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門法律 卷四 合論《金匱》治 用白虎加人參湯瓜蒂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 19:0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門法律 卷四 合論《金匱》治 用白虎加人參湯瓜蒂湯二方218

 

合論《金匱》治 用白虎加人參湯瓜蒂湯二方  

 

《金匱》治 病,止出二方。

 

一者白虎加人參湯,顓治其熱,以夏月之熱淫,必僭而犯上,傷其肺金,耗其津液,用之以救肺金存津液也。

 

孫思邈之生脈散,李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亦既祖之矣。

 

一者瓜蒂湯,顓治其濕,以夏月之濕淫上甚為熱,亦先傷其肺金,故外漬之水,得以聚於皮間。

 

皮者肺之合也,用以搐其胸中之水,或吐或瀉而出,則肺氣得以不壅,而皮間之水,得以下趨也。

 

何後人但宗仲景五苓散為例,如河間之通苓散,子和之桂苓甘露飲,非不得導濕消暑之意,求其引伸瓜蒂湯之制,以治上焦濕熱,而清夫肺金,則絕無一方矣。

 

故特舉二方,合論其義。

 

見無形之熱,傷其肺金,則用白虎加人參湯救之。

 

有形之濕,傷其肺金,則用瓜蒂湯救之,各有所主也。

 

二方《傷寒‧痙濕 篇》中不載,《金匱‧痙濕 篇》中復出之,金針暗度,宜識之矣。

 

白虎加人參湯 本文云:太陽中熱者, 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本方之義,已見《尚論》一百一十三方中,茲再詳之。

 

夏月汗出惡寒者,衛氣虛也。

 

身熱而渴者,肺金受火克而燥渴也。

 

《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消亦渴也。

 

心火適王,肺金受制,證屬太陽,然與冬月感寒之治不同,用此湯以救肺金,是為第一義矣。

 

瓜蒂湯 本文云:太陽中 ,身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湯主之。

 

變散為湯,而去赤小豆、酸漿水,獨用瓜蒂一味煎服。

 

搐去胸中之水,則皮中之水,得以俱出也。

 

搐中有宣泄之義,汗如其故,不復水漬皮間矣。

 

此即《內經》以水灌汗,乃至不復汗之證,仲景會其意,言中 者兼乎中濕,有所祖也。

 

然水行皮中,何以脈見微弱耶?蓋中 脈本虛弱,而濕居皮膚,內合於肺,阻礙營衛之營運,其脈更見微弱也。

 

脈虛弱,按之無力。

 

濕脈微弱,舉之不利。

 

濕與 合之脈,則舉按皆不利也。

 

搐去其水,而營衛通,肺氣行,舉指流利,即濕去之征。

 

按之有力,即 解之征。

 

一物之微,其功效之神且捷者,有如此矣。

 

水行皮中,乃夏月偶傷之水,或過飲冷水,或以冷水灌汗,因致水漬皮中,遏鬱其外出之陽,以故身熱疼重。

 

用瓜蒂一物驅逐其水,則陽氣行而遏鬱之病解矣。

 

凡形寒飲冷則傷肺,乃積漸使然。

 

此偶傷之水,不過傷肺所合之皮毛,故一搐即通。

 

並無借赤小豆、酸漿水之群力也。

 

即是推之,久傷取冷,如風寒雨露,從天氣而得之者,皆足遏鬱其上焦之陽,又與地氣之濕,從足先受,宜利其小便者異治矣。

 

可無辨歟?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風。

 

乃心火暴甚,暑熱乘之,令人噎悶,昏不知人。

 

然亦有他藏素虛,暑得深中者,但不似心藏之篤耳。

 

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 ;入腎則消渴。

 

雖當補益與清解兼行,然必審其屬於何藏,用藥乃得相當也。

 

傷暑之脈,《內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

 

若《難經》曰:其脈浮大而散,殊有未然。

 

夫浮大而散,乃心之本脈,非病脈也。

 

仲景不言,但補其偏曰:弦細芤遲,芤即虛豁也;弦細遲,即熱傷氣之應也。

 

其水行皮中之脈,則曰微弱,見脈為水濕所持,陽氣不行也。

 

統而言之曰虛,分而言之曰弦細芤遲微弱。

 

其不以浮大之脈,混入虛脈之中,稱為病暑之脈,慮何周耶。

 

日中勞役,而觸冒其暑者,此宜清涼解其暑毒,如白虎湯、益元散、黃連香薷飲、三黃石膏湯之類,皆可取用也。

 

深居廣廈,襲風涼,餐生冷,遏抑其陽而病暑者,一切治暑清涼之方,即不得徑情直施。

 

如無汗仍須透表以宣其陽;如吐利急須和解以安其中;甚者少用溫藥以從治之。

 

故冒暑之霍亂吐瀉,以治暑為主。

 

避暑之霍亂吐瀉,以和中溫中為主,不可不辨也。

 

元豐朝立和劑局,萃集醫家經驗之方,於中暑一門獨詳,以夏月暑證,五方歷試,見聞廣耳。

 

其取用小半夏茯苓湯,不治其暑,顓治其濕。

 

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見消暑在消其濕,名正言順矣。

 

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濃朴為主方,熱盛則去扁豆,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濕盛則去黃連,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濕;其縮脾飲,則以脾為濕所浸淫而重滯,於扁豆、葛根、甘草中,佐以烏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惡之濕;甚則用大順散、來復丹,以治暑證之多瀉利者,又即縮脾之意而推之也。

 

其枇杷葉散,則以胃為濕所竊據而濁穢,故用香薷、枇杷葉、丁香、白茅香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惡之臭;甚則用冷香飲子,以治暑證之多嘔吐者,又即枇杷葉散而推之也。

 

醫者於熱濕虛寒,淺深緩急間,酌而用之,其利溥矣。

 

而後來諸賢,以益虛繼之。

 

河間之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

 

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

 

或用十味香薷飲,於《局方》五味中,增人參、黃 、白朮、陳皮、木瓜,益虛以去濕熱,乃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人參黃 湯,又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

 

肥白內虛之人,勿論中暑與否,所宜頻服者也。

 

中暑必顯躁煩熱悶,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之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

 

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除濕,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

 

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並去其熱。

 

五苓散之去濕,而加人參則益虛,加辰砂減桂則去熱。

 

白虎東加人參則益虛,加蒼朮則勝濕。

 

合之局方,則大備矣。

 

然尚有未備焉,昌觀暑風一證,其卒倒類乎中風,而不可從風門索治。

 

百一選方雖有大黃龍丸,初不為暑風立法,管見從而贊之曰:有中 昏死,灌之立蘇,則其方亦可得治暑風之一斑矣。

 

倘或其人陰血素虧,暑毒深入血分,進以此丸,寧不立至危殆乎?良方復有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而欲死者,但用平常涼血之藥,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風,良莫良於此矣!後有用之屢效,而美其名為潑火散者,知言哉!夫中天火運,流金爍石,而此能潑之。

 

益見暑風為心火暴甚,煎熬陰血,舍清心涼血之外,無可撲滅耳。

 

綜群方而論列之,以其詳故益加詳焉。

 

(諸方俱匯本門後)。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3:39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