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373|回復: 24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4 01:5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太平經

 

(又名《太平青領書》)
 

《太平經》簡介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
 

傳說東漢于吉所傳。
 

早期太平道奉為主要經典。
 

從道教的出現來看,《太平經》是道教第一部經。
 

1、《太平經》的來歷 據范曄 《后漢書?襄楷傳》說,順帝(126-144)時瑯琊天花亂墜宮崇獻上《太平青領書》170卷,為期師于吉在典陽泉水上所得神書,其書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巫覡雜語,當時有司奏告此書妖妄不經,于是收藏起來,后來張角得有此書。
 

又說,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又上書提到此書,認為該書奉天地,順五行,其中有興國廣嗣之術,漢順帝沒有實行,所以國家不得興量。
 

唐章懷太子李賢注說:“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
 

其經以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2、于吉的傳說 傳說于吉為北海人,患有癩病,十多年中使用百藥無效。
 

于是他每天清晨和夜間虔誠焚香,禱告上天,請求神靈救護。
 

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誠所感動,命令仙人帛和化作賣凍結翁出現在市場上。
 

于吉見到帛和便求他為自己治病,帛和約他第二天雞鳴時相會。
 

于吉按約定地點到大橋北邊木蘭樹下相見,沒想到帛和已經先到。
 

帛和怒斥于吉一通,命令他第二天半夜再來。
 

于吉接受了教訓,不敢怠慢,太陽落山便到木蘭樹下去等。
 

過了不久帛和也來了,見到他非常高興。
 

授給他一部經書,并且對他說道:“你得到這部書,不單能治好病,而且可以長生,變化自如,周行天下,望好自為之。”
 

于吉叩拜接受經書之後,疾病頓然消除。
 

接著太上老君又親自降臨,傳授給他讀經書的旨要。
 

于吉就將經書擴充為170卷,即《太平經》。
 

由于他領悟了書中要旨,內以治身,外以消災治病,從此無不應驗。
 

在民間三百年後,道成仙去。
 

還有一種傳說,三國之時,于吉往來江東吳地之間,立精舍,燒香讀道書,用符水為人治病,當地人很多都崇信他。
 

孫策嫉妒他的威望,命令手下人將下于吉綁在烈日之下,并要他求雨,馬上大雨如澆。
 

孫策更為氣憤,就把他殺了。
 

殺了之後,于吉屍體忽然不見。
 

孫策殺了于吉之後,心中總覺有些后怕。
 

每當獨坐之時,就感到于吉在他身邊,從此精神有些失常。
 

後來自己照鏡子 ,看到于吉在鏡子時而再仔細看又沒有了,這樣反復出現多次,孫策嚇得扔掉了鏡子,大叫起來,導致舊瘡迸裂,不一會就斷了氣。
 

3、作者考證 關于《太平青領書》的作者,根據陳攖寧考證 ,認為此書脫胎于西書《天官歷包元太平經》。
 

《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為漢成帝時甘忠可造作,是根據秦漢之際燕齊一帶海上為秘密相傳,日久年深,傳經者各自運用手筆,逐漸使其內容增加,篇幅擴大,遂成為後來170卷的巨著。
 

此書為張角利用,成為太平道的主要經典。
 

又據陳攖寧考證,五斗米道所信奉的《太平洞極經》與《太平經》有遞承關系,現存《太平經》中曾有20於處引用《太平洞極經》裡面的話。
 

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將宮崇所上神書徑直稱為《太平經》,并引宮崇所上表文,指明于吉親受于太上。
 

《太平經復文序》列《太平經》傳授淵源說:皇天金闕後聖太平帝君作《太平復文》,先傳上相青童君,又傳上宰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和傳弟子于吉,領其擴為170卷宗,編成360章。
 

《混元聖紀》卷一引《後漢書》佚文,也說老君授于吉《太平經》。
 

這些記載均認為于吉為《太平經》或《太平青領書》的作者,後人們從《太平經》卷帙浩繁、內容豐實推斷,此書定非一人一時所作,而是經過眾手長期編制、增擴而成。
 

各種記載表明,于吉可能是《太平經》170卷的最后定型者。
 

4、《太平經》卷數 《太平經》的卷數,傳說不一。
 

此書最早見于著錄,是東晉葛洪《抱樸子?遐覽篇》所載道教書目,其中有《太平經》50卷,又有《甲乙經》170卷。
 

《太平經》是其本名,《甲乙經》則因此書分為甲乙丙丁等10部而得名。
 

至于50卷和170卷的卷數所以不同,料想當時就有兩種傳本。
 

現在《道藏》中的殘本《太平經》共為67卷宗,其中還包括《太平經鈔》10卷。
 

《太平經》的實際卷數,較多的說法為170卷。
 

近人王明先生根據《太平經鈔》及其他27種引書加以校補,編為《太平經合校》,基本上恢復了170卷的輪廓。
 

此書于1960年2月中華書局出版,成為通行本。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武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1:53:05 | 只看該作者

5、《太平經》的流傳 《太平經》的流傳,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在張角領導黃巾起義的太平道興起之前,這部書一向秘密流傳。
 

在歷史上可考的傳經人有甘忠可、夏賀良、帛和、于吉、宮崇等人,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于吉,前面已談到他是受經和演經的重要人物。
 

自從黃巾起義失敗之后,此書應當在民間還有流傳,因為《抱樸子?覽篇》中曾有著錄,後一階段,即《太平經》的再度出現,是在南北朝時期,《道學傳達室》鄭十五說:梁初,昆侖山渚平沙中有三士漆笥,內有黃素寫干君(即于吉)所出《太平經》三部。
 

…… (桓) 因就村人求分一部,還都供養先呈陶(弘景)君。
 

陶君云:“此真于君古本。”
 

又《太平經復文序》中也說:“南朝喪亂,《太平》不復行。
 

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 …… 于溪谷間得《太平》本文。”
 

從此《太平經》再傳于世,而且在道教中保存下來。
 

此後道士還在講習此書,比如南北朝陳宣帝時的名道周智響。
 

《太平經復文序中說:“周智響善于《太平經》義,常自講習,時號太平法師。”
 

這部書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還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藝文志>和元馬端臨《文南通考》中都曾有著錄,而且還都是完整的170卷。
 

《太平經》開始殘缺,大概是在“至元毀藏之后,明代已然不全,雖然白云霽》道藏目錄詳注》著錄仍為170卷,但是《正1到第10卷已非太平經》原文,而為《太平經鈔》。
 

清代賀龍驤刊印《欽定道藏全書總目》時,《太平經》仍存119卷宗,他在《國朝坊道書目錄》之中還著錄了《道藏》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經》百余卷宗,可異今已不見。
 

6、《太平經》內容大要 《太平經》誣蔑要采用的是問答體,即真人(弟子)問,神人(天師)答。
 

《太平經》的基本內容,《後漢書?襄楷傳》中說是:“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不、有興國文嗣災害術。
 

“ 范曄說是:“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雜語。”
 

《神仙傳》說是:“專論陰陽、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國者用之,可以長生,此其旨也。”
 

以上分析,大致正確。
 

《太平經》的經義,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構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學思想及體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長生等觀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亦稱大太平君(實即老子),又有一師四輔,即太師彭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
 

其余公卿有司仙真聖品大夫官等361人;從屬3萬6千人,部領36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等等。
 

二是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統治術,占全書的主要部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無為而無不為”的黃老學說為治國方針。
 

認為天人一體,人的一切能夠影響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災禍,小則損傷疾病,大則滅國亡家,均與治道有關。
 

並且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表示對明君清官的擁護和向往。
 

還以神的權威,勸誡和警告昏君和貪官污吏,譴責他們的貪婪,不勞而獲和殘暴。
 

要求平等,反對過度剝削,提出一種以建立人人勞動、周濟貧窮的平等社會為目標的太平思想。
 

在一些篇章晨,還提出保護山林和土地等利于農業生產的主張。
 

三是關于教徒的修養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認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為神。
 

並提出了辟穀、食氣、服藥、養性、返神、房中、針灸、占卜、堪輿、禁忌等諸般方術。
 

書中還有豐富的中醫中藥知識,可補《黃帝內經》之不足。
 

同時,還重視符咒,宣說服符誦咒能夠驅邪求福、治病長生,要求信徒進行齋戒、首過、祈禳、叩拜及育經等活動。
 

四是書中包括有濃重的勸善思想,提出了“承負”的善惡觀,認為先人犯有過失,積累日多,由後輩子孫負其過,前人為“承”,後人為“負”。
 

如果為善,則前人積福,後人受蔭。
 

這是對“一家三代”的禍福根源而言,與佛教的“三世因果”並不相同。
 

而且推而廣之,認為天地人三統共生,如果人類作惡太多,則天地必降災異,殃及後人。
 

正是因為有這種天道所決定的承負,因此勸人為後巨子孫著想而行善積德,並方信修正道,可以斷除承負而度成仙。
 

總的來說,《太平經》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黃老道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產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宣言書。
 

7、《太平經》與老子思想 《太平經》既托名為老君所傳授,實際該書的思想受老子影響很深。
 

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得名者。”
 

又是說:“道無所不化。”
 

《太平經鈔?乙部》又有幾處說:“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里”、“夫君貴道德,下刑罰。
 

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夫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
 

這些都是道家的傳統觀念,為《太平經》直接繼承下來。
 

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該書上承老子遺教。
 

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經》更著重于老子說的“自然”,並且提出“元氣”的概念。
 

如《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
 

又說:“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
 

它認為“元氣”和“自然” 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說:“元氣行道以生萬物”、“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
 

此處所謂“元氣”、“自然”實際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種表述。
 

《太平經》中有許多言論,直接從老子《道德經》中推演而來。
 

如《道得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太平經鈔?戊部》則說:“元氣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為天也。
 

分而生陰成地,名為二也。
 

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又如《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
 

《太平經》第五十八篇則說:“以其華就實,反其偽就真,末窮者宣反本,行極者當還歸,天之道也。”
 

再如《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太平經》第一百零三篇則說:“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
 

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肯周窮救急,使萬家乏絕。”
 

由于《太平經》是對東漢時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經》中那些高深的哲理,專門揭露當時社會的病態,而變得通俗化,容易為大眾接受。
 

同時,《太平經》又將“道”與“神”兩者聯系起來,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與道合同,錄身正神。”
 

又說:“陽者為道,陰者為刑。
 

陽者為善,陽神助之。
 

陰者為惡,陰神助之。”
 

這種聯系也是道家哲學思想轉為道教宗教信仰的必然趨勢。
 

8、《太平經》保留在《道藏》中的殘卷。
 

前面說過,《道藏》中的《太平經》共為67卷,但其中還包括了《太平經鈔》10卷所以實在的《太平經》殘本只有57卷。
 

《太平經鈔》為晚唐時期的道士閭丘方遠節錄《太平經》而成。
 

據宋鄧牧《洞霄圖志》卷五說:“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于真人傳授,卷帙浩繁,復文隱秘,先生(指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
 

但宋賈善翔《猶龍傳達室》卷四則方《太平經鈔》為10卷,《道藏收入本亦為10卷,疑後來卷數有缺。
 

全書仍分為以天干編次的十部,只是把原來每部17卷壓縮為1卷。
 

因《太平經》甲部已佚,便以《靈素紫文》來補,與原書的體例和內容都不合。
 

此外,在《道藏》中還有《太平經聖君秘旨》,它和《太平經鈔》一樣,也是《太平經》的節本,內容著重于《太平經》中修養法資料的搜集。
 

據王明《太平經合校,前言》中說,疑還是閭丘方遠所選輯。
 

其書主要是有關守一之法,精、氣、神之間的關系及《真道九道》《真道九道》把道分為九類,也是講存思、內視、祭祀之類。
 

前三類為上,易得度世;中三類“可使真神吏”;后三類為下,“令人惚惚恍恍。”
 

此外,《道藏》之內,如《雲笈七籤》、《要修科儀戒律鈔》、《道典論》,並且其他有關道書之中也有一些《太平經》的佚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1:54: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09 編輯

太平經

 

●甲部不分卷(卷一至十七)
 

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師輔歷紀歲次、平氣去來、兆候賢、功行種民、定法本起。
 

問曰:“三統轉輪,有去有來,民必有主,姓字可得知乎?”善哉!子何為復問此乎?”“明師難遭,良時易過,不勝喁喁,愿欲請聞。
 

愚暗冒味,過厚懼深。”
 

“噫!非過也。
 

天使子問,以開後人,今悟者識正,去偽得真。
 

吾欲不言,恐天悒悒,亂不時平。
 

行安坐,當為子道之,自當了然,無有疑也。
 

昔之天地與今天地,有始有終,同無異矣。
 

初善後惡,中間興衰,一成一敗。
 

陽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則大壞。
 

天地混齏,人物糜潰,唯積善者免之,長為種民。
 

種民智識,尚有差降,未同浹一,猶須師君。
 

師明,教化不死,積煉成聖,故號種民。
 

種民,聖賢長生之類也。
 

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玉皇虛無之胤,玄元帝君時太皇十五年,太歲丙子兆氣,皇平元年甲申成形,上和七年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卯時,刑德相製,直合之辰,育于北玄玉國天岡靈境人鳥閣、蓬萊山中李谷之間。
 

有上玄虛生之母,九玄之房,處在谷陰。
 

玄虛母之始孕,夢玄云日月纏其形,六氣之電動其神,乃冥感陽道,遂懷胎真人。
 

既誕之旦,有三日出東方。
 

既育之后,有九龍吐神水。
 

故因靈谷而氏族,用曜景為名字。
 

厥年三歲,體道凝真,言成金華。
 

五歲,常仰日欣初,對月嘆終。
 

上觀陽氣之煥赫,下睹陰道以虧殘。
 

于是斂魂和魄,守胎寶神,錄精填血,固液凝筋。
 

七歲,乃學吞光服霞,咀嚼日根。
 

行年二七,而有金姿玉顏,棄俗離情,擁化救世,精感太素,受教三元,習以三洞,業以九方。
 

三七之歲,以孤棲挫銳。
 

四七之歲,以伉會和光。
 

五七之歲,流布玄津,功德遐暢。
 

六七之歲,受書為後聖帝君,與前天得道為帝君者,同無異也。
 

受記在今,故號後聖,前聖後聖,其道一焉。
 

上升上清之殿,中游太極之宮,下治十方之天,封掌億萬兆庶,鑒察諸天河海、地源山林,無不仰從。
 

總領九重十疊,故號九玄也。
 

七十之歲,定無極之壽,適隱顯之宜,刪不死之術,撰長生之方。
 

寶經符圖,三古妙法,秘之玉函,侍以神吏,傳受有科,行藏有候,垂謨立典,施之種民。
 

不能行者,非種民也。
 

今天地開辟,淳風稍遠,皇平氣隱,災厲橫流。
 

上皇之後,三五以來,兵疫水火,更互競興,皆由億兆,心邪形偽,破壞五德,爭任六情,肆兇逞暴,更相侵凌,尊卑長少,貴賤亂離,致二儀失序,七曜違經,三才變異,妖訛紛綸。
 

神鬼交傷,人物凋喪,眚禍薦至,不悟不悛,萬毒恣行,不可勝數。
 

大惡有四:兵、病、水、火。
 

陽九一周,陰孤盛則水溢;百六一匝,陽偏興則火起。
 

自堯以前,不復須述,從唐以後,今略陳之,宜諦憶識,急營防避。
 

堯水之,湯火為災,此后遍地小小水火,罪重隨招,非大陽九、大百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1:54: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13 編輯

大九六中,必有大小甲申。
 

甲申為期,鬼對人也。
 

災有重輕,罪福厚薄,年地既異,推移不同。
 

中人之中,依期自至。
 

中之上下,可上可下,上下進退,升降無定。
 

為惡則促,為善則延。
 

未能精進,不能得道。
 

正可申期,隨功多少。
 

是以百六陽九,或先或,常數大歷,準擬淺深。
 

計唐時丁亥後,又四十有六,前后中間,甲申之歲,是小甲申,兵病及火,更互為災,未大水也,小水遍沖,年地稍甚。
 

又五十五,丁亥,前中間,有甲申之年,是大甲申,三災俱行,又大水蕩之也。
 

凡大小甲申之至也,除兇民,度善人,善人為種民,兇民為混齏。
 

未至少時,眾妖縱橫互起,疫毒沖其上,兵火繞其下,洪水出無定方,兇惡以次沉沒。
 

此時十五年中,遠至三十年內,歲災劇,賢隱淪。
 

大道神人更遣真仙上士,出經行化,委曲導之,勸上勵下,從者為種民,不從者沉沒,沉沒成混齏,兇惡皆蕩盡。
 

種民上善,十分余一。
 

中下善者,天滅半余,余半滋長日興,須君、明師、大臣于是降現。
 

小甲申之后,壬申之前,小甲申之君賢,嚴明仁慈,無害理亂,延年長壽,精學可得神仙,不能深學太平之經,不能久行太平之事。
 

太平少時姓名,不可定也。
 

行之司命注青錄,不可司錄記黑文。
 

黑文者死,青錄者生。
 

生死名簿,在天明堂。
 

天道無親,唯善是與。
 

善者修行太平,成太平也。
 

成小太平,與大太平君合德。
 

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
 

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顯然出世。
 

乘三素景輿,從飛?萬龍。
 

舉善者為種民,學者為仙官,設科立典,獎善杜惡,防遏罪根,督進福業之人。
 

不怠而精進,得成神真,與帝合德;懈退陷惡,惡相日籍,充后齏混也。
 

至士高士,智慧明達,了然無疑,勤加精進,存習帝訓,憶識大神君之輔相,皆無敢忘。
 

君明輔,靈官佑人,自得不死,永為種民,升為仙真之官,遂登後聖之位矣。
 

後聖李君太師姓彭,君學道在李君前,位為太微左真,人皇時保皇道君,并常命封授兆民,為李君太師,治在太微北塘宮靈上光臺,二千五百年轉易名字,展轉太虛,周旋八冥,上至無上,下至無下,真官希有得見其光顏者矣。
 

後聖李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
 

後聖李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
 

後聖李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
 

後聖李君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
 

右五人,一師四輔,輔者,父也,扶也。
 

尊之如父,持之得行,總號為輔。
 

分而別之,左輔右弼,前疑后承。
 

承者,發言舉事,拾遺充足,制斷宣揚,即是宰也。
 

疑者,向思未得,啟發成明,即是傅也。
 

弼者,必定猶預,即是保也,扶君順師,周匝入道,即是相也。
 

四五占候,俱詳可否,贊弘正化,總曰輔師。
 

閑居之時,前向有疑,問之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1:56: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17 編輯

顧慮遺,問之承。
 

右有所昧,問之弼。
 

左有未明,問之輔。
 

咨詢四輔,相、保、傅、宰,成功在師,不可闕也。
 

帝垂范,使后遵行。
 

入有保,保用事也,陰屬右,靜寶真也。
 

出有師,師用事也,陽屬左,動歸寂也。
 

至此最難。
 

故略輔相而言師也。
 

望有傅,傅在前,敷說議趣也。
 

顧有宰,宰在,決斷是非也。
 

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從屬三萬六千人,部領三十六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也。
 

常使二十四真人,密教有心之子,皆隸方諸上相,不可具說,但諦存其大,自究其小也。”
 

“善哉!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問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師四輔,學業可聞乎?”

“善哉!子為愚者,迷不信道,學不堅固,進退失常,墮卑賤苦,故勤勤問之乎?今為子說之。
 

夫無始中來,積行久久,一善一惡,不可具言,言之無益。
 

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貴者,《靈書紫文》為要。
 

東華玉保高晨師青童大君,大君清齋寒靈丹殿、黃房之內三年,上詣上清金闕,金闕有四天帝,太平道君處其左右,居太空瓊臺、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華之內,侍女眾真五萬人。
 

毒龍電虎,ㄑ天之狩,羅毒作態,備門抱關。
 

巨蚪千尋,衛于墻?岸。
 

飛龍奔雀,溟鵬異鳥,叩啄奮爪,陳于廣庭。
 

天威煥赫,流光八朗,風鼓玄旌,回舞旄蓋;玉樹激音,琳枝自籟;眾吹靈歌,鳳鳴玄泰;神妃合唱,麟亻舞鸞邁;天鈞八響,九和百會。
 

青童匍匐而前,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

一者真記諦,冥諳憶;

二者仙忌詳存無忘;

三者飛根,吞日精;

四者服開明靈符;

五者服月華;

六者服陰生符;

七者拘三魂;

八者攝七魄;

九者佩皇象符;

十者服華丹;

十一者服黃水;

十二者服回水;

十三者食?剛;

十四者食鳳腦;

十五者食松梨;

十六者食李棗;

十七者服水湯;

十八者鎮白銀紫金;

十九者服云腴;

二十者作白銀紫金;

二十一者作鎮;

二十二者食竹筍;

二十三者食鴻脯;

二十四者佩五神符。
 

備此二十四,變化無窮,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災害不能傷,魔邪不敢難,皆自降伏,位極道宗,恩流一切,幽顯荷賴,不信不從,不知不見,自是任暗,永與道乖,涂炭兇毒,煩惱混齏,大慈悲念,不可奈何,哀哉!有志之士,早計早計,無負今言。”
 

曰:“善哉!善哉!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甲部第一云:“學士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
 

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所以候得失之文也。”
 

又云: “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浮華記。
 

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
 

核事文者,核事異同,疑誤不失。
 

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
 

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
 

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
 

故此經云,應感而現,事已即藏。”
 

又云:“主為治,謹用茲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
 

《太平部》卷第八《老子傳授經戒儀注訣》云:“老子者,得道之大,幽顯所共師者也。
 

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無不在,不在之在,在乎無極,無極之極,極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極主之所都也。
 

老子都此,化應十方,敷有無之妙,應接無窮,不可稱述。
 

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跡和光,誕于庶類,示明胎育,可以學真,雖居下賤,無累得道。
 

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
 

文王之時,仕為守藏史。
 

或云,處世二百余載,至平王四十三年,太歲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為關令尹喜說五千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1:58: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19 編輯

太平經


●乙部不分卷(一十八至三十四)


◎合陰陽順道法還年不老,大道將還人年,皆將候驗。


瞑目還自視,正白彬彬。
 

若且向旦時,身為安著席。
 

若居溫蒸中,于此時,筋骨不欲見動,口不欲言語。
 

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潤之意,鼻中通風,口中生甘,是其候也。
 

故順天地者,其治長久。
 

順四時者,其王日興。
 

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
 

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詳思此意,與道合同。
 

◎錄身正神法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縱橫陰陽,半陰半陽,乃能相成。
 

故上者象陽,下者法陰,左法陽,右法陰。
 

陽者好生,陰者好殺,陽者為道,陰者為刑。
 

陽者為善,陽神助之;陰者為惡,陰神助之。
 

積善不止,道福起,令人日吉。
 

陽處首,陰處足,故君貴道德,下刑罰,取法于此。
 

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亦取法于此,故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長也。
 

當知其意,善自持養之,可得壽老。
 

不善養身,為諸神所咎。
 

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為善不敢失繩纏,不敢自欺。
 

為善亦神自知之,惡亦神自知之,非為他神,乃身中神也。
 

夫言語自從心腹中出,傍人反得知之,是身中神告也。
 

故端神靖身,乃治之本也,壽之征也。
 

無為之事,從是興也,先學其身,以知吉兇,是故賢明者,但學其身,不學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
 

君子得之以興,小人行之以傾。
 

◎修一卻邪法天地開辟貴本根,乃氣之元也。
 

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煩,舉事不得,災并來也。
 

此非人過也,失根基也。
 

離本求末,禍不治,故當深思之。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
 

當欲知其實,在中央為根,命之府也。
 

故當深知之,歸仁歸賢使之行。
 

人之根處內,枝葉在外,令守一皆使還其外,急使治其內,追其遠,治其近。
 

守一者,天神助之。
 

守二者,地神助之。
 

守三者,人鬼助之。
 

四五者,物佑助之。
 

故守一者延命,二者與兇為期。
 

三者為亂治,守四五者禍日來。
 

深思其意,謂之知道。
 

故頭之一者,頂也;

七正之一者,目也;

腹之一者,臍也;

脈之一者,氣也;

五藏之一者,心也;

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

骨之一者,脊也;

肉之一者,腸胃也。
 

能堅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貪。
 

◎以樂卻災法以樂治身守形、順念致思卻災。
 

夫樂于道何為者也?樂乃可和合陰陽,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
 

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天樂,即三光明;

地樂,則成有常;五行樂,則不相傷;

四時樂,則所生王;王者樂,則天下無病;

C167行樂,則不相害傷;萬物樂,則守其常;

人樂,則不愁易心腸;鬼神樂,即利帝王。
 

故樂者,天地之善氣精為之,以致神明。
 

故靜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
 

能通神明,有以道為鄰,且得長生久存。
 

夫求道常苦,不能還其心念,今移風易俗,趨其心指,誰復與之爭者?

太平樂乃從宮中出邪?固以清靖國,安身入道,夷狄卻,神瑞應來。
 

懸象還,兇神往。
 

夫人神乃生內,返游于外,游不以時,還為身害,即能追之以還,自治不敗也。
 

追之如何?使空室內傍無人,畫象隨其藏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
 

上有藏象,下有十鄉,臥即念,以近懸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報二十四時氣,五行神且來救助之。
 

萬疾皆愈。
 

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為法,隨四時轉移。
 

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黃童子十二。
 

二十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正行法,陽變于陰,陰變于陽,陰陽相得,道乃可行。
 

天須地乃有所生,地須天乃有所成。
 

春夏須秋冬,晝須夜,君須臣,乃能成治。
 

臣須君,乃能行其事。
 

故甲須乙,子須丑,皆相成。
 

作道治正,當如天行,不與人相應,皆為逆天道。
 

比若東海居下而好水,百川皆歸之,因得其道,鯨魚出其中,明月珠生焉,是其得道之效也。
 

道人聚者,必得延年奇方出,大瑞應之。
 

眾賢聚,致治平。
 

眾文聚,則治小亂。
 

五兵聚,其治大敗。
 

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里。
 

天不廣,不能包含萬物。
 

萬物皆半好半惡,皆令忍之。
 

人君象之,次皇后后宮之象也。
 

此二者,慈愛父母之法也。
 

故父母養子,善者愛之,惡者憐之,然后能和調家道。
 

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眾賢,共照萬物和生。
 

故清者著天,濁者著地,中和著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1:59: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22 編輯

◎調神靈法吾欲使天下萬神和親,不復妄行害人,天地長悅,百神皆喜,令人無所苦,帝王得天之力,舉事有福,豈可間哉?

人能守道,清靜之時旦食,諸神皆呼與語言,比若今人呼客耳。
 

百神自言為天吏、為天使,群精為地吏、為地使,百鬼為中和使。
 

此三者,陰陽中和之使也,助天地為理,共興利帝王。
 

◎守一明法守一明之法,長壽之根也,萬神可祖,出光明之門。
 

守一精明之時,若火始生時,急守之勿失。
 

始正赤,終正白,久久正青,洞明絕遠復遠,還以治一,內無不明也。
 

百病除去,守之無懈,可謂萬歲之術也。
 

守一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此第一善得天之壽也,安居閑處,萬世無失。
 

守一時之法,行道優劣。
 

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
 

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
 

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
 

故元氣無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氣。
 

不緣道而生自然者,乃萬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
 

天行道,晝夜不懈,疾于風雨。
 

尚恐失道意,況王者乎?三光行道不懈,故著于天而照八極,失道光滅矣。
 

王者百官,萬物相應,眾生同居,五星察其過失。
 

王者復德,德星往守之。
 

行武,武星往守之。
 

行柔,柔星往守之。
 

行強,強星往守之。
 

行信,信星往守之。
 

相去遠,應之近。
 

天人一體可不慎哉!◎行道有優劣法春王當溫,夏王當暑,秋王當涼,冬王當寒,是王德也。
 

夫王氣與帝王氣相通,相氣與宰輔相應,微氣與小吏相應,休氣與后宮相同,廢氣與民相應,刑死囚氣與獄罪人相應,以類遙相感動。
 

其道也,王氣不來,王恩不得施也。
 

古者王以是思道,故得失之象,詳察其意。
 

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
 

夫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和合夫婦之道。
 

陰陽俱得其所,天地為安。
 

天與帝王相去萬萬余里,反與道相應,豈不神哉?◎名為神訣書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
 

六合八方悅喜,則善應矣;不悅喜,則惡應矣。
 

狀類景象其形、響和其聲也。
 

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樞機,故當深知之。
 

皆知重其命,養其軀,即知尊其上,愛其下,樂生惡死,三氣以悅喜,共為太和,乃應并出也。
 

但聚眾賢,唯思長壽之道,乃安其上,為國寶器。
 

能養其性,即能養其民。
 

夫天無私佑,佑之有信。
 

夫神無私親,善人為效。
 

一身之中,能為賢,能為神,能為不肖,其何故也?誤也,神靈露也。
 

故守一之道,養其性,在學之也。
 

眾中多瑞應者,信人也;無瑞應者,行誤人也,占而是非即可知矣。
 

夫斤兩所察,人情也。
 

天之照人,與鏡無異。
 

審詳此意,與天同愿,與真神為其安,得不吉哉?成事□□,不失銖分,欲得天地中和意。
 

故天地調則萬物安,縣官平則萬民治。
 

故純行陽,則地不肯盡成;純行陰,則天不肯盡生。
 

當合三統,陰陽相得,乃和在中也。
 

古者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氣不通,百事乖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0: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24 編輯

◎和三氣興帝王法通天地中和譚,順大業,和三氣,游王者使無事,賢人悉出,輔興帝王,天大喜。
 

真人問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豈可聞邪?”神人言:“但大順天地,不失銖分,立致太平,瑞應并興。
 

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
 

形體有三名,天、地、人。
 

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
 

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
 

人有三名,父、母、子。
 

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
 

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故男者象天,故心念在女也,是天使人之明效也。
 

臣者為地通譚,地者常欲上行,與天合心,故萬物生出地,即上向而不止,云氣靡天而成雨,故忠臣憂常在上,汲汲不忘其君,此地使之明效也。
 

民者主為中和譚,中和者,主調和萬物者也。
 

中和為赤子,子者乃因父母而生,其命屬父,其統在上托生于母,故冤則想君父也。
 

此三乃夫婦父子之象也。
 

宜當相通辭語,并力共憂,則三氣合并為太和也。
 

太和即出太平之氣。
 

斷絕此三氣,一氣絕不達,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陰陽者,要在中和。
 

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王治太平。
 

人君,天也,其恩施不下至,物無由生,人不得延年。
 

人君之心不暢達,天心不得通于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為逆家也。
 

臣氣不得達,地氣不得成,忠臣何從得助明王為治哉?

傷地之心,寡婦在室,常苦悲傷,良臣無從得前也。
 

民氣不上達,和氣何從得興?中和乃當和帝王治,調萬物者,各當得治。
 

今三氣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

◎安樂王者法君者當以道德化萬物,令各得其所也。
 

不能變化萬物,不能稱君也。
 

此若一夫一婦,共生一子,則稱為人父母。
 

亦一家之象,無可生子,何名為父母乎?故不能化生萬物者,不得稱為人父母也。
 

故火能化四行自與五,故得稱君象也。
 

本性和而專,得火而散成灰。
 

金性堅剛,得火而柔。
 

土性大柔,得火而堅成瓦。
 

水性寒,得火而溫。
 

火自與五行同,又能變化無常,其性動而上行。
 

陰順于陽,臣順于君,又得照察明徹,分別是非,故得稱君,其余不能也。
 

土者不即化,久久即化,故稱后土。
 

三者佐職,臣象也。
 

道無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無柱而立,萬物無動類相生。
 

遂及其,世相傳,言有類也。
 

比若地上生草木,豈有類也,是元氣守道而生如此矣。
 

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得其所矣。
 

天守道而行,即稱神而無方。
 

上象人君父,無所不能制化,實得道意。
 

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萬物歸焉。
 

三光守道而行,即無所不照察。
 

雷電守道而行,故能感動天下,乘氣而往來。
 

四時五行守道而行,故能變化萬物,使其有常也。
 

陰陽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傳。
 

凡事無大無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兇。
 

今日失道,即致大亂。
 

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
 

陰陽治道,教及其臣,化流其民,受命于天,受體于地,受教于師,乃聞天下要道。
 

守根者王,守莖者相,守浮華者善則亂而無常。
 

帝王,天之子也。
 

皇后,地之子也,是天地第一神氣也,天地常欲使樂,不得愁苦,憐之如此,天地之心意,氣第一者也,故王者愁苦,四時五行氣乖錯,殺生無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1: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26 編輯

◎懸象還神法夫神生于內,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黃童子十二。
 

此男子藏神也,女神亦如此數。
 

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為法。
 

畫使好,令人愛之。
 

不能樂禁,即魂神速還。
 

◎解承負訣天地開辟以來,兇氣不絕,絕者而復起,何也?

夫壽命,天之重寶也,所以私有德,不可偽致。
 

欲知其寶,乃天地六合八遠萬物,都得無所冤結,悉大喜,乃得增壽也。
 

一事不悅,輒有傷死亡者。
 

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
 

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

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
 

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因復過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
 

或有小行善不能厭,囹圄其先人流惡承負之災,中世滅絕無后,誠冤哉。
 

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
 

皆承負相及,一伏一起,隨人政衰盛不絕。
 

今能法此,以天上皇治而斷絕,深思之而勿忘。
 

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
 

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百二十者應天,大歷一歲竟終天地界也。
 

八十者應陰陽,分別八偶等應地,分別應地,分別萬物,死者去,生者留。
 

六十者應中和氣,得六月遁卦。
 

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會也。
 

如行善不止,過此壽謂之度世。
 

行惡不止,不及三壽,皆夭也。
 

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謂之無辜承負先人之過。
 

多頭疾者,天氣不悅也;多足疾者,地氣不悅也;

多五內疾者,是五行氣戰也;多病四肢者,四時氣不和也;

多病聾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熱者,陰陽氣忿爭也;

多病憒亂者,萬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靈怒也;

多病溫而死者,太陽氣殺也;多病寒死者,太陰氣害也;

多病卒死者,刑氣太急也;多病氣脹或少氣者,八節乖錯也。
 

今天地陰陽,內獨盡失其所,故病害萬物。
 

帝王其治不和,水旱無常,盜賊數起,反更急其刑罰,或增之重益紛紛,連結不解,民皆上呼天,縣官治乖亂,失節無常,萬物失傷,上感動蒼天,三光勃亂多變,列星亂行。
 

故與至道,可以救之者也。
 

吾知天意,不欺子也。
 

天威一發,不可禁也,獲罪于天,令人夭死。
 

初天地開辟,自太圣人各通達于一面,誠真知之,不復有疑也。
 

故能各作一大業,令后世修之,無有過誤也。
 

人尚各長于一大業,不能必知天道,故各異其德,比若天,而況及人乎!

天地各長于一,故天長于高而清明,地長于下而重濁,中和長養萬物也,猶不能兼,而況凡人乎!

亥為天地西北極也,巳為天地東南極也,亥寒不以時收閉,來年巳反傷。
 

子乃天地之北極也,午為天地之南極也,子今冬不善順藏,午反承負而亡也。
 

丑乃天地東北極也,未乃天地西南極也,丑不以時且生,六月反被其刑。
 

天地性運,皆如此矣。
 

今帝王居百里之內,其用道德,仁善萬里,百姓蒙其恩,父為慈,子為孝,家足人給,不為邪惡。
 

帝王居內,失其道德,萬里之外,民臣失其職,是皆相去遠萬萬里,其由一也。
 

習善言,不若習行于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2: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9-24 23:28 編輯

◎闕題真人問神人:“吾生不知可謂何等而常喜乎?”

神人言:“子猶觀昔者博大真人邪?所以先生而老者,以其廢邪人,而獨好真道,真道常保,而邪者消。
 

凡人盡困窮,而我獨長存,即是常喜也。
 

昭昭獨樂,何忿之哉?”“卒為不能長生,當奈何?”神人言:“積習近成,思善近生。
 

夫道者,乃無極之經也。
 

前古神人治之,以真人為臣,以治其民,故民不知上之有天子也,而以道自然無為自治。
 

其次真人為治,以仙人為臣,不見其民,時將知有天子也,聞其教敕,而尊其主也。
 

其次仙人為治,以道人為臣,其治學微有刑被,法令彰也,而民心動,而有畏懼,巧詐將生也。
 

其次霸治,不詳擇其臣,民多冤而亂生焉,去治漸遠,去亂漸近,不可復制也。
 

是故思神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道致道,思智致智。
 

人之精思賢人,致賢人之神來佑之;思邪,致愚人之鬼來惑之。
 

人可思念,皆有可致,在可思者優劣而已。
 

故上士為君,乃思神真;中士為君,乃心通而多智;下士為君,無可能思,隨命可為。”
 

◎闕題真人問:“何以知帝王思善思惡邪?”

神人言:“易言邪!帝王思仁善者,瑞應獨為其出,圖書獨為其生。
 

帝王仁明生于木火,武智生于金水,柔和生土。
 

天之垂象,無誤者也。”
 

真人問:“古者特生之圖奇方,誰當得者乎?”

“其吏民得之獻王者,帝王者時氣即為和良,政治益明,道術賢哲出為輔弼之,帝王之道,日強盛矣。
 

夷狄滅息,垂拱而治,刑罰自絕,民無兵革,帝王思善之證,可不知哉?不睹其人,已知之矣。”
 

真人問:“神人何以能知此乎?”神人言:“以無聲致之。
 

君欲仁好生,象天道也;臣欲柔而順好養,法地道也,即善應出矣。
 

故天地不語而長存,其治獨神;神靈不語而長仙,皆以內明而外暗,故為萬道之端。
 

夫神靈出入,無有穴窠,清靜而無聲,安枕而臥,神光自生,安有不吉樂之哉?

夫用口多者竭其精,用力多者苦其形,用武多者賊其身,此者兇禍所生也。
 

子慎吾之言,不可妄思。
 

思之善或有德,思之惡還自賊,安危之間,相錯若發髻。
 

子戒之,無雜思也,夫人失道命即絕,審知道意命可活,勉養子精,無自煎也。
 

學得明師事之,禍亂不得發也。”
 

真人不敢失神人之辭也。
 

神人言:“夫學者各為其身,不為他人也。
 

故當各自愛而自親,學道積久,成神真也,與眾絕殊,是其言也。”
 

真人問:“何以知道效乎?”

神人曰:“決之于明師,行之于身,身變形易,與神道同門,與真為鄰,與神人同戶。
 

求之子身,何不睹?患其失道意,反求之四野,索之不得,便至窮老矣,遂離其根,言天下無道也,常獨愁苦。
 

離其根,是為大災,大人失之不能平其治,中士失之亂其君,仁人失之無從為賢,小人失之滅其身。
 

古之賢圣所行,與今同耳;古之小人所窮,亦與今同耳,明證若此。”
 

《三洞珠囊》卷一《求文導品》《太平經》第三十三云,真人問:“何以知人將興將衰乎?”

神人言:“大人將興,奇文出,賢者助之為治;家人將興,求者得生其子,善可知矣。”
 

真人問:“何以致是賢者?”

神人言:“皆以思也,精思不止,其事皆來。”
 

“神哉,道之為治,可不力行哉!”

神人言:“三綱六紀所以能長吉者,以其守道也,不失其治,故常吉。
 

天之壽命,不奪人之愿。
 

木性仁,思仁故致東方,東方主仁。
 

五方皆如斯也。
 

天下之事,各從其類。
 

故帝王思靖,其治亦靜,以類召也。
 

古之學者,效之于身;今之學者,反效之于人。
 

古之學者以安身,今之學者浮華文,不積精于身,反積精于文,是為不知其根矣。”
 

真人問曰:“凡人何故數有病乎?”

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時還,目無明也;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腎神去不在,其耳聾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頭神去不在,令人C558冥也;腹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調,無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
 

夫神、精,其性常居空閑之處,不居污濁之處也;欲思還神,皆當齋戒,懸象香室中,百病消亡;不齋不戒,精、神不肯還反人也。
 

皆上天共訴人也,所以人病積多,死者不絕。”
 

《太平經》曰,真人云:“人之精、神,常居空閑之處,不居污濁之間也。
 

欲思還精,皆當齋戒香室中,百病自除。
 

不齋戒,則精、神不肯返人也,皆上天共訴人,所以人病積多,死者不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4:30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丙部之一(卷三十五)


 ◎分別貧富法第四十一


“真人前,子連時來學道,實已畢足未邪?”“今天師不復為其說也,以為已足,復見天師言,乃知其有不足也。


今意極訖,不知所當復問,唯天師更開示其所不及也。”
 

“行,真人來。
 

天下何者稱富足,何者稱貧也?”“然,多所有者為富,少所有者為貧。”
 

“然子言是也,又實非也。”
 

“何謂也?”“今若多邪偽佞盜賊,豈可以為富邪?今若凡人多也,君王少,豈可稱貧邪?”“愚暗生見天師有教,不敢不言,不及有過。”
 

“子尚自言不及,俗人安知貧富之處哉?”“今唯天師令弟子之無知,比若嬰兒之無知也,須父母教授之,乃后有知也。”
 

“善哉!子之言也。
 

太謙,亦不失之也。
 

諾。
 

真人自精,為子具言之。
 

富之為言者,乃畢備足也。
 

天以凡物悉生出為富足。
 

故上皇氣出,萬二千物具生出,名為富足。
 

中皇物小減,不能備足萬二千物,故為小貧。
 

下皇物復少于中皇,為大貧。
 

無瑞應,善物不生,為極下貧。
 

子欲知其大效,實比若田家,無有奇物珍寶,為貧家也。
 

萬物不能備足,為極下貧家,此天地之貧也。
 

萬二千物俱出,地養之不中傷,為地富;不而善養令小傷,為地小貧;

大傷,為地大貧;善物畏見,傷于地形,而不生至,為下極貧;無珍寶物,萬物半傷,為大因貧也;

悉傷,為虛空貧家,此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此父母貧極,則子愁貧矣,與王治相應。
 

是故古者圣王治,能致萬二千物,為上富君也;

善物不足三分之二,為中富之君也;不足三分之一,為下富之君也;

無有珍奇善物,為下貧君也;萬物半傷,為衰家也;悉傷,為下貧人。
 

古者圣賢乃深居幽室,而自思道德所及,貧富何須問之,坐自知之矣。”
 

“善哉善哉!今唯天師幸哀帝王久愁苦,不得行意,以何能致此貧富乎?” “善哉善哉!子之難問也,已入微言要矣。
 

然,所行得失致之也。
 

力行真道者,乃天生神助其化,故天神善物備足也;行德者,地之陽養神出,輔助其治,故半富也;行仁者,中和仁神出,助其治,故小富也。
 

行文者,隱欺之階也,故欺神出助之,故其治小亂也;行武者,得盜賊神出助之,故其治逆于天心,而傷害善人也。
 

道者,乃天所案行也。
 

天者最神,故真神出助其化也;地者養,故德神出助其化也;

人者仁,故仁神出助其化也;文者主相文欺,失其本根,故欺神出助之也,上下相文,其事亂也;

武者以刑殺傷服人,盜賊亦以刑殺傷服人,夫以怒喜猛威服人者,盜賊也,故盜賊多出,其治兇也,盜賊多以財物為害,故其治失于財貨也。
 

故古者上君,以道服人,大得天心,其治若神而不愁者,以真道服人也。
 

中君以德服人,下君以仁服人,亂君以文服人,兇敗之君將以刑殺傷服人。
 

是以古者上君,以道德仁治服人也,不以文刑殺傷服人也,所以然者,乃鄙用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5:36 | 只看該作者

上君子乃與天地相似,故天乃好生不傷也,故稱君稱父也;

地以好養萬物,故稱良臣稱母也;

人者當用心仁,而愛育似于天地,故稱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治萬物,為其師長也。
 

夫欺刑者,不可以治,日致兇矣,不能為帝王致太平也,故當斷之也。
 

今真人以吾書付有道德之君,力行之,令效立與天相應,而致太平,可名為富家,不疑也,可無使帝王愁苦反名為貧家也。”
 

“今民間時相謂為富家,何等也?”“是者,但俗人妄語耳。
 

富之為言者,乃悉備足也。
 

一事不具,輒為不具足也。
 

故古者圣賢不責備于一人者,言其不能備之也,故不具責之也。
 

今八十一域國,物各少,不備足也,不能常足也,故從他國取之也。
 

今一家,有何等富哉?真人其好隨俗人妄言邪?”“不敢不敢。”
 

“子既學,慎言無妄談也。
 

夫妄談,乃亂天地之正文,不可為人法,慎之!”“唯唯。
 

今天師既加恩愛,乃憐帝王在位用心愁苦,不得天意,為其每具開說可以致上皇太平之路。
 

愚生受書眾多,大眩童蒙,不知當復問何等哉,唯天明師,悉具陳列其誡。”
 

“善哉善哉!然天法,陽數一,陰數二。
 

故陽者奇,陰者偶,是故君少而臣多。
 

陽者尊,陰者卑,故二陰當共事一陽,故天數一而地數二也,故當二女共事一男也。”
 

“何必二人共養一人乎?”“尊者之傍,不可空為一人行,一人當立坐其傍,給侍其不足。
 

故一者,乃象天也,二者,乃象地也,人者,乃是天地之子,故當象其父母。
 

今天下失道以來,多賤女子,而反賊殺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陰氣絕,不與天地法相應。
 

天道法,孤陽無雙,致枯,令天不時雨。
 

女者應地,獨見賤,天下共賤其真母,共賊害殺地氣,令使地氣絕也不生,地大怒不悅,災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
 

“何也?”“夫男者,乃天之精神也;女者,乃地之精神也。
 

物以類相感動,王治不平,本非獨王者之過也,乃凡人失道輕事,共為非,其得過非一也,乃萬端,故使治難平乖錯也。
 

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此賊殺女,深亂王者之治,大咎在此也。”
 

“今天師為王者開辟太平之階路,太平之真經出,為王者但當游而無事。
 

今是傷女,為其致大災,當奈何之乎?”“善哉!子之問也,得天心矣。
 

然天下所以賤惡女者,本惡過在其行。”
 

“何謂也?愿聞之,試得記于竹帛,萬萬世不敢去也。”
 

“善哉,子今能記之,天下無復殺女者也。”
 

“唯唯,愿記之,以除帝王之災,吾所樂也,以救冤女之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6:40 | 只看該作者

“善哉,子已得益天D12D矣。”
 

“何謂也? ”“然,活人名為自活,殺人名為自殺。
 

天愛子可為,已得增D12D于天,司命易子籍矣。”
 

“不敢也,不敢也。”
 

“無可復讓,此乃天自然之法也。
 

然天下所以殺女者,凡人少小之時,父母自愁苦,絕其衣食共養之。
 

非獨人也,C738行亦皆然。
 

至于老長巨細,各當隨其力而求衣食,故萬物尚皆去其父母而自衣食也,賢者得樂,不肖得苦。
 

又子者年少,力日強有余,父母者日衰老,力日少不足也。
 

夫子何男何女,智賢力有余者,尚乃當還報復其父母功恩而供養之也。
 

故父母不當隨衣食之也。
 

是者名為弱養強,不足筋力養有余也,名為逆政。
 

少者還愁苦老者,無益其父母,父母故多殺之也。
 

今但為乏衣食而殺傷之,孰若養活之者,而使各自衣食乎?真人,是誠冤絕地統,民之愚甚劇也。”
 

“今小生聞是,心大悲而恐忄亥,知冤者誠多,當奈何哉?”

“然,夫好學而不得衣食之者,其學必懈而道止也,而得衣食焉,則賢者學而不止也。
 

當使各有所利,不當使其還反相愁窮也。”
 

“何謂也?”“夫女者無宮,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當得衣食焉。
 

女之就夫家,乃當相與并力,同心治生,乃共傳天地統,到死尚復骨肉同處。
 

當相與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令使賢且樂,令使不肖者且苦,比若土地,良土其物善,天亦付歸之;薄土其物惡,天亦付歸之,不奪其材力所生長也。
 

天地尚不奪汝功,何況人乎哉!如是,則凡人無復殺其女者也。”
 

“善哉善哉!一大深害除矣,帝王太平已至矣。”
 

“真人何以知之乎?”

“ 然,夫父母與子,極天下之厚也,不得困愁焉,不宜殺之也,毋乃殺其子,是應寇賊之氣,大逆甚無道也,故其亂帝王治最深。
 

夫女,今得生,不見賊殺傷,故大樂到矣。”
 

“然,子說是也,可謂知之矣。
 

今天下一家殺一女,天下幾億家哉?

或有一家乃殺十數女者,或有妊之未生出,反就傷之者,其氣冤結上動天,奈何無道理乎?

故吾誠□□重知之也。
 

夫人各自衣食其力,則令婦人無兩心,則其意專作事,不復狐疑也。
 

苦而無功,則令使人意常不和調。
 

此者,乃天性自然之術也。
 

真人慎之,無去此書,以付仁賢之君,可以除一大冤結災害也。
 

慎吾書言,以示凡人,無肯復去女者也,是則且應天地之法也,一男者得二女也。
 

故天制法,陽數者奇,陰數者偶。
 

大中古以來,人失天道意,多賊殺之,乃反使男多,而女少不足也,大反天道,令使更相承負,以為常俗。
 

后世者劇天下惡過,甚痛無道也。
 

夫男者乃承天統,女者承地統,今乃斷絕地統,令使不得復相傳生,其后多出,絕滅無后世,其罪何重也!

此皆當相生傳類,今乃絕地統,滅人類,故天久久,絕其世類也。
 

又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天也;

足方,地也;四支,四時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

此不可勝紀,獨圣人知之耳。
 

人生皆具陰陽,日月滿乃開胞而出戶,視天地當復長,共傳其先人統,助天生物也,助地養形也。
 

今天地神信此家,故天地神統來寄生于此人,人反害之,天大咎之,而人不相禁止,故天使吾出此書,以示后世也。
 

事已發覺,而復故為者,名為故犯天法,其罪增倍,滅世不疑。
 

真人慎之,自勵自勵。”
 

“唯唯。”
 

“子今既已發覺此事,而逃亡其書,子代人得罪坐之矣。”
 

“不敢不敢。”
 

“行去,各為身計。”
 

“唯唯。”
 

右分別說貧富、君王行之立吉、禁人斷絕地統、以興男女、平復王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7:35 | 只看該作者

◎一男二女法第四十二 “真人前。今天太和平氣方至,王治且太平,人當貞邪不當貞?何以當貞?” “夫貞者,少情欲不妄為也。”
 

“噫!真人之說,純大中古以來俗人之失也。
 

其師內妒,反教民妄為也。”
 

真人曰:“何謂也?”“夫貞男乃不施,貞女乃不化也。
 

陰陽不交,乃出絕滅無世類也。
 

二人共斷天地之統,貪小虛偽之名,反無后世,失其實核,此天下之大害也。
 

汝向不得父母傳生,汝于何得有汝乎?而反斷絕之,此乃天地共惡之,名為絕理大逆之人也。
 

其應乃使天地隔絕,天不肯雨,地不肯化生,何也乎?“ 夫天不雨,即其貞不施也;夫地不生萬物,即其貞不化也。
 

夫天乃不雨,地乃無所生物,天下之大兇咎也,何以為善哉?

觀真人之說也,不順天地之教,令逆天道,不樂助天地生化,反欲斷絕之,子之吐口出辭,曾無負于皇天后土乎?”“ 無壯不及,有過。
 

見天師說,自知罪重不也。”
 

“為子言事,無當反天道,而以俗人之言,不順天意!陰陽所以多隔絕者,本由男女不和。
 

男女者,乃陰陽之本也。
 

夫治事乃失其本,安得吉哉?”“今唯天師,當云何乎?”“然,太皇天上平氣將到,當純法天,故令一男者當得二女,以象陰陽,陽數奇、陰數偶也,乃太和之氣到也。
 

如大多女,則陰氣興;如大多男,則陽氣無雙無法,亦致兇,何也?人之數當與天地相應,不相應力而不及,故得兇害也。”
 

“夫帝王后宮,乃應土地,意云何哉?”“今真人所言,即助吾語也。
 

夫女,即土地之精神也,王者,天之精神也,主恐土地不得陽之精神,王氣不合也,令使土地有不化生者,故州取其一女,以通其氣也。
 

樂其化生者,恐其施恩不及,王施不洽,故應土地而取之也,遍施焉乃天氣通,得時雨也,地得化生萬物。
 

今太平氣至,不可貴貞人也,內獨為過甚深,使王治不和良。
 

凡人亦不可過節度也,故使一男二女也。”
 

“善哉善哉!”右順天地,法合陰陽,使男女無冤者,致時雨令地化生,王治和平。
 

◎興善止惡法第四十三 “真人前。
 

今太平氣臨到,欲使謹善者日益興,惡者日衰卻也。
 

為其有傷殺人,盜賊發,為作政當云何乎?”“何謂也?”“謂臨發所知也,如人君坐有所疑,而欲使善者大興,惡者立衰也,盜賊起,使即時得也,其為政當奈何乎?今真人宜善記之。”
 

“今天師使之,敢不言!每言不中天師法。”
 

“何謙?為言之。
 

自古大圣人不責備于一人也,今子言不中,何謙乎?”“唯唯。
 

但當賞善罰惡,令使其分明□□,即善者日興,惡者日衰矣。”
 

“子言是也,其賞罰獨無名字邪? ”“不及勤能壹言,不敢復重。
 

今唯天師,大開示之。”
 

“然,子主記之,為子具言之。
 

長吏到其發所,悉召其部里人民,故大臣故吏使其東向坐,明經及道德人使北向坐,孝悌人使西向坐,佃家謹子使居東南角中西北向坐,惡子少年使居西南角中東北向坐,君自南向坐。”
 

“何必正如此坐乎?”“各從其類,乃天道順人立善也,盜賊易得。”
 

“何謂也?”“大臣故吏投義處,此人去不仕,欲樂使以義相助也。
 

明經道德投明處,欲使明其經道,相助察惡也。
 

孝悌投本鄉,至孝者用心,故使歸本鄉也,孝悌者欲使常謹敬如朝時也,物生于東,樂其日進也。
 

謹力之子投東南角者,東南長養之鄉,欲樂其修治萬物,而不懈怠也。
 

惡子少年投西南,西南者,陽衰陰起之鄉,惡欲相巧弄,刑罰罪起焉,故猴猿便巧,處向衰之地置焉。
 

東向、西向、北向悉居前,不謹子與惡子居其后。
 

有酒者賜其各一器,無酒者賜其善言者,使相助為聰明。
 

已畢也,君坐間處,居戶內自閉也。
 

一一而呼此眾人,以尊卑始教其各言一,各記主名也。
 

所言所記,后當相應,后不相應者坐之。
 

言而不相應者,大佞偽人也,后即知佞偽人處矣。
 

言而相應者,久久乃賜之,進其人,毋即時也。”
 

“何乎?”“將致怨。
 

為人君父,而使其臣子致怨,非慈父賢君也。
 

故已畢,悉遣諸善人去,惡子少年,與吏俱逐捕,不得賊者,不得止也。
 

真人用此書,以付上德之君,以示凡人,各知有此教,善者日興,惡者日衰矣,盜賊邪奸得矣。”
 

“善哉善哉!何故先示之乎?”“夫天將興雨,必先有風云,使人知之,所以然者,欲樂其收藏也。
 

所以先示者,樂其為善者日興,為惡者日止也。
 

今太平氣當至,恐人為惡,亂其治,故先覺之也。
 

為政當象天。
 

夫天不掩人之短,太古圣人不為也,名為暗昧政,反復致兇,不得天地心意,故先示之也。”
 

“善哉善哉!君何故必居戶內自閉,而使言者居戶外乎哉?”“然,夫人將聞密言者,必心不自知前也。
 

頭面相近,傍人知之,令為言者得害矣。
 

夫為人君長,受人聰明,后使其人得害,名為中傷忠信賢良股肱,后無肯復言者也。
 

聰明閉絕,其政亂危者矣。
 

又君者,陽也,居陰中;臣者,陰也,處陽中也;陰陽相得者,使人悅,所言進必盡信也,此天自然之法也。
 

真人寧知之邪?”“唯唯。”
 

“行去,勿妄言。
 

此致太平之書也。”
 

“唯唯。”
 

右興善止惡聰明達立得盜賊忠信者得訣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9:10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丙部之二(卷三十六)


◎守三實法第四十四


“真人前。”


“唯唯。”
 

“天下凡人行,有幾何者大急?有幾何者小急?有幾何者日益禍兇而不急乎?真人宜自精,具言之。”
 

“唯唯。
 

誠言心所及,不敢有可匿。”
 

“行言之。”
 

“凡天下之事,用者為急,不用者為不急。”
 

“子言是也,雖然非也。
 

欲得其常急而不可廢者,廢之天下絕滅無人,天文并合無名字者,故為大急。
 

今子所言,但當前小合于人意,反長候致諸禍兇所從起也。
 

真人前,吾今所問于子,乃問其常急而不可廢置者誰也?”“今唯天師為其陳列,分別解示之。
 

愚生自強過壹言,不中,不敢復言。”
 

“然,子言是也。
 

知之乃可說,不知而強說之,會自窮矣。
 

凡人所不及也,事無大小,不可強知也。
 

及之無難,不及無易也。”
 

“是故唯天師既開示淺暗不達之生,愿為開辟其端首。”
 

“諾,聽之。
 

天下大急有二,小急有一,其余悉不急,反厭人耳目,當前善,而長為人召禍,凡人皆得窮敗焉。”
 

“何謂也?”“愚哉!然天下人本生受命之時,與天地分身,抱元氣于自然,不飲不食,噓吸陰陽氣而活,不知饑渴,久久離神道遠,小小失其指意,后生者不得復知真道空虛,日流就偽,更生饑渴,不飲不食便死,是一大急也。
 

天地憐哀之,共為生可飲食,既飲既食,天統陰陽當見傳,不得中斷天地之統也,傳之當象天地一陰一陽,故天使其有一男一女,色相好,然后能生也。”
 

“何乃正使一陰一陽?”“夫陽極者能生陰,陰極者能生陽,此兩者相傳,比若寒盡反熱,熱盡反寒,自然之術也,故能長相生也,世世不絕天地統也。
 

如男女不相得,便絕無后世。
 

天下無人,何有夫婦父子、君臣師弟子乎?以何相生而相治哉?天地之間無牝牡,以何相傳?寂然便空,二大急也。
 

故陰陽者,傳天地統,使無窮極也。
 

君臣者,治其亂。
 

圣人師弟子,主通天教,助帝王化天下。
 

故此飲食與男女相須,二者大急。
 

天道有寒熱,不自障隱,半傷殺人。
 

故天為生萬物,可以衣之;不衣,但穴處隱同活耳,愁半傷,不盡滅死也,此名為半急也。
 

所謂天道大急者,乃謂絕滅死亡也,急無過此也。
 

夫人不衣,固不能飲食,合陰陽不為其善。
 

衣則生賢,無衣則生不肖也。
 

故衣者,有以御害而已,故古者圣賢,不效玄黃也。
 

飲食、陰陽不可絕,絕之天下無人,不可治也。
 

守此三者,足以竟其天年,傳其天統,終者復始,無有窮已。
 

故古者圣人以此為治也,其余不急,召兇禍物者悉已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09:36 | 只看該作者

“何謂也?”“此三者應天行。
 

男者,天也;女者,地也;衣者,依也,天地父母所以依養人形身也。
 

過此三者,其余奇偽之物,不必須之而活,傳類相生也,反多以致偽奸,使治不平,皇氣不得至,天道乖錯,為君子重憂。
 

六情所好,人人嬉之,而不自禁止,意轉樂之,因以致禍,君子失其政令,小人盜劫刺,皆由此不急之物為召之也。
 

天下貧困愁苦,災變連起,下極欺其上,皆以此為大害。
 

所從來者久,亦非獨今下古后世之人過也。
 

傳相承負,失其本真實,悉就浮華,因還自愁自害,不得竟其天年也。
 

后生多事紛紛,但以其為不急之事,以致兇事,故常趨走不得止也。
 

日就浮華,因而愁苦,不竟天年,復使后生趨走不止,山川為空竭,元氣斷絕,地氣衰弱,生養萬物不成,天災變改,生民稍耗,奸偽復生,不急之物為害若此。
 

而欲悅耳目之娛,而不悟深深巨害矣。
 

上古所以無為而治,得道意,得天心意者,以其守本不失三急。
 

中古小多事者,以其小多端也。
 

下古大多憂者,以其大多端而生邪偽,更以相高上而相愁也,因生邪奸出其中也。
 

內失其真實,離其本根,轉而相害,使人眩亂,君子雖愁心,欲樂正之,所為億萬端,不可勝理,以亂其治,真人深思此意。”
 

“善哉善哉!”右守三實平氣來邪偽去奸猾絕 ◎三急吉兇法第四十五 “真人前。
 

C167行之屬有幾何大急,幾何小急,幾何不急乎?”“然,各有所急,千條萬端。”
 

“皆名為何等急?”“C167行各有所志也,不可名字也。”
 

“真人已愁矣昏矣。
 

子其故為愚,何壹劇也。”
 

“實不及。”
 

“子尚自言不及,何言俗夫之人失計哉?其不及乎,是也。”
 

“唯天師愿為其愚暗解之。”
 

“然,C167行俱受天地陰陽統而生,亦同有二大急、一小急耳。”
 

“何謂乎哉?”“C167行始受陰陽統之時,同仿佛噓吸,含自然之氣,未知食飲也,久久亦離其本遠。
 

大道消竭,天氣不能常隨護視之,因而饑渴。
 

天為生飲食,亦當傳陰陽統,故有雄雌,世世相生不絕。
 

絕其食飲,與陰陽不相傳,天下無C738行之屬,此二大急者也。
 

其一小急者,有毛羽鱗亦活,但倮蟲亦生活。
 

但有毛羽者,恒善可愛,御寒暑;有鱗者,恒御害,非必須而生也,故為小急也。
 

其余凡行,悉禍處也。
 

不守此三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10:37 | 只看該作者

無故妄行,悉得死焉,此自然懸于天地法也。
 

真人宜思其意,守此三行者,與天地中和相得;失此三而多端者,悉被兇害也。”
 

“善哉善哉!天師既開示,愿乞問一事。”
 

“平行。”
 

“今布根垂枝之屬,不食不飲不衣,當奈何乎?”“噫!子學不日進,反日無知,何哉?亦有二大急、一小急。”
 

“何謂也?”“明聽!”“唯唯。”
 

“萬物須雨而生,是其飲食也。
 

須得晝夜,壹暴壹陰,晝則陽氣為暖,夜則陰氣為潤,乃得生長,居其處,是其合陰陽也。
 

垂枝布葉,是其衣服也。
 

其物多葉亦生,少葉亦生,是其質文也。
 

故無時雨,則天下萬物不生也,天下無一物,則大兇也,是一大急也。
 

不得晝夜合陰陽氣,物無以得成也,天下無成實物,則大兇,是二大急也。
 

物疏葉亦實,數葉亦實,俱實,不必當數葉也,是其小急也。
 

實者,是其核也。
 

是故古者圣人守三實,治致太平。
 

得天心而長吉,竟天年,質而已,非必當多端玄黃也。
 

故迷于末者當還反中,迷于中者當還反本;

迷于文者當還反質,迷于質者當還反根,根者,乃與天地同其元也。
 

故治眩亂于下古者,思反中古;中古亂者,思反上古;上古亂者,思反天地格法;

天地格法疑者,思反自然之形;自然而惑者,思反上元靈氣。
 

故古者圣賢飲食氣而治者,深居幽室思道,念得失之象,不敢離天法誅分之間也。
 

居清靜處,已得其意,其治立平,與天地相似哉!真人深惟思吾道言,豈知之邪?”

“善哉善哉!”

“行,子已覺矣。
 

而象吾書以治亂者,立可試,不移時也。
 

無匿此文,使凡人當自知質文所失處,深念其意,宜還反三真,無自愁苦以邪偽也。
 

真人慎之!”“唯唯。”
 

右解萬物守本,得三急而吉,失三急而有害。
 

◎事死不得過生法第四十六 “真人前。”
 

“唯唯。”
 

“孝子事親,親終,然后復事之,當與生時等邪?不也?”“事之當過其生時也。”
 

“何也哉?”“人由親而生,得長巨焉,見親死去,乃無復還期,其心不能須臾忘。
 

生時日相見,受教敕,出入有可反報;到死不復得相睹,訾念其悒悒,故事之當過其生時也。”
 

“真人言是也。
 

固大已失天道真實,遠復遠矣。
 

今真人說尚如此,俗人冥冥是也,失天法明矣。”
 

“何謂也?唯天師。”
 

“然,人生象天,屬天也;人死象地,屬地也。
 

天,父也;地,母也,事母不得過父。
 

生人,陽也;死人,陰也,事陰不得過陽。
 

陽,君也;陰,臣也,事臣不得過君。
 

事陰反過陽,則致逆氣,事小過則致小逆,大過則致大逆,名為逆氣,名為逆政。
 

其害使陰氣勝陽,下欺其上,鬼神邪物大興,共乘人道,多晝行不避人也。
 

今使疾病不得絕,列鬼行不止也,其大咎在此。
 

子知之邪?子知之耶?”“愚生大不及,有過不也。
 

今見天師已言,乃惻然大覺。
 

師幸原其勉勉慎事,開示其不達,今是過小微,何故乃致此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11:31 | 只看該作者

“事陰過陽,事下過上,此過之大者也。
 

極于此何等,乃言微乎?真人復重不及矣。
 

又生人,乃陽也。
 

鬼神,乃陰也。
 

生人屬晝,死人屬夜,子欲知其大深放此。
 

若晝大興長,則致夜短,夜興長,則致晝短,陽興則勝其陰,陰伏不敢妄見,則鬼神藏矣。
 

陰興則勝其陽,陽伏,故鬼神得晝見也。”
 

夫生人,與日俱也;奸鬼物,與星俱也。
 

日者陽也,星者陰也,是故日見則星逃,星見則日入。
 

故陰勝則鬼物共為害甚深,不可名字也,乃名為興陰反衰陽也,使治失政反,傷生人。
 

此其為過甚重,子深計之。”
 

“唯唯。”
 

真人復問神人:“孝子事親,親終后復事之,當與生時等邪?復有異乎?事之復過于生時,復不及也。
 

人由親而生,得長大,見親終去,復無還期,不得受其教敕,出入有可反報,念念想象,不能已矣,欲事之過生,殆其可乎?”

神人言:“子之言,但世俗人孝之言耳,非大道意也。
 

人生象天屬天,人卒象地屬地。
 

天,父也。
 

地,母也。
 

事母不得過父。
 

生,陽也。
 

卒,陰也。
 

事陰不得過陽。
 

陽,君道也。
 

陰,臣道也。
 

事臣不得過于君。
 

事陰過陽,即致陰陽氣逆而生災;事小過大,即致政逆而禍大。
 

陰氣勝陽,下欺上,鬼神邪物大興,而晝行人道,疾疫不絕。
 

而陽氣不通,君道衰,臣道強盛。
 

是以古之有道帝王,興陽為至,降陰為事。
 

夫日,陽也。
 

夜,陰也。
 

日長即夜短,夜長即日短,日盛即生人盛,夜盛即鬼神盛。
 

夫人以日俱,鬼以星俱。
 

日,陽也。
 

星,陰也。
 

故日見即星逃,星見即日入。
 

故陰勝即鬼神為害,與陰所致,為害如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12:24 | 只看該作者

“故天道制法也,陰職常當弱于陽,比若臣當弱于其君也,乃后臣事君順之;子弱于其父母,乃子事父母致孝也。
 

如強不可動移者,為害甚深劇。
 

故孝子雖恩愛,不能忘其親者,事之不得過生時也。
 

真人亦寧曉不耶?”“唯唯。”
 

“慎之慎之!凡事不可但恣意而妄為也。”
 

“唯唯。”
 

“子欲事死過于生,乃得過于天,是何乎?乃為不敬其陽,反敬其陰,名為背上向下,故有過于天也。”
 

“愚生大負,唯天師原之耳。
 

不也。”
 

“但自詳計之,言事皆當應法。”
 

“唯唯。
 

天師開示之,愿悉聞其不得過其生時意。”
 

“其葬送,其衣物,所赍持治喪,不當過生時。
 

皆為逆政,尚為死者得謫也。
 

送死不應本地。
 

下簿考問之失實。
 

反為詐偽行,故得謫又深。
 

敬其興兇事大過,反生兇殃,尸鬼大興行,病害人,為怪變紛紛。”
 

“以何明之耶?”“善哉!子難也。
 

以上古圣人治喪,心至而已,不敢大興之也。
 

夫死喪者,天下大兇惡之事也,興兇事者為害,故但心至而已。
 

其飲食象生時不負焉,故其時人多吉而無病也,皆得竟其天年。
 

中古送死治喪,小失法度,不能專其心至而已,失其意,反小敬之,流就浮華,以厭生人,心財半至其死者耳。
 

死人鬼半來食,治喪微違實,興其祭祀,即時致邪不知何鬼神物來共食其祭,因留止祟人,故人小小多病也。
 

下古復承負中古小失,增劇大失之,不心至其親而已,反欲大厭生人,為觀古者作榮,行失法,反合為偽,不能感動天,致其死者鬼不得常來食也。
 

反多張興其祭祀,以過法度,陰興反傷衰其陽,不知何鬼神物悉來集食,因反放縱,行為害,賊殺人,不止共殺一人者。
 

見興事不見罪責,何故不力為之乎?是故邪氣日多,還攻害其主也,習得食隨生人行不置也。
 

陰強陽弱,厭生人,臣下欺上,子欺父,王治為其不平,而民不覺悟,故邪日甚劇,不復拘制也。
 

是故古者圣賢,事死不敢過生,乃睹禁明也。
 

真人亦豈已解耶?”“可忄亥哉!可忄亥哉!向天師不示,愚生心無由得知此也。”
 

“真人前,子與吾合心,必天使子主問事,不可自易也,是以吾悉告子也。
 

所以然者,今良平氣且臨至,凡事當順,一氣逆,轉不至。”
 

“何謂也?”“夫天道,當興陽也而衰陰,則致順,令反興陰而厭衰陽,故為逆也。
 

反為敬兇事,致兇氣,令使治亂失其政位,此非小過也。
 

上古之人理喪,但心至而已,送終不過生時,人心純樸,少疾病。
 

中古理漸失法度,流就浮華,竭資財為送終之具,而盛于祭祀,而鬼神益盛,民多疾疫,鬼物為祟不可止。
 

下古更熾祀他鬼而興陰,事鬼神而害生民,臣秉君權,女子專家,兵革暴起,奸邪成黨,諂諛日興,政令日廢,君道不行,此皆興陰過陽,天道所惡,致此災咎,可不慎哉?

真人無匿此書,出之,使凡人自知得失之處。
 

夫治不調,非獨天地人君之過也,咎在百姓人人自有過,更相承負,相益為多,皆悉坐不守實所致也,以離去其實,遠本反就偽行,而不自知。”
 

“何謂乎?”“生者,其本也;死者,其偽也。”
 

“何故名為偽乎?”“實不見睹其人可欲,而生人為作知,妄圖畫形容,過其生時也。
 

守虛不實核事,夫人死,魂神以歸天,骨肉以付地腐涂。
 

精神者可不思而致,尚可得而食之。
 

骨肉者無復存也,付歸于地。
 

地者,人之真母,人生于天地之間,其本與生時異事,不知其所職者何等也,故孝子事之宜以本,乃后得其實也。
 

生時所不樂,皆不可見于死者,故不得過生,必為怪變甚深。
 

真人曉不?慎之慎之!”“唯唯,善哉善哉!實已出矣。”
 

“子可謂知之矣。
 

行去!”“唯唯。”
 
右事生到終本末當相應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9-24 02:13:51 | 只看該作者

太平經

 

●丙部之三(卷三十七)


◎試文書大信法第四十七


“大頑頓曰益暗昧之生再拜,今更有疑,乞問天師上皇神人。”


“所問何等事也?”


“請問此書文,其凡大要,都為何等事生,為何職出哉?”


“善哉善哉!子之問事,可謂已得皇天之心矣。
 

此其大要,之為解天地開辟以來,帝王人民承負生,為此事出也。”
 

“今乃為此事出,何反皆先道養性乎哉?”“然,真人自若真真愚昧,蒙蔽不解。
 

向者見子陳辭,以為引謙,反真真冥冥昧昧,何哉?諾,真人更明開耳聽。
 

然凡人所以有過責者,皆由不能善自養,悉失其綱紀,故有承負之責也。
 

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過于鄰里,后生其子孫反為鄰里所害,是即明承負之責也。
 

今先王為治,不得天地心意,非一人共亂天也。
 

天大怒不悅喜,故病災萬端,后在位者復承負之,是不究乎哉!故此書直為是出也。
 

是故古者大賢人,本皆知自養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負之失也。
 

其后世學人之師,皆多絕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華傳學,違失天道之要意,令后世日浮淺,不能善自養自愛。
 

為此積久,因離道遠,謂天下無自安全之術,更生忽事反斗祿,故生承負之災。
 

子解意,豈知之耶?” “善哉善哉!見天師言,昭若開云見日無異也。”
 

“行,子可謂已得道意矣。”
 

“愚生蒙恩,已大解,今問無足時,唯天師丁寧重戒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 11:17 , Processed in 0.2812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