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2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讓孩子“知恩”“感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18:4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9-7 01:05 編輯

讓孩子“知恩”“感恩”

 

夏全菊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原意是告訴人們要知回報。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能力的成長,是個人維護自己的內心安寧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

 

讓幼兒學會感恩對其一生的發展很重要。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有利於培養幼兒的愛心和同情心。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幼兒若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其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於助人的品德,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對其今後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可見,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勢在必然。學會了感恩,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都會有一個快樂的成長空間。

 

從小學會感恩,對孩子的一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要讓孩子時時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需要我們每一個成人對孩子從小用心的去培養融入到一日生活的點滴中。

 

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做。

 

作為成人,如果我們只知道奉獻,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勞動和付出呈現給孩子從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無從感受到社會和人們對他的恩愛?

 

在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時,成人可以選用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講解或讓幼兒進行討論,使其明白感恩的道理。

 

今天,在獨生子女家庭裡,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在“獨”的家庭氛圍裡,生活在富裕的物質環境中,要什麼有什麼,得到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難以培養孩子“分享的觀念”和“感恩的心”。

 

有的家庭吃飯時最好的菜讓孩子一人獨吃;看電視遙控開關由孩子主宰;家裡來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許媽媽把食品送給客人分享。

 

許多嬰兒1歲左右的已經養成了聽母親唱歌或講故事的習慣,聽歌或聽故事時,他們那甜甜的表情所反應的“安寧”已經具有了可以被稱為“幸福感”的色彩。

 

這就是感恩能力發展的第一步——即感受滿足。感受滿足是必須以“感受缺失”為前提的。

 

沒有對缺失的意識,就不會有對需要的意識,也就不可能有彌補缺失——滿足需要的安寧體驗。

 

而現在,我們許多父母看不到這兩種感覺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為了避免兒童因某種缺失而產生焦慮體驗,往往會過於賣力地超前預計兒童可能面臨的缺失,然後對兒童實施“超前滿足”。

 

殊不知:“缺失經驗”的獲得與“缺失體驗”能力的成長對兒童的整個成長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被剝奪了缺失、焦慮、滿足、安寧經驗的兒童,感受他人恩惠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成長都會受到阻滯。

 

感恩能力成長的第二步是發展對“恩惠來源”的認知能力。

 

第三步則是發展對“施恩者”的回報意向。

 

3-4歲的幼兒已經能夠大致理解媽媽上班,媽媽辛苦的內容,也能夠理解搬張椅子請媽媽坐、親親媽媽等行為。

 

這些成長,是與感恩能力的第二步、第三步的教育和發展密切相關的。

 

其次,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孩子從活動中體驗感恩,並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

 

感恩教育的本質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我們要教育幼兒學會懂得感恩,那麼我們就應該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情教育起,也就是說幼兒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幼兒感恩教育的內容。

 

通過《孔融讓梨》、《二十四孝》等故事,要引導幼兒學會對父母對家庭感恩、對其他親人感恩、對教師、同伴和朋友感恩、對大自然感恩等。

 

幼兒感恩教育實質是一種知恩圖報的教育。

 

“圖報”的前提是“知恩”。

 

感恩教育要讓幼兒認識到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並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無論是父母撫養他們,還是老師教給他們知識,還是朋友給予他們友情以及其他人給予的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

 

在“知恩”之後,即認識到從親人、從他人、從社會那裡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而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情感方面的回報,如有時是一聲簡單的道謝。

 

對幼兒開展感恩教育時,要善於幫助他們感受到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恩惠,並能從中挖掘出價值。

 

要讓幼兒知道,並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也是一種報恩。

 

要讓幼兒學會感恩,教師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因為幼兒能從老師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恩和感恩。

 

教育幼兒感恩可採用移情法。幼兒年齡小,在他們眼裡,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

 

因此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正確運用移情方法,讓幼兒學會識別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情感,控制消極行為而做出互助、分享和謙讓等積極行為。

 

如幼兒在撕書時就對他說:“你把書的衣服撕破了,他多難受啊。”

 

幼兒在揪小鳥的羽毛時就說:“小鳥哭了,你在揪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用這樣的方法比訓斥、責怪、打罵效果要好得多,並有助於培養幼兒的愛心。

 

還可採用實踐法。

 

即讓幼兒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感恩,如教孩子親自動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學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動的小事情,也可以讓孩子講述他自己對感恩的認識,講讓他非常感動的事情。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事情,更多地需要家長和老師密切配合進行教育,在家庭中也要進行相應的家教,才能促使孩子在幼稚園的學習更加行之有效。

 

那麼,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的“分享的觀念”和“感恩之心”呢?

 

一、父母以身作則。父親與母親既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

 

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權益,關愛他人的需求。

 

如常說:“行”、“謝謝”、“對不起”,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尊重與感激。

 

二、培養家庭責任感。根據孩子年齡,指導孩子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例如進行簡單的垃圾清理、幫忙清洗小的衣物等。

 

參與社區服務,如訪問敬老院,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體驗父母的辛勞,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三、生活處處實踐“分享”。

 

分享不是口號,而應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不隨地亂拋紙屑,因為整潔的環境屬於大家,需要大家的共同維護;

 

夜深人靜時不要把電視聲音開得太響,因為安靜的夜晚大家需要休息;

 

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責任來保護它不受污染……

 

四、與人交往不忘感恩。

 

樂於助人,關愛他人,不管是家人團聚,夥伴交往,不稱王稱霸,不以“我”為中心。說出自己最感謝的人或事,學會讚美人與微笑,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與大家分享,彼此互動,來培養感恩之心。

 

在家庭裡父母對子女之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

 

做子女不僅接受來自父母之愛,更應懂得愛的回饋和回報。

 

只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裡、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

 

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um8U4X6fERkIQ0UJEquDAQNprN.C/article?mid=53233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4:2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