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門法律 卷一 附答《內經》十問1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 16:26: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門法律 卷一 附答《內經》十問11

 

問逆春氣則傷肝,夏為寒變,此何病也?

 

曰:寒變者,夏月得病之總名也。

 

緣肝木弗榮,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當旺反衰,北方腎水得以上陵。

 

其候掩抑而不光明,收引而不發露,得食則飽悶,偶事則狐疑,下利奔迫,慘然不樂。

 

甚者戰栗如喪神守,證與啟玄子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似同而實大異。

 

蓋彼所謂益火之源者,主君相二火而言,非用黃連,即用桂、附。

 

而此所謂益火之源者,全在發舒肝木之鬱遏,與黃連、桂、附,絕不相干也。

 

問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飧泄。

 

與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有別否?

 

曰:傷風而飧泄,以風為主,風者東方木也。

 

傷肺而飧泄,以肺為主,肺者西方金也。

 

其候各異,安得比而同之。

 

風邪傷人,必入空竅,而空竅惟腸胃為最,風既居於腸胃,其導引之機,如順風揚帆,不俟脾之運化,食入即出,以故飧已即泄也。

 

不知者以為脾虛完穀不化,如長夏洞泄寒中,及冬月飧泄之泄,反以補脾剛燥之藥,助風性之勁,有泄無已,每至束手無策。

 

倘知從春令治之,用桂枝領風從肌表而出,一二劑而可愈也。

 

而秋月之傷肺,傷於肺之燥也,與秋傷於燥,冬生咳嗽,同是一病。

 

但在肺則為咳嗽,在大腸則為飧泄,所謂肺移熱於大腸,久為腸 者,即此病也。

 

但使肺熱不傳於大腸,則飧泄自止,不知者惟務止泄,以燥益燥,吾目中所見諸大老之誤,歷歷可指也。

 

冤哉!問逆冬氣則傷腎,春為痿厥,同一病乎?

 

曰:痿自痿,厥自厥,本是二病。

 

然痿者必至於厥,厥者必至於痿,究竟是一病也。

 

但肝氣可持,則痿病先見;筋脈未損,則厥病先見耳。

 

肝主筋,肝病則筋失所養,加以夙有筋患,不覺忽然而痿矣。

 

肝氣以條達為順,素多鬱怒,其氣不條達而橫格,漸至下虛上盛,氣高不返,眩暈不知人而厥矣,厥必氣通始蘇也。

 

此皆冬時失養藏之道,正氣不足之病,與治痰治風,絕不相干。

 

治痰與風,虛者益虛矣。

 

一味培補腎水,生津養血,聽其筋自柔和,肝自條達可也。

 

若精枯氣削,亦難為矣。

 

問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與逆冬氣則傷腎,春為痿厥有別否?

 

曰:此痿厥與春月之痿厥大異。

 

秋傷於濕,吾已力辨其為傷燥矣,傷於燥則肺先病也。

 

咳者肺之本病,其候不一,上逆而咳,燥之征也。

 

至發而為痿,則肺金摧乎肝木,發而為厥,則肺氣逆而不行,燥之極矣。

 

此蓋燥火內燔,金不寒,水不冷,秋冬不能收藏。

 

與春月不能發生之故,相去不亦遠乎?問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與前寒變等病,又不同者何也?

 

曰:前言逆春氣而夏始病,此言逆春氣而春即病也。

 

春氣屬少陽木主生,夏氣屬太陽火主長,秋氣屬太陰金主收,冬氣屬少陰水主藏。

 

春未至而木先芽,夏未至而火先朗,此為休征。

 

春已至而木不生,夏已至而火不長,此為咎征。

 

若春已過而不生,夏已過而不長,則死期迫矣。

 

收藏亦然,肝氣內變,即所謂不條達而橫格也。

 

心氣內洞,洞開也,心虛則洞然而開。

 

有人覺心大於身,大於室,少頃方定者,正此病也。

 

惟心洞開,北方寒水得乘機竊入,為寒變之病。

 

非心氣內洞,別為一病也。

 

問寒變與煎厥,皆屬夏月之病,究竟何別?

 

曰:寒變者,南方心火無權,為北方寒水所變也。

 

煎厥者,北方腎水無權,而南方心火亢甚無制也。

 

兩者天淵,不可同論。

 

煎者火性之內燔;厥者火氣之上逆,即《經》文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之說。

 

可見陽根於陰,深藏腎水之中。

 

惟煩勞無度,則陽張於外,精絕於內,延至夏月火王,而煎厥之病生矣。

 

問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又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此何解也?曰:此未經闡發之義,蓋少陰主藏者也,冬月水旺,腎藏甚富,源泉混混,盈科而進。

 

若冬無所藏,新舊不相承接,有獨沉而已。

 

《太素》不解其旨,至謂獨沉為沉濁,何況後人乎?味過於甘,腎氣不衡,注作不平,亦屬膚淺。

 

蓋人身心腎相交,水火相濟者其恆也。

 

味過於甘,腎氣為土掩,而不上交於心,則心氣亦不得下交於腎,所以鬱抑而為喘滿也。

 

腎氣不衡,即腎氣獨沉之變文,見心腎交,則腎脈一高一下,猶權衡。

 

然知獨沉為有權無衡也。

 

則不衡二字恍然矣。

 

夫腎間之氣,升灌於上,則為榮華;獨沉於下,則為枯謝。

 

《難經》謂五臟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不滿五十動一止者,腎氣先盡。

 

故知腎氣獨沉,非細故也。

 

問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此何解也?

 

曰:此人身消息之所在。

 

王注牽強,不合乎道。

 

夫人天真之氣,全在於胃,津液之多寡,即關真氣之盛衰。

 

而胃復賴脾以營運其津液,一藏一府,相得益彰,所以胃不至於過濕,脾不至於過燥也。

 

觀下文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濃,其為脾過燥,胃過濕可知。

 

然終是相連臟腑。

 

嘿相灌滲,所以脾氣但言不濡,病反在胃,且未甚也。

 

至以過酸之故,助其曲直,將胃中津液,日漸吸引,注之於肝,轉覺肝氣津潤有餘矣。

 

肝木有餘,勢必克土,其脾氣坐困,不至於絕不已耳。

 

若胃中津液尚充,縱脾氣不濡,有濡之者在也,亦安得坐斃哉?問味過於苦,胃氣乃濃;味過於辛,精神乃央。

 

注謂濃為強濃。

 

央為久長。

 

豈五味中酸鹹甘多所損,苦與辛多所益乎?

 

曰:二義原不作此解,王注與《經》文全相背謬。

 

觀於胃氣乃濃,繇於脾氣不濡,明系脾困,不為胃行津液,胃氣積而至濃也。

 

胃氣一濃,容納遂少,反以有餘成其不足,更難施治。

 

今人守東垣一家之學,遇胃病者咸用補法,其有愈補愈脹者,正坐此弊。

 

如西北之人,喜食生硬面酪。

 

迨至受病,投以牽牛、巴豆,乃始暢適。

 

即香、砂、桔、半,用且不應,況用參、朮之補乎?《內經》有言胃氣實則脹,虛則泄,蓋可知矣。

 

至精神乃央,上文既云筋脈沮弛,明是筋脈得辛而緩散不收也。

 

況人之精神,全貴收藏,不當耗散,寧有辛散既久,而不為殃害者耶?曰央則其為病,且有卒暴之虞矣。

 

相傳多食辛令人夭,豈不然哉?問味過於咸,大骨氣勞,從前無解,請一明之。

 

曰:身中消息,有謂心未有不正,腎未有不邪者,以腎為作強之官也。

 

有謂腎未有不正,心未有不邪者,以心為情欲之府也。

 

大骨氣勞,心腎兩有所涉,而實有不盡然者,嘗見高僧高道,棲真習定,忽焉氣動精傾,乃知味過於咸,大骨氣勞之說,不盡關於情欲耳。

 

蓋食咸過多,峻補其腎,腰骨高碩之所,其氣忽積,喜於作勞。

 

氣既勃勃內動,則精關勃勃欲開,雖不見可欲,而不覺關開莫制矣。

 

《經》謂強力入房,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此固嗜欲無節者之本病,奈何清修卓練之士。

 

每於菜蔬間,多食咸藏濃味,以虧道體。

 

無有以《內經》之理,一陳其前者。

 

及病已成而食淡齋,長年累月自苦,亦足補偏救敝,然不如當日味勿過咸之超矣,因並及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7: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