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瘧疾門57】
繆仲淳曰︰經云:夏傷於暑,秋必 瘧。
瘧論一篇,發明已詳。
蓋其間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暑邪乘虛客之而作,雖隨經隨症投藥解散,必先清暑益氣,調理脾胃為主。
有食者兼消導奪食,有風兼散風,有老痰、伏飲者,兼豁痰逐飲,感瘴癘者兼消瘴癘,汗多者固表,無汗者解表,泄利兼升發、利小便,便燥者兼益陰潤燥。
久而不解,必屬於虛,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兩虛者氣血兼補,非大補真氣,大健脾胃不得瘳也。
蓋瘧邪由於中氣虛,破氣則傷中氣,邪不能解,甚則中滿不思飲食,作泄,惡寒口乾。
惟傷食宜消,不同此法。
若誤下則邪氣陷於內,變為滯下,或腹痛、腫脹、嘔惡、不思食。
凡破氣下泄藥,切戒勿用。
宜清暑益氣,健脾開胃,兼消痰。
宜分臟腑、手足六經所見症施治。
先清暑熱,宜服白虎東加減,消息用之。
其藥俱宜黃昏煎以井水,澄冷,露一宿,五更時溫服。
蓋瘧乃暑邪,得露則散也。
若足太陽見症,其人腰痛、頭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或遍身骨痛,小便赤,宜羌活、廣皮、黃芩、前胡、甘草、豬苓、知母。
若渴者,即兼陽明,宜加石膏,倍知母、麥冬。
渴而汗少,加葛根。
若涉深秋,或入冬,宜多加薑皮。
因虛加人參。
虛汗多加黃 、桂枝,汗止即止,桂枝不可多用。
若病患素有熱,去桂枝,以芍藥、五味代之。
若發於陰,並加當歸。
小便短澀,與六一散二三服,下午服理脾健胃藥橘紅、豆蔻、茯苓、山楂、麥芽、藿香、人參、白朮、白芍、扁豆。
有肺火者,去參、朮,加麥冬,釵斛、烏梅肉。
停食者必惡食,加消導藥,食消即已,多服則損中氣。
胃家素有濕痰者,其症不渴、寒多,方可用半夏、橘紅、二朮,大劑與之。
嘔甚者兼用薑皮。
若症見足陽明,其人發熱頭痛,鼻乾,欲引飲,目, 不得眠,甚則煩躁,畏火光、人聲、木聲,可加葛根。
虛而作勞者,加人參。
汗多加白朮,痰多加貝母、橘紅。
寒熱俱盛,指爪見紫暗者,加桂枝。
久而不解,用人參、薑皮兩許,下午服理脾健胃藥如前。
若症見足少陽經,其人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痛或嘔,宜服小柴胡湯。
渴者去半夏,加石膏、麥冬。
肺熱去人參,加知母,倍加麥冬。
有痰不渴,本方加貝母、白朮、茯苓、薑皮。
病患陰虛而有熱者,雖嘔惡,忌用半夏、生薑,宜竹茹、橘紅、麥冬、茯苓、烏梅代之。
以上三陽經瘧。
邪在三陽,藥宜辛寒,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如葛根、麥冬、竹葉、粳米,苦寒如黃芩之類為君,乃可以散暑邪,除熱渴,墜頭痛。
兼寒甚者,則間用辛溫,如薑皮、桂枝以為向導,以伏其邪,則病易退。
凡寒甚者,病因於虛,或作勞者,亦因於虛,皆宜甘溫,以人參、黃耆,朮為君,佐以辛甘,如桂枝、薑皮之屬。
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者,則補之以參朮,佐以消導,如白豆蔻、麥芽、砂仁、草豆寇、枳實、陳皮、山楂之屬。
在陰分者,則以當歸、牛膝為君,佐以薑、桂。
如熱甚而渴,去薑,桂,加知母,麥冬、竹葉,牛膝、鱉甲。
若足厥陰經,其症先寒後熱也,色蒼蒼然,善太息,甚者狀如欲死,或頭疼而渴,宜先服三黃石膏東加鱉甲、柴胡、陳皮,以祛暑邪,後用當歸、鱉甲、牛膝、柴胡。
如熱甚而渴,加花粉、麥冬、知母。
如脾胃薄弱或溏瀉,去當歸,加人參。
寒甚者,加桂枝,薑皮、人參。
足太陰見症,先寒後熱或寒多。
若脾瘧,必寒從中起,善嘔,嘔已乃衰,然後發熱,熱過汗出乃已,熱甚者或渴,否則不渴,喜火,宜服桂枝湯、建中湯。
虛者以人參、薑皮各兩許。
有痰加朮、陳皮。
足少陰見症,寒熱俱甚,腰痛脊強,口渴,寒從下起,小便短赤,宜先服人參白虎東加桂枝,以祛暑邪,後用鱉甲、牛膝。
熱甚者,加知母、麥冬。
寒甚者,加桂枝。
嘔則兼加薑皮。
如熱甚而嘔,去桂枝、薑皮,加竹茹、人參、陳皮。
肝腎同一治也。
以上三陰經瘧。
夫瘧病多挾痰,以故熱痰須用貝母為君,竹瀝、竹茹、花粉、橘紅、茯苓佐之。
如寒痰發熱不渴者,用半夏、白朮、陳皮為君,加生薑皮。
瘧病多挾風,有風者必用何首烏為君,白朮、陳皮為臣,葛根、薑皮、羌活佐之,不頭痛除羌活。
勞瘧病患陰不足,或作勞,或房勞,發於陰,或間日,或二日、三日一發,為病深,以鱉甲、牛膝、何首烏為君,陳皮為佐。
發於夜而便燥者,加當歸,脾虛弱者勿加。
薛立齋曰︰瘧因脾胃虛弱,飲食停滯,或外邪所感,或鬱怒傷脾,或暑邪所伏。
審系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桔梗、蒼朮、藿香。
外邪多而飲食少,用藿香正氣散。
外邪少而飲食多,用人參養胃湯。
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
若鬱怒所傷,用小柴胡兼歸脾湯,隨証加減用之,病作時大熱躁渴,以薑湯乘熱飲之,此截瘧之良法也。
每見發時飲啖生冷,多致脾胃虛損。
大抵屬外感者主以補養,佐以解散,其邪自退。
審系勞傷元氣,雖有百症,但用補中益氣,其病自愈,若外邪既退,即補中益氣,以實其表。
若過用發表,虧損脾胃,皆致綿延難治。
凡此不問陰陽日夜所發,皆宜補中益氣,此不截之截也。
夫人以脾胃為主,未有脾胃實而患瘧痢者。
若專主發表、攻裡、降火、導痰,治其末而忘其本也。
然此乃瘧之大略,如不應,當分六經表裡而治之。
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戰粟,泄瀉,手足逆冷,皆脾胃虛弱,但補中益氣,諸症悉愈。
喻嘉言曰︰夫人四體安然,外邪得入而瘧之,每伏藏於半表半裡,入而與陰爭則寒,出而與陽爭則熱。
半表半裡者,少陽也。
寒熱往來,一皆少陽所主。
謂少陽而無他經之症則有之,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
柴胡湯本陰陽兩停之方,可隨瘧邪之進退以為進退︰如加桂枝、乾薑,則進而從陽,痺著之邪可以開矣;加黃芩,黃連,即退而從陰,暑留之邪,亦可以解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