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太平經》的流傳 《太平經》的流傳,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在張角領導黃巾起義的太平道興起之前,這部書一向秘密流傳。
在歷史上可考的傳經人有甘忠可、夏賀良、帛和、于吉、宮崇等人,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于吉,前面已談到他是受經和演經的重要人物。
自從黃巾起義失敗之后,此書應當在民間還有流傳,因為《抱樸子?覽篇》中曾有著錄,後一階段,即《太平經》的再度出現,是在南北朝時期,《道學傳達室》鄭十五說:梁初,昆侖山渚平沙中有三士漆笥,內有黃素寫干君(即于吉)所出《太平經》三部。
…… (桓) 因就村人求分一部,還都供養先呈陶(弘景)君。
陶君云:“此真于君古本。”
又《太平經復文序》中也說:“南朝喪亂,《太平》不復行。
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 …… 于溪谷間得《太平》本文。”
從此《太平經》再傳于世,而且在道教中保存下來。
此後道士還在講習此書,比如南北朝陳宣帝時的名道周智響。
《太平經復文序中說:“周智響善于《太平經》義,常自講習,時號太平法師。”
這部書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還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藝文志>和元馬端臨《文南通考》中都曾有著錄,而且還都是完整的170卷。
《太平經》開始殘缺,大概是在“至元毀藏之后,明代已然不全,雖然白云霽》道藏目錄詳注》著錄仍為170卷,但是《正1到第10卷已非太平經》原文,而為《太平經鈔》。
清代賀龍驤刊印《欽定道藏全書總目》時,《太平經》仍存119卷宗,他在《國朝坊道書目錄》之中還著錄了《道藏》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經》百余卷宗,可異今已不見。
6、《太平經》內容大要 《太平經》誣蔑要采用的是問答體,即真人(弟子)問,神人(天師)答。
《太平經》的基本內容,《後漢書?襄楷傳》中說是:“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不、有興國文嗣災害術。
“ 范曄說是:“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雜語。”
《神仙傳》說是:“專論陰陽、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國者用之,可以長生,此其旨也。”
以上分析,大致正確。
《太平經》的經義,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構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學思想及體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長生等觀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亦稱大太平君(實即老子),又有一師四輔,即太師彭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
其余公卿有司仙真聖品大夫官等361人;從屬3萬6千人,部領36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等等。
二是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統治術,占全書的主要部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無為而無不為”的黃老學說為治國方針。
認為天人一體,人的一切能夠影響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災禍,小則損傷疾病,大則滅國亡家,均與治道有關。
並且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表示對明君清官的擁護和向往。
還以神的權威,勸誡和警告昏君和貪官污吏,譴責他們的貪婪,不勞而獲和殘暴。
要求平等,反對過度剝削,提出一種以建立人人勞動、周濟貧窮的平等社會為目標的太平思想。
在一些篇章晨,還提出保護山林和土地等利于農業生產的主張。
三是關于教徒的修養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認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為神。
並提出了辟穀、食氣、服藥、養性、返神、房中、針灸、占卜、堪輿、禁忌等諸般方術。
書中還有豐富的中醫中藥知識,可補《黃帝內經》之不足。
同時,還重視符咒,宣說服符誦咒能夠驅邪求福、治病長生,要求信徒進行齋戒、首過、祈禳、叩拜及育經等活動。
四是書中包括有濃重的勸善思想,提出了“承負”的善惡觀,認為先人犯有過失,積累日多,由後輩子孫負其過,前人為“承”,後人為“負”。
如果為善,則前人積福,後人受蔭。
這是對“一家三代”的禍福根源而言,與佛教的“三世因果”並不相同。
而且推而廣之,認為天地人三統共生,如果人類作惡太多,則天地必降災異,殃及後人。
正是因為有這種天道所決定的承負,因此勸人為後巨子孫著想而行善積德,並方信修正道,可以斷除承負而度成仙。
總的來說,《太平經》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黃老道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產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宣言書。
7、《太平經》與老子思想 《太平經》既托名為老君所傳授,實際該書的思想受老子影響很深。
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得名者。”
又是說:“道無所不化。”
《太平經鈔?乙部》又有幾處說:“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里”、“夫君貴道德,下刑罰。
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夫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
這些都是道家的傳統觀念,為《太平經》直接繼承下來。
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該書上承老子遺教。
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經》更著重于老子說的“自然”,並且提出“元氣”的概念。
如《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
又說:“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
它認為“元氣”和“自然” 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說:“元氣行道以生萬物”、“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
此處所謂“元氣”、“自然”實際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種表述。
《太平經》中有許多言論,直接從老子《道德經》中推演而來。
如《道得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太平經鈔?戊部》則說:“元氣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為天也。
分而生陰成地,名為二也。
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又如《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
《太平經》第五十八篇則說:“以其華就實,反其偽就真,末窮者宣反本,行極者當還歸,天之道也。”
再如《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太平經》第一百零三篇則說:“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
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肯周窮救急,使萬家乏絕。”
由于《太平經》是對東漢時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經》中那些高深的哲理,專門揭露當時社會的病態,而變得通俗化,容易為大眾接受。
同時,《太平經》又將“道”與“神”兩者聯系起來,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與道合同,錄身正神。”
又說:“陽者為道,陰者為刑。
陽者為善,陽神助之。
陰者為惡,陰神助之。”
這種聯系也是道家哲學思想轉為道教宗教信仰的必然趨勢。
8、《太平經》保留在《道藏》中的殘卷。
前面說過,《道藏》中的《太平經》共為67卷,但其中還包括了《太平經鈔》10卷所以實在的《太平經》殘本只有57卷。
《太平經鈔》為晚唐時期的道士閭丘方遠節錄《太平經》而成。
據宋鄧牧《洞霄圖志》卷五說:“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于真人傳授,卷帙浩繁,復文隱秘,先生(指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
但宋賈善翔《猶龍傳達室》卷四則方《太平經鈔》為10卷,《道藏收入本亦為10卷,疑後來卷數有缺。
全書仍分為以天干編次的十部,只是把原來每部17卷壓縮為1卷。
因《太平經》甲部已佚,便以《靈素紫文》來補,與原書的體例和內容都不合。
此外,在《道藏》中還有《太平經聖君秘旨》,它和《太平經鈔》一樣,也是《太平經》的節本,內容著重于《太平經》中修養法資料的搜集。
據王明《太平經合校,前言》中說,疑還是閭丘方遠所選輯。
其書主要是有關守一之法,精、氣、神之間的關系及《真道九道》《真道九道》把道分為九類,也是講存思、內視、祭祀之類。
前三類為上,易得度世;中三類“可使真神吏”;后三類為下,“令人惚惚恍恍。”
此外,《道藏》之內,如《雲笈七籤》、《要修科儀戒律鈔》、《道典論》,並且其他有關道書之中也有一些《太平經》的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