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93|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銀行業炫目財報背後的危機-上】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5 03:55:1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7-18 09:12 編輯

美銀行業炫目財報背後的危機-上

 

 

今年以來美國主要幾家投資銀行的獲利狀況,著實讓人驚艷!

 

全美最大六家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BAC-US)、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JPM-US)、花旗(Citigroup)(C-US)、富國銀行(Wells Fargo)(WFC-US)、高盛(Goldman Sachs)(GS-US)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MS-US),今年第 1 季就共同創造出 187 億美元獲利。
 
將近是去年第 4 季獲利的 6 倍,也是自 2008 年次貸風暴發生以來最明顯的躍進。

 

《財富雜誌 (Fortune)》引述研究機構 SNL Financia l資料顯示,今年第 1 季是銀行業者自 2007 年春季以來獲利最佳的一季。

 

當房市泡沫在 2007 上半年膨脹至最高點時,6 大業者單季獲利總額高達 235 億美元,不過當次貸爆發後,獲利就一路銳減至 2008 年底,甚至必需藉助政府紓困才能度過難關。

 

然而,事隔不到 3 年,情況似乎又大幅翻轉,投資銀行的印鈔機又開始熱烈運作。
 
此外,大型銀行股價過去一年來平均也上漲了約 42%,可預期的是員工的荷包又將塞得飽飽。
 
表面上看來,銀行業前景看好,因為低利政策、資金回流,以及樂觀預計貸款損失縮減的狀況將延續至年底。

 

但並非所有專家都認同這個現象,路易西安納州立大學財金教授 Joseph Mason 表示,大幅成長的獲利亟可能是受到去年春天新採納的會計規範的影響,而這項改變對銀行有利,也就說,現在的財務和過去是兩種不同會計準則計算出來的,如果沿用回過去Mark-to-Market的會計準則,銀行的盈利必然大幅縮水。

 

此外,這幾家投資銀行近來最重要的獲利來源均是交易 (trading)。
 
例如高盛第 1 季獲利中的 80%、摩根士丹利的 44%,以及摩根大通逾 60% 均來自交易,這種交易的賭博盈利對經濟根本沒有幫助。

 

投資銀行主管也曾提醒市場,交易收益的貢獻通常集中在第1季,因此可預期今年接下來獲利將減少。
 
與此同時,銀行業者也正遭受進一步嚴格控管的威脅。
 
許多學者認為政府應要求業者,增加準備金以因應危機,此舉將侵蝕部分獲利。
 
甚至不排除回歸過去將大型投資銀行必須將衍生性金融商品部門與銀行核心業務部門分割的法規。

 

這樣高的槓桿下,千萬不要指望金融服務行業獲利能力可以充當經濟復甦的先行指標,何況其獲利大多來自與經濟無關的交易,其餘經濟領域仍顯蒼白。

 

美國經濟分析局公佈的資料顯示,金融業2009年表現優異,第四季利潤同比飆升240%。

 

儘管整體公司利潤增長30%,但金融業之外那些不受偏愛的廣泛領域利潤僅僅增長5.2%,而且這還是受惠於以減產為代價的裁員。

 

換句話說,金融領域獲利是因為享受低息貸款、政府擔保和公債收益率曲線趨陡之惠。
 
與此同時,其他人則一邊啃著幹麵包,一邊壓低工資,從雇員身上榨出更多利潤。
 
與2005年高峰水準相比,第四季金融業利潤僅低約8.0%。附加值占16%左右的金融業,獲利卻達到全部公司獲利總額的三分之一。

 

銀行業過去一向來都是將寬鬆貨幣政策向其他經濟領域傳導的重要管道之一。

 

歷史上,金融業利潤和經濟復蘇是有聯動關係的,銀行和其他金融仲介機構,為引領經濟上漲並擺脫低谷的投資提供融資,順著這樣的思路,金融業獲利的走勢就是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方向。

 

如果你指望銀行業盈利復甦而重演這樣的邏輯,你一定很失望。
 
現在,將金融業的盈利復甦視為經濟復甦的指標是嚴重錯誤的邏輯。

 

除上面提及的,銀行的盈利主要來自交易,至於其他貸款的商業銀行業務,依然低迷。

為何銀行不能放大貸款?

 

答案是:槓桿過高,無錢可借。

 

雖然表面上的資本適足率很充足,但是只是表面好看,外強中乾而已。

 

表面上,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高盛與摩根士丹利,這五大銀行的股本加起來也不過6700億,槓桿平均約15倍。
 
但是若加上表外則高達30倍,它們哪來的能力放貸?

 

目前承銷最多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是這五大銀行,一共持有價值高達 280 兆美元的這類商品,幾乎是美國 GDP 的 20 倍。
 
如果再考慮這一點,五大銀行的槓桿就是驚人的417倍。

 

所以不要奇怪美國銀行業放貸下滑如此嚴重。

 

2009年,儘管金融服務業利潤反彈,行業總放貸規模卻下滑7.5%,為二戰以來下滑最嚴重的一次。
 
至今2010年4月,銀行依舊信貸緊縮如故。

 

信貸緊縮的資料很難為金融業做這樣的辯護,因為其維持信貸流動,對金融業的救助是合情合理的。

 

銀行業將創紀錄規模的資金存放在美聯儲準備金體系,而不是拆借給企業或消費者。
 
銀行業選擇將新風險降至最低,以低利率從短期市場借入資金,轉手以較高的利率長期貸給政府,輕鬆獲利。

 

會計準則的變化,也令銀行業有充分理由撥出資金維持處於困境的老客戶。
 
這樣可以避免資本金受到衝擊,但卻可能在整個經濟領域內產生災難性後果,正如日本的經歷。

 

當然,不應把貸款數位元下滑的責任全部推到銀行頭上。
 
因借款者重視降低杠杆比例,尤其未來銀行業需要清還龐大的債務,而非為新機會未雨綢繆,所以貸款需求一直不振。

 

美聯儲理事杜克和洪尼格對2010年銀行業放貸均發表樂觀評論,但是洪尼格在聖菲對貸款商講話時承認,銀行業放貸可能仍有困難,不良貸款仍然居高不下。

 

金融服務業利潤反彈無疑助其十分謹慎地成就了一件事情,銀行業得以在不明顯求助政府的情況下,開始自身資本重組,不過毫無疑問還是得政府買單,本質上來講就是借助其他經濟部門的稅賦,表面是政府提供補助而非直接轉移支出,而實際上就是政府資助的重組。

 

在1980-2009年間,金融服務業利潤激增600%,而同期其他領域獲利僅增長一倍。
 
在此期間,薪資水準停滯不前,人們通過增加舉債來改善生活標準,首先是民間,現在又輪到國家。

 

美國政府的經濟管理實在令人嗤之以鼻。


[下次,告訴你們銀行業危機沒有解決證據--債務到期額]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7-15 03:56:51 | 只看該作者

美銀行業炫目財報背後的危機-中


我查了美國主要大銀行的帳目,其中包括Citigroup、Bank of America、JP Morgan、Well Fargo和Goldman。

 

我確定了之前的看法,就是美國根本沒有解決金融危機,只是將它挪後而已。

 

根舉這些公司的10-k報表披露,它們未來2010-2012需要還的到期債務,規模遠比金融危機的時候還來得大,尤其是Citigroup和Bank of America,這也是為何它們的股價遠遠無法回到過去高峰的原因。

 

這些債務還沒有包括表外債務,表外債務往往殺死人。
 

AIG通過市場或金融監管機構無法監測的場外交易炮製了超過5000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
 

當時,由AIG、雷曼兄弟等金融機構組織的信用違約掉期交易像癌症病毒一樣在全球金融市場蔓延,AIG也最終被自己的表外債務殺死。

 

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個季度中﹐大型銀行會在即將對外公佈債務之前暫時減少債務﹐進而掩蓋粉飾自身的真實風險水準。

 

數據顯示﹐有18家銀行在過去五個季度的每個季度末把債務水準平均降低42%﹐進而少報用來購買債券的債務水準。之後﹐在接下來的一個季度的中期提高債務水準。
 

這些銀行每個季度都會對外公佈債務數據。
 

這18家銀行包括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和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
 

這樣的做法雖然是合法的﹐但卻可能造成投資者對金融公司大部分時間風險水準的印象失真。

 

所以,銀行業的真實債務會比10-k報表披露的還要多!

 

還有,美國銀行業的經營狀況沒有恢復,雖然我們時常聽到這些銀行盈利增長,那主要是政府輸送利潤,以及靠交易賺錢而已,像各類貸款、信用卡、資產管理之類的業務還沒有好轉的跡象。
 
其中像JP Morgan,雖然盈利強勁,但是卻沒有反應出原本它本身JP Morgan+貝爾斯登+華盛頓互惠銀行這3和1組合成的新JP Morgan該有營利。
 

主要盈利還是來自貝爾斯登的投資交易業務而已。

 

美國銀行業的資本實際商只佔資產的3%,但是大部分銀行無法計算,流動性差的第三級金融資產 (level-three assets) ,往往都高過核心資本。

 

這些銀行因為舉債過大,需要不斷的再融資才能運作下去,不然就像人體的血液停止運轉一樣。

 

考慮到資金流動性的血液,根舉我觀察,發現廣義貨幣供給今年首3個月半以來,出現負增長現象,規模約減少937億美元(過去平時年增長3000億)。

 

自2009年1月,流入債券基金的資金規模約5000億,這兩個星期出現減少跡象,就實際上而言,這種資金流入也不可持續,何況這些資金並不是新資金,只是之前從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留向貨幣基金,現在再從貨幣基金流回股票和債券基金,規模並沒有增長,因為在1/5人口處於失業狀態,人口老化的情況下,很難會有大量新資金的供應。

 

隨著外國對美國的貿易盈餘減少,加上主要買家中國面臨經濟轉型,所以未來外國資金不會恢復2006年的水準,2008/2009年雖然有大筆外國資金流入美國,但那是恐慌性避險所造成,未來不會重覆,除非美國再製造一場危機或許就會。

 

綜合美國國內和外國因素,貨幣供給會減少,反之美國政府、企業和人民的再融資需求因債務高漲而更加龐大,所以未來市場可供給的貨幣必然少於需求,債台高築的企業得不到再融資就會面臨破產威脅。

 

所以,美國只有選擇讓信用泡沫爆,或者由FED印鈔票來自殺性解決。
 

當然還有一招--賴賬!

 

而目前從單月/單季來看,美國斷供的房子已經創歷史新高,比金融海嘯恐慌時期還要多。

 

今年2010下半年和2011年,利率調整高峰期來看會造成供屋利息增加,財務成本越來越大,必然像金融海嘯第一波一樣,造成更多人違約並沖激到金融體系。

 

美國不像我們馬來西亞,當初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銀行可以自動調低利息來減少我們的利息負擔,降低違約的可能,但是美國卻作不到。

 

這是因為美國銀行不是最終貸款者,而是購買資產抵押證券(MBS/ABS)的債券投資者,涉及的投資機構方面超過百個單位,關係網絡複雜,美國銀行根本無法解決這複雜網絡的利益衝突而降低房貸利息,這也是美國政府對這方面努力效果不彰的原因。

 

房屋市場如果出現大規模的違約潮,必然會引發經濟再次觸底。
 

從來沒聽過房屋市場Crash的情況下,經濟還可以Grow up的例子。

 

當應付金融海嘯第一波的時候,美國政府已經八寶出盡也無法解決金融海嘯,最多只是將它暫時凍結,挪後而已。
 

FED的FOMC成員之一(名字忘了),說因為之前八寶出盡,若真的發生雙觸底,他們可用的方案已經不多了!

 

作為進攻者的金融危機因債務更大,所以進攻者更強;

 

而作為防守者的美國政府因為之前付出超過10萬億美元的代價才把進攻者暫時打退,但是進攻者毫髮未損,反而防守者因之前出盡透支體力的超大開支,身體已經很虛弱了,政府“背負不可持續的債務”(伯南客語)。
 

加上人口老化週期來臨會增加政府負擔,使國家收入減少。

 

這樣計算一下,進攻者更強,防守者更弱,若一旦進攻者再回來,這海嘯絕對會比上一次更大,因為防守者可用的資源已經用的七七八八了!

 

下次,我上傳10-k表的銀行未來年份需要清還/再融資的債務給你們看和對比金融危機前的債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7-15 04:03:14 | 只看該作者

美銀行業炫目財報背後的危機(下)

 

金融危機就是還債危機,因為對債務人的還債能力產生擔心,導致資金流動性縮水,對亞洲國家來說,流動性主要來自銀行。

 

而對歐美來說,流動性來自債券市場,雖然銀行也是流動性的來源之一,但是銀行嚴重依賴債券市場,使它的債務可以不斷的融資,繼續經營,因為美國銀行過度信用氾濫,手中的短期資金不足還清到期債務,所以相當依賴市場流動性融資,一旦流動性不足,就會週轉不靈而倒閉。

 

在2008/2009年的時候,流動性緊縮了,嚴重依賴信用的美國銀行陷入嚴重危機,現在,讓我介紹美國主要的4大銀行當時和現在的到期債務狀況。

 

 

 

 

Citigroup-過度擴張引來惡果


Citigroup在金融海嘯前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

2007 =1027億

2008 =518億

2009 =581億

2010 =261億

2011 =330億

2012後 =944億

------------------

總債務 =3657億

------------------

 

美國主要大銀行中,以Citigroup到期債務最多,這就是為何在美國政府援助前已籌獲500億美元的Citigroup也無法阻止自己崩潰。

 

2008/2009年在美國政府救助後Citigroup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

2010 =836億

2011 =613億

2012 =707億

2013 =293億

2014 =360億

2015年後 =1313億

------------------

總債務 =4125億

------------------

 

我們看到,Citigroup目前每一年到期的債務都比過去來得高,且規模都可以媲美過去引發自己崩虧的當年數額,未來流動性有何冬瓜豆腐,第一個完蛋的就是Citigroup。

 

 

 

 

BANK of America-吃下美林消化不良而崩潰


BANK of America在金融海嘯前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

2006 =572億

2007-2009=475億

2010-2011=451億

2012後 =494億

------------------

總債務 =1993億

------------------


2008/2009年在美國政府救助後BANK of America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

2010 =3463億

2011 =689億

2012 =907億

2013 =408億

2014 =376億

2015後 =1458億

------------------

總債務 =7132億

------------------

 

雖然總債務包含收購美林的成份,但是之前的1993億和現在的7132億,相差的確太大了!

 

金融海嘯時期的2008/2009,BANK of America估計只需要再融資316億的到期債務,但是收購虧損數百億美元的美林,使它落到如Citigroup的下場。

而2010需融資的債務達破紀錄的3463億美元,之後的債務也比過去金融海嘯前來得高,這就是為何BANK of America的股價無法像JP Morgan和Well Fargo那樣恢復的原因。

 

 

 


JP MORGAN-幸運眷顧僥倖壯大


JP MORGAN在金融海嘯前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2006 =1318億

2007-2009=504億

2010-2011=248億

2012後 =615億

------------------

總債務 =2685億

------------------

 

在2006年的時候流動性氾濫,JP MORGAN還可以對1318億的債務再融資,當2008/2009年發生金融海嘯的時候,JP MORGAN當年需到期的債務平均估計約336億,若是2006年的1318億,JP Morgan恐怕沒那麼幸運了。

 

因為數額較小,所以才可以頂住第一波的沖擊,反之Citigroup因到期債務太高,無法支持而率先倒下。

 

2008/2009年在美國政府救助後JP MORGAN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2010 =2831億

2011-2012=1225億

2013-2014=545億

2014後 =1103億

------------------

總債務 =5706億

------------------

 

總債務規模增大其實也包含收購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的緣故。


但是至今為止,JP MORGAN的商業銀行業務依舊糟糕,主要利潤還是靠投資銀行業務支持。

 

如果新一波到期債務來臨,它是否可以繼續再融資?

 

以前2010-2012年只需要再融資863億,現在需要4056億,今年就需要2831億。

 

2008/2009年僥倖逃過一劫的JP MORGAN,面臨如此巨大再融資的到期債務,是否可以依舊好運呢?

 

特別目前它的總盈餘,還無法成功整合與發揮自己本身,加上收購的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的總體力量。

 

 

 

 

Wells Fargo-管理最佳的銀行


Wells Fargo在金融海嘯前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2007 =868億

2008-2010=248億

2011-2012=256億

2013後 =312億

------------------

總債務 =1684億

------------------

 

2008/2009年在美國政府救助後Wells Fargo的到期債務和年份:


2010 =1065億

2011 =583億

2012 =366億

2013 =350億

2014 =132億

2015年後 =708億

------------------

總債務 =3208億

------------------

 

總債務增加是因為Wells Fargo 收購美聯銀行後規模擴大,Wells Fargo是4大銀行中體質最好的一間,只要它可以捱過2010/2011的1065億和583億的債務到期,而且可以使債務不會累積到下一年,那它應該可以渡過危機。

 

4大銀行為何無法還清這些到期債務?

 

4大銀行之所以需要再融資,那是因為4大銀行盈餘最多的時候也不過100多億,加上其流動資金短缺,除非大量買出資產,減少槓桿,否則不足以還清這些到期債務,所以它們只能繼續以債養債,從債券市場籌獲資金再融資,以維持日常經營運作。

 

何況4大銀行除這些長期的債務外,還有龐大的利息開支和短期借貸要應付,這點若加上去,銀行業的負擔更大。

 

因為美國銀行這樣的經營模式,其運作有點像龐氏騙局。

 

亞洲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存戶,所以即使存戶不再存新錢,亞洲銀行也不會倒閉,它只怕存戶擠提。


 

 

而美國銀行的存戶不多,資金主要來自市場的借貸和同業的拆借,其運作需要不斷的運轉,使資金循環流動,一旦資金停止流動,就像沒有新資金注入,很容易土崩瓦解,對於美國這個高度依賴信用的國家,這是很重要的。

 

2008/2009的金融海嘯的威力,已經清楚顯示美國這種過度依賴流動性的弊病。

 

當問題發生時,銀行資產貶值,流動性萎縮,銀行無法以債養債,要賣出資產,這才發現自己可供短期流動的優質資產不多,反而都是流動性缺乏的毒資產就一大堆,如果不是政府投入數萬億美元救市,華爾街的大銀行恐怕沒一間可以活下來。


當然,現在這些大銀行自然會說自己根本沒問題,也不需要政府拯救,你信嗎?

 

如果真沒問題,高盛怎麼會將自己改為商業銀行以便得到美聯儲的救助?

 

JP Morgan又怎麼會反對Mart to Market的會計準則?

 

它們若真的沒問題,又何需拿一分錢政府的救市資金呢?

 

馬後炮誰都會說。

 

最明顯的是,它們竟然拿了政府的錢,並說自己沒問題,那麼這筆錢應該不需要用到才對?

 

實際上,當它們為了擺脫政府控制而還錢給政府的資金,全部來自發行新股,而不是直接將之前獲得的政府資金完璧歸趙,這不是明擺著是大炮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8 05:31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