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8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卷八 七竅門下 咽喉57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2 11:51: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 卷八 七竅門下 咽喉571

 

 

咽喉(哽)

 

經云:咽喉者。

 

水穀之道也。

 

喉嚨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懸雍者。

 

音聲之關也。

 

咽與喉。

 

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

 

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

 

咽以納食,故咽氣通於地。

 

會厭管於其上。

 

以司開闔。

 

掩其厭則食下。

 

不掩其喉必錯。

 

以舌抵上 ,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

 

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凡經言喉痺者。

 

謂喉中呼吸不通。

 

言語不出,而天地閉塞也。

 

雲咽塞。

 

雲嗌痛者。

 

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

 

雲喉痺咽嗌痛者。

 

謂咽喉俱病。

 

天地之氣並閉塞也。

 

咽喉二竅。

 

同出一脘。

 

異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

 

咽在後主吞。

 

喉系堅空。

 

連接肺本。

 

為氣息之路。

 

主出而不納。

 

咽系柔空。

 

下接胃本。

 

為飲食之路。

 

主納而不出。

 

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

 

遂嗆而咳矣!經云:足少陰所生病者。

 

口渴舌乾。

 

咽腫上氣。

 

咽乾及痛,其証內熱口乾面赤。

 

痰涎涌上。

 

尺脈必數而無力。

 

蓋緣腎水虧損。

 

相火無製而然。

 

須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大劑作湯服之。

 

又有色欲過度。

 

元陽虧損。

 

無根之火游行無製客於咽喉者。

 

須八味腎氣丸。

 

大劑煎成。

 

冰冷與飲。

 

引火歸源。

 

庶幾可救。

 

乳鵝纏喉。

 

二種不同。

 

腫於喉兩傍者為雙鵝。

 

腫於一邊者為單鵝。

 

治法。

 

用鵝翎蘸米醋攪喉中。

 

去盡痰涎。

 

後以鵝翎探吐之。

 

令著實一咯。

 

咯破喉中。

 

紫血即潰,或玉樞丹磨服。

 

毒甚不散者。

 

上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

 

古法有刺少商穴甚好。

 

刀針刺血。

 

急則用之。

 

然但腫不痛者。

 

切不宜用。

 

蓋有形而無痛者。

 

陽之類也。

 

當峻補其陰。

 

若刺之。

 

反傷陰血必死。

 

纏喉風証。

 

先兩日頭目眩暈。

 

胸膈緊塞。

 

氣息短促。

 

驀然咽喉腫痛。

 

手足厥冷。

 

氣閉不通。

 

飲食不下。

 

痰毒壅盛為纏喉風,其証最急。

 

又有兩塊結於喉傍。

 

甚則大如雞卵。

 

氣塞不通。

 

痰鳴不止者,為鎖喉風,其証更劇。

 

慎勿砭破。

 

急用土牛膝。

 

選粗者兩許。

 

勿經水。

 

勿犯鐵。

 

折斷搗汁。

 

和米醋半盞。

 

雞翅毛蘸攪喉中,如牙關緊閉者。

 

蘸攪兩腮自開。

 

開後喉中頻攪以通其氣。

 

若喉兩傍有塊者。

 

涎出自消。

 

後以人中白 過。

 

入冰片少許吹喉中。

 

日吹一次。

 

不過三四日愈,或硼砂丹涌去頑痰,或荔枝草搗汁。

 

和醋含漱,或天名精搗自然汁。

 

鵝翎掃入去痰,或用馬鞭草搗汁灌漱。

 

倘腫塞不得下者。

 

灌鼻取吐。

 

以奪其勢然不若土牛膝汁最捷。

 

若兩塊湊合。

 

喉中痰鳴。

 

懸壅上縮不見。

 

氣塞不通。

 

神丹不可救矣!用土牛膝醋攪後。

 

以拇指捺其脊上七節兩傍,如疼痛者易已。

 

甚者以膝墊其當背。

 

以手抄兩脅下。

 

向上扳兩缺盆。

 

令胸前凸起,則氣伸而得上泄。

 

若出涎後。

 

涕淚稠粘者。

 

風熱也。

 

無涕淚者。

 

風寒也。

 

胸中有結塊者。

 

宿食也。

 

隨証治之,此証雖系時毒邪氣。

 

多有因跌撲飲食停滯而起者,宜用荊、防、甘、桔、連翹、牛蒡、薄荷、黑參、山楂內解其毒。

 

蓋山楂能消食散血。

 

破結塊中火。

 

與消風散中濃朴同意。

 

又有喉疼忽愈。

 

毒攻胸脅。

 

痛不可忍。

 

氣促身熱,不能臥者。

 

牛蒡子、貝母、醋炒升麻、黃藥子、乾浮萍、黑參、生甘草。

 

蜜丸噙化。

 

七日以後。

 

毒深喘甚。

 

手足指甲紫者,難治。

 

吹藥用紫口蛤蜊七枚。

 

橄欖核七枚。

 

文火 過。

 

研細入枯礬一錢。

 

以大青魚膽一枚。

 

置鐘內晒乾。

 

再加膽汁。

 

三膽為度。

 

加冰片吹之。

 

然須戒茶百日。

 

後無復發之虞。

 

一切喉痺腫痛及重舌木舌等証。

 

烏龍膏。

 

急者惟針刺血。

 

最為上策。

 

咽喉腫痛。

 

作渴飲冷。

 

大便秘結。

 

六脈俱實。

 

涼膈散下之。

 

喉痺脈浮。

 

惡寒發熱。

 

多是暴寒折熱。

 

表邪勢盛。

 

非但寒涼藥食能凝閉毒邪,即硼砂、白礬、白梅等酸收之品,及膽礬點喉。

 

俱不可犯。

 

惟當輕揚開發其表以泄火毒。

 

急砭患處。

 

並刺少商出血。

 

最為要訣。

 

走馬喉風。

 

若有頭痛發熱。

 

先與一味香豉濃煎。

 

加蔥涕探吐。

 

後用荊、防、牛蒡、甘、桔、連翹、薄荷、犀角之類,如口不開者。

 

以牙皂末吹鼻取嚏,方可下藥。

 

鎖喉風証。

 

有用牙皂煎湯涌吐頑痰。

 

每至皮毛脫落。

 

大傷胃氣。

 

甚至激動其痰。

 

鎖住不能吐出。

 

頃刻立斃者,其走馬喉痺。

 

有用巴豆綿裹塞鼻。

 

每至 發其毒。

 

不可不慎。

 

乳鵝。

 

用硼砂、白梅。

 

應手獲效。

 

然性最辛烈。

 

雖假酸收。

 

終是以火濟火。

 

每令不時舉發。

 

人皆未省其故也。

 

時氣咽腫。

 

普濟消毒飲去芩、連苦寒之味。

 

熱服以散表為先。

 

喉痺傳染是疫癘。

 

荊防敗毒散。

 

隨証加減。

 

陰虛咳嗽。

 

久之喉中痛者,必有肺花瘡,難治。

 

桔梗湯送都氣丸。

 

切勿用冰片吹點。

 

証劇不勝湯藥者。

 

日用雞子生調米飲沖服。

 

稍緩其疼。

 

終亦必亡而已。

 

脾肺有熱。

 

虛火上壅。

 

咽喉生瘡。

 

本事利膈湯。

 

咽痛服涼藥反甚者,宜用薑汁。

 

咽中如有炙臠,或如梗狀。

 

痰火客於上焦也。

 

半夏濃朴湯。

 

(即四七湯)懸壅腫痛。

 

不可飲食。

 

黑參、升麻、大黃、射干、甘草煎服。

 

咽痛。

 

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

 

乃鼻中生紅絲如發。

 

懸黑泡如癭珠。

 

垂掛咽門。

 

致飲食不入。

 

杜牛膝根洗淨。

 

入好醋三五滴。

 

同研汁。

 

就鼻孔滴入。

 

絲斷珠破即安。

 

懸壅痛不下食,即會厭垂長,而懸壅塞。

 

妨礙飲食者。

 

燒鹽箸蘸點之。

 

乳鵝紅腫不消。

 

杜牛膝根研爛。

 

用乳點納鼻。

 

諸哽在喉。

 

當審何物。

 

以所勝能製者治之,如鸕 橄欖治魚哽。

 

狗涎治骨哽。

 

鵝涎治稻芒哽。

 

鴨涎治螺螄哽。

 

磁石治鐵哽。

 

水銀灰治金銀哽。

 

要在變通。

 

諸物哽塞。

 

苧麻根杵爛。

 

丸如彈子大。

 

將所哽物煎湯吞下。

 

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

 

用烊銀罐中炭。

 

為末。

 

銀匠油槽內油調服即出。

 

並多食肥肉。

 

助其潤下。

 

錢哽。

 

荸薺生嚼多食效,或加茨菇汁。

 

不應,用羊脛骨。

 

存性。

 

荸薺汁調服自化。

 

諸哽。

 

用薤白煮半熟。

 

以綿縛定。

 

手執線頭。

 

少嚼薤白咽。

 

度薤至哽處。

 

便牽引。

 

哽即隨出。

 

又法。

 

用絲綿一小團,如上法亦妙。

 

誤吞魚釣。

 

以 串咽下拽之。

 

有線在外者。

 

以綿紙剪數百層穿線上。

 

徐徐咽下。

 

少頃引之上出。

 

羅謙甫治征南元帥。

 

七旬。

 

至楚上。

 

因過飲腹痛。

 

腸鳴自利。

 

日夜約五十行。

 

咽嗌腫痛。

 

耳前後腫。

 

舌本強。

 

涎唾稠粘。

 

欲吐不能。

 

以手拽之方出。

 

言語艱難。

 

反側悶亂。

 

夜不得臥,其脈浮數。

 

按之沉細而弦。

 

先以砭刺腫上。

 

出紫黑血。

 

頃時腫勢消減。

 

遂用桔梗、甘草、連翹、鼠粘子、酒黃芩、升麻、防風。

 

水煎令熱漱。

 

冷即吐出勿咽。

 

恐傷脾胃也。

 

再漱而涎清腫散。

 

語聲自出。

 

後以辛熱丸劑。

 

以治中寒化宿食而燥脾胃。

 

取丸之不即施行,而不犯其上熱。

 

至其病所而後化。

 

乃治以緩也。

 

不數服利止痛定。

 

後胸中閉塞。

 

作陣而痛。

 

復以異攻散加升麻溫養脾胃。

 

升順正氣而愈。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3:34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