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6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34】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1 15:47: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34

 

喻嘉言曰:人身陽盛則輕矯。

 

濕盛則重著。

 

乃至身重如山。

 

百脈痛楚,不能轉側,而此不用附子回陽勝濕。

 

更欲何待。

 

在表之濕,其有可汗者。

 

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

 

在裡之濕,其有可下者。

 

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之下出。

 

在中之濕,則用附子合白朮以溫中而燥脾。

 

今之用白朮。

 

雜入羌、防、枳、朴、梔、橘等藥,且無濟於事。

 

況用檳榔、滑石、舟車、導水等法乎。

 

濕家不可發汗。

 

以身本多汗。

 

易至亡陽,故濕溫之証。

 

誤發其汗,名曰重 ,故為深戒。

 

若久冒風涼,以水灌汗。

 

抑鬱其陽者。

 

又不得不微汗之。

 

濕家當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陽素虛之人。

 

汗出小便滴瀝。

 

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

 

若以為濕熱。

 

恣膽利之。

 

真陽無水維附。

 

頃刻脫離而死矣!濕熱 賈真孫曰。

 

濕為土氣。

 

熱能生濕,故夏熱則萬物濕潤。

 

秋涼則萬物乾燥。

 

濕病本不自生。

 

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

 

況形盛氣弱之人。

 

易為感受。

 

豈必水流而後為濕哉。

 

人只知風寒之威嚴。

 

不知暑濕之炎喧。

 

感於冥冥之中也。

 

原病式曰。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或 腫體寒而有水氣,必小便赤少或渴。

 

是蓄熱入裡極深。

 

非病寒也。

 

治法。

 

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

 

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濕証有二。

 

濕熱証多。

 

濕寒証少。

 

當以脈証明辨之,如脈滑數。

 

小便赤澀。

 

引飲自汗。

 

為濕熱証。

 

若小便自利清白。

 

大便瀉利。

 

身疼無汗。

 

為寒濕也。

 

濕熱身黃如橘子色,而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

 

身黃小便不利而渴者。

 

五苓散加茵陳。

 

煩熱小便不利而渴者。

 

桂苓甘露飲。

 

濕熱相搏者。

 

清熱滲濕湯。

 

肩背沉重疼痛。

 

上熱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者,屬外因之濕熱。

 

當歸拈痛湯,其人平素陰虛多火。

 

加之走精者。

 

濕襲精竅也。

 

虎潛丸,或拈痛加龜板、白朮、牡蠣。

 

濕熱之屬於裡者,則水腫小便不利。

 

當與五苓、神芎輩。

 

分輕重以泄之。

 

後用實脾之劑調理。

 

若夫陰水腫脹。

 

另詳水腫本門。

 

石頑曰:昔人有云:濕熱一証。

 

古所未詳。

 

至丹溪始大發其奧,故後世得以宗之。

 

殊不知其悉從東垣痺証諸方悟出。

 

然其所論,皆治標之法。

 

絕無治本之方,及讀仲景書至痞論中,則濕熱治本之方具在。

 

蓋傷寒誤下,則有痞滿之變。

 

然亦有不經攻下而痞者,皆由痰氣逆滿之故,故仲景特立瀉心湯諸法。

 

正以祛逆上之濕熱也。

 

濕熱証類最多,如鼓脹水腫。

 

嘔逆吞酸。

 

黃癉滯下。

 

腰腿重痛。

 

香港腳痺著等候。

 

悉屬濕熱為患。

 

然皆別有所致而然。

 

咸非濕熱之本病也。

 

嘗見蒼黑肥盛之人,及酒客輩,皆素多濕熱,其在無病之時,即宜常服調氣利濕之劑,如六君子加黃連、沉香、澤瀉之類。

 

夏秋則清燥湯。

 

春夏則春澤東加薑汁、竹瀝。

 

使之日漸消弭,此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

 

及乎五旬內外。

 

氣血向衰。

 

漸至食少體倦,或胸腹痞滿,或肢體煩疼,或不時舉發,或偶有所觸而發。

 

忽然胸高喘脹。

 

煩悶嘔遂。

 

甚至上下不通者。

 

須乘初起元氣未衰。

 

急投控涎丹十餘粒。

 

不下。

 

少頃再服。

 

當此危急之時。

 

不下必死。

 

下之庶或可生,此系專攻濕熱痰涎之藥。

 

不可與硝、黃輩同視也。

 

世醫舍此而用香燥之劑。

 

未有不相引喪亡而已。

 

以與身偕老之固疾。

 

因元氣衰憊而驟然僭發。

 

已為九死之候。

 

更兼誤治,必無生理。

 

慎勿復藥。

 

自貽其咎也。

 

又有素稟濕熱而挾陰虛者。

 

在膏粱輩。

 

每多患此。

 

以其平時嬌養。

 

未慣馳驅。

 

稍有憂勞,或縱恣酒色,或暑濕氣交,即虛火挾痰飲上升。

 

輕則胸脅痞滿。

 

四肢乏力。

 

重則周身疼重。

 

痰嗽喘逆,亦有血溢便秘。

 

面赤足寒者。

 

甚則痿厥癱廢不起矣!大抵體肥痰盛之人。

 

則外盛中空。

 

加以陰虛,則上實下虛。

 

所以少壯犯此最多。

 

較之中年以後觸發者更劇,而治又與尋常濕熱迥殊。

 

若用風藥勝濕。

 

虛火易於僭上。

 

淡滲利水。

 

陰津易於脫亡。

 

專於燥濕,必致真陰耗竭。

 

純用滋陰。

 

反助痰濕上壅。

 

務使潤燥合宜。

 

剛柔協濟。

 

始克有賴,如清燥湯、虎潛丸等方。

 

皆為合劑。

 

復有陰陽兩虛。

 

真元下衰。

 

濕熱上盛者。

 

若乘於內,則不時喘滿眩暈。

 

溢於外,則肢體疼重麻瞀。

 

見此即當從下真寒上假熱例治之。

 

否則防有類中之虞,即如痰厥昏仆。

 

舌強語澀。

 

或口角流涎,或口眼喎斜,或半肢傾廢。

 

非內熱招風之患乎。

 

歷觀昔人治法。

 

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薑汁。

 

送下黑錫丹。

 

差堪對証。

 

服後半日許。

 

乘其氣息稍平。

 

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薑汁、童便。

 

時中。

 

分三次服之。

 

喘滿多汗者。

 

生脈散以收攝之。

 

若過此時。

 

藥力不逮。

 

火氣復升。

 

補氣之藥。

 

又難突入重圍矣!服後元氣稍充。

 

喘息稍定。

 

更以濟生腎氣丸。

 

雜以黑錫丹一分。

 

緩圖收功可也。

 

至於但屬陽虛,而陰不虧者。

 

斷無是理。

 

雖有邪濕乾之,亦隨寒化,不能為熱也。

 

即使更感客邪。

 

自有仲景風濕寒濕治法可推。

 

不似陰虛濕熱之動輒扼腕也,其濕熱挾外感諸例。

 

另詳緒論本條。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02:59 , Processed in 0.3124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