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解析/未來趨勢 牆壁採光兼發電】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
太陽能電池技術日新月異,早期它們只能在屋頂當「配角」,今天,結合太陽能電池(光電板)的外牆帷幕,逐漸取代昂貴的花崗岩和玻璃,成為建築物新穎的外衣,它們擁抱陽光、再生能源,實踐建築兼作發電廠的夢想。
不論是單晶矽、多晶矽或非晶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都可以做成透光型的模組(板),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
歐洲的德國、瑞典等國家,太陽能光電板的外牆設計漸成新寵,台灣建築業也嘗試用太陽能光電板取代玻璃帷幕,讓外牆變光電廠,但礙於成本過高、光電板尚未規格化等顧慮,建築市場的接受度和普及率都偏低,願意這麼做的建商,打造企業形象的意義大於實質效益。
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主任藍崇文說,建築帷幕牆常用的花崗岩等高級建材,平均每平方公尺要價5000~6000元,一片100瓦發電功率的太陽能薄膜光電板約3000元,比較起來其實並不貴。
藍崇文指出,建築物結合光電板變成會發電的「太陽房子」,已不是夢想,如果能搭配「綠建築」法令讓光電板成為建材的一部分,普及化的機率就很高,未來就能以量制價,讓光電板價格趨於合理,搭配即將上路的「再生能源條例」,提供民眾在家賣電賺錢的誘因,未來家家戶戶都可能是一座小電廠。
立法院通過再生能源條例,由政府補貼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生產者,藍崇文舉例,張三每月用電約100度,以台電平均電價每度3元計算,一個月電費為300元,如果張三家裡裝了太陽能發電設備,政府補貼每度電12元,賣給台電的所得為1200元,張三還倒賺900元。
藍崇文說,當然不是每個家戶都有條件發這麼多太陽光電,但台灣九成以上的能源皆仰賴進口,發展各類再生能源確有必要。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認為,不論哪種太陽能電池,陽光的能源轉換率都不到20%,投入這麼昂貴的成本,產生的電力有限,是否划算還有待觀察。
他建議從改變用電習慣(像關掉待機用電)、換用省電設備(像換用變頻冷氣)等節能措施下手,實質省電效益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