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產業廢墟 藝術活化再利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23:16:4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產業廢墟 藝術活化再利用

 

更新日期:2010/08/12 00:07 呂苡榕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1987年,公賣局配合都市計劃將第一酒廠遷至林口,位於忠孝東路、金山南路和八德路交叉口,佔地7.2公頃的第一酒廠(現為華山藝文特區)走入歷史,成為「產業遺產」。

 

1992年,立法院在30多位立委投票贊成下,打算將華山納入新的立法院用地,但因民間有爭議,加上經費龐大,最後不了了之,華山僅出租作為停車場使用,廣大的廠房逐漸成為廢墟。


▲經過時間推移,長期閒置的華山藝文特區,漸漸成為許多藝術家展現創意的空間。圖為2005年農曆春節期間,多位藝術家推出「天賜良雞裝置藝術展」。(圖文/中央社)


產業遺產 藝術家再利用


90年代,民間藝術家為了擺脫空間限制,尋找更廣大、足以容納創意的展演空間,相中華山這個獨特的地方,不過,因為未與公賣局溝通好,一群藝術家在展演結束後反遭公賣局依「非法侵佔土地」逮捕,引發各界關心並集結更多藝文人士加入。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殷寶寧說,隨後,台灣出現一波藝術家進駐產業廢墟的風潮,台灣的鐵道倉庫、糖廠等陸續成為藝術家創作的空間,當時「社區營造」風氣正盛,產業遺產搭配藝文活動,結合社區營造,在台灣各地遍地開花。2008年台灣喊出「文創產業」,一口氣設置5個文化園區,華山也在名單之列。


然而,歷史建物的再利用,其實是一段很艱苦的過程。

 

殷寶寧指出,以華山為例,「光是要不要轉給省文化處使用就搞了很久,後來精省,改為文建會管理並委外經營。」

 

現在則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ROT(Rehabilitate, Operation and Transfer)整建和經營。殷寶寧說,問題在於民間公司以營利為目的,不少人認為,華山越來越商業了。


從過去「凍結式」的手法保留歷史建物,區隔開人與空間的關係,到現在企圖讓它成為重新與人連結的空間。殷寶寧說,台灣還在學習,畢竟保留文化遺產的概念是19世紀才出現的,大家還在學習如何將這些歷史空間再利用。


歷史建物的公益與私利


相較於民間的活力與嘗試,主管機關對於「空間再利用」的想像的確較狹窄。

 

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李乾朗說,歷史建物再利用應以「讓古蹟空間為全民所用」為最高的原則。

 

早期政府指定古蹟後就不准讓人進入,甚至把原本的住戶趕走,又因為想不到該如何產生公共利益,寧願拆掉蓋大樓、蓋停車場。


然而,古蹟空間不該獨立於社區,反而可以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樑。以彰化火車站外的高賓閣為例,李乾朗認為這樣的建築可變成社區文物中心,結合當地鐵道文化、歷史與特色小吃,發展觀光,讓它兼具教育功能,成為社區中心。


「拆掉蓋停車場,政府頂多賺到稅收,讓少數人營利,讓它成為社區空間,雖然政府沒有稅收,卻可在教育或其他面向上減少支出,全民共有這棟歷史建物。」

 

李乾朗說,歷史建物就像一支空酒瓶,「我們要去想想它可以裝什麼酒,而不是只看到它是一個空瓶子而已。」


古蹟維修 利益團體壟斷市場


除了空間再利用之外,歷史建物的維修也是保存的另一個難題。台灣現有的傳統匠師上萬人,礙於「採購法」的規定,古蹟維修有其資格限定,許多有技術但無執照的老匠師,無法以技術維生,學習古法維修的徒弟也越來越少。


殷寶寧指出,應該讓有維修古蹟經驗的人具備資格,但一群建築師也希望能夠包這項工程,要求文建會想辦法讓建築師也能得到相關認證,主管機關為這些建築師設計了研習課程,只要上滿時數就能夠得到認證。

 

不過,辦法公佈後外界質疑聲浪太大,僅有當時那批建築師獲得維修古蹟的資格。


花錢重修 亂追加預算


維修過程中,建築師的薪資與工程費成正比,往往會選擇拆掉重建,提高工程費用。

 

另方面,由於歷史建物有其隱蔽性,維修重建過程中拆掉外牆後,才會發現它裡面可能蛀爛或有其他問題,必須追加預算,不過在台灣,卻往往是胡亂追加預算。

 

殷寶寧指出,有不少建築師訂做仿古的裝飾品,把真古董帶回家收藏,拿仿製品放在歷史建物裡。


最誇張的莫過於,有些歷史建物維修前,不曾想過再利用的方式,導致維修後反而不符再利用的形式,只好拆掉重新整修。

 

這種欠缺全盤考量的維修方法,導致浪費錢卻不成事的惡性循環。


滬尾工作室紀榮達說,有些擁有維修古蹟資格的人,同時身兼學校教授和古蹟審議委員會委員,利益沒有迴避,歷史建物的保存與否,背後可能還牽涉了其他的考量。


歷史建物作為一個跨越時空的連結,可能拆除、遭人遺忘;

 

或者重生,卻洗盡古味。

 

在歷史建物的保存工作上,空間意義與建物本身被分離。

 

空間意義由人來賦予,民眾參與還是企業進駐的差別,似乎就落在「文化再生」還是「資本積累」的這條線上,建物的命運則由建築師與主管單位的工程預算來決定。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2/131/2axjq.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8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23:46 , Processed in 0.10253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