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要旨 陰陽篇第一2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0 19:11: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要旨 陰陽篇第一25

 

 

陰陽篇第一

 

陰陽應象大論篇 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其本。

 

(指陰陽言。)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言陰陽為天地萬物生殺之本,而人物之生,莫不具此天地陰陽。)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

 

(氣耗則傷精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濃則瀉,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氣得少火則生,故曰少火生氣。

 

氣得壯火則耗,故曰壯火食氣。)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風象雷,逆氣象陽。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曰︰何以然?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夫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

 

人之氣血亦如是,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陰陽應象也。)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陽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則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犯此三時,形乃困薄。

 

(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

 

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

 

順此三時,天真久遠。)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閉,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應於內,陽衛於外。

 

起者,起而應也。

 

亟者,數也。

 

外有所召,則內數起以應之。

 

如外以順召,則心以喜起而應;外以逆召,則肝以怒起而應,故曰起亟。

 

陰陽之要在於陽密,陽密則固而中和且平。

 

若陰陽不和,則是偏陰偏陽,而絕陰陽之道。

 

聖人惟貴密守,因而和之,有以節度,則自然陰平陽閉,精神治。

 

否則陽離陰厥,精神絕矣。)

 

金匱真言論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此言陰陽之中,而又有陰陽者焉,可見天人一理相為應孚,晝夜臟腑則同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12: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