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病證-消渴-上消】
上消 肺熱津傷症狀: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熱,佐黃連清熱降火,生地黃、藕汁等養陰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麥冬以加強生津止渴的作用。
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脈數乏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可選用玉泉丸或二冬湯。
玉泉丸中,以人參、黃芪、茯苓益氣,天花粉、葛根、麥冬、烏梅、甘草等清熱生津止渴。
二冬湯中,重用人參益氣生津,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清熱生津止渴。
二方同中有異,前者益氣作用較強,而後者清熱作用較強,可根據臨床需要加以選用。
中消 胃熱熾盛症狀:多食易飢,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方藥: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生地黃、麥冬滋肺胃之陰,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
可加黃連、梔子清熱瀉火。
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後,再轉上方治療。
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煩熱,人參益氣扶正,甘草、梗米益胃護津,共奏益氣養胃、清熱生津之效。
對於病程較久,以及過用寒涼而致脾胃氣虛,表現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並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於,脈弱者,治宜健脾益氣、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朮散。
方中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
《醫宗金鑑》等書將本方列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
引自:http://www.chinesemedicine.com.hk/disc600big5/upload/viewthread.php?tid=1594&extra=page%3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