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兒科痢疾】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11:4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兒科痢疾

 

兒科痢

 

痢者,古名滯下,經謂腸癖。

 

潔古云:壯盛人無積,虛人則有之,可見積由虛召,皆因脾胃既虛,飲食不節,七情不適,腸胃怫鬱,氣血有傷,釀成膿血而為滯下也。

 

然卒成有五,積漸有七,有因飲食冷熱不調,脾胃驟傷者,有因受暑而發者,有因風寒相感而發者,有因吐瀉失調而成者,有因誤食毒物冷物,與驚恐相乘而得者,此為乍乘五症也。

 

其七症者何?有因食積日久而成者,有因氣虛夾寒而成者,有因脾氣久傷不能統血而下血者,有因濕熱傷脾而成者,有因陽氣下陷,積乘脾敗而成者,有因膏粱爆炙,太過燥熱蘊積者,有因疫氣時行,穢毒相感者。

 

凡傷氣則白,傷血則赤,氣血俱傷,赤白乃出,黃是食傷,綠是傷濕,然總因濕熱,猶膿出癰腫,雖有赤白之分,實無寒熱之別,其理其治,與婦人之赤白帶同也。

 

以痢之數而總計有八,曰冷曰熱,曰疳曰驚,曰冷熱不調,曰休息,曰 痢,曰蟲毒,其冷痢色白,熱痢色赤,疳痢黃白下無時度,驚痢青色,冷熱不調之痢,赤白之色相兼,休息痢糞黑而如魚腸,愈而復作,痢肚大停積而又下,飲食不為肌膚,氣臭而大便閉澀,蟲毒痢則下紫黑,其治之法,必審挾寒挾熱,或虛或實,熱者即可用實治,寒者便當同虛論也。

 

至如痢久發熱者陰虛也。

 

孔甚痛者熱流於下也。

 

禁口痢者,胃口熱甚,或疫氣穢毒,傳入臟腑,毒瓦斯上衝也。

 

故宜黃連、石蓮肉、忍冬花之類,以通心解毒主之。

 

如後重而由肺氣鬱於大腸者,以苦梗開之,實熱者下之,氣虛者提之,血虛者調之,然治痢雖云和血則便膿自愈,行氣則後重自除,此可加治於衰老弱幼元氣之虛者。

 

若夫壯實精盛,而當初起之時,必須下之,即《經》所謂迎而奪之也。

 

一至五日己後,則脾胃漸虛,又當似消導升散行氣和血矣,病久挾虛,又當以滋補氣血,收澀滑脫矣。

 

故後重則宜下,腸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溫,脈弦則去風,膿血稠枯,以重劑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 溏為利當溫之,在外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而未成積者涌之,在下而已成痢者竭之,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治痢之格言也。

 

然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五臟熱毒而五液俱下,為五色痢者。

 

實者通利為先,虛者調血理氣,至有毒瓦斯侵胃,是以飲食不餐,肛門寬大,深黑可畏。

 

肚腹疼痛,裡急後重,頻滴鮮血者,名曰刮腸。

 

日夜頻並,飯食直過者,名曰滑腸。

 

與前禁口五色並為惡候。

 

《脈經》曰,腸癖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癖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脈經》又曰:腸癖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及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去不還;及微喘者,唇如朱紅者,下如魚腦者,下如塵腐色者,下純血者,下如屋漏水者,下如竹筒注者,不食痢多,手足冷者;久痢身熱汗出者,腸疼渴喘,體腫如吹者,秋深久痢,嘔逆昏沉,煩躁形脫者,久瀉變痢,而為脾傳腎者;及下痢黑色,腹脹喘粗,唇枯目陷,瞳神散大;及生云翳赤脈者,頭溫足冷,口臭生痰,貪酒痢多,肚皮陷落,面色青黑,瀉如癰膿,或如臭雞子氣,其腎黑縮,唇青焦赤,汗出如雨,目閉不開,長氣鴉聲,面如緋紙,胸陷口開,手足甲黑,口吐白蟲或白沫青血,項軟魚口,肚如雷鳴,瀉下黑血而腥臭者;及久痢舌黑者,五臟傷也。

 

久痢舌黃者脾氣敗也。

 

並皆不治。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2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30 05:17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