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養生餘錄(下) 攝生要義3162】
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
其渣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
至小腸下口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小腸,而滲入膀胱。
滓穢之濁,則轉入大腸。
膀胱赤白瑩淨,外無所入之竅,全假氣化施行。
氣不能行,則膈不通而為病矣。
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像三才。
故呼吸升降,水穀往來,皆從此通達。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傳胃中穀味之精氣於肺,肺播於諸臟。
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
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回腸,注於膀胱,主出而不納。
此脾胃大小腸三焦乃咽之一竅,資生血氣,轉化槽粕而入出如此。
腎有二,精所舍也。
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似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裡白外黑,各有帶二條。
上條系於心,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下有大骨,任脊骨之端,如半寸許。
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
上行夾脊至腦中,□□髓海。
五臟之真,惟腎為根。
上下有竅,穀味之液,化而為精,人乃久生。
腎虛精絕,其生乃滅。
凡人腎虛,水不足也,補以燥藥,以火煉水,其精乃灼。
攝生者觀於腎之神理,則夭壽之消息亦思過半矣。
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所以害生。
故能消息,使適其宜,是以賢 悟未病。
凡人飲食,無論四時,常欲溫暖。
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
不欲苦飽,飽則筋脈橫解,腸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暴,逆養生之道。
不欲食後便臥,及於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
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越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食。
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病,蓋榮衛不通,氣血凝滯故爾。
故食訖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佳。
語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然也。
食飽不得速步,走馬登高涉險,氣滿而激,致傷臟腑。
不欲夜食。
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
日入之後,萬響都絕,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
不消即損胃,損胃即不受穀氣,氣不受則多吐,多吐則轉為反胃之疾矣。
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為善爾。
食熱物後不宜再食冷物,食冷物後不宜再食熱物。
冷熱相激,必患牙齒。
瓜果不時,禽獸自死,及生 煎火之肉,與夫多膩難消粉粥冷淘之物,皆能生痰,生瘡瘍,生瘕癖,並不宜食。
五味入口,不宜偏多。
多則隨其臟腑,各有所損。
故咸多傷心,甘多傷腎,辛多傷肝,苦多傷肺,酸多傷脾。
《內經》曰︰多食咸則脈凝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肉痛而發落,偏之為害如此。
故上者澹泊,其次中和,飲食之大節也。
酒,飲少則益人,過多則損人,氣暢而止可也。
飲少則能引滯氣,導藥力,潤肌膚,益顏色,通榮衛,辟穢惡,過多而醉,則肝浮橫,諸脈波激,由之敗腎毀筋腐骨消胃,久之神散魄冥,不能飲食,獨與酒宜,去死無日矣。
飽食之後,尤宜忌之。
飲覺過多,吐之為妙。
飲酒後不可飲冷水冷茶,被酒引入腎中,停為冷毒,多時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水腫消渴,攣 之疾作矣。
酒後勿當風坐臥,袒肉操扇。
此時毛孔盡開,風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
不欲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渴而飲,飲不可過多。
食過則結積,飲過多則成痰癖。
故曰︰大渴不大飲,大飢不大食。
恐血氣失常,卒然不救也。
荒年餓莩飽食即死可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