

 

有人勸劉備應該回信答應孫權,說東吳終究不能越過荊州而佔領西蜀,那麼蜀地就可以被我們佔有了。

 

主薄殷觀說:“如果替吳國去打頭陣,前進不能攻克西蜀,返回來又被東吳乘機攻打,那麼就把統一天下的大業給葬送了”。

 

劉備聽從了殷觀的意見,拒絕孫權說:“益州民富國強,地勢險要,劉璋雖然軟弱,也足以自守了。

 

張魯是個虛偽的人,未必完全忠於曹操。

 

現在把軍隊開赴蜀地,轉戰萬里,想要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是吳起和孫武也沒有辦法做到的事。

 

現在曹操佔領天下的三分之二,蓄意東征滄海,陳兵吳國,而我們同盟之間無故自相攻伐,這只會給曹操提供可乘之機,攻打我們。

 

這不是一個好計策”。

 

孫權明白劉備知道了他的用意,就放棄了攻打劉侄的計畫]。

 

這期間,正好劉璋聽說曹操派兵討伐漢中張魯,心裡十分慌恐。

 

別駕張松勸劉璋說:“曹操軍兵強盛,天下無人能敵。

 

如果曹操奪得漢中,然後憑藉漢中的物產來攻打益州,誰能抵擋得了?

 

劉備是你的同宗兄弟,和曹操有深仇大恨,如果把他請來討伐張魯,一定能奪得漢中,從而加強了益州的防禦力量,曹操即使來攻,也無能為力了”。

 

劉璋同意張松的意見,派法正前去迎接利備。

 

[當時,黃權勸告劉璋說:“劉備有天下梟雄的名望,你給他一個小職位,不會使他滿意,以禮相待,可是一國又容不下兩位君王。

 

劉備安如泰山,而你卻處境十分危險,希望你不要接納劉備”。

 

劉巴也勸劉璋說: “劉備是個英雄豪傑,一旦到來,必然有所圖謀,不能接納”。

 

劉備進入益州後,劉巴再次勸劉璋說:“如果讓劉備討伐張魯是把老虎放歸到山林裡去啊!”劉璋都沒有聽從]。

 

劉備和劉璋在涪城會面後,劉璋回到成都,劉備就去替劉璋征討漢中張魯。

 

龐統後來勸劉備說:“我現在有三條計策奪取益州。

 

第一,我們秘密派遣精銳部隊,晝夜兼程,直接偷襲成都。

 

劉璋不習武練兵,毫無防備,我軍到達後,一戰就能奪取成都,這是上策。

 

第二,我聽說劉璋的名將楊懷、高沛都握有重兵把守要地,在你還沒來之前,就寫信勸告劉璋要把我們拒之門外。

 

可以派人散佈流言說荊州軍情緊急,我們想回救荊州,使軍隊作出回荊州的樣子,這兩人都仰慕你的英名,又想讓我們回荊州,一定會來與你見面送行,那時把他們抓住,奪了他們的兵馬,然後再攻取成都,這是中策。

 

第三,我軍返回白帝城,與荊州連接策應,再等機會奪取,這是下策。

 

你如果不果斷行事,將會被困在益州,進退兩難”。

 

劉備同意了他的中策。

 

[起初,張松、法正去拜見劉備,劉備極為殷勤地接待了他們,就便詢問蜀中的武器裝備、庫存和人馬眾寡等情況。

 

張松和法正都一一給他詳述,又畫了地圖,把山川地理指點給他看,於是劉備完全知道了益州的虛實。

 

劉備向北到葭萌,沒有立刻討伐張魯,而是廣施恩德以收買人心。

 

第二年,曹操征討孫權,孫權肯請劉備去救援,劉備於是向劉璋提出借一萬士兵以及錢財物資,意欲救吳。

 

劉璋只答應給四千兵馬,其餘的軍需只有一半。

 

劉備於是就激怒眾士兵說:“我為益州抵禦強敵,大家也都辛苦勞累,連個安穩覺都睡不上。

 

現在劉璋卻把錢財藏在府庫裡,捨不得犒賞有功之人,卻希望士大夫為他拼死作戰,怎麼可能呢”?

 

於是召來劉璋的白水軍都督楊懷,責備他無禮,以此為藉口殺了他。

 

派黃忠等人率軍攻打劉璋,劉備直接進入白水關,把諸將和他們的部卒、妻子兒女扣作人質,然後率軍與黃忠等人進軍並佔領了涪城。

 

劉璋所派遣的部將全部大敗]。

 

很快設計殺了楊懷等人,從葭萌關南下攻打成都。

 

這時鄭度勸劉璋說:“劉備率領不到萬人隊伍攻打我們,糧草不充足,軍心不穩定,依我看不如把巴西、梓潼老百姓遷走,把內涪水以西的糧食作物一起燒掉,挖深溝築高牆,堅守不出。

 

劉備軍隊會在百日內因供給不足,主動退卻,那時我們出擊追趕,一定能活捉劉備”。

 

劉璋沒有採納鄭度的意見。

 

劉備於是長驅直入,每戰必勝,很快就佔領了益州。

 

[劉備攻打西蜀,蜀丞相的屬官趙戩說:“劉備是不會成功的,他不善用兵,每戰必敗,逃跑還來不及,怎麼能攻取別人的土地呢?

 

蜀國雖然小,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不會被他兼併的”。

 

征士傅幹說:“劉備寬厚、仁慈,做事很有分寸,能夠使將士為他效死力,有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的人為丞相,有關羽、張飛這樣忠勇,講信義的人為大將,憑劉備的雄才大略,有這樣三位豪傑輔佐,怎麼能不成功呢”?

 

劉備圍攻成都數十日後,劉璋出城投降。

 

蜀中富裕,物產豐富,劉備置酒席犒勞將士,把城中的金銀財寶賞賜給他們,把穀物、布帛歸還百姓。

 

起初攻打劉璋的時候,劉備和眾將士約定:“只要事情成功,府庫裡的東西我都不要!”等到攻下成都,士兵們都丟掉武器到府庫裡爭著拿財寶。

 

軍中費用不足,劉備為此很憂慮。

 

劉巴說:“這事很好辦!只管鑄造以一當百的錢幣來平定定物價,讓官吏去官市上作買賣就行了”。

 

劉備聽從他的建議,幾個月府庫就充實了。

 

劉備自封為益州牧,由諸葛亮來作他的輔相,法正作他的謀臣,關羽、張飛,馬超做他的手下大將,許靖、糜竺、簡雍作他的賓客。

 

董和、黃權、李嚴等人本是劉璋的手下,吳壹、費觀等人本與劉璋是兒女親家,彭羕從前是被劉璋排擠的人,劉巴舊日為劉璋所忌恨,他們都被委以重任,以便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

 

因此有志之士無不競相效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3:23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10


【經文】

 

群臣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

 

諸葛亮曰:“昔吳漢,耿純等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

 

今曹氏纂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久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名,如純言耳”。

 

先主於是即帝位。

 

[譙周等勸進雲:“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璿璣下應之。

 

此為瑞異。

 

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

 

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

 

是年,太白、熒惑、鎮星常從歲星相追近。

 

漢初興,五星從歲星,其歲星主義。

 

漢位在西,義之上方。

 

故漢法常以歲星侯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

 

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

 

頃者熒惑複追歲星,見在胃昴畢。

 

昴畢為天綱。

 

《經》曰:‘帝王處之,眾邪消亡’。

 

願大王應天順人,速即洪業,以寧海內也”]。

 

【譯文】

 

群臣都勸劉備立號稱帝,劉備不答應。

 

諸葛亮說:“過去吳漢、耿純等人勸光武帝承繼帝位,光武帝四次推辭謙讓。

 

耿純說:‘天下的英雄豪傑都希望找到歸依的明君,你如果不聽從我們的意見,大家都回去尋找自己的君主,怎麼還會跟隨你呢? ’

 

光武帝被群臣的誠意打動,就同意了。

 

現在曹操篡權,天下沒有君王,你是帝王的後代,繼承帝位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這些人跟隨你千辛萬苦,是象耿純說的那樣,為了做一番事業啊!”劉備於是就承繼了帝位。

 

[譙周等人勸劉備說:“我的父親譙群活著的時候說,西南方有黃氣直立幾丈高,多次出現,幾年中常常有祥雲瑞氣從北斗中的璿璣星下與它相應,這是祥瑞的異兆。

 

又過了二十二年,有氣若旌旗一樣多次出現,在中天從西向東橫貫穿行。

 

讖書稱‘一定有天子從那個方向出現。 ’

 

這一年,太白、熒惑、鎮星常常向歲星接近。

 

漢朝剛立的時候,五星都跟從歲星,這說明歲星執掌天命。

 

漢室的方位在西邊,是義的上方。

 

所以,漢朝的占星術通常認為歲星等待人主,該有聖明的君主從這個州郡興起,來中興漢室。

 

當時許都漢獻帝還在位,所以群臣不敢洩漏這些說法。

 

不久熒惑星又迫近歲星,出現在胃、昴、畢三宿中間。

 

昴、畢二宿是天綱。

 

經書說:‘帝王掌權執政,一切奸邪都會消亡。 ’

 

希望大王順天應人,建立帝業,以便安定天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3:55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11


【經文】

 

時曹公拔漢中。

 

[初,魏太祖破張魯于漢中,劉曄進計曰:“明公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附,人心震恐,其勢自傾。

 

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若小緩之,諸葛孔明明於治體;關侯、張飛勇冠三軍,武毅以威之,文德以撫之,據險守要,不可犯矣!今時不取,必有後憂”。

 

太祖不從。

 

居七日,蜀降者言蜀中驚擾,雖斬之猶不禁。

 

太祖又問曄曰;“蜀可伐否”?

 

對曰:“今已小安,不可動也”]。

 

法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遮北還,此非其智不逮,力不足也,將內有憂逼故耳。

 

今算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率,舉眾往討,則必克之。

 

克之曰,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將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境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先主由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

 

淵將兵來爭其地。

 

正曰:“可擊矣”。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遂奄有梁漢。

 

時魏使夏侯茂鎮長安,蜀將魏延就諸葛亮請兵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以襲長安,亮不許。

 

[《魏略》曰:“夏侯茂為安西將軍,鎮長安。

 

諸葛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魏延曰:‘聞夏侯茂,先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唯有禦史、京兆太守、橫門邸閽與散人,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穀來,亦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萬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也。

 

延每從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也”]。

 

其後吳孫權襲關羽,取荊州。

 

[範曄曰:“劉備令關侯鎮守荊州。

 

吳將呂蒙拜漢昌太守與關侯分土接境,知侯梟雄有兼併心,且居上流,其勢難久。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

 

蒙為國家前據襄陽。

 

如此,何憂於操?

 

何賴于侯?

 

’將圖之,會侯討樊,留兵將備南郡。

 

蒙上疏曰:‘某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

 

蒙常有病,乞分眾還建業以治病為名,某聞之必撤備兵。

 

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驅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某可擒也。

 

’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侯果信之,稍撒兵赴樊。

 

權遂行,遣蒙在前,伏其精兵於Z 艫中, 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侯,盡縛之,是故侯不聞知。

 

蒙入據城,盡得侯將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不得於曆人家有所求取。

 

侯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

 

侯使人還,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遇于平時,故侯吏士無鬥心,皆委侯而降,即父子俱獲。

 

初,孫權之討侯也,遣使報魏雲:“欲討關某自效,乞不漏露。

 

今某有備,群臣鹹言密之是宜”。

 

董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

 

宜露其事。

 

某聞權上,即當還,護其城,圍得速解,便獲其利。

 

可使兩賊相持,以待其弊。

 

若密而不露,使權得計,非計之上也”。

 

乃使射書於圍中及侯屯內。

 

侯猶豫未去。

 

陸遜至,破江陵。

 

侯走至臨沮,為吳將潘璋所殺也]。

 

先主怒吳,伐之敗績。

 

還蜀,至永安而崩。

 

[初,魏文帝聞備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日:“備不曉兵機,豈有七百里營可以距敵乎?

 

包原隰阻險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權破備於夷陵書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4:30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12


【譯文】

 

後來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

 

[曹操攻下漢中後,劉曄向曹操獻策說:“你北面擊敗了袁紹,向南吞滅了劉表,天下已經得到了十分之八,你的威名天下傳揚,現在一舉奪取漢中,蜀地的百姓聞風喪膽,可以馬上發出討伐的檄文,劉備雖然是豪傑,但佔領蜀地時間不長,民心不穩,可以一鼓作氣攻克。

 

如果稍稍遲疑的話,諸葛亮足智多謀,關羽、張飛勇冠三軍、等他們有所防備,堅守險阻要衝,就沒有辦法攻克了。

 

現在不火速攻取,一定會留下後患啊!”曹操沒有聽從。

 

七天之後,蜀國投降的人說,蜀國震動很大,即使嚴明法紀,也沒有辦法禁止騷動。

 

曹操再次請教劉曄能否攻打蜀國,劉曄說:“現在蜀國已經稍稍安定,不能攻打了”]。

 

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鼓作氣平定了漢中,迫使張魯投降,沒有趁機圖謀我國,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自己立即回到北方。

 

這並不是謀略和兵力不足,而是國內有後顧之憂啊!現在分析夏侯淵、張郃的才能謀略,比不上我國的將帥,如果我們率軍征討,一定會獲勝。

 

取得漢中後一邊發展農業,積累財物,一邊等待機會,一旦機會到手就能上可以滅亡魏國,復興漢室,中可以逐漸拓展我們的國土,下可以堅守險要,作為長治久安的根本。

 

這大概是上天要把它賜給我們,不能錯過好機會啊”。

 

劉備認為他的話很對,於是率領眾將向漢中進軍。

 

法正也跟著去了。

 

劉備從陽平關南邊渡過污水河,繞著山往前走不遠,在定軍山紮下營寨。

 

夏侯淵領兵來爭奪營地,法正說: “可以出擊了”。

 

劉備命令黃忠憑高呐喊進兵,很快擊敗了對方,夏侯淵在戰鬥中被殺死。

 

從此,劉備全部佔領了梁州、漢中一帶地區。

 

當時,曹操派夏侯茂鎮守長安,蜀將魏延向諸葛亮請求率軍從褒中出擊,順著秦嶺向東,到子午谷後向北偷襲長安,諸葛亮不同意。

 

[《魏略》上說:“夏侯茂是安西將軍,鎮守長安。

 

諸葛亮在南鄭和手下眾人商議,魏延說:‘聽說夏侯茂是曹操的女婿,膽小無謀。

 

現在給我精兵五千,帶上五千車糧草,直接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行;到子午谷後折向北,不到十天就可到達長安。

 

夏候茂聽說我突然到達,一定會乘船逃走。

 

長安只剩下禦史、京兆太守、豪門富紳和一些烏合之眾,糧食足夠用度。

 

等到東邊援軍到來,還有二十天左右,而你已從斜穀帶兵前來,這樣就可以一舉平定咸陽以西的廣大地區”。

 

諸葛亮認為這樣做太危險,不如穩妥地從平地攻取隴右,這樣有必勝的把握而沒有危險,所以不採用魏延的計策。

 

魏延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兵,就想要請兵萬人,與諸葛亮分頭出發在潼關會合,就象當初韓信一樣,諸葛亮制止了他。

 

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小,感慨自己一身本事卻無處可用]。

 

在此之後,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奪取了荊州。

 

[範曄說:劉備命關羽鎮守荊州,東吳大將呂蒙被封為漢昌(今湖南平江)太守防備關羽。

 

呂蒙瞭解關羽的勇武,且素有侵犯東吳的野心,而且關羽的軍隊駐紮在長江上游,雙方和平相處的形勢難以持久。

 

呂蒙於是偷偷向孫權獻計說:“現在征虜將軍關羽駐守南郡,潘璋率一萬遊擊軍隊沿江上下活動,隨時應敵。

 

我呂蒙替國家前往據守襄陽。

 

這樣的話,對曹操還有什麼擔心?

 

又何必要依賴於關羽”?

 

此計將施行的時候,恰逢關羽攻打樊城,並留兵防守南郡。

 

呂蒙向孫權上書說:“關羽攻打樊城卻留下許多守軍,一定是因為怕我在他的後方打主意的緣故。

 

我時常生病,人們不以為怪,望揚言說我帶兵回建業養病,關羽得知這個消息,一定會減少南郡的守軍,將他們全部調往襄陽。

 

到那時,我們出動大軍,晝夜兼程沿江而上,攻擊他的薄弱環節,這樣南郡即可拿下,而關羽也就會束手就擒了”。

 

於是,呂蒙聲言病重,孫權用一封不加緘封的書信將他召回,悄悄地商議計策。

 

關羽果然信以為真,陸續把南郡守軍調往樊城。

 

孫權立即發兵,派呂蒙為先鋒。

 

在大船中埋伏下精兵,做了一些白色的商人服裝,讓士兵穿上搖櫓。

 

晝夜兼程,沿途遇到關羽設置在江邊的哨兵,統統捆綁、看管起來,因此關羽全然不知。

 

呂蒙順利地佔據了南郡,進駐江陵城,將關羽及其將士的家屬全部俘獲,然後挨家撫慰,並嚴令部眾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錢物。

 

關羽從樊城班師,途中多次派人來向呂蒙探聽情況,呂蒙總是熱情接待他派來的人。

 

關羽派的人回去後,大家都得知家人平安,受到的待遇比平時還好,所以將士們都喪失了鬥志,紛紛離開了關羽向呂蒙投誠,呂蒙很快便將關羽父子抓獲。

 

起初,孫權準備攻打關羽的時候,派人到魏國報信說:“我想討伐關羽,希望不要把這個消息透露出去。

 

現在關羽有所提防,群臣都說應該秘密行事”。

 

董昭說:“用兵重在權變,抓住合適的機會,現在應當把這個消息洩露出去,關羽聽說孫權進兵,就必定回守南郡。

 

樊城之圍就可迅速瓦解。

 

我們還可使他們雙方互鬥,以等待他們露出可乘之機。

 

如果是對這個消息秘而不宣,讓孫權的計策得逞,這種決策對我們可沒什麼好處”。

 

於是魏國派人把書信射進被圍的樊城之中和關羽的軍營裡。

 

關羽猶豫不決,沒有撤軍。

 

陸遜趕到江陵。

 

關羽逃至臨沮,被東吳大將潘璋所殺]。

 

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十分惱怒,親率大軍討伐東吳,大敗而回,病死在永安。

 

[當時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在密林中紮下七百里的連營,對眾大臣說:“劉備不懂用兵策略,怎麼能用七百里長的營寨抗敵呢?

 

春秋晉國大將包原隰就因為憑險阻佈陣而被敵軍打敗,這是用兵的大忌。

 

孫權的好事現在到手了”。

 

果然七天之後,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的書信便到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5:02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13


【經文】

 

後主禪即位。

 

[下詔曰:“朕聞善積者昌,禍積者喪,古之常數也。

 

曩者漢祚中微,網漏凶匿,董卓造難,震盪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凶。

 

當此之時,天下無主,則我帝命殞越於下。

 

昭烈皇帝光演文武,存複祖業,誕膺皇綱,不墜於地。

 

萬國未靖,早世遐殂,朕以幼沖,繼統鴻業,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光載前緒,未有攸濟,朕甚懼惡。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忌身憂國,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天詈,除患寧亂,克復舊都,在此行也。

 

伐其元帥,吊其殘人,他如詔書律令者也”]。

 

先是,吳主孫權請和。

 

[吳使張溫使蜀,權謂溫曰:“卿不宜遠出,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

 

故屈卿行,人之義,受命不受辭也”。

 

對曰: “臣入無腹心之規,出無專對之用,懼無張老延譽之功,又無子產陳事之效,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伸之宜,加受朝延天覆之惠。

 

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溫至蜀,詣闕拜章曰:“昔高宗以諒暗昌殷祚于中興,成王以幼沖隆周德于太平。

 

今陛下以聰明之姿,等契往古,總百揆於良佐,參列精之炳耀,遐邇望風,莫不欣賴,吳國勤任旅力,清澄江滸,願與有道平一宇內,委心協規,有如河水。

 

使下臣溫通致情好。

 

陛下敦崇禮義,不便恥忽。

 

臣自入遠境,及即近郊,頻蒙勞來,以榮自懼”。

 

蜀使馬良使吳。

 

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為良介於孫將軍”。

 

亮曰:“君試自為文”。

 

良即草曰: “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起士,荊楚之令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

 

願降心存納,以慰將命”。

 

權大待之也]。

 

 

丞相諸葛亮慮權聞先主殂,有異計,乃遣鄧芝修好于權。

 

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自表請見。

 

權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

 

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一時之傑也。

 

蜀有重關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併天下,返可鼎足而立,此理勢之自然也。

 

大王令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

 

若其不從,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

 

如此,江南之地,非複大王之有也”。

 

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遂自絕魏,與蜀連和。

 

【譯文】

 

後主劉禪繼承帝位。

 

[劉禪下詔說:“我聽說積累善行就會昌盛,積累禍患就會滅亡,這是自古以來的常理。

 

先前漢室衰落,法網疏漏,奸邪橫行。

 

董卓發難,使京城動盪不安。

 

曹操趁機竊取大子的權力,其子曹丕大逆不道,竟敢趁天下大亂改朝換代。

 

當時天下無主,我大漢皇帝命歸西天。

 

昭烈皇帝[劉備]發揚光大文治武德,繼承復興了祖先的基業,使它不至於滅亡。

 

可惜天下大亂尚未肅清就不幸故世。

 

我年紀尚幼就繼承大位,沒有好好接受保傅的訓導,擔負祖先留下的重托,沒有辦成什麼大事,所以心中常感不安。

 

諸葛丞相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憂國憂民。

 

現在把國家的大權交給他,讓他統率步兵、騎兵二十萬,監督大軍討伐凶逆,清除禍患,平定戰亂,光復舊都,就在此一舉了。

 

討伐敵軍的統帥,慰問受傷的將士,其它各項事務,均照詔書和律令執行”。

 

起先是吳國君主孫權派張溫前往蜀國,表示願意交好。

 

孫權對張溫說: “你本不該遠行巴蜀,但我擔心諸葛亮不理解我和曹操聯盟的原因,所以才請你屈尊前往。

 

為人之大義,應該是接受命令不推辭”。

 

張溫回答說:“我在朝中沒有提出什麼真誠的意見,在外又沒有獨立處理過什麼事情,恐怕不能象張昭一樣建立美名遠播的功勞,也不能象當年齊國的宰相子產那樣陳述事理的利害。

 

不過諸葛亮見多識廣,神機妙算,一定知道進退、屈伸的分寸。

 

我國應該給他恩高於天的福惠,考慮他一定不會懷疑”。

 

張溫到了蜀國,先去拜見守衛宮門的長官,送上表章,說:“從前殷時的高宗因為能原諒不夠光明正大的昌,所以才使殷商中興發達;周成王年紀雖輕,卻使正處於太平盛世的周王朝更加興旺發達。

 

如今陛下的英明可與古代的明君相比,總攬朝政有賢良的丞相,又有諸多精英的輝煌業績,遠近之人無不聞風歸順,希望得到陛下的保護。

 

我們吳國努力奮鬥,國力強大,江東正是清平盛世之際。

 

我國願與有道之君統一天下,象大河裡的流水一樣同心協力。

 

為此,特派下臣通致情好。

 

陛下你崇尚禮義,待人寬厚,萬望不要輕視這件事。

 

我從遙遠的邊境直到近郊,多次承蒙款待,受寵不安,深感榮幸”。

 

蜀國派馬良出使吳國。

 

馬良對諸葛亮說:“現在我身負國家的使命,協調吳蜀,使之和悅,希望你能把我好好介紹給將軍”。

 

諸葛亮說:“你自己試著寫吧”。

 

馬良就寫道:“我的主公派吏掾馬良出使同你續好,以繼承昆吾、豕韋的功勳。

 

馬良是個賢能之人,派他擔當出使東吳的使命,雖不善華麗的言辭,卻具有善終的美德。

 

希望你能屈尊接納,以便讓他完成使命”。

 

孫權隆重地接待了他]。

 

蜀國丞相諸葛亮考慮到孫權聽說劉備死後必然心存猶疑,持觀望態度,就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交好。

 

鄧芝到了東吳,孫權果然猶豫不定,不及時接見鄧芝,鄧芝便主動上書求見。

 

孫權對鄧芝說:“我很想和蜀國親善和好,但是恐怕蜀主劉禪年齡小,國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同吞併的可能,所以猶豫不決”。

 

鄧芝回答說:“吳、蜀兩國,不過只有四個州的地盤。

 

大王你是蓋世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代的豪傑。

 

蜀國有十分穩固的地理條件,東吳有長江天險,把這些有利條件合起來,結為外援,進可以伺機統一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是理所應當的。

 

大王現在如果把人質送到魏國,魏國必然會要求你去朝見,或者讓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應,魏國就會以此為名興兵討伐,蜀國看到有機可趁,也會順流東下來攻取,那麼江南就不再是你的了”。

 

孫權默默地想了很長時間,說:“你的話說得很有道理”。

 

於是主動和魏國斷絕關係,和蜀國聯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5:42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14


【經文】

 

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與諸葛亮書,陳天命,欲使舉國稱藩。

 

亮不答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來戒。

 

魏不審鑒,今次之矣。

 

免身為幸,滅在子孫。

 

而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歡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以徒懷文藻,煩勞翰墨,大雅君子所不為也。

 

又《軍志》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

 

昔軒轅氏挈卒數萬,制四帝,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擬者哉!”亮死後,魏令鄧艾伐蜀,蜀兵敗。

 

後主用譙周策降魏。

 

[議曰:國君為社稷死則死,為社稷亡則亡,譙周勸後主降魏,可乎?

 

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辱于人乎?

 

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存,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

 

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一戰,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收舟楫,保據江州,徵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雲從,吳之二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於必亡耶?

 

魏師之來,搴國大舉。

 

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舊之人以攻驕惰之卒,此昭王所以走闔閭、田單所以摧騎劫也。

 

何為忿忿遽自囚虜,不堅壁於敵人,致斫石之至恨哉?

 

葛生有雲:‘事不濟即亡耳,安能複為之下?

 

’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懸鳥竄,終成建功立事,康復社稷。

 

豈日天助,抑人謀也。

 

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譙周之言,何頹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

 

禪既暗主,周實駑臣,方之申包胥、田單、范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譯文】

 

當時魏國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說魏國取代劉氏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讓蜀國向魏主稱臣。

 

諸葛亮不答應,義正辭嚴地說: “昔日西楚霸王項羽,不以仁德對待百姓,即使力量強大,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成為千古遺恨。

 

如今魏國不吸取項羽滅亡的教訓,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必然要滅亡的。

 

你們這些人如同戰國時的蘇秦、張儀,到處搖唇鼓舌,顛倒是非,妄圖抵毀聖明的君主,白白勞心費力,弄墨舞文,這種事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所不恥的。

 

《軍志》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著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卒,還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

 

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討伐有罪的人,那誰還能夠與我們匹敵呢”?

 

諸葛亮死後、魏國派鄧艾攻打蜀國,蜀兵戰敗,後主劉禪聽從譙周的計策投降了魏國。

 

[國君應該和國家共存亡,譙周勸後主投降魏國,應當嗎?

 

孫盛說:“春秋時認為國君應當與國同亡,卿大夫應當與君同死是一種義舉。

 

譙周認為君王不與國同死,應苟且偷生。

 

這是丟棄禮德以圖小利,追求微榮的作法,太糊塗了!況且,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形勢來講,蜀國照理還不至滅亡。

 

為什麼呢?

 

後主劉禪雖然無能,但還不至於象夏桀、商紂王一樣殘暴;雖然屢戰屢敗,還不至於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固守,但撤退還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機會。

 

當時,蜀將羅憲還在率領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還有精兵鎮守夜郎。

 

加上蜀國地形險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難長驅直入,假如蜀國收集所有的船隻,在堅守不出的同時積極召募士兵,向東吳請求援助,這樣做的話,象姜維、廖化等幾員大將必定會積極回應,吳國水陸二軍也會迅速救援,怎麼會無處投身並擔心一定會亡國呢?

 

魏軍遠道而來大舉進攻,想追擊又缺乏船隻,想常駐又怕軍眾疲憊而生不測。

 

而且成敗因時而定,形勢也會不斷變化,慢慢地再收取舊部來攻打曹魏的疲憊驕橫之兵,這就同從前楚昭王逃避吳王闔閭的大軍、田單最終打敗騎劫一樣。

 

何必要滿心不情願地投降,卻不堅守壁壘抗擊敵軍而招至千古遺恨呢?

 

葛生有句話說:‘大事不成,只有一死,怎麼能再侍奉別人呢?’

 

說得真是悲壯啊!這句話足可以使懦夫增添幾分志氣。

 

縱觀古時燕國、齊國、楚國、越國戰敗的情況,他們有的國破君死,有的做魚懸鳥散的逃竄狀,卻都能最終建功立業,復興社稷。

 

難道只能說是天助,或許也是人謀之功。

 

由此可見,劉禪是昏庸的君主,誰周是沒有骨氣的大臣,他們和申包胥、田單、范蠡、文種這些賢明的臣子相比,相差太遠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7:56:34 | 只看該作者

卷六•蜀 15


【經文】

 

晉時,李特複據蜀。

 

[初,特在蜀暴橫,晉乃募取特兄弟,許以重賞。

 

未暇,宣聞,遂不藏。

 

李特弟驤見書,悉改其購雲:“敢斬六郡人頭首李、任、閆、趙等及氏侯王一人,詣官,許以重賞”。

 

六郡人見之大駭,遂並反歸特。

 

益州牧羅尚遣隗伯攻李雄於鄲城,迭有勝負。

 

冬十月,雄與朴泰金,鞭之流血,令泰佯得罪,奔尚,欲為內應。

 

尚信之,以兵隨。

 

泰、雄內外擊之,大破尚軍。

 

雄乘勝追躡,夜至城下,因稱萬歲,誑尚城中雲:“已得郫城”。

 

尚信之,開少城門,雄軍得入。

 

尚遂遁走,遂克成都稱王也]。

 

晉桓溫滅之。

 

至宋義熙中,譙縱又殺益州刺史毛璩于成都,稱成都王。

 

[初,毛璩使任約赴義軍,軍至枝江,會劉毅敗,約奔桓振。

 

璩聞約奔桓振也,自將兵三千,由外水下。

 

譙縱為之參軍,使將梁州兵五百人,從內水發。

 

梁州人不欲東,遂推縱為主,反攻涪城,克之。

 

璩聞難作,自洛陽步還,至成都。

 

為縱黨所殺也]。

 

宋使朱齡石滅之,此蜀國形也。

 

[議曰:吳蜀唇齒之國,蜀滅則吳亡,信乎?

 

陸士衡曰:“夫蜀蓋蕃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

 

何則?

 

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穀之徑,川隘流汛水,有驚波之難,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舳艫千里,前弛不過百艦。

 

故劉氏之伐,陸公譬之長蛇,其勢然也。

 

故黃權稱曰:“可以往,難以返,此兵之絕地也”。

 

古雲:“夫道狹路險,譬少兩鼠鬥於穴,將勇者勝也”]。

 

【譯文】

 

晉朝時,又有李特佔據了蜀地。

 

[起初,李特在蜀國橫行霸道,晉廷就緝拿李特兄弟,以重金懸賞。

 

李特聽說懸賞捉拿自己,就派弟弟李驤偷偷去揭榜,把它改成:“有能斬送流民首領李、任、閆、趙等人和氏候王一人的,送交官府有重賞”。

 

六郡人見了非常驚駭,於是一起反叛歸順李特。

 

益州牧羅尚派隗伯在鄲城攻打李雄(李特少子),互有勝負。

 

寒冬十月,李雄給朴泰黃金,把他鞭打得渾身是血,讓樸泰假裝獲罪,投奔羅尚,做李雄的內應。

 

羅尚相信了樸泰,派給他軍隊。

 

朴泰、李雄內外夾擊,大破羅尚的軍隊。

 

李雄乘勝追擊,夜裡到了成都城下,於是高呼“萬歲”。

 

哄騙城中的羅尚說:“已經攻下了鄲城”。

 

羅尚信以為真,打開了小城門,李雄的軍隊進入城中。

 

於是羅尚逃走,李雄攻克成都稱王]。

 

後被晉國的大將桓溫率軍剿滅。

 

到了南朝宋義熙年中,譙縱在成都殺死益州刺史毛璩,自立為成都王。

 

[起初,毛璩派任約去投奔義軍,軍隊到枝江時,正趕上劉毅兵敗,任約就投奔了桓振。

 

毛璩聽說任約投奔了桓振,就自己帶領三千士兵,從外水下來。

 

譙縱是他的參軍,毛璩派他率領梁州兵五百人從內水出發。

 

梁州人不願意向東去,就推選譙縱為國主,反攻涪城並佔領了它。

 

毛璩聽說發生叛亂,從洛陽步行回來,到了成都,被譙縱一夥人所殺]。

 

宋劉裕派大將朱齡石率軍剿滅了譙縱。

 

以上就是蜀國興亡的歷史情況。

 

[吳國和蜀國唇齒相依,蜀國滅亡則吳國也會亡國,真的嗎?

 

陸機說:“蜀國是靠外援來保存它的國家,吳國的存亡並不在蜀國身上”。

 

為什麼?

 

蜀國有重山峻嶺,陸地險要,路徑狹窄,山川險隘,河流湍急,即使有百萬雄師,也只能前進千人;船隻成千,能前進的不過百艘。

 

所以劉備攻打東吳的陣勢,陸士衡把它比作長蛇,形勢使然。

 

因此黃權說:“易進難退,這是兵家的絕地”。

 

古語說:“道路狹窄險要,就象兩鼠在穴中爭鬥,總是勇敢的一方取勝”]。

 

蒼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漢室覆滅,諸侯紛起。

 

成者王侯敗者寇,誰有雄才偉略,抓住機遇,便可異軍突起,躋身人主之列。

 

吳國由弱漸強,由分散到統一,最終與魏、蜀鼎足而立。

 

後主昏庸,面縛降晉,祖宗基業一朝斷送。

 

今人以古為鏡,不可不深思明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9 18:37:49 | 只看該作者

卷六•吳 1


卷六•吳

 

【經文】

 

丑為星紀,吳越之分,上應鬥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

 

[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皆吳之分野;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野]。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強,三代要服不及以正。

 

國有道則後服,無道則先叛”。

 

故《傳》曰:“吳為封豕長蛇,薦食上國,為上國之患,非一日之積也”。

 

【譯文】

 

丑為星紀之次,吳越的分野恰好同鬥牛、少陽二星座遙相呼應。

 

[今天的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都是吳國分野;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都是越的分野]古人說:“生活在長江以南及五湖之間的人比較分散,不易統一,只能憑藉揚州這一有利的政治經濟要地,並以公正的態度對待子民方能統治三代。

 

治國有道的最後歸服,治國元道則率先背叛”。

 

因此《左傳》說:“吳就如同正在生長的大豬和長蛇,不過是口中之食,早晚要被大同吞併。

 

要想對強國構成威脅並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

 

【按語】

 

這是分析了吳國的地理位置,它既是一塊風水寶地,也有不利於統治的缺憾,關鍵在於治理者如何揚長避短。

 

“封豕長蛇”的比喻同時也說明了吳國由弱到強決非易事,它是一個長期的艱難成長過程。

 

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大到治理國家小到管理一個企業同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後者。

 

現有的狀況不足以說明將來,只要攻其所長,不斷摸索,積累經驗,就必會一鳴驚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4 14:00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