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物質的基元是母不是子】
王延生
一、古今母子之爭
海內外科學家們一直在窮追組成宇宙物質的“最小”單元,這好像“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那樣,找不到頭。
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提出這個問題:無盡的宇宙物質到底是哪兒來的?
萬物總得有個出處吧,它們的總根源也就是萬物的本原是什麽?
這樣考慮起來就不必硬去尋找什麽最小的“子”而應該尋找其生養萬物的博大之“母”了。
就這一點說,現代科學還真不如東方古代賢哲老子的著眼點更好些,為什麽?
因為認識整體宇宙意義的物質生成奧秘本是無限的,而科學的單純依賴硬件儀器探測是有限的,不可能看穿整體宇宙物質的演變奧秘;無限的宇宙物質生成奧秘必須依靠無限的觀測法。
至于老子究竟怎樣觀測的,2500年前根本談不上科學儀器,只能是自身生命固有的太極全息思維(見“太極思維”專論),所以他皆是直述,有論無證。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老子絕不是在那裏胡思亂想、胡說八道,他的五千言《道德經》是世界上有史以來讀者最多的書。
人人皆知,假的可以胡弄一時但不能胡弄一世,胡弄一部分人卻胡弄不了全世界人!
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撰文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上幾千年來被翻譯成外文而廣泛傳播的著作,第一是《聖經》,第二是《老子》。
《紐約時報》公布,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的十大寫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全世界哲學素養最高的德國,據調查,《老子》幾乎每家一冊。”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純屬學術著作,絕無封建迷信或宗教色彩,因為那時儒學尚未建立健全,而封建社會是儒學以後千百年才成型的;道教也是在老子生活時代數百年後才由張氏創立“五鬥米”教的,道教神化老子尊為“道德天尊”但與老子無關。
老子學說運用的是天人合一整體宇宙觀,典型的東方傳統文化特色。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涉及了當今無數學科,本文要說的只是一點:宇宙萬物包括自然領域和生命領域的總體老母(*)是“道”(老子已說明“道”是個借用詞,這個老母本來無名稱),稱為“萬物之母”。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源于這個老母,老根。
這老母不是“最小”顆粒而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無頭無尾的“恍惚”之物。
百多年來,世界科學逐步探索宇宙的“最小”物質單元,先是分子,隨後是各種元素,打下了劃時代的物理基礎,以為到頭了。
可是事隔不久就打破了原子這個“最小”單元,于是發現了更小的原子核及電子,繼而打開原子核發現了質子、中子,然後往下又是輕子、中微子、介子、誇克、超子、光子以及快子、引力子、太極子、宇宙子等等許多“子”,一大群越來越小的粒子。
這樣以來好象給人們一種錯覺,以為繼續找下去一定會找到那種宇宙“最小”的終極的某種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顆粒,借以完成宇宙物質來源的探索大目標。
直到今日,包括東方西方在內的世界科學論壇幾乎所有科學家仍然循著舊路爭先恐後地去追尋那最小顆粒。
實驗探測能力辦不到的,就根據以往的科學成果去想象,做了多種假說並取了各種各樣帶有“子”字的名稱,爭相述說自己發現的就是終極的不能再分的“最小”。
不過這些說法到頭來總是難以自圓其說,為什麽?因為他們都在鑽“牛角尖兒”。
二、粒子以外的物質
其實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這已為西方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蓋爾曼所證明。
這說明什麽?說明小到一定程度粒子就會化成別的物質狀態了,也就是粒態物質之外還有另態物質,即科學所說的“能量態”物質。
粒態物質是我們已知的有質量有重力物質,能量態物質是沒有質量沒有重力的尚待深入探索的另態物質叫“炁態物”[注]。
兩態物質實現了質能之間的轉化,有質量的粒態物湮滅同時轉化成了無質量的炁態物。
事實上,這點事兒已經在20世紀尖端科學理論中有所“透露”,核爆炸不是計算出有(1—8)‰的質量湮滅成能量了嗎?這表明科學已無形中將炁態能量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物質了,雖然尚未做這種定義。
既然質、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那終極的堅不可摧的“最小”粒子還有可能存在嗎?
從邏輯上說,宇宙絕不會有終極的“最小”顆粒。
退一步說,假如有這種想象的最小顆粒存在,問題跟著又來了:這堅實得不能再分的“最小”顆粒是哪兒來的?
它荷載的是什麽能量?
這能量怎樣釋放?
“堅不可摧”、“不能再分”,說明這種小東西與外界不能溝通和交流,“死葫蘆”,它們怎能組合萬物呢?
再者,此物質的本性特征和力學屬性是什麽?
作為基礎研究,離不開你理論的那個新物質必備的本性特征和力學屬性,最好還要有數學模型表達它。
《炁母論》中的系列論證表明,組成宇宙物質的“最小”基元不是“子”而是“母”,微觀粒子小到半粒態的“波粒二象”光子就到了頭,再小就失去那半粒子特征而完全化成炁態能量物。
這也是愛因斯坦的質能相當公式已經表達過的,雖然他沒有明確這麽說。
這兩種截然不同狀態物質之間究竟是什麽樣的內在關系,從物質特征的不同到力學屬性的不同,以及二者的互相轉化機制等等科學內涵,西方尖端科學還沒有深入進行探討。
近年來世界科學又興起了“暗物質”與“暗能量”熱,著名科學大師李政道說此二者是21世紀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謎題”,當今科學對它們目前還沒有弄透徹。
很明顯,這是理論物理的核心課題,解決了這個課題也就超越了20世紀尖端科學頂峰,將為那些尖端理論漏洞進行“補天”並使新世紀基礎研究成果“更上一層樓”。
組成宇宙物質的“最小”不是顆粒也不是炁態能量物,而是“基質”,不能叫單元,因為這種基質不是顆粒狀態的東西。
其實這種“基質”不只是“最小”同時也是“最大”,是最小與最大合于一體的如老子說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奇特物質。
炁態物有頻譜,雖無質量卻還是有形物,有頻譜即有形,不是基質。
所謂萬物的“基質”是無形的,是粒態與炁態兩種物態的共同老母、本原,本文稱為“炁母”。
《炁母論》中的“頻譜回旋圖”推演表明宇宙有個“頻譜下移”規律,在這個規律之下炁態物跨越光譜臨界就化成了粒態物,也就是說,粒態物是由炁態物轉化來的;反過來,粒態物湮滅也能夠轉化成炁態物,兩種物態可以互相轉化。
頻譜回旋圖表明整體宇宙物質演化實質就是頻譜的變化,頻譜分無數的大小梯級,梯級之間有臨界,光譜是炁態物與粒態物之間的轉化臨界,是宇宙物質中的較大臨界。
三、走向“能量物理學”
那黑咕隆冬的無盡浩空和渺空包括萬物體內外都是老子所論的“道”,宇宙本原,生養萬物的老母。
母,代表一切生養萬物的“器”,就形狀說是個圓,“O”;就物質說是個“無”或“空”;就數字說是個“0”。
老子形容萬物之母“道”是生養宇宙萬物的“玄牝”,“牝”字是生殖器的意思,加個“玄”字就是你看不見的大器,宇宙萬物的生殖器好似那樣無影無形的暗黑之洞。
科學所說的“宇宙萬能場”、“萬有能場”等稱謂就自然領域來說,實質上和老子所說的意思沒多大差別,永遠看不見的全息能量場,等同于萬物之母。
《道德經》還說“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太極哲學也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等等,都在闡明宇宙物質的來源是“無”、是“無極”、是“道”,這些稱謂皆是無有的意思。
這個“無”,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陰陽對應合一的辯證存在的宇宙玄牝,全息萬能無底洞。
百年前西方的“以太”說也有這個意思,說宇宙物質都來源于以太,演化到後來又回歸以太……類似于萬物之母,但由于以太是何種物態有很大分歧,有說是“最小”顆粒,有說不是顆粒等等,無法自圓其說。
如今世界上對宇宙物質的組成幾乎全是追求“子”,五花八門的“子說”在競賽;《炁母論》發現此路不通,于是另辟蹊徑向宇宙極巅攀登,翔實論證了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母”不是“子”。
當然這不是本人的“發明”而是從老祖宗學說裏挖掘又用現代科學語言破譯出來的,同時按當代世界科學規範給予了證明。
宇宙物質的總體演繹行程總分三大層次:炁母、炁態物、粒態物。
炁態物是炁母陰陽內動化生出來的,又依照固有的頻譜下移規律在下移行程中跨越光譜臨界螺旋聚合成粒態物。
炁母是無頻譜之物,炁態物和粒態物都是有頻譜之物,二者的頻譜梯級和物質狀態不同,物質的本性特征和力學屬性各異。
如今科學發現的神秘宇宙暗能量是本書炁態物的低端頻譜,即接近光譜臨界的部分頻譜能量;暗物質則是暗能量頻譜下移剛剛跨越光譜臨界化成的初級粒態物;“太極數學定理”是炁母與萬物的全息關系及其演變的數學模型。
20世紀尖端科學已將粒子物理學(從初級元素物理到高能粒子物理再到高級核能物理)階段推向了頂峰。
所謂“尖端”就是粒態物質的極限。
科學探測已經透露出微觀粒子的極限是光子,已是半粒子態的東西了,再走半步粒子態就會消失。
初級物理學談的是物質的粒子性能和化學變化;高級物理學在談核子能的基礎上流露出了“能量物理學”的一半特征,但還未能把能量作為獨立的物質體系來研究;新世紀物理必須識破炁態物這種獨立的物質體系同時認清兩態物的基質“炁母”,方能解決粒子物理學無能為力的宇宙謎題。
四、全息力學紐帶
粒子物理學階段遺留下來的問題除了暗物質與暗能量以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謎題就是宇宙的全息性能和生物的全息性能。
最初由高頻攝影而發現的全息問題引入物理學領域和生物學領域,無形中令人發現了“全息”這種宇宙的怪性格,後來不但利用全息攝影看到了層出不窮的生物物質全息現象,還在實踐中利用生物固有的全息性能克隆成功了許多新生物例證。
這些事例說明了什麽?毫無疑問地告訴人們,新世紀物理學必須引入“全息”這個既有物質的本性特征又有獨特的力學屬性的新型宇宙要素才行。
20世紀尖端科學理論之所以停滯不前,就因為遺漏了宇宙本來就有的全息性能。
科學界熱談的暗能量本是具有全息性能的炁態物中的一部分,不運用太極思維來認識暗能量的全息性能而仍然用尖端科學時代的線性思維,將永遠弄不明白暗能量是何物!
超越20世紀尖端科學粒子物理學而跨入新世紀能量物理學(炁母物理學)的宇宙三要素是什麽?
就是物、力、數。
過去與未來的任何理論物理都離不開這三要素:追尋物質的本性特征、找出其物的力學屬性、表述它們的相應數學模型。
數百年科學探索過程逐漸形成的認知規範,新世紀基礎研究也同樣如此。
那麽我們新的宇宙三要素與前有何不同?
新內涵是:
①物質必須是有全息性能的,這就是萬物之母“炁母”的本性特征,現代科學已知的有質量的粒態物質沒有這種全息性能;
②力學屬性必須也是有全息性能的,這就是新發現的宇宙全息力學大系——太極控力體系;
③同時創立了恰當表述前二者的本性特征和力學屬性的創新數學模型——全息數學定理(亦稱太極數學定理)。
總之,全息物質的本性特征、太極控力的全息性能、數學定理的全息屬性,是新世紀基礎研究必備的宇宙全息三要素。
20世紀多位尖端科學大師各展所長都曾想建立那種一統宇宙的方式,但都沒有成功。
他們的潛意識似乎已經覺察到尖端科學“更上一層樓”必須找到一個統一全宇宙的科學“鑰匙”才能成功,這個鑰匙是什麽?
就是上面剛說過的全息物質具有的全息力學紐帶。
全息物質和全息控力本是陰陽一體,一物二名,靜則為物,動則為力。
物是力的載體,力是物的本性。
第一,它肯定是一種能夠涉及整體宇宙全部萬物的基因物質;
第二,它還肯定是一種涉及全部萬物無遺漏的力學紐帶,沒有力學屬性怎麽能統攝萬物呢?
只有萬物之母“炁母”才具備這些全息全能要素;任何“子”都是由“母”化生出來的,只蘊含其母的一部分遺傳基因特征。
[注]:炁(Qi),中國古賢在武功和中醫方面說過的“炁”,與氣同音,但不是空氣的氣。
因那個時代科技語言不豐,無法區別二字的確切含義,所以後來漸歸一個“氣”字,“炁”字就幾乎不用了。
這一直無大礙,但《炁母論》以科學角度論及宇宙三態物質,為了將“能量態”與“粒子態”的不同之處明確區分開來,將中華武術和中醫經絡學所談的“內氣”搞清楚,就得重新啓用這個很難見到的古老“炁”字了。
炁相當于科學界所說的“能量”,炁態就是能量態。
空氣的氣,是無規運動的彌散態粒子流;能量炁的炁,不含粒子流,也稱為“炁態物”。
與西方科學發現的宇宙自然暗能量相類比,人體經絡中的炁態物就是生物暗能量。
中醫學的“真氣”、“元氣”、“衛氣”都是指的炁,不含粒子流的炁態能量物。
真氣是生命和宇宙共有的融融相連的炁,頻譜寬泛;元氣是生命特有的頻譜能量核心,是主宰生命的炁態能動力量;衛氣是如同西醫學所說的起著“免疫力”功用的炁能。
宇宙的無窮“真空”,其實不空,都是炁;人體經絡的“解剖無物”其實有物,裏面也同樣都是炁。
古有“以一炁生萬物”之語,非常科學地道出了宇宙萬物的演化奧秘。
此語明確告訴我們,滿宇宙的星系星球以及組成星體的微觀粒子等所有可見的粒態物都是由炁轉化來的。
古老《中醫學》裏的炁是指臍帶,但並非單指營養管道,也含有“新生”的意思。
電子郵箱:MSNwangyannnnn@hotmail.com
王延生網站:http://sea3000.net/wangyansheng
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總站網址:www.bjxdl.net
學術動態:http://blog.sina.com.cn/u/1234197475
中國挑戰相對論網:http://www.xdlbj.com/show.asp?id=2100
山風工作室:http://sea3000.net/inc/list_rtime.php
(*)筆者留言:宇宙物質歸根到底的來源是“母”不是“子”的科學論斷是《炁母論》第一次提出來的,相對于目前世界科學研究趨勢有一定的超前性,所以眼下還難以得到國內外學界接受或“承認”,這不奇怪,需要有個實驗科學的檢驗過程。
但是筆者預言,《炁母論》如果一直被憋住無法出版而失去接受檢驗的時間,那麽在這個時間內也許當西方科學家發現“子”路不通而有人變換一種方式提出和論證了宇宙物質起始于“母”而不是“子”(他們或許按西方習慣叫什麽“上母”、“物母”之類我們東方人想象不到的稱呼,總之是“母”生萬物不是“子”生萬物)的時候,西方學界很快轟動起來從而確立了新世紀基礎理論,也就是世界科學理論重心仍然在西方而不是中國。
《炁母論》呢?將好象香港“仙姑涼茶”被那個有錢的老板搶先注冊成為合法而此茶的女原創者反而失敗一樣,我,一個中國公民,也將成為一個失敗者。
作為個人,只有遺憾但不難過,我本是寫著玩的,在奇妙無窮的科學王國裏遨遊是很有趣的事兒,老來童心娛樂晚景而已。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1416601000aiq.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