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7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幼幼集成 - 卷四瘰証治 】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8 18:32: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幼幼集成 - 卷四瘰証治

 

 

小兒瘰癧,由肝膽二經風熱血燥而成,蓋二經常多氣少血,倘怒則肝火動而血熱,腎陰虛則不生木而血燥,燥則筋病,累累然結若貫珠。

 

其候多生於耳之前後,連及頤項,下至缺盆及胸腋之側,又謂之馬刀。

 

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或一粒或數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甚熱,久之則日益以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皆由氣血不足,往往變成疳癆。

 

此証本非外科,切忌刀針爛藥取去其核。

 

昧者不識病源,誤用爛藥取核,不知肝膽二經內有相火,抑鬱不伸而生瘰癧,為之益氣養榮,舒筋散郁,猶恐不暇,何敢用刀針爛藥,以致破爛不收,膿血交並耶?予目擊其誤治致死者,不可勝紀。

 

凡小兒患,不可妄治,只宜內服單方,切忌取核,慎之戒之﹗凡小兒頸項結核,或三五粒、十數粒,或痛或不痛,或熱或不熱,用牆根下鳳尾草(梗如鐵線而黑,葉似鳳尾,本草內名石長生,即牆縫中所生小蕨箕也),單取其根,水洗淨,每用一兩,以糯米濃酒一碗,瓦瓶濃煎,去渣服酒,每日一服,勿求速效,多則一月,少則二十日,其核全消,再不複發。

 

此藥氣味平淡,更不苦寒,實為神授,藥賤而功弘,誠仙方也。

 

凡小兒耳之前後,忽有瘡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馬刀瘡,為瘰癧之根。

 

用桃樹白皮,切三指大一塊,刮去外皮,留內一層,貼瘡上,以艾炷於桃皮上灸之,覺熱痛即止,毋令傷皮。

 

明日又灸,不數次而核消矣。

 

治小兒瘰癧未潰者,令內消,已破者能收口,服此一月痊愈。

 

用直僵蠶半斤,先用清水洗三次,去鍛石淨,曬乾炒枯,另將晚米半斤炒熟,共研細末,米糊為丸,重一錢一顆。

 

每日空心時,以夏枯草煎湯,兒大者二丸,小者一丸,研爛調服,常須以甘肥葷潤之物滋澤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06:19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