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5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貫珠集 陽明篇 陽明雜治法第三 發黃証治七條50】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16:5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貫珠集 陽明篇 陽明雜治法第三 發黃証治七條50

 

 

陽明病。

 

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

 

被火。

 

額上微汗出。

 

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邪入陽明。

 

寒已變熱。

 

若更被火,則邪不得去,而熱反內增矣,且無汗,則熱不外越。

 

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

 

蘊蓄不解。

 

集於心下而聚於脾間,必惡熱,為懊 不安。

 

脾以濕應,與熱相合,勢必蒸鬱為黃矣。

 

額上雖微汗。

 

被火氣劫。

 

從炎上之化也。

 

豈能解其火邪哉。

 

陽明病。

 

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

 

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熱越、熱隨汗而外越也。

 

熱越則邪不蓄而散,安能發黃哉。

 

若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則熱不得外達。

 

小便不利,則熱不得下泄,而又渴飲水漿,則其熱之蓄於內者方熾,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

 

濕與熱得。

 

瘀鬱不解,則必蒸發為黃矣。

 

茵陳蒿湯苦寒通泄。

 

使病從小便出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

 

先煎茵陳減六升。

 

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便當利。

 

尿如皂角汁狀。

 

色正赤。

 

一宿腹減。

 

黃從小便去也。

 

傷寒發汗已。

 

身目為黃。

 

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

 

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

 

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發汗已。

 

熱與汗越,不能發黃,而反身目為黃者,以寒濕深入在裡。

 

汗雖出,而寒濕不與俱出也。

 

寒濕在裡,必傷於脾。

 

脾傷而色外見,則身目為黃,是不可比於瘀熱在裡之例,而輒用下法也。

 

雲於寒濕中求之者,意非溫脾燥濕不可耳。

 

傷寒七八日。

 

身黃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此則熱結在裡之証也。

 

身黃如橘子色者,色黃而明,為熱黃也。

 

若濕黃則色黃而晦。

 

所謂身黃如薰黃也。

 

熱結在裡,為小便不利。

 

腹微滿,故宜茵陳蒿湯下熱通瘀為主也。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此熱瘀而未實之証。

 

熱瘀,故身黃。

 

熱未實,故發熱而腹不滿。

 

梔子徹熱於上。

 

柏皮清熱於下。

 

而中未及實,故須甘草以和之耳。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擘) 甘草(一兩炙) 柏皮(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此亦熱瘀而未實之証。

 

瘀熱在裡者,汗不得出而熱瘀於裡也,故與麻黃、杏仁、生薑之辛溫。

 

以發越其表。

 

赤小豆、連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熱於裡。

 

大棗、甘草。

 

甘溫悅脾,以為散濕驅邪之用。

 

用潦水者,取其味薄。

 

不助水氣也。

 

合而言之。

 

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

 

梔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 生薑(二兩切) 生梓白皮(一升) 連軺(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

 

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半日服盡。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0:0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