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1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貫珠集 陽明篇 陽明明辨法第二 表裡虛實生死之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16:5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貫珠集 陽明篇 陽明明辨法第二 表裡虛實生死之辨九條48

 

 

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

 

脈浮虛者,宜發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

 

發汗宜桂枝湯。

 

煩熱、熱而煩也、是為在裡。

 

裡則雖汗出不當解,而反解者,知表猶有邪也。

 

如瘧者,寒熱往來。

 

如瘧之狀,是為在表。

 

表則日晡所不當發熱,而反發熱者,知裡亦成實也,是為表裡錯雜之候,故必審其脈之浮沉。

 

定其邪之所在,而後從而治之。

 

若脈實者,知氣居於裡,故可下之。

 

使從裡出,脈浮而虛者,知氣居於表,故可汗之。

 

使從表出,而下藥宜大承氣湯。

 

汗藥宜桂枝湯,則天然不易之法矣。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

 

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心下懊 。

 

舌上苔白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浮而緊,陽明表裡之脈然也,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發熱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

 

身重。

 

陽明入裡之証然也,是為邪已入裡,而氣連於表。

 

內外牽製。

 

汗下俱礙,是以汗之而邪不能出於表,則躁。

 

心憒憒然昏亂而譫語。

 

火之而熱且擾於中,則怵惕煩躁不得眠。

 

下之而邪不盡於裡,則胃氣徒虛。

 

客氣內動。

 

心中懊 。

 

若舌上苔白者,邪氣盛於上焦,故與梔子豉湯,以越胸中之邪。

 

所謂病在胸中,當須吐之是也。

 

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則邪氣不在上而在中,故以白虎加人參,以清胃熱益胃液。

 

所謂熱淫於內。

 

治以甘寒也。

 

若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邪熱不在上中。

 

而獨在下,故與豬苓湯,以利水泄熱。

 

兼滋陰氣。

 

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碎)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

 

取二升,去滓,納阿膠。

 

烊消。

 

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

 

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

 

胃中燥。

 

豬苓湯復利小便故也。

 

上條於脈浮發熱。

 

渴而小便不利之証,既著豬苓湯之用矣,此條復示豬苓湯之戒。

 

謂雖渴欲飲水,而汗出多者,則不可以豬苓利其小便。

 

所以然者,汗之與溺。

 

同出而異歸者也。

 

靈樞云:水穀入於口。

 

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

 

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

 

天暑衣濃則為汗,故雖清濁不同,其為腑中之液則一也。

 

汗出既多。

 

胃液已耗,而復以豬苓利之,是已燥而益燥也,故曰不可與豬苓湯。

 

陽明病。

 

下之,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 。

 

飢不能食。

 

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下後,其邪既不從裡而出。

 

又不因下而結,其外有熱。

 

手足溫者,邪雖陷而未深也。

 

心中懊。

 

飢不能食者,熱客胸中,而胃虛不能納穀也。

 

但頭汗出者,胸中之熱。

 

熏蒸於上,而陽受邪氣。

 

復不能降而下行也,是為邪氣入裡,而未成聚之証,故宜梔子豉湯以徹胸中之邪,亦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陽明病。

 

法多汗。

 

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者,津液之腑也。

 

熱氣入之。

 

津為熱迫,故多汗。

 

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氣內蒸而津不從之也,非陽明久虛之故。

 

何致是哉。

 

夫實則譫語。

 

虛則鄭聲。

 

鄭聲、重語也。

 

實者,邪氣盛也。

 

虛者,精氣奪也。

 

邪盛則狂妄多言。

 

變亂不測。

 

正奪者,語不能多。

 

惟平時心事。

 

言訖復言而已,故曰重語。

 

重、猶疊也。

 

直視譫語。

 

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為陰竭熱盛之候,此為邪氣日損,或陰氣得守,猶或可治。

 

若喘滿,則邪內盛,或下利,則陰內泄,皆死証也。

 

發汗多。

 

若重發汗者,亡其陽。

 

譫語脈短者,死。

 

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復汗。

 

陽氣重傷,而邪復不解,為譫語而脈短。

 

譫語為邪之盛。

 

脈短為氣之少。

 

病盛勝臟,故死。

 

脈自和者,邪氣雖盛,而正氣猶足相持,故得不死。

 

陽明病欲解時。

 

從申至戌上。

 

申酉戌時。

 

日晡時也。

 

陽明潮熱。

 

發於日晡。

 

陽明病解,亦於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於是發,其解者,正氣於是復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21:35 , Processed in 0.468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