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四 藏象類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34】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07:0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四 藏象類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34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 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人之頭面身形,本同一氣,至於猝暴嚴寒,則地裂水冰,肢體為之凜栗,而面獨不懼,故以為問。)

 

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頭面為人之首,凡周身陰陽經絡無所不聚,故其血氣皆上行於面而走諸竅。

 

空,孔同。)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精陽氣者,陽氣之精華也,故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別氣者,旁行之氣也。

 

氣自兩側上行於耳,氣達則竅聰,所以能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宗氣,大氣也。

 

宗氣積於胸中,上通於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濁氣,穀氣也。

 

穀入於胃,氣達於唇舌,所以知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凡諸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

 

如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心氣通於舌,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腎氣通於耳。

 

此五臟之氣皆上通乎七竅,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

 

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一身血氣既皆聚於頭面,故其皮濃肉堅異於他處,而寒氣不能勝之也。

 

愚按︰本篇所言首面耐寒之義,原無陰陽之分。

 

考之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耐寒者何也?然。

 

人頭者,諸陽之會也。

 

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此說殊有不然。

 

夫頭為諸陽之會則是,曰陰不上頭則非。

 

蓋陰陽升降之道,亦焉有地不交天藏不上頭之理?即如本篇有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蓋言面為陽聚之處,而非曰無陰也。

 

義見疾病類三。

 

又如陰陽別論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蓋一言陽明主表,指人迎也;一言太陰主裡,指脈口也。

 

亦非雲陰不上頭也。

 

又如本輸篇所列頸項諸經行次,止言六陽而不言陰者,蓋單言諸陽之次序,如傷寒止言足經而手在其中之意,亦非無陰之謂也。

 

難經之意,本據此數者,而實未究其詳。

 

觀太陰陽明論曰︰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及本篇所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豈陰經獨不上頭耶?第近代所傳經穴諸圖,亦但雲陽穴上頭,而陰穴止於胸腋者,蓋陽穴之見於肌表者若此,而陰脈之內行者不能悉也。

 

矧陰陽表裡,俱有所會,故但取陽穴則可為陰經之帥,而陰亦在其中矣。

 

及詳考經脈等論,則手足六陰無不上頭者,今列諸脈於下,以便明者考校。

 

手少陰上挾咽,走喉嚨,系舌本,出於面,系目系,合目內 。

 

手厥陰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手足少陰太陰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手太陰循喉嚨。

 

足少陰循喉嚨,系舌本,其筋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連舌本;支者結舌本,貫舌中,散舌下。

 

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絡於舌本,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3:1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