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9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醫統大全 幼幼匯集(上) 癇証候第二十二2520】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8 09:3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醫統大全 幼幼匯集(上) 癇証候第二十二2520

 

 

《內經》曰︰癇為神不守舍,謂神亂也。

 

大抵癇証皆由驚動,是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

 

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者有矣。

 

胎內受驚,與飲食作癇者多,而外感者間而有之。

 

癇証有三《千金》云︰小兒之癇有三,日驚癇、風癇、食癇是也。

 

驚癇起於驚怖,大啼大駭而作也。

 

風癇緣衣蓋過暖,熱則生風。

 

先時初起,屈指如數物而作也。

 

食癇因乳食太過,鬱積熱壅,其作不思乳食,吐而發熱,後作癇者是也。

 

癇名有五《三因方》云︰古方有五癇,謂各循五臟之所發也。

 

又謂發時其狀有五,如牛馬豬羊雞聲是也。

 

其証備載於大人科,但小兒之癇多是三癇,三癇之中而食癇居多也。

 

楊氏曰︰癇証為小兒之惡候也。

 

小兒血脈不壯,骨氣未盛,為風邪所傷,為驚駭所觸,為乳哺失節,停滯結癖經絡而得之。

 

大抵治法當別陰陽為要。

 

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痰積遏經成癇,故宜順氣豁痰為良法也。

 

凡小兒發癇,其候神氣拂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禁涎流,腹脹,手足抽掣,似死似生。

 

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肢柔弱,時發而時醒者,醒後當以平和氣血,湯藥調下蘇合丸。

 

未作之先,宜服五癇丸。

 

發癇時,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見之,以針挑破血出啼叫,庶氣血疏通而癇不作。

 

十歲以下,皆可灸,以除其根,十歲以上,可吐以斷其源也。

 

安神散 治小兒截癇,安心神。

 

人參 茯苓 菖蒲 白蘚皮 遠志(各五錢) 石膏(二錢半)犀角(銼)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加麥門冬一撮煎服。

 

牛黃膏 治小兒風癇迷悶,抽搐潮涎。

 

膽南星 全蠍(去毒炒) 蟬蛻(去足,各二錢) 僵蠶(去嘴炒)白附子 防風 天麻(煨,各一錢) 上為細末,蒸棗肉研膏丸,如小豆大,用荊芥淡薑湯調服。

 

太乙散 治小兒胎癇正發,未分瘥後。

 

天漿子(炒) 全蠍梢(各二十一個) 防風 麝香(一字) 天麻 辰砂(飛,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乳汁調化,不時服。

 

(錢氏)五癇丸鎮一切癇。

 

朱砂(半兩) 水銀(一錢) 鉛(二兩) 雄黃(一兩) 珍珠(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

 

每服一丸,金銀煎湯下。

 

南星散 治癇後喑不能言。

 

天南星(濕紙裹煨) 上為末,每服一字,豬膽汁調下。

 

利驚丸 治食癇熱癇者宜下之。

 

(方見驚門。)

 

瓜蒂散 治小兒十歲以上可用吐法。

 

(方見大人痰門。)

 

神庭(一穴入發際五分。)

 

百會(一穴在頂心。)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

 

長強(一穴在尾 端。)

 

上隨意會相宜,灸炷如麥大,灸三壯即愈。

 

《類萃》云︰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以異者,兼有夾食而已,其或有二証,某証某方皆無越張、朱格例,特不過大小之分,劑中病則止。

 

按仲景《傷寒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

 

惟冬時嚴寒,去寒就溫,不致於傷。

 

偶然觸冒,名為傷耳。

 

若冬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至春而發者,為之溫病,至夏而發者,為之熱病。

 

至此則冬伏寒隨春夏之氣改變,為病既久之後,不得復言其寒也。

 

故曰︰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

 

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此四時乖戾之氣也。

 

偶即中傷,謂之時氣,又與傷寒不同。

 

若小兒在襁褓中,或長成而稟賦怯弱,多因乳母解脫衣服不避風寒所致也。

 

然小兒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故不可不盡心焉。

 

初得之時,嬰幼則以虎口三關脈紋紅色驗之。

 

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部,據左手脈之緊盛而斷之,其喘急憎寒心氣熱,呵欠頓悶項急者,是也。

 

其惡寒惡風必畏入藏身,引衣密隱,是為表証。

 

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躑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是為裡証。

 

至若頭額冷汗,手足涼,口冷氣,面色黑暗淡,大便瀉青,此為陰証,視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裡熱之有無,或清或濁,可以知裡之輕重。

 

舉是觀之,則汗下清溫之法可類推矣。

 

《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傷寒論》云︰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

 

浮澀而緊為傷寒。

 

脈沉微而熱不退者危。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9 03: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