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書法家王鐸書法作品欣賞】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 又號痴庵,別署烟譚漁叟。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
明天啓二年(1622)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
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于景山。
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爲東閣大學士。
入清後,他降清,清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爲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鬱不樂。
入清之後,王鐸做了8年的官,于順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時,朝廷借敕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了王鐸的全部書刊,幷將王鐸列入《貳臣傳》。
王鐸書法藝術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追求古典的書法精神,不斷推陳出新。
王鐸在取法上,尊羲獻、溯篆棣、取唐宋,各代書法精華無不納入其師法之中。二是對中國書法技法的完善和風格創新的貢獻。
王鐸的書法技法,是從二王、顔、柳、旭、素、米、黃諸家技法提炬而成,幷拓展和體富了書法的技法,其個性化風格滲入前人的多種風格,同時在用墨方面也突破了前人,成功地使用漲黑法,這就更增加了書法的作品的神采,而自成一家。
王鐸在總結歷代書家風格特徵之後,創雄强力感的書風。在雄强書法流派的不斷完善和書風多樣化方面,王鐸爲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以骨力洞達、流動多姿、變幻無窮而駕禦書法的結構和用筆,使書法作品産生出强烈的運動力和行摯力,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字法造勢特徵。
王鐸《行草自書詩》,書自作詩六首,紙本,縱26.9厘米,橫16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
左鈐“王鐸之印”、“烟潭漁叟”印。
“己卯”爲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王鐸時年47歲。
本幅無藏印,亦未見著錄。
王鐸的行草書不以勢重,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態。此卷書法筆勢連綿,字間雖連帶不多,但筆斷意連,行氣貫通,運筆流暢。此卷爲王鐸中年時所書,恰是其書風形成時期,故頗具蒼鬱雄暢之風,“兼有雙井天中之勝”,屬王氏中年時期之典型作品。
王鐸《行書詩卷》
王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自署書于崇禎十五年(1642),綾本,草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自作詩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橫469厘米,縱26厘米。
明崇禎十五年,王鐸流寓懷州,受到張公祖的款待,幷有詩作贈他,一是《贈張抱一行書詩卷》,一是《贈張抱一草書詩卷》。
款署“崇禎十五年三月夜”,可知與“壬午春莫書于懷州公署”的行書五律長卷乃同時所書。
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此人應是懷州的地方官。
本卷的書寫時間既與上述兩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內容又與當時王鐸與張公祖頻繁往來的經歷一致,可被視爲此卷確系王鐸真迹的佐證。
崇禎十五年王鐸五十歲,經歷過對二王、東晋和米芾長年累月的執著學習,終于完成了“自化”。其此前的作品,對二王與米芾"如燈取影,不失毫髮"(錢謙益《牧齋全集•有學集》),到《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擺脫了“仿”的痕迹,有了主體性較强的跌宕雄逸的意態。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亦是王鐸草書長卷迄今所見較早的一件。
王鐸《行書五絕立軸》,墨迹綾本,縱225厘米,橫51.5厘米。
王鐸《高適詩立軸》,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