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元代書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4 09:14:38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元代書畫家王蒙作品欣賞

 

王蒙(1308至1385年)
字叔明,一字叔銘,號香光居士,黃鶴山樵。

 

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王蒙是趙孟俯的外孫,趙孟俯的女婿王國器(德璉)之子。

 

自幼受到外祖父趙孟俯,管道升及母舅趙雍,趙奕等人的熏陶,詩文書畫皆有家傳。

 

曾一度任官,後來棄官隱居於臨平(今浙江餘杭)的黃鶴山。

 

元朝滅亡後,王蒙山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廳事,與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1385)胡惟庸案發被捕,王蒙也受到牽連下獄,死於獄中。

 

王蒙博學強記,詩文書畫都有很好的功底。

 

其繪畫主要師法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畫面構圖繁複周密,縱逸多姿,筆墨繁密松秀,自成一家。

 

他的畫從各種手法表現江南林木的蒼鬱茂盛和濕潤感,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師,明清及近代畫家幾乎都學過他的畫。

 

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同稱為“元四家“。

 

王蒙於書法造詣極深,一是家學所傳,二是天賦超人。

 

他主攻山水,但他自小十分重視書與畫的關係,這是他刻苦攻書的潛在因素。

 

流傳至今的書作,風格大多似趙孟俯。

 

倪瓚曾有詩贊其:“筆墨精妙王右軍,澄懷臥遊宗少文。

 

王侯絕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

 

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

 

“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

 

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

 

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

 

王蒙一生畫了許多隱居圖,但內心對退隱和出仕始終十分矛盾。

 

因此,他的畫氣息不如黃公望,吳鎮,倪瓚的作品那麼平靜超脫,甚至線條中往往透露出不安的情緒。

 

也正是由於他不能忘情止俗,所以他對周圍的環境更加關心,對山川自然的描寫,比他們更為盡心盡力。

 

而且他的技法多樣,顯得藝術上更為多能。

 

王蒙的山水畫,早年受外祖父趙孟順的影響,後來又受到畫家黃公望的指點,因此他在繼承董巨畫法的基礎上能自出新意。

 

的畫以繁密見長,而且筆法變化多,功力深厚。

 

他擅長皴法主要是解索皺(彎彎曲曲的長線條,形同解索)和牛毛皴(細線密皴,宛如牛毛)。

 

點苔多用胡椒點和破筆點。在畫中還喜歡點掇人物活動。

 

總之,他的藝術風格是沉鬱深秀,渾厚華滋。

 

王蒙畫山水,以董,巨為宗,而自成面目,亦兼畫人物。

 

與倪雲林,黃公望,吳鎮齊名並有交往,後人稱“元四家”。

 

其作品有:林泉清集圖,松山書屋,湘江風雨圖,溪山逸趣圖以及雪霽圖,信筆揮灑而天趣橫溢,意致超絕。留傳至今的還有:青卞隱居圖,谷口春耕圖,花溪漁隱圖,秋山草堂圖,夏日山居圖等。

王蒙書法作品:

 


夢梅花詩卷   行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件最能反映王蒙書法風格的作品。

 

此為王蒙與楊維楨,張光弼,劉時可等名士聚會時的即興唱和之作。

 

是卷散逸簡淡,絕去華採,所謂真率處見真精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風格完全脫離趙孟俯藩籬,已顯其廬山真面,惜不多見。

 

 

 


厚愛帖  行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信札一通,此札若置之趙孟俯帖中,恐不能立辨。

 

可見王蒙深受其書風影響。

 

 

葛稚川移居圖

 

葛稚川,名洪,自號抱朴子,東晉時人,著有“抱朴子”,“神仙傳”等書傳世。

 

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

 

畫卷取全景式構圖,但又不像宋畫那樣突出一主峰,而是強調眾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種整體氣勢和氣氛。

 

除畫面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各處都佈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

 

然而此圖又與他大部分作品風貌相異,如樹葉全用雙鉤填色,樹幹精勾細描,樹形複雜多變,設色五彩斑斕,不同於他慣用的寫意或兼工帶寫。

 

山石用小筆細寫,並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畫斷崖用斧劈,刮鐵,折帶諸皴法,與他常用的披麻皴與解索皴迥異。

 

畫中人物的描法簡潔中見精工,造型頭大身小,古拙可愛。

 

全畫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

 

畫面山岩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造成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反映了當時士人對於隱居的希求。

 


“青卞隱居圖”紙本,水墨畫,縱140.6厘米,橫42.2厘米 ,今藏上海博物館


卞山(一作弁山),在畫家王蒙的家鄉吳興西北十八裡處,那裡山高林茂,景色幽美。

 

他的外祖父趙孟俯和元初畫家錢選,據記載都畫過“卞山圖”。

 

他們的作品可能是引發畫家王蒙創作的契機。

 

王蒙“青卞隱居圖”作於 1366年4月,據畫上收藏印推測,這幅畫是贈給表弟趙麟的。

 

“青卞隱居圖居圖”是在狹長的畫幅內,表現出卞山從山麓至山頂的雄偉奇特的景象。

 

作者以高遠法構圖,畫面下段,近景畫水邊山麓,幽澗流水。

 

在一片茂盛的樹林中,有一人曳杖而行。

 

中段,描繪山巒起伏變化,山勢逶迤而上。深遠之處可見茅屋數間,屋內有一隱士抱膝而坐。

 

上段,最高處畫危峰聳立,表現出可望而不可攀的險峻之勢。

 

整個畫面流動的線條,跳躍的墨點,組成一層層山岡,一組組樹木,密密層層佈滿畫面。山勢雖然前後重疊,但氣脈相互貫通,宛如一條遊龍飛騰而上,因此有人稱這種畫面結構為“龍脈式”,其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之”字形取勢佈景。

 

不過王蒙這幅畫更重視“氣勢”的表現,有一種氣脈的流動感,而且畫面繁密而不塞迫,使人覺得既豐富又靈動。

 

如果以王蒙的畫與倪瓚的畫相比,一繁一簡,都達到了藝術的極至。

 

前人評論王畫“似繁而簡”,倪畫“似簡而繁”,是頗值得人們回味的評價。

 

“青卞隱居圖”明代畫家董其昌認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畫(此畫上綾隔水董書“天下第一王叔明畫”),歷代許多畫家被這幅畫的氣勢和筆墨所折服,尤其是筆墨顯示出王蒙技法的豐富性。

 

現代畫家潘天壽和美術史家王伯敏曾從技法方面作了介紹,認為“這幅畫技法甚為高妙,在描寫時,先以淡墨而後施濃墨,先用濕筆而後用焦墨的方法為之(筆者注:畫山以解索皴為主),用筆亂而不亂,層次井然。

 

山頭打點,方法尤多,有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表現出山上樹木的茂密蒼鬱。

 

全局不多渲染,其深遠之處,都以緊緊的皴擦來表現它,有條不紊,理具其中,充分呈現出空間的深度“(引自潘天壽,王伯敏合著“黃公望與王蒙”178頁)。

 

這裡補充說明,畫家的筆墨不僅是表現出樹木的茂密蒼鬱,山勢的空間深度,而且筆墨還傳遞出強烈的感情信息。

 

那扭曲的皺筆線條,跳躍的苔點,以及近樹上焦墨枯筆粗率的皴擦,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與煩燥的情緒。

 

如果聯繫這幅畫的創作時間 -1366年4月,正是朱元璋與張士誠雙方軍隊會戰在吳興地區之時,這對“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王蒙來說,當然不可能對戰局無動於衷,他面臨前途的選擇,所以筆墨間自然流露出矛盾,不安的焦慮。

 

可見一幅優秀的寫意畫,其筆墨不僅是形式因素,而且有一定的深沉含義,不知讀者以為如何?

 

 

秋山草堂圖

 

“秋山草堂圖”畫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隱者怡然自得。

 

表現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濕潤,創造出蓊鬱深秀,渾厚華潤的境界。

 

畫上自題小篆書“秋山草堂”四字,下行楷書又識雲:“黃鶴山中樵者王子蒙為畫於淞峰書舍”。

 

 

 

 

 

 

 

 

引自:http://www.sj33.cn/ys/sfys/200703/11253.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20:10 , Processed in 0.2343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