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7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顧松園醫鏡卷七射集中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4 05:1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顧松園醫鏡卷七射集中風

 

中風

 

中風有真假內外之別,差之毫厘,謬之千裡。

 

何者?西北土地高寒,風剛猛,真氣空虛之人,猝為所中,如《金匱》云:邪中於絡,肌膚不仁。

 

邪方入衛,氣不得運,故皮膚不仁。

 

邪中於經,即重不勝。

 

邪入榮脈之中,內骨外肉,皆失所養,故著重不勝。

 

邪中於腑,即不識人。

 

入腑必歸於胃,熱蒸津液,結為痰涎,胃氣壅逆,故不識人。

 

邪中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

 

諸臟受邪至盛,必入於心而亂其神明,則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流涎沫矣。

 

中臟者死,中腑者成廢人,中經絡者可調理而瘳。

 

治法先宜解散風邪。

 

嘉言云:挾虛者,非補虛則風不出;挾痰者,非豁痰則風不出;挾火者,非清熱則風不出,挾氣者,非開鬱則風不出,挾濕者,非導濕則風不出。

 

故風中經絡,總宜宣之使散。

 

其藥如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之屬,為加減主治。

 

不可誤下,使風邪乘虛內入臟腑,釀患無竅。

 

次則即當治本,以補養氣血為要。

 

若中臟之症,方書多以宜下為言,夫中臟之候,多有平素積虛,臟真不守者,下之立亡。

 

惟在胃腑一症,內實便秘者,間有可下,然不過微下以解其煩熱,豈遂可以下為定法耶!至若風勢稍定,即宜禁用風燥之品,避居密室,毋食肥鮮,惟用甘寒藥,頻頻熱服,俾內不招風,外無從入之路,且甘寒一可熄風,二可補虛,三可久服,必得謹調千日,庶可重享天年。

 

此論真中風之大綱如此,方治星羅,余可無贅。

 

乃類中風症,治法尚未盡善,不得不為陰之。

 

按仲淳云:東南地方,絕無剛猛之風,而多濕熱之氣,質多柔脆,往往多熱多痰,真陰既虧,內熱彌甚,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亦致猝然僵仆。

 

類中風症,或不省人事,或語言謇澀,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

 

其將發也,外必先顯內熱之候,或口乾舌苦,或大便秘澀,小便短赤,此其驗也。

 

河間所謂此症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

 

丹溪所謂有氣虛,有血虛,有濕痰是也。

 

此即內虛暗風,確系陰陽兩虛,而陰虛者為多,與外來風邪迥別。

 

法當清熱〔二冬、甘菊、白芍、童便。〕

 

順氣,〔蘇子、橘紅、枇杷葉、鬱金。〕

 

開痰,〔貝母、花粉、栝蔞、竹瀝。〕

 

以救其標,次當治本。

 

陰虛則益血,〔地、冬、杞、芍、牛膝、棗仁、胡麻、首烏、人乳、鱉甲。〕

 

陽虛則補氣,〔參、耆、朮、茯、鹿茸。〕

 

氣血兩虛,則氣血兼補,久之自瘳。

 

設誤認為真中風,而以風藥治之,則燥復傷陰,散復傷氣,輕者變重,重者必死。

 

景岳言:真中風,乃自外而入,必先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等症,顯然可察。

 

類中風,則由內而病,絕無外症,而忽病如風,皆因酒色勞倦,七情口腹,致傷臟氣,陰虛而然。

 

治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為主。

 

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

 

水虛者,壯水之主,六味、左歸之屬;火虛者,益火之源,地黃引子、八味之屬。

 

能求水火而治之,斯可謂良工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3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19:55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