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

 關閉 [複製鏈接]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39:30 | 只看該作者

“天之格分也,陽者為天,為男,為君,為父,為長,為師;陰者為地,為女,為臣,為子,為民,為母。
 

故東、南者為陽,西、北者為陰。
 

真人欲知天讖審實,從天地開辟以來,諸縱令兵武備使王,縱酒使王,從女政,大從其言使其王,少陰、太陰與地屬西、北,從是令者,後皆亂而有兇害。
 

仁B823道德賢明聖人,悉屬東、南,屬于陽,屬于天,從是言者,後悉理。”
 

“愿聞夫賢聖,何以屬東、南方也?”


“火之精為心,心為聖;木之精為仁,故象在東也。
 

東、南者,養長諸物,賢聖柔明亦養諸物,不傷之也。
 

故夫聖賢柔明為性,悉仁而明,仁者象木,明者象火,故悉在東、南也。”
 

“善哉善哉!見天師之言,已大解矣。”
 

“又天讖格法,東、南為天斗綱,斗所指向,推四時,皆王受命。
 

西、北屬地,為斗魁所系者,死絕氣。
 

故少陰、太陰,土使得王,勝其陽者,名為反天地,故多致亂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愚生數人,緣天師哀之,為其說天讖訣,愿問事一。”
 

“言之。”
 

“今南方為陽,《易》反得巽離坤;北方為陰,《易》反得乾坎艮。”
 

“善乎!子之難也,睹天微意。
 

然,《易》者,乃本天地陰陽微氣,以元氣為初。
 

故南方極陽生陰,故記其陰;北方極陰生陽,故記其陽。
 

微氣者,未能王持事也,故《易》初九子,為潛龍勿用,未可以王持事也,故勿用也。
 

此者,但以元氣之端首耳。”
 

“善哉善哉!”


“行,真人已解矣。
 

今吾所記天讖,乃記天大部,能王持天政氣,為天下綱紀者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今吾所言,正天下人君所當按之以為治法也。
 

子之所問,正氣之端首也。
 

今真人見吾言,或疑也,為諸真人具說天地八界。”
 

“唯唯。”
 

“日之界者,以日出于卯,入于酉,以南為陽,北為陰。
 

天門地戶界者,以巽初生東南角,乾初生西北角,以東北為陽,以西南為陰。
 

子初九,午初六,以東為陽,西為陰。
 

立春于東北角,立秋于西北角,以東南為陽,西北為陰。
 

此名為天地八界,分別陰陽位。
 

真人寧解耶?”


“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39:56 | 只看該作者

“行,已解矣。
 

是故大部:以東、南為天,西、北為地,地得順從。
 

令王得伏其天者,為天地反,故兇。
 

天得行其事,王者得伏其地,為順,各得其所,故吉。
 

真人得書,思之思之,以付歸上德之君,思吾文行之,與神無異。
 

天即佑助之,不宜時也。
 

行,為子說天讖證,為小竟。
 

欲為真人大說,天上地下、絕洞八極及星宿羅列,悉一二說,周流天道微妙,或人反眩,不知所之,後令真道絕不用,無以解古流災,復令上愁焉。
 

故但為子說大部易知者,使其覺而已。
 

故不言微妙難知者也,不惜之也。”
 

“唯唯,愿請問一訣事。”
 

“言之。”
 

“今且天師為愚生說天之十干,皆有配合,地道十二支,同有陰陽奇偶,何故獨得天配合乎?”


“善哉!子之難也,可謂為得道要乎!然地者,但比于天,為純陰獨居,同自有陰陽耳。
 

天與地法,上下相應。
 

天有子,地亦有子;天有午,地亦有午;天有坎,地亦有坎;天有離,地亦有離。
 

其相應,若此矣。
 

是故丑未者,寅之後宮也。
 

申者屬卯,侯王之婿也。
 

亥者配辰,卯者配戌,辰戌者,太皇後之家婦也。
 

酉者屬午,小皇後也。
 

子屬巳,巳;帝王女弟之婿也。
 

真人知耶?”


“唯唯。”
 

“是故干為帝王,支亦為帝王。
 

是故寅者,甲之支也,故丑未稱後宮。
 

午者,丙之支也,故酉稱後宮。
 

卯者,乙之支也,故申稱侯王之婿也。
 

辰者,戊之支也,故稱太皇後之家也。
 

亥者,癸之支也,故稱太皇後之家婦也。
 

子者,壬之支也,故稱帝王女弟之婿也。
 

巳者,丁之支也,故稱帝王女弟也。
 

此天地相應和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40:26 | 只看該作者

“善哉善哉!愿聞此辰戌君未,獨男則共聚,女則共嫁,何也?”


“微妙哉!子之難也。
 

然,天者極陽,地者極陰也。
 

地眾,凡陰之長也。
 

陰者常偶數,故并也。”
 

“今戊巳同地也,何故不并?”


“善乎!夫戊巳者,五干也。
 

地之陽也,位屬天,故不并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行,子知之矣。
 

今真人難是也,今五行字乃轉而相足,以具天下凡事。
 

子得吾書,自以類惟思其惡意,上下六方絕洞皆已備。
 

是故聖人見一以知萬,大賢見一以知千,愚者力示會獨亂,不得道真也。
 

故道德者付真人,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知之矣。”
 

“愿復請問一事:令此上天之四時、地之五行,悉道帝皇、侯王、後宮之家,天道盡往配之,中亦豈有百姓萬物相配乎?”


“善哉!子之問也,可謂睹大道要矣。
 

然,此相配者,同耳。
 

夫五行者,上頭皆帝王,其次相,其次微氣。
 

王者,帝王之位也;相者,大臣之位;微氣者,小吏之位也;王者之後老氣者,王侯之位也;老氣之後衰氣者,宗室之位也;衰氣之後病氣者,宗室犯事失後之象也;病氣之後囚氣者,百姓萬民之象也;囚氣之後死氣者,奴婢之象也;死氣之後亡氣者,死者丘冢也。
 

故夫天垂象,四時五行周流,各一興一衰,人民萬物皆隨象天之法,亦一興一衰也。
 

是故萬民百姓,皆百王之後也,興則為人君,衰則為民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子已知之矣。”
 

右以天讖長安國家以治72E臣絕奸偽猾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43:32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戊部之二(卷七十)


◎第一百六 學者得失訣


真人謹問:“吾復欲都合正所寫師前後諸文,使學者不得妄言,豈可聞乎?”


“善哉,子何一日益閑習也。


然,吾之道法,乃出以規陽,入以規陰;出以規行,入以規神;出以規眾書,入以規眾圖;


出以消災,入以正身;出以規朝廷之學,其內以規入室,凡事皆使有限。
 

努力好學者,各以其材能,反失其常法,外學則遂入浮華,不能自禁,內學則不應正路,返入大邪也。
 

夫諸學者乃常有大病,不能自知也。
 

其好外學,才太過者,多入浮華,令道大邪,而無正文,反名為真道,更以相欺詒也。
 

內學才太過者,多入大邪中,自以得之也,不與傍人語,反失法度而傳妄言也。
 

今子乃疑,故復來問之。
 

今為子意C36AC36A,亻東□無慮,為其規矩,令各有限度可議,以為分界而守之也。
 

今古文眾多,不可勝限也。
 

凡學樂得其真事者,勿違其本也;學于師口訣者,勿違其師言,是其大要一也。
 

夫學之大害也,合于外章句者,日浮淺而致文而妄語也;


入內文合于圖讖者,實不能深得其結要意,反誤言也;學長生而出,合于浮華者,反以相欺也;合于內不得要意,反陷于大邪也。
 

今子來反復問之,故為子陳其文,見其限也。
 

合其法度者,是也;不合者,非也,明矣,可以是知之也。
 

凡書為天談,十十相應者,是也;十九相應者,小邪矣;


十八相應者,小亂矣;過此而下非真,不可用也,名為亂天文地理,陰陽不喜,萬物戰斗,人民被其大咎也。
 

思養性法,內見形容昭然者,是也;外見萬物眾精神者,非也。
 

學凡事者,常守本文,而求眾賢說以安之者,是也;守眾文章句而忘本事者,非也,失天道意矣。
 

使人身自化為神者,是也;身無道而不成神,自言使神者,非也,但可因文書相驅使之術耳。
 

說凡事,本末中央相似者,是也;不相類似者,非也。
 

入室始少食,久久食氣,便解去不見者,是也;求道自言得之不還,反有問者,非也。
 

凡去者悉還,有教問者,是也;而無教問者,而容死也。
 

守清靜于幽室,成者是也;自言得道,行以怒語言者,非也,失精之人也。
 

入學而日善,過其故者而道之,是也;入學而反為日惡,不忠信者,非也,陷于大邪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43:57 | 只看該作者

讀書見其意,而守師求見訣示解者,是也;讀書不師訣,反自言深獨知之者,非也,內失大道指意也。
 

學已得道,固事眾師、眾賢不懈者,是也,此日進之數也。
 

故古聖師已知道,自若事師,不敢止也,去師則讀文不懈也;學而獨自言得其要意,不復力讀古文聖辭,自言是,不事眾聖明者,非也,下愚之人也。
 

凡人學,而窮竟其可求學者,是也,萬物皆然。
 

萬物既生,皆能竟其壽而實者,是也;但能生,不而竟其壽,無有信實者,非也。
 

為善得其實宜者,是也;不得實宜者,但外是內非也。
 

案讀吾書盡,不離繩墨而得其實者,是也;讀書出其奇,多才而不得其要實者,非也。
 

天有風雨,而萬物時生者,是也;風雨而萬物反傷者,非也,有毒也。
 

為經道而日興盛者,是也;不日向興,反日向衰者,行內失其意者,非也。
 

是故夫天地之性,為善,不即見其身,則流後生,以明其行也;為惡,亦不即止其身,必流後生,亦以謬見明其行也。
 

故夫為善惡者,會當見耳。
 

但為善者,比若向日出,猶且彰明也;為惡者,比若向日入,猶且冥冥,此天地陰陽自然性也。
 

天生萬物,乃各隨其行而彰之,不隱匿也,故善者上行,命屬天,猶生人屬天也;惡者下行,命屬地,猶死者惡,故下歸黃泉,此之謂也。
 

得吾書者,以付上德君也。
 

吾有此書,敢障絕而傳讀之也。
 

天道治天,不可盡知也,不可聽信一人之言。
 

今故為子定古聖文,今復要其合策,明書前後相因以相證也。
 

天地開辟以來,賢聖雖異世而生,相去積遠,所疾惡者同也,共為天談,救世得失也。
 

其言相似,猶若重規合矩,轉以相彰明,不得不也。
 

夫物類相聚興也,其法皆以比類象相召也,是明效也。
 

為其失之于前,得之于後,考合異同以成文也。
 

拘古以明今,共議其事,以內文者明其外文,以外文者還考系其內文也,使可萬世傳,無重過于天。
 

一人之言,不可獨從也。
 

眾人之言,深策取古賢聖之辭,內與天同也。
 

共定而置之,帝王日明解訣,諸憒亂災惡除,天無重憂。
 

共為者興,拒逆者災不除也。”
 

右是學者得失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46:15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戊部之三(卷七十一)


◎第一百七 真道九首得失文訣


真人再拜:“請問一事。”


“然,言之。”
 

“今天師為太平之氣出授道德,以興無上之皇,上有好道德之君,乃下及愚賤小民,其為恩,乃洞于六合,洽于八極,無不包裹。
 

今賢B823得師文學之,及其思慮為道,上以何為竟,下以何為極乎?”


“善哉!真人之問,一何微要也。
 

其欲聞洞極,知神靈進退邪?”


“實愚蔽暗事者,不及,唯天明師錄示之。”
 

“諾。
 

道有九度,分別異字也。
 

今將為真人具陳其意,自隨而記之,勿使有所失也。”
 

“唯唯。”
 

“然一事名為元氣無為,二為凝靖虛無,三為數度分別可見,四為神游出去而還反,五為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
 

一事者各分為九,九九八十一首。
 

殊端異文密用之,則共為一大根,以神為使,以人為戶門。
 

今為子條訣之,亦不可勝豫具記,自思其意。
 

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者,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者,其道多耶,其神精不可常使也,令人惚惚恍恍,其中時有不精之人,多失妄語,若失氣者也。”
 

“今愚生見師言,眩冥不知東西,愿分別為下愚生說之。”
 

“然,其上第一,元氣無為者,念其身也,無一為也,但思其身,洞白若委氣而無形,常以是為法,已成,則無不為、無不知也。
 

故人無道之時,但人耳,得道則變易成神仙,而神上天,隨天變化,即是其無不為也。
 

其二為虛無自然者,守形洞虛,自然無有奇也,身中照白,上下若玉,無有瑕也。
 

為之積久久,亦度世之術也,此次元氣無為象也。
 

三為數度者,積精還自視也,數頭發下至足五指,分別形容,身外內莫不畢數,知其意。
 

當常以是為念,不失銖分,此亦小度世之術也,次虛無也。
 

四為神游出去者,思念五藏之神,晝出入,見其行游,可與語言也。
 

念隨神往來,亦洞見身耳,此者知其吉兇,次數度也。
 

五為大道神者,人神出,乃與五行四時相類,青赤白黃黑,俱同藏神,出入往來,四時五行神吏為人使,名為具道,可降諸邪也。
 

六為刺喜者,以刺擊地,道神各亦自有典,以其家法,祠神來游,半似類真,半似邪,頗使人好巧,不可常使也,久久愁人。
 

七為社謀者,天地四時、社稷山川祭祀神,下人也。
 

使人恍惚,欲妄言。
 

其神暴仇狂邪,不可妄為也。
 

八為洋神者,言其神洋洋,其道無可系屬,天下精氣下人也,使人妄言,半類真,半類邪。
 

九為家先,家先者,純見鬼,無有真道也。
 

其有召呼者,純死人之鬼來也。
 

此最道之下極也,名為下士也。
 

得其上道者,能并使下;得其下道者,不能使其上也。”
 

“今愿聞:何故有是上下乎哉?”


“然,此者,人行之所致也。
 

守本者得上,好身神出入游者得中也,愚人乃損其本守末,他游神者得下。
 

守本者能盡見之,守中者半見之,守末者不能還自鏡見之道也。
 

故凡學者,乃須得明師;不得明師,失路矣。
 

故師師相傳,乃堅于金石;不以師傳之,名為妄作,則致兇邪矣。
 

真人慎之慎之。”
 

“唯唯。”
 

“故古者上學聖賢,得明師名為更生,不得明師者,名為亂經。
 

故賢聖皆事師,乃能成,無有師,道不而獨自生也。”
 

“善哉善哉!”


“真人欲知其效,比若夫人居大賢之里,則使人大賢;居中賢之里,則使人中賢;居不肖之里,則使人不肖,常不及,此之謂也。
 

學此道者,審之詳之,此天之要道也。
 

慎之慎之!”


“唯唯。”
 

“行去,道歸其人,以付賢明。”
 

“唯唯。”
 

“是神訣要道也。”
 

右真道九首得失文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47:11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八 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真人問神人曰:“受道以何為戒乎?”


神人言:“道乃有大戒,不可不慎之也。
 

夫且得道,臨且成之時,乃與諸神交結也。
 

與精神為鄰里,出入相見睹,與人相愛,若父子也。
 

夫道,乃重事也。
 

或悔與人,且欲奪人道,故先試人,視人堅不,共來欺人,使人妄語。
 

得其辭語,堅閉之,慎無傳之也,即可得壽也,久可得真道矣。
 

傳之,日消亡矣。
 

又使人好生而惡害。”
 

真人曰:“愿聞其日消亡意。”
 

“精神消亡,身即死矣。
 

夫虛無絕洞之道,常欲使人好生而惡殺,閉口無泄,乃可萬萬歲也。”
 

真人問神人:“愿聞無泄之禁忌。”
 

神人言:“然,大人泄之,亡其位;中人泄之,即斷其氣;小人泄之,滅其世類也。
 

所以然者,夫天地乃以此自殊異自私,故能神,尤重之也。
 

夫天地不深知絕洞之道,以何為神乎?以何為壽乎?記之!吾告子,其精之、重之、慎之。”
 

真人唯唯,不敢妄言也。
 

真人稽首:“愿更聞其將欲敗人,奈何乎哉?”神人言:“然,于人心中有惡意,使大邪來欺。
 

人能堅閉耳,不聽其辭語,則吉矣;聽其辭,則兇害矣。
 

夫人君聽之,惡其臣,言其臣不忠信而欲反也。
 

臣子聽之,惡其君,就來欺之,言子今當為聖人,今當為人君。
 

小人聽之,使人自言且大尊也。
 

父聽之,惡其子;子聽之,惡其父。
 

辯變其辭語,熒惑人心意,言其且善且惡,亂人政治,一喜一怒,大佞之邪也,方欲害人也。
 

從古到今,諸學長壽者,皆不得度于此辭也。”
 

真人問曰:“當奈何哉?”神人言:“閉耳無聽,閉口無語,此但佞邪,無可聽者也,聽之即真道去,去即死矣。
 

子欲長存,慎之。
 

此辭也,吾已為子先更之,幾何中于此大邪矣。
 

吾常自正吾心,不復用之也。
 

此大邪,常積欲觀人堅不;大猾邪,常或乃來入人之腹中,動人之心,使人心妄為,故也時時怒喜,不能自禁止,皆為邪所誤也。
 

為邪所推,眾B823得滅亡于此者,積眾多。
 

審得其重戒,心亦不可移也。
 

非獨學道者也,百姓喜怒無常,同是子可為也。
 

子慎之自精。”
 

真人唯唯。
 

真人曰:“吾身嘗中于大邪,使吾欲走言,吾欲當為人主,後當飛仙上天。
 

吾受其言,信之大喜,後反三月病癲疾。
 

見神人天師言,心中大悅喜,吾親嘗中如此矣,幾為劇病,後癲疾自止得愈,遂得數千歲。
 

今自幸復與神人相睹,重復道戒,睹見門戶,冀得長度為天上之吏。”
 

神人言:“子持心志堅如此,何憂不得上九天。
 

周歷二十五天乎哉?今是諸得上天之士,皆得持心堅密,不可誤者也;諸可熒惑誤者,皆反蚤死,不得度也。
 

欲得長壽,讀此文以為重戒,此乃死生之戒,不可不慎也。
 

是故古者聖賢先得度世者,不聆此之力也;學道而反不得,不長度者,皆坐聆此,得其賊也。
 

夫天上大神,非賊人可為,便使人還此害克,故無大福也;當生反死,轉為天賊也。
 

今吾所教示真人書,悉皆可得大壽矣。
 

或得度世,但謹自持,無以此為害,審能專心,可得萬萬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47:55 | 只看該作者

真人唯唯:“吾不敢為非,請受明戒。”
 

神人言:“子好道如此,成事,得上天之階矣。”
 

真人問:“戒獨有此邪?復有深者邪?”“復有上天之戒,固固戒人耳。
 

專戒以言共欺人,言人且尊貴,以是戒人。
 

故使人觸防禁,得誅死焉。
 

復數試人以玉女。
 

使人與其共游,已者共笑人賤,還反害人之軀。
 

但人常默萬歲,無可聆,但獨自守終命,何有害哉?死生之間,專此也。”
 

真人唯唯。
 

真人問:“何故專使邪神來試人乎?”神人言:“道重,難與人也。
 

其執必堅,死而已者,亦不奪人之愿也。
 

天上度世之士,皆不貪尊貴也,但樂活而已者,亦無有奇道也。
 

記吾戒,子□□矣。
 

吾言萬世不可忘也,正使上行窮周無訾之天。
 

其戒皆如此矣,無復有奇哉也。”
 

真人唯唯:“不敢離繩墨之間也。”
 

神人言:“審如子言,已得道矣。
 

吉者日進,邪者上休矣。
 

持心若此,成神戒矣。
 

成事,乘云駕龍,周流八極矣。
 

大道坦坦,已得矣。
 

命已長壽無極矣。”
 

真人曰:“唯唯。”
 

神人言:“道實大無內外,但常恐為大邪所害,而不聽一邪,邪于何敗乎?故古者帝王,好道而學,不聽邪者,盡得萬萬歲。
 

其聽用邪言者,悉自敗矣。
 

吾道乃萬端,悉當知其利害。”
 

真人唯唯:“今得神人之辭,皆得須臾長生乎?”神人言:“不深戒,成事□□兇矣,道不得成也。”
 

真人言:“吾生有祿命邪?僥幸也?乃得與神人相遭逢!”神人言:“然,六人生各自有命,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此皆助天治也。
 

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
 

故人生各有命也,命貴不能為賤,命賤不能為貴也。
 

子欲知其審實,若魚雖乘水,而不因水氣而蜚,龍亦乘水,因水氣乃上青云,為天使乎!貴賤實有命,愚人而妄語。
 

古者聖人帝王,其大優者,不復錄問偽言也,知其□□,會無可能為也。
 

此比若教無道之人,令卒蜚,安能蜚乎哉?能飛者,獨得道仙人耳。
 

夫百姓相與游戲,言我能蜚,實不能蜚。
 

此妄言者,若此矣。”
 

真人言:“善哉!吾一覺于此。”
 

神人言:“子自若愚,為天命可強得也哉?”


真人言:“然此道亦可學耶?”


神人言:“然,有天命者可學之,必得大度;中賢學之,亦可得大壽;下愚為之,可得小壽。
 

子欲知其效,同若凡人學耳。
 

大賢學,可得大官;中賢學者,可得中官;愚人學者,可得小吏。
 

夫小吏,使于白衣之民乎?以是言之,猶當勉學耳。”
 

真人唯唯:“吾為之,未嘗敢懈也。”
 

神人言:“然,努力信道。
 

天地之間,各取可宜,亦無妄也。”
 

真人唯唯:“請得尊天重地,敬上愛下,順用四時五行可為,不敢為非也。”
 

神人言;“善哉,善哉!子得道意矣,吾不復重教示子矣。”
 

右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2:58:04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戊部之四(卷七十二)


◎第一百九六 齋戒思神救死訣


方真文悉再拜問:“前得天師言,太平氣垂到,調和陰陽者,一在和神靈。


歸俱分處,深惟天師之語,使能反明洞照者,一一而見之。
 

其人積眾多,何以能致此?諸道士能洞反光者,能聚之乎?”


“噫,大善哉!天上皇氣且至,帝王當垂拱而無憂,故天遣諸真人來具問至道要,可以為大道德明君悉除先王之流災承負,天地之間邪惡氣,鬼物兇奸尸咎殃為害者耶?故真人來,一一口口問此至道要也。
 

諸弟子亦寧自知不乎?”


“忽然不自知也。”
 

“今忽不自知,何故問之?”


“歸思天師教敕,有不解者。
 

今不自知,當皆以何能聚此諸絕洞虛靖反光能見邪者,怪之,今故相與俱來,共問之也。”
 

“善哉!真人精益進,乃知疑此。
 

天使子來,悉為德君具問可解邪者。
 

諾,方今為真人具說,分別道其要意,安坐共記。”
 

“唯唯。”
 

“天地自有神寶,悉自有神有精光,隨五行為色,隨四時之氣興衰,為天地使,以成人民萬物也。
 

夫天地陰陽之間,莫不被其德化而生焉。
 

得其意者,立可睹;不得其大要意,無門戶知。
 

能大開通用者大吉,可除天地之間、人所病苦邪惡之屬;不知其大法者,神亦不可得妄空致,妄得空使也。”
 

“愿聞其意,使可萬萬世傳而不妄。”
 

“善哉!子之問也。
 

然,欲候得其術,自有大法。
 

四時五行之氣來入人腹中,為人五藏精神,其色與天地四時色相應也。
 

畫之為人,使其三合,其王氣色者蓋在外,相氣色次之,微氣最居其內,使其領袖見之。
 

先齋戒,居閑善靖處,思之念之。
 

作其人畫像,長短自在。
 

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為之。
 

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畫像如此矣。
 

此者書已眾多,非一通也。
 

自上下議其文意而為之,以文書傳相微明也。
 

吾書雖多,自有大分,書以類相聚從,字以相明,則畢得其要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0:48 | 只看該作者

“唯唯。”
 

“此四時五行精神,入為人五藏神,出為四時五行神精。
 

其近人者,名為五德之神,與人藏神相似;其遠人者,名為陽歷,字為四時兵馬,可以拱邪,亦隨四時氣衰盛而行。
 

其法為其具畫像,人亦三重衣,王氣居外,相氣次之,微氣最居內,皆戴冠幘乘馬,馬亦隨其五行色具。
 

為其先畫像于一面者,長二丈。
 

五素上疏畫五五二十五騎,善為之。
 

東方之騎神持矛,南方之騎神持戟,西方之騎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騎神持鑲CF48刀,中央之騎神持劍鼓。
 

思之,當先睹是內神已,當睹是外神也;或先見陽神而後見內神,睹之為右。
 

此者,無形象之法也。
 

亦須得師口訣示教之。
 

上頭壹有關知之者,遂相易曰為。
 

其易致易成,宜遠于人,便間處為之易集。
 

近人,必難成也。
 

于其道成,曰明大絕反洞者聚之病形不。
 

多多則吉,少則兇。”
 

“或有不及,所治不決解愈,當得多少而可哉?”


“高得萬,中得四五千,下得十數百,如百數十。”
 

“其何多也?”


“噫!真人其復故愚邪?安坐,方為子道其大要意也。
 

今承負之後,天地大多災害,鬼物老精兇殃尸咎非一,尚復有風濕疽疥,今下古得流災眾多,不可勝名也。
 

或一人有百病,或有數十病,假令人人各有可畏,或有可短,或各能去一病。
 

如一卜卦工師中知之,除一禍祟之病;大醫長于藥方者,復除一病;


刺工長刺經脈者,復除一病;或有復長于炙者,復除一病;或復有長于劾者,復除一病;


或有長于祀者,復除一病;或有長于使神自導視鬼,復除一病。
 

此有七人,各除一病,這除去七病。
 

下古人多病,或有一人十數病,乃有自言身有百病者,悉無不具疾苦也。
 

盡諸巧工師,各去一病,這去七病,其余病自若在,不盡除去。
 

七工師力已極,此余病不去,猶共困人,久久得窮焉,故多得死,不能自度于厄中也。
 

人生比竟天年,幾何睹病,幾何遭厄會衰盛進退,天之格法,比如四時五行有興衰也。
 

八卦乾坤,天地之體也,尚有休囚廢絕少氣之時。
 

何況人乎?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合八方相隨,而壹興壹衰,無有解已也。
 

故當豫備之,救吉兇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則可長久矣。
 

是故治邪法,道人病不大多。
 

假令一人能除一病,十人而除十病,百人除百病,千人除千病,萬人除萬病。
 

一人之身,安得有萬病乎?故能悉治決愈之也。
 

子知之邪?”


“唯唯。”
 

“故教其豫作戒,成其道者聚之者。”
 

“唯唯。”
 

“行,子知之矣。
 

行為真人明陳列之,此所治病者,鬼物大邪,共為盜賊。
 

夫帝王安平,常備軍師。
 

兵者以備人,反為無義,成奸賊也。
 

故一人敢死,十人不敢當;十人敢死,百人不敢當;


百人敢死,千人不敢當;千人敢死,萬人不敢當;萬人敢死,四面橫行。
 

備其有疾病折傷,故軍師乃備萬二千人者,以備非常。
 

其二千人者,但備以補其休逋耳,乃能服之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1:25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一十 不用大言無效訣


“請問一事天師,今太平氣垂到,邪氣當思息除去也。”
 

“然,子言是也,又非也。
 

然太平氣至,邪固當自消去。
 

惟天地開辟以來積久,邪氣大眾多,更相承負;太平之治氣雖至也,亦安能一旦悉卒除此乎?


故當豫備之,為其作法。
 

困窮然後求索良工,已大後之矣。
 

夫上古之人,人人各自知真道,又其時少邪氣。
 

太上中古以來,人多愚,好為浮華,不為真道,又多邪氣狂精殃咎,故人多卒窮天年而死亡也,悉由用心愚暗蔽,不知豫防其本也。
 

今當上德君治,天愛之,不欲使其若此愚人多窮也,當使卒其大德,與天同心。
 

故天使諸真人來問疑,使吾為其陳法,可以厭御邪不祥妖惡者,故吾為真人具言之。
 

今真人反言當自除不備,此言非也,名為大誤君子之辭也。
 

子言不可用也。”
 

“何謂乎?”“然有大急,乃後求索之,不可卒得也,令人窮困矣。
 

故真人言大誤,不可用也。
 

今積谷乃滿倉,可以備饑餓也。
 

今為真人察察道之,使可萬萬世不忘也。”
 

唯唯。”
 

“今饑乃教人種谷,言耘治之,待其米成,乃可得火炊食,亦豈及事邪?于此已餓死困矣。
 

或不及春時種之,至冬饑念食,乃欲種谷,種之不生,此豈能及事活人邪?非獨身窮,舉家已滅亡矣。
 

是真人之一大愚,無知冥冥之大效也。
 

行復為子說一事:今人掘井,所以備渴飲也;居當近水泉,所以備渴也;臨渴且死,乃掘井索水,何及得也,已窮矣。
 

是真人復問,二愚暗。
 

復為真人說一事:古者有穴居,今者作廬宅,所以備風雨也。
 

及不風雨之時,居野極樂矣;浮云已起,雨風已至,乃作廬宅,已雨寒而困窮矣。
 

是真人三愚也。
 

復為真人說一事:夫太中古以來,聖人作縣官城郭深池,所以備不然,其時默平平無他也。
 

及有不然,小人欲污亂,君子乃後使民作城郭深池,亦豈及急邪?是真人劇愚暗效也。
 

行復為真人說一事:今軍師兵,不祥之器也,君子本不當有也,下之惡之。
 

故當置于鞘中,堅治藏之,必不貴有之也,不貴用之也,但備不然。
 

有急乃後使工師擊治石,求其中鐵,燒治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耶,可以戰斗御急者,亦豈及事邪?


已窮服矣,死命屬矣。
 

是非六真人之大愚不及邪?”“唯唯,有過。”
 

“非過也,思事當詳,卜之胸心,乃出之也,後勿輕妄語也。”
 

“唯唯。”
 

“為真人道小決事,反以明大。
 

夫古者聖賢之設作梳與枇,以備頭發亂而有虱也。
 

夫人生而不櫛,頭亂不可復理,蟣虱不可復得困,乃後求索南山善木及象骨奇物可中櫛者,使良工治之,發已亂不可復理,頭中之虱,不可勝數,共食人頭,皆生瘡矣,然後得梳與枇,已窮矣。
 

然後為真人陳小決事,以小況大。
 

夫河海五湖,近水之傍多蚊虻。
 

不豫備作可以隱御之者,夫蚊虻俱生而起,飛共來,食人及牛馬,牛馬搖頭E17EFDAC不能復食,人者大愁且死,無于止息。
 

然後求可以厭御之者,已大窮矣。
 

真人寧明知之邪?”


“唯唯。”
 

“行,子已覺矣。
 

夫良方所以能厭御疥蟲,善衣善處,所以厭御蚤虱。
 

不豫備之,病之乃求索可以去之者,已得大窮,愁病之矣。
 

子知之邪?”


“唯唯。”
 

“是尚最天下小小財備數之物也,何言其大巨者乎!夫天地之間,時時有是暴鬼邪物兇殃尸咎殺客。
 

當其來著人時,比如刀兵弓弩之矢毒,著人身矣。
 

所著疾痛不可忍,其大暴劇者,噓大及F82F,倚不及立,身為暴狂。
 

比若閑亭,遠帝王之縣吏,雍閼斷人辭語,不得言變事。
 

于此之時,乃求索良工長者以自救,已窮矣。
 

辭已不通,無可復得言之矣。
 

子知之邪?”


“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1:56 | 只看該作者

“行,子已覺矣。
 

故吾尤急此死亡天下大兇事也。
 

故吾文□□,亻東□教有德人君豫備之也。
 

上賢明見吾書言之,必大覺矣;中賢見吾文言,必小覺;


下愚不覺,反笑吾書,不備其本,已自窮矣。
 

天地帝王,無過于是也,今行太平氣至,陽德君治,當得長久。
 

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
 

壹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涂土。
 

死命,重事也。
 

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
 

重生者,獨得道人,死而復生,尸解者耳。
 

是者天地所私,萬萬未有一人也。
 

故凡人壹死,不復得生也,故當大備之。
 

雖太平氣樂歲,猶有邪氣。
 

比若一家雖善,中猶有惡人,但相忍耳。
 

是故益聚道術士者,為有不然,輒當除之;不疾除之,則生之矣。
 

故教其豫多其人也。
 

夫大學所以益積道德之人者,備求可得也;如不豫蓄聚,求不可卒得也;


如有變事,欲問古今比列,不豫有大B823道德之人,無能卒對解者,令人君暗蔽。
 

卒有疑事,問之不以時決解愁,乃後往求索遠方賢明B823術,何及于亻東□當前乎哉?真人知之邪?”


“唯唯。”
 

“行,子已大覺矣。”
 

“雖每發言有過責,不問又會不知之,愿決一事。”
 

“言之。”
 

“今是或高則萬人,中則數千,下則數百,何可卒得卒成乎?”


“善哉!子之問事也。
 

但教十數人,以善成之,且自轉相易,有急效之,有成功者,令使上德道君重之愛之。
 

于其有功者賜之,眾人且愿之;于其愿之而大從,使其為之;于其得者,共尊敬愛之。
 

此四時五行天地之神精,見尊重愛,莫不說喜,使人吉利。
 

德君長蒙其吉福,眾賢B823下及愚人,莫不爭欲為之也。
 

即為者日益多,以久久,大小盡化。
 

能人人為之,乃選取其中第一大功者悉聚之,大有功者署其位,小有功者賞賜之,天下人莫不欲為之,但恐大多,不可勝記,何患憂少哉?


真人何其大愚暗且蒙也!一事大決,毋取用,但好大言者也,是人無益于人也。
 

但效式之,常有成功者,即其人得道意,大信人也。
 

知但數言,而無大效者,即是其不得道意而妄語,大佞人也,不可用也,亂道者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行去,慎之戒之。
 

誦讀吾書,惟思其上下意,以類相從,更以相證明,以相足也,乃且大解,知吾所指趣也。”
 

“唯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2:22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百一十一  五神所持訣


“愿請問一大決,東方之神何故持矛乎?”


“然,可毋問也,真人必自知之。”
 

“所以問者,天師幸哀後生,為作法。
 

不問,則令後世不得知天道之意決。”
 

“然,此者,天之象也,物者各從其類。
 

東方者,物始牙出頭,盡生利,刺土而出,其精象矛,故為矛。
 

其神吏來,以此為節。
 

南方,萬物垂枝布葉,若戟,故其精神而持戟。
 

其神吏來,以此為節。
 

西方為弓弩斧。
 

西方者,天弩殺象。
 

夫弓弩斧,亦最傷害之長也,故其神來,以此為節。
 

北方為鑲CF48刀。
 

北方者,物伏藏逃。
 

鑲CF48所以逃身者也,刀者小人所服,亦常以避逃以害人,非上君子之有也。
 

故其神來,亦以此為節。
 

中央者,為雷為鼓為劍。
 

中央者,土也,五行之主也。
 

鼓亦五兵之長也,劍亦君子道德人所服也,亦五兵之長也。
 

故中央神來,以此為節。
 

是天地自然實信之符節也,比若人,生當有頭。
 

應此,持其節、實信符傳來對;不若此,即非其行神也。
 

應他神妄來對,悉為亂政,久久其治亂,難平安,故皆求信符節也。
 

真人知之耶?”


“唯唯”。
 

“是說乃淺而深,雖不足道者,反乃當與天地四時五行氣相應和。”
 

“善哉善哉!”


“行,真人知之矣。”
 

右厭邪人盡變成道以救死命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4:13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戊部(卷七十三至八十五)
 

◎闕題
 

守道德積善,乃究洽天地鬼神精氣。
 

人民C167行萬物,四時五行之氣,常與往來,莫不知其善者矣。
 

◎闕題
 

大慈孝順閭第一:慈孝者,思從內出,思以藏發,不學能得之,自然之術。
 

行與天心同,意與地和,上有益帝王,下為民間昌率,能致和氣,為人為先法,其行如丹青,故使第一。
 

明道德大柔閭第二:明經道德,為百姓先,學好道,善聚德,不致盜賊,上有益帝王化之,最真吉矣。
 

孝悌始學化善閭第三:始學欲為善,心中有庶幾。
 

去邪就正,且成仁行未化也。
 

佃家子謹閭第四:佃家謹力子,平旦日作,日入而息,不避勞苦,日有積聚,家中雍雍,以養父母,得土之利,順天之道,不敢為非,有益縣官。
 

大不仁之子、無義少年好兵聚奸閭第五:無義之人,不仁之子,不用道理,罵天擊地,不養父母,行必持兵,恐畏鄉里。
 

輕薄年少,無益天地之化,反為大害,并力計捕,捐棄溝瀆,不得藏埋。
 

不和家中、欺老愛少、共食異財閭第六:家將必敗,骨肉不和,不能相教,妄傳往來,更相逃避背本向末,其禍不救矣。
 

悔過棄兵閭第七:生于窮里,希有聞睹,不知善惡,有過天下,行不合天,賴有明君,使我就善,少不知學,長乃悔之,使善人賢士以五尺柱高,卒有去閭。
 

學者當考問之,一旦民皆為善矣。
 

悔過更合善閭第八:室學不成,禍亂悉生,賴有明君,知我情由,令我悔過,反致為人師矣。
 

大惡人邪貪敗化閭第九:尸祿邪惡貪賊,欺上害下大佞,名為官賊,似人之形,貪獸之情,無益天地陰陽,災深當誅亡。
 

除過復正悔事閭第十:悔過改行易心,少無善情,災害數生,朝過暮改,名為善人。
 

此十閭,古賢聖人之法,樂人為善,使不相賊傷,欲令各終天年,還反其道,防絕其本。
 

得睹太平之氣也。
 

◎闕題神者皆以規正,其根太相,太相系于帝王,因以正天行之。
 

其次根系于皇後,因以順地理。
 

中根系于眾聖,因以理陰陽。
 

細微小根系于庶民,因以理萬物。
 

大人為之得大,中人為之得中,小人為之得小,皆有可正也。
 

帝王行道德興盛,日大明,少道德少明;皇後行道德,月大光明,少道德少光明;眾賢行道德,星歷大耀,少道德少耀。
 

四根俱行道德,天下安寧,瑞應出,大光遠。
 

遙觀天象,風雨時善,夷狄歸心,災害自消。
 

今得天師書道德,以往付謹民,使謹民使歸上有大仁道德之君,可以平天下之理而長安身。
 

帝王尸上皇天之第一貴子也,皇後乃地之第一貴女也。
 

夫至神聖貴人,職當居百重之內,而反憂天下萬里之外,受天業,為陰陽六合八方持統首。
 

天地之尊位,為神靈所因任,上下洞極,萬物C167行之屬,莫不歸心。
 

于是作無上靈寶謁,能知天意、明于星歷之吏,名為太史,直事不得逋,日與夜迭上觀候天氣盛衰,三光之得失,樂得天敕戒以自安也。
 

十一月則修黃鐘,導地下之氣使上通,樂得後土意,以自安矣。
 

作明堂于太陽丙午之地,為其開八窗四達,樂通八方四時之氣,欲與八風四時之氣合其吉,以自安也。
 

明辟四門,樂得天下奇文殊策、希見之物、賢明異術,可以長安天下而消災異。
 

古者聖人在位,常力求隱士賢柔,可以共理。
 

愿聞四時為尊貴。
 

然,王氣乃為無氣之長也,眾氣所系屬,諸尊貴之君也。
 

王氣乃為天,為皇,為帝,為王,為太歲,為月建,為斗岡,為青龍,為大德,為盛興,為帝王,為無上王,為生成主。
 

是故王氣所處,萬物莫不歸王之;王氣所居,皆王而生,所背去悉死,由元氣也。
 

故王氣處陽則陽王,居陰則陰王,居天則天王,居地則地王,所處者皆王,受命主理。
 

是古者聖人王者,春東,夏南,秋西,冬北,六月中央,匝氣則謁見天,王氣乃尊于天。
 

當月建名為破大耗,當帝王氣沖,為名死滅亡。
 

元氣建位,帝王氣為第一氣,尊嚴不可妄當地。
 

月建後一為閉,閉者,乃天主閉塞其後陰休氣,恐來前為奸猾,干帝王建氣也,故閉其後也。
 

開者,天之法,不樂害傷也,故開其後者,示教休氣,為其有為奸者樂開使退去也。
 

不去當見收,收則考問之,則成罪。
 

罪則不可除,令死危,故後五為危。
 

危則近死矣,故後六為破。
 

天斗所破乃死,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
 

故帝王氣,起少陽太陽,常守斗建;死亡氣,乃起于少陰太陰,常守斗魁。
 

是故後六將,天常休之空之,與地同氣,主閉藏匿奸宄與邪鬼物同處,不可妄開發。
 

古者賢人好生也,悉氣屬斗前,與天行并,故日吉,能有氣也。
 

諸為奸猾陰賊惡邪,悉象陰氣,屬斗後,故日衰,所為者兇。
 

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三統共長,長養凡物,名為財。
 

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窮還反其本,故名為承負。
 

夫天道天心,遭不肖則亂,得賢明則理。
 

古者帝王得賢明乃道興,不敢以下愚不肖為近輔。
 

速以吾此文付上德之君行之,洞明者光。
 

以三氣相見問之,占十中十,所理悉理,此第一善明,可以為帝王使;占十中九,一氣亂不理,可為諸侯使;占十中八,二氣亂不理,可為凡人使;過此已下,名亂天正道,必有冤結,鬼神精伏逃不見,不可理,不能調和太平之氣。
 

子欲得道思書文,求道之法靜為根,為根,積精不止神之門,五德和合見魂魄,心神已明大道陳。
 

先知安危察四鄰,群神大來集若云,若是不息長壽君。
 

哉大道不用勤,形若死灰守魂神,魂神不去乃長存。
 

周者反始環無端,去本求末道有患,眾民失之不得完,思其意無失真言。
 

清靜為本非用錢,可不重愛明師言?師受師語不死焉。
 

愚者逆師與鬼鄰,不得正道入兇門,遂不復還去神,骨肉腐涂稱祖先,命已滅亡大窮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5:32 | 只看該作者

◎闕題凡愚之術,皆從內出,自有法律,厚為本根,見神而活。
 

亦無苦愁,神惡勞烈,安心定意,慎無暴卒。
 

久久自靜,萬道俱出,長存不死,與天相畢。
 

為之必和,與道為一,賢持無置,凡事已畢。
 

俗念除去,與神交結,乘云駕龍,雷公同室,軀化而為神,狀若太一。
 

詳思書信,慎無失節。
 

凡精思之道,成于幽室,不求榮位,志日調密,開蒙洞白,類似晝日。
 

不學之時,若夜視漆,東西南北,迷于其室,令賢聖惶忄亥,心獨戰栗。
 

五守已強不死亡,安貧樂賤可久長,賤反求貴道相妨,尊官重祿慎無望,強求官位道即亡,不若除臥久安床。
 

不食而自明,百邪皆去遠禍殃。
 

守靜不止不喪,幸可長命而久行,無敢恣意失常,求之不止為道王。
 

治活之術各異方,與民殊事不相妨。
 

上之好生,民命久長。
 

俗教道上有仁王,聖主思道,化下流行,令民清廉,永無禍殃。
 

民之不死,上之明也。
 

上無明君教不行,不肯為道反好兵,戶有惡子家喪亡。
 

持兵要人居路傍,伺人空閑奪其裝,縣官不安盜賊行。
 

觀民可為上可明,人君好仁,下求長生;上之不仁,下多邪傾,皆令夭死,不知樂生。
 

下愚好德,上教令也;民之好道者,其主明也;盡欲長生,遠禍殃也;不食廉潔,去諸兵也;垂拱無為,棄不祥也;聖主大興,其民相親也;恩及下愚,是其王也;天道好生,以安上也;下愚不爭上之慶,天下幸甚,莫不歸王也。
 

民不好道者,上之不明也;內懷奸心,明行也。
 

不好為德,反好兵也;父子分離,居道傍也;不得長生,積死喪也;家有貧子,若虎狼也。
 

上之無德,兵禍殃也;下愚為君,化不行也。
 

民多好仙,帝王明也;天見其治,恩下行也;C167行喘息,皆被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5:57 | 只看該作者

◎闕題天者好生道,故為天經;積德者地經,地者好養,故為地經;


積和而好施者為人經,和氣者相通往來,人有財相通,施及往來,故和為人經也。
 

古者將學問者,皆正其本。
 

比若種木也,本索善種,置善地,其生也,本末枝葉悉善。
 

本者是其本師,枝實者是弟子。
 

是故古之學,悉先念思本,乃學其道也。
 

故可為者,得與天心合,故吉也。
 

夫種木,不擇得善木,又植惡地,枝葉華實,安得美哉?此者,始以端身正性,道意止歸之元氣,還以安身。
 

念古法,先師所職行,何以能自治,計定意極,且自得之。
 

先以安形,始為之。
 

如嬰兒之游,不用筋力,但用善意。
 

詳念先人獨壽,其治獨意,以何得之。
 

但以至道,繩邪去奸,比若神矣,無有奇怪。
 

本正,以是為之,故得天心,不負地意,四時周,五行安,子孫不相承負,各懷至德,不復知為邪惡也。
 

真人問曰:“何為天經,何為地經,何為人經,何為道經,何為聖經,何為賢經,何為吉經,何為兇經,何為生經,何為死經?”神人曰:“然,修積真道,道者,天經也。
 

天者好生,道亦好生,故為天經。
 

修積德者,地經也。
 

地者好養,德亦好養,故為地經。
 

修積和而好施與者,為人經。
 

和氣者相通往來,人有財亦當相通往來,故和為人經也。
 

修積上古、中古、下古道辭,為道經;修積上古、中古、下古聖文,為聖經;修積上古、中古、下古賢辭,為賢經。
 

其師吉者,為吉經;其師兇者,為兇經;其師生者,為生經;其師死者,為死經。
 

法由聖顯,道寄人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6:24 | 只看該作者

◎闕題入室獨居,思經道之本,所須出入,賢者先得其意,其次隨之,遂俱入道,與邪相去矣。
 

入室思存,五官轉移,隨陰陽孟仲季為兄弟,應氣而動,順四時五行天道變化,以為常矣。
 

失氣則死,有氣則生,萬物隨之,人道為雄,故立五官,隨氣而興。
 

天道因氣飛為雄,真人積氣,聚神明,故道終常獨行。
 

萬民失氣,故死喪者為賤,生者為貴。
 

子守道,可長久。
 

隨氣而化天為常,無急名利道自行。
 

天道常生無有喪,地道持兩主死亡。
 

夫上古聖賢者于官,中士度于山,下士蟲死居民間。
 

賢者見書,深思此言,先難後易,身亦無患。
 

而守德,成大道身。
 

學已更九室,成神人。
 

其念常與凡人殊絕異,朝夕未常念地上,欲聞天事也。
 

意乃念天上職事,乃後可下九室,積精篤竭自化,易其形容,即是上天聖人也,不得復理民間時事明矣。
 

吾之書,乃使高士遂生而不見,下士不敢妄為妄言也。
 

吾書為道,所能窮竟人志,使人賢不肖各盡其才,至死無可復悔者,乃各盡其天命也。
 

欲壽樂久存者,思正道意,可往矣;不樂久存者,宜就俗事,但樂止其身而已。
 

◎闕題驗行鏡其身、自知可為得失法。
 

賢明智乃包裹天地,積書無極,而不能自壽益命,此名空虛無實道也,術士之師也,久久還自窮之。
 

學能遍授天文地理,悉解萬物之情,眾書并合備具,而不能事親尊君,此知無益也。
 

詳思此言,吉兇可知矣。
 

此以簡行,即令人自知得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08:12 | 只看該作者

◎闕題學問何者為急?


故陳列二事,分明士意失得之象。
 

自開辟以來,行有二急,其余欲知之亦可,不知之亦可。
 

天地與聖明所務,當推行而大得者,壽孝為急。
 

壽者,乃與天地同優也;孝者,與天地同力也。
 

故壽者長生,與天同精。
 

孝者,下承順其上,與地同聲。
 

此二事者,得天地之意,兇害自去。
 

深思此意,太平之理也,長壽之要也。
 

諸欲為善求活者少,故父母者,生之根也;君者,授榮尊之門也;師者,智之所出,不窮之業也。
 

此三者,道德之門戶也。
 

父母,乃傳天地陰陽祖統也;師者,乃曉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結;君者,當承天地,順陰陽,常務得其意,以理道為事。
 

故此三者,性命之門戶也。
 

深思此言,萬害除矣。
 

壽孝者,神靈所愛好也;不壽孝者,百禍所趨也。
 

此道自然不用力,欲知其效,常隨人意善惡所致。
 

心意謀事于內,響應于外,欲知其道,正影響之應也。
 

心以意吉兇之門戶。
 

古者太平之君,其理要但用心意善,即臣善;用意誤,得臣亦誤。
 

心意,天地樞機也,不可妄動也,使和氣錯亂,災害日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2:17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己部之一(卷八十六)


◎第一百二十七六 來善集三道文書訣


方真人俱謹再拜:“前得天師教人集共上書嚴敕,歸各分處,結胸心,思其意,七日七夜。


六真人三集議,俱有不解。
 

三集露議者,三睹天流星變光:一者,見流星出天門,入地戶;再者,見流星出太陽,入太陰;三者,見列宿流入天獄中。
 

因三并而共策之,恐天師三道行書,為下所斷絕,使不得上通,復令天怒重忿忿,上皇氣不得來也。
 

令帝王道德之君,固固承負先王余災不絕,而得愁苦焉。”
 

“咄咄!六真人為皇靈共來問事,益精進,天焉哉!吾見諸弟子言,無可復以加諸真人也。
 

今試自說其流星意。”
 

“六弟子愚蔽,敢不言。
 

初始一流星出天門,入地戶。
 

天門者,陽也,君也;地戶者,陰也,民臣也。
 

今民臣,其行不流而上附,返上施恩于下。
 

夫門戶,乃主通事,今下戶不上行,返上門通門而下,知為下辭會見斷絕,不得上行也。”
 

“善哉真人言,吾無以加之也。
 

行雖苦,復說二事。”
 

“唯唯。
 

二事:見太陽星乃流入太陰中。
 

太陽,君也;太陰,民臣也。
 

太陽,明也;太陰,暗昧也。
 

今暗昧當上流入太明中,此比若民臣暗昧,無知困窮,當上自附歸明王聖主,求見理冤結。
 

今反太明下入B649昧中,是象詔書施恩下行者見斷絕,暗昧而不明,下治內獨亂而暗蔽其上也。
 

又象比近下民,所屬長吏,共蔽匿天地災變,使不得上通冥冥,與民臣共欺其上,共為奸之證也。”
 

“善哉善哉!吾無以加六子言也。
 

行雖苦,復說其三事。”
 

“唯唯。
 

三事:見列宿星流入天獄中,夫列宿者,善正星也,乃流入天之獄。
 

獄者,天之治罪名處也。
 

恐列士善人欲為帝王盡力,上書以通天地之談,返為閑野遠京師之長吏所共疾惡,後返以他事害之,故列宿乃流入獄中也。”
 

“善哉精哉!吾無以加六子言。
 

今六子問事,乃何一怒也!獨不懈倦耶?”“不敢也。
 

常見天師言,真人為天來問事,今欲止,恐天辭不通。
 

今凡人命屬天地,天地不喜,返且害病人,則不得竟吾天年壽矣。”
 

“善哉,真人之言是也,不失之也。
 

今吾為諸真人說,亦不敢遺懈止也。
 

吾與諸真人等耳,俱命屬天地,若閉不說,說而中止也,天地同且害我,故我說亦不敢妄道止也。
 

行,且為六真人具說之。
 

今六真人新出穴,為天思,可以除天病者;為有德君思,可以除解災安身者。
 

六真人極共說其意,盡心所欲言者,令使不得閉絕。”
 

“唯唯,天師所敕,不敢不盡雀鼠之智,悉言之不也?”“大慊。”
 

“唯唯。
 

今天下所畏,口閉為其不敢妄誕。
 

今日月星歷,親天之列宿神也,尚相畏,是故日出,星輒逃匿,不敢見,畏其威。
 

夫四境之內,有嚴帝王,天下驚駭,雖去京師大遠者,畏詔書不敢語也;一州界有強長吏,一州不敢語也;一郡有強長吏,一郡不敢語也;一縣有剛強長吏,一縣不敢語也;一閭亭有剛強亭長,尚乃一亭部為不敢語。
 

此亭長,尚但吏之最小者也,何況其臣者哉?皆恐見害焉,各取其解免而已。
 

雖有善心意,不敢自達于上也,使道斷絕于此。
 

今但一里有剛強之人,常持一里之正者,一里尚為其不敢語,後恐恨之得害焉。
 

但一家有剛強武氣之人常持政,尚一家為其不敢語也。
 

一家尚親,自共血脈,同種類而生,尚乃相厭畏如此,何況異世乎?今太上中古以來,多失道德,反多以威武相治,威相迫協。
 

有不聽者,後會大得其害,為傷甚深,流子孫,故人民雖見天災怪咎,駭畏其比近所屬,而不敢妄言。
 

為是獨積久,更相承負。
 

到下古尤益劇,小有欲上書言事,自達于帝王者,比近持其命者輒殺之;不即時害傷,後會更相屬托而傷害之,故民臣悉結舌杜口為喑,雖見愁冤,睹惡不敢上通,故今帝王聰明絕也,而天變日多,是明證效也。
 

今民親得生于父母,受命于天地,以天地為父母,見其有災變善惡,是天地之談語,欲有此言也。
 

人尚皆駭畏,且見害于比近所系屬者,不敢語言泄事,乃相敕教共背天地,與共斷絕,不通皇天後土所欲言也。
 

共蔽冤天地,乃使其辭語不通,天地長懷恨悒而不達。
 

今帝王雖神聖,一人之源,乃處百重人之內,萬里之外。
 

百重之內,雖欲往通言,迫脅于比近,不得往達也。
 

夫帝王雖有萬萬人之仁聖,人各迫劫畏事;天地極最神聖,人乃仰視俯睹,尚倚之當前,自解而已,帝王安能神聖于天與地乎?愚生六人常逢猛虎于遠方閑野,六人俱止足不敢移,口不敢語,頭不敢動,目不敢暝。
 

夫人之所迫脅所畏,如此矣。”
 

“善哉善哉!今見六真人言,承知天獨久病苦冤,辭語不得通,雖為帝王作萬萬怪變以為談,下會閉絕,不得上達,獨悒悒積久。
 

今故風諸真人,教其丁寧,敕此行書之事,故諸真人悚悚倦倦,是天使也。
 

諾諾,吾其畏天威,方為子思惟其要意而具說。
 

今之六真人問此事,常何一最劇也?” “愚生六人,七日七夜,共念此行書事;三集議,三睹流星,以為天告人教敕,使人問也。
 

又六人俱食氣,俱咽不下通,氣逆而更上。
 

當此之時,耳目為之眩瞑無睹,俱怪而相從議之,不知其為何等。
 

大駭驚怖,唯天師為愚生說之。”
 

“善哉,諸真人古變得具意。
 

見諸真人言,乃知三道書,真人會且復見閉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6 23:12:58 | 只看該作者

“何乎?愿聞其意決。”
 

“然,夫九竅,乃象九州之分也。
 

今諸真人自言,俱食氣乃FDAD不通,眩瞑無光明,是九州大小相迫脅,下不得上通其言急事也。
 

夫氣者,所以通天地萬物之命也;天地者,乃以氣風化萬物之命也,而氣FDAD不通者,是天道閉,不得通達之明效也。
 

天欲使真人丁寧此事,故以此氣動感真人也。
 

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
 

諾,天告六真人教吾極言耶?六子安坐!為諸弟子悉說之道之。
 

為畏其州郡長吏不敢言者,一州中諸善士賢明相索,共集議于他州上之;畏其郡,集議于他郡上之;畏其縣,集議于他縣上之;畏其鄉亭,集議于他鄉亭上之;畏其里,集議于他里上之。
 

皆悉在方,其禁畏人者,以其所上罪變怪輕重罪之,復加故罪一等。”
 

“何其重也?”“不應重也,尚恐其輕。
 

今天地愛有德帝王,欲為其具談。
 

人生于天地,乃背天地,斷絕天談,使天有病,乃畜積不除,悃悒不得通言報其子,是一大逆重罪也。
 

夫民臣,乃是帝王之使也,手足也,當主為君王達聰明,使上得安而無憂,共稱天心,天喜說則使君延年。
 

今返居下不忠,背反天地,閉絕帝王聰明,使其愁苦,常自責治失正,災變紛紛,危而不安,皆應不孝不忠、不信大逆,法不當得與于赦,今何重之有乎?天談不得通,天地大怒,賊殺凡物,乃為毀天地,乃為太兇之歲。
 

國斷無聰明,乃為大危之國,此罪不可復名,故為當死過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
 

吾所以敢不□□者,見六子來問事,致承知為天使,諸真人故敢不□□也。
 

子知之耶?”“唯唯。”
 

“今不□□之名,為誤上也。
 

德君見文,皆令敕上書者,使其大□□有功者,德賜之也。
 

如此,則天下莫不歡喜,樂盡其力,共上書言事也。
 

勿得獨有孤一人言也,皆令集議,一人言或妄偽佞欺,名為使上失實,不可聽,大過也。
 

比連年上書,比比有信,有大功者。
 

上士之人眾集者,常病不多,兩三人集,固固有有奸偽多者,無奸偽。”
 

“何也?愿聞之。”
 

“然多者,則其上書者便自傳相畏,恐事漏泄,見得長短,反為欺上,為傍人所上,故盡實核□□,乃敢言之也。
 

不□□不敢言,又不敢有可隱,皆畏恐有後事,是故悉信也。
 

比若一里百戶共欺也,男女小兒巨人,會有泄之者,旁里會有知之者。
 

其里賢明畏事者,會不敢匿,恐坐其事,何況乃一州一郡、一縣一鄉一亭!郡有非常事,陽陽何可隱?猶為旁人所得長短,故善惡都畢出,天乃大喜,災除去,與流水無異也。
 

子知之耶?”“唯唯。”
 

“又大集議,無敢欺者,一兩人欲欺,余人會不從之也。
 

有欲欺不信者,即時眾共記之上之,其法應為背天地,欺帝王,詐偽大逆不道之人也。
 

天怨之,人惡之,其罪不得與赦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覺矣。
 

已行上書,還反其家。
 

有怨其行上書欲害者,即左方之,名為怨章,罪過不除。
 

如是,則三道行書已通,無敢閉絕者也;如是,則天地已悅矣,帝王承負之災厄已大除去,天下太平矣,上皇氣悉來到,助德君治矣。
 

□□不負六真人也。”
 

“唯唯。”
 

“行,六真人精已大進,為天除病矣,為帝王除厄會矣,功已著于天矣,王者已日強明矣,六真人為善已得其數矣。
 

宜勉力,慎之慎之!”“唯唯。
 

愿問一大訣,惟天師示之。
 

欲知行書,乃出入究洽于神靈未,豈可聞乎?”“然,自有大驗,天道不欺人也。
 

各以其類相求索,令德君數遣信吏,問民間有疽癘疥者、無有者多少。
 

有疽癘疥者,行書未究洽于神靈,自苦有余蟲食人,蟲乃食人,即蟲治人也,固固下有余無道德臣民,比若蟲矣,反食于人,是使蟲治人之效也。
 

無有疽癘疥者,即皆應善人在位,無復蟲也,此者萬不失一。”
 

“善哉善哉!獨以此明之耶?復有余耶?”“凡天下災異,皆隨治而起,各有可為,但精思其事,且自知之也。”
 

“何獨以疽癘疥言之乎?”“其余災,尚但見于萬物;蟲反食人,最劇,故以效之也。”
 

“善哉善哉!向不力問于天師,無從得知之也。”
 

“觀諸真人今且說,已自知之矣,但引謙耳。”
 

“不敢不敢。
 

愚生六人重得天師嚴教,各歸居便間處,惟思其要意。
 

今天師書文,悉使小大,下及奴婢,皆集議共上書,道災異善惡,曾不太繁耶哉?異生愿聞其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 11:1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