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523|回復: 16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3-18 16:3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卷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無汗。外台。作反汗不出四字。風下。可發汗篇。


及玉函。外台。有者字。)


〔方〕無汗者。以起自傷寒。故汗不出。乃上編有汗之反對。風寒之辨別也。


惡風。乃惡寒之互文。風寒皆通惡。而不偏有無也。


〔魏〕其辨風寒。亦重有汗無汗。亦不以畏惡風寒多少為準。畏惡風寒。不過兼言互言。以參酌之云耳。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外台。作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外台。作桂心)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成本。有切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味下。玉函。成本。有 咀二字。外台。有切字。白沫。玉函。千金翼。外台。作上沫。成本。只作去沫。似汗下。玉函。成本。千金翼。有不須啜粥四字。外台。有出不須吃熱粥助藥發九字。成本。無諸湯皆仿此五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2&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10:2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飲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則水不內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飲水多而小便不利。則水蓄於內而不行。必苦裡急也。


〔錢〕水寒傷胃。停蓄不及即行。必令心下悸動。心下者。胃之部分也。


悸者。水滿胃中。氣至不得流通。而動惕也。


〔程〕若小便少。而欲得水者。此渴。


熱在下焦。屬五苓散證。強而與之。縱不格拒。而水積不行。必裡作急滿也。


〔汪〕常器之云。可茯苓甘草湯。


又豬苓湯。推常氏之意。小便利者。用茯苓甘草湯。小便少者。豬苓湯。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4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10:1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傷寒有熱。少腹滿。是蓄血於下焦。若熱蓄津液不通。則小便不利。其熱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


小便自利者。乃為蓄血。當與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然此無身黃屎黑。又無喜忘發狂。是未至於甚。故不可余 峻之藥也。


可與抵當丸。小可下之也。


〔柯〕有熱。即表證仍在。


抵當丸方水蛭(二十個熬○周。吳。作二十個。豬脂熬黑。)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玉函。外台。成本。三十個。


千金。二十二個。翼。有熬字)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玉函。二十五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千金。作上四味。


為末。蜜和合。分為四丸。)


〔柯〕小其制。而丸以緩之。方變湯為丸。然名雖丸也。


猶煮湯焉。〔張〕煮而連滓服之。與大陷胸同意。


陶弘景云。 時者。周時也。


從今旦至明旦。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病源。作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云云。非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4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9:5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此又以小便之利與不利。以別血證之是與非是也。


身黃。遍身俱黃也。


沉為在裡。而主下焦。結則脈來動而中止。氣血凝滯。不相接續之脈也。


前云少腹當硬滿。此則竟云少腹硬。脈證如此。若猶小便不利者。


終是胃中瘀熱鬱蒸之發黃。非血證發黃也。


故為無血。若小便自利而如狂。則知熱邪與氣分無涉。故氣化無乖。


其邪在陰血矣。


此乃為蓄血發黃。〔柯〕濕熱留於皮膚而發黃。衛氣不行之故也。


燥血結於膀胱而發黃。營氣不敷之故也。


水結血結。俱是膀胱病。故皆少腹硬滿。小便不利是水結。小便自利是血結。如字。助語辭。若以如字實講。與發狂分輕重。則謬矣。


〔方〕諦。審也。


言如此則為血證審實。無復可疑也。


案小便不利者。成氏云。可與茵陳蒿湯。補亡論云。與五苓散。程氏云。屬茵陳五苓散。柯氏云。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症也。


以上宜選而用之。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


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有熱下。玉函。


脈經。外台。有而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4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9:4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抵當湯方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千金。二十三個。翼同本文。有熬字。) 水蛭(熬) 蟲虻(各三十個去翅足熬)


大黃(三兩酒洗○玉函。成本。酒浸。千金翼。作二兩。破六片。)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四味下。玉函。成本。有為末二字。)


〔柯〕蛭。昆蟲之巧於飲血者也。


虻。飛蟲之猛於吮血者也。


茲取水陸之善取血者攻之。同氣相求耳。


更佐桃仁之推陳致新。大黃之苦寒。以蕩滌邪熱。〔錢〕抵當者。言瘀血凝聚。固結膠黏。即用桃仁承氣。及破血活血諸藥。皆未足以破其堅結。非此尖銳鑽研之性。不能抵當。故曰抵當。


張氏醫通曰。如無虻蛭。以乾漆灰代之。


案抵當。方氏云。抵。至也。


亦至當不易之正治也。


喻氏汪氏輩皆同。錫駒云。抵拒大敵。四物當之。柯氏云。抵當者。謂直抵其當攻之所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


抵當湯主之。


(千金。黃。作重。硬下。有滿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4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9:3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太陽病至六七日。乃邪當入裡之候。不應表證仍在。若表證仍在者。法當脈浮。今反脈微而沉。又非邪氣在表之脈矣。


邪氣既不在表。則太陽之邪。當陷入而為結胸矣。


今又反不結胸而其人發狂者。何也。


蓋以邪不在陽分氣分。故脈微。邪不在上焦胸膈而在下。故脈沉。熱在下焦者。即桃核承氣條。所謂熱結膀胱也。


熱邪煎迫。血沸妄溢。留於少腹。故少腹當硬滿。熱在陰分血分。無傷於陽分氣分。則三焦之氣化。仍得營運。故小便自利也。


若此者。當下其血乃愈。其所以然者。太陽以膀胱為腑。其太陽在經之表邪。隨經內入於腑。其鬱熱之邪。瘀蓄於裡故也。


熱瘀膀胱。逼血妄行。溢入回腸。所以少腹當硬滿也。


桃核承氣條。不言脈。此言脈微而沉。彼言如狂。此言發狂。彼云少腹急結。此云少腹硬滿。彼條之血。尚有自下而愈者。其不下者。方以桃仁承氣下之。此條之血。


必下之乃愈。證之輕重。迥然不同。故不用桃仁承氣湯。而以攻堅破瘀之抵當湯主之。〔方〕瘀。血氣壅秘也。


案瘀。傷寒直格。於預切。積也。


又音於。


吳氏瘟疫論曰。案傷寒太陽病不解。從經傳腑。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結不行者。宜抵當湯。今溫疫起無表證。而惟胃實。故腸胃蓄血多。膀胱蓄血少。然抵當湯。行瘀逐蓄之最者。無分前後二便。


並可取用。然蓄血結甚者。在桃仁力所不及。宜抵當湯。蓋非大毒猛厲之劑。不足以抵當。故名之。然抵當證。


所遇亦少。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9:1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案王氏云。案經文。溫溫。當作 。此本於玉函。程氏云。溫溫者。熱氣泛沃之狀。欲吐而不能吐。則其為乾嘔可知矣。


此以溫熱之義為解。並不可從矣。


蓋溫溫。與慍慍同。素問玉機真藏。背痛慍慍。馬氏注。


慍慍。不舒暢也。


脈經。作溫溫。可以證矣。


(少陰篇第三十九條。心中溫溫。千金。作慍慍。)


案非柴胡證。汪氏用葛根加半夏湯。郭白云云。宜大半夏加橘皮湯。金鑒則云。須從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若嘔者。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可也。


魏氏云。若不爾者。指心下郁郁微煩言。若不郁郁微煩。則其人但正虛。


而無邪以相溷。豈調胃承氣可用乎。又系建中甘草附子等湯之證矣。


又豈諸柴胡可言耶。示禁甚深也。


以上三說。未知孰是。王氏云。以嘔下。當有闕文。徐大椿云。此段疑有誤字。千金翼。刪若不以下三十字。柯氏遂從之。要之此條極難解。姑舉數說備考。(志聰錫駒注。以若不爾者。為裡虛。意與魏氏同。)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抵當湯主之。(玉函。六七。作七八。當硬滿。作堅而滿。)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9:0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此辨症似少陽。而實非柴胡症也。


言邪在太陽。過一候而至十餘日。已過經矣。


而有心下溫溫欲吐。


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之證。若先此未有諸症之時。已自極其吐下之者。則知胃氣為誤吐誤下所傷。致溫溫欲吐而大便反溏。邪氣乘虛入裡。故胸中痛。而腹微滿。熱邪在裡。所以郁郁微煩。乃邪氣內陷。


胃實之症也。


胃實則當用攻下之法。以胃氣既為吐下所虛。不宜峻下。唯當和其胃氣而已。故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篇。所謂胃和則愈也。


若不爾者。謂先此時未曾極吐下也。


若未因吐下。而見此諸症者。此非由邪陷所致。


蓋胸為太陽之分。邪在胸膈。故溫溫欲吐。而胸中痛也。


大便反溏。熱邪未結於裡也。


腹滿郁煩。邪將入裡。


而煩滿也。


若此者。邪氣猶在太陽。為將次入裡之征。若以承氣湯下之。必致邪熱陷入。而為結胸矣。


故曰不可與也。


但前所謂欲嘔。胸中痛微溏者。雖有似乎少陽之心煩喜嘔。胸脅苦滿。腹中痛之證。然此非柴胡症也。


更何以知其為先此時極吐下乎。以欲嘔乃胃氣受傷之見證。故知極吐下也。


〔錫〕嘔者。即溫溫欲吐也。


欲吐而不得吐。故嘔。〔程〕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是言欲吐時之象。欲吐則氣逆。故痛。著一而字。則知痛從欲嘔時見。不爾亦不痛。凡此之故。緣胃有邪蓄。而胃之上口。被濁熏也。


大便溏。腹微滿。郁郁微煩。是言大便時之象。氣逆則不下行。故以大便溏為反。大便溏則氣得下泄。腹不應滿。煩不應郁郁。今仍腹微滿。郁郁微煩。凡此之故。緣胃有阻留。而胃於下後。仍不快暢也。


云先其時者。見未吐下之先。向無此證。緣吐下徒虛其上下二焦。而中焦之氣阻升降。遂從津液乾燥處。澀結成實。胃實則溏。故日進之水穀。只從胃旁溜下。不得胃氣堅結之大便反溏。而屎氣之留中者。自攪擾不寧。


而見出諸證。其遏在胃。故與調胃承氣。一蕩除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8:3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內煩者。吐則津液亡胃中乾。而熱 內作也。


〔汪〕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竹葉石膏湯。


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


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此以發汗。玉函。作以醫發其汗。脈乃數也。


作脈則為數。汪本。刪冷字。非也。)


〔錢〕此條之義。蓋以發熱汗自出之中風。而又誤發其汗。致令衛外之陽。與胃中之陽氣皆微。膈間之宗氣大虛。故虛陽浮動。而脈乃數也。


若胃脘之陽氣盛。則能消穀引食矣。


然此數非胃中之熱氣盛而數也。


乃誤汗之後。陽氣衰微。膈氣空虛。其外越之虛陽所致也。


以其非胃脘之真陽。故為客熱。其所以不能消穀者。以胃中虛冷。非唯不能消穀。抑且不能容納。故吐也。


〔汪〕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小半夏湯。又云宜小溫中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玉函。


溫溫。作 。而下。有又字。但。作反。無柴胡二字。脈經。無調胃二字。成本。無柴胡湯之湯。千金翼。無若不以下三十字。柯本亦刪。)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8:2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駒云。自汗出者。吐傷中氣。而脾津外泄也。


程云。表邪不外越而上越。故為小逆。


志聰云。本論曰。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今但以醫吐之。故為小逆。


案金鑒云。欲食冷食之下。當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無此一句。則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與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聯屬。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細玩之。則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淺及深之謂也。


柯氏本。此為小逆四字。移吐之過也下。二說皆不可從。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鑒〕太陽病吐之表解者。當不惡寒。裡解者亦不惡熱。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者。是惡熱也。


此由吐之後。表解裡不解。內生煩熱也。


蓋無汗煩熱。熱在表。大青龍證也。


有汗煩熱。熱在裡。白虎湯證也。


吐下後心中懊 。無汗煩熱。大便雖硬。熱猶在內。梔子豉湯證也。


有汗煩熱。大便已硬。熱悉入腑。調胃承氣湯證也。


今因吐後。內生煩熱。是為氣液已傷之虛煩。非未經汗下之實煩也。


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葉石膏湯。於益氣生津中。清熱寧煩可也。


〔方〕此亦誤吐之變證。不惡寒不欲近衣。言表雖不顯熱。而熱在裡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8:1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病在太陽。自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而不惡寒。已屬陽明。然陽明當身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


今不發熱。


及關上脈見細數。則又非陽明之脈證矣。


其所以脈證不相符合者。以醫誤吐而致變也。


夫太陽表證。當以汗解。


自非邪在胸中。豈宜用吐。若妄用吐法。必傷胃氣。然因吐得汗。有發散之義寓焉。故不惡寒發熱也。


關上。


脾胃之部位也。


細則為虛。數則為熱。誤吐之後。胃氣既傷。津液耗亡。虛邪誤入陽明。胃脘之陽虛躁。故細數也。


一二日邪在太陽之經。因吐而散。故表證皆去。雖誤傷其胃中之陽氣。而胃未大損。所以腹中猶飢。然陽氣已傷。胃中虛冷。故口不能食。三四日則邪已深入。若誤吐之。損胃尤甚。胃氣虛冷。狀如陽明中寒。不能食。故不喜糜粥也。


及胃陽虛躁。故反欲食冷食。及至冷食入胃。胃中虛冷不化。故上逆而吐也。


此雖因誤吐致變。然表邪既解。無內陷之患。不過當溫中和胃而已。此為變逆之小者也。


〔程〕吐之不當。則周身之氣皆逆。而五臟顛覆。下空上逆。氣不能歸。故有如此景氣。〔汪〕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小半夏湯。亦與半夏乾薑湯。郭白云云。活人書大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生薑湯。皆可選用。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8:0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散經中之火邪。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風。〔魏〕煩躁。即救逆湯驚狂臥起不安之漸也。


故用四物。以扶陽安神為義。不用薑棗之溫補。不用蜀漆之辛快。正是病輕則藥輕也。


柯琴方論曰。近世治傷寒者無火熨之法。而病傷寒者。多煩躁驚狂之變。大抵用白虎承氣輩。作有餘治之。然此證屬實熱者固多。而屬虛寒者間有。則溫補安神之法。不可廢也。


更有陽盛陰虛。而見此症者。當用炙甘草加減。用棗仁遠志茯苓當歸等味。又不可不擇。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玉函。無者字。脈經。千金翼。無太陽二字。千金翼。作火針。)


〔錢〕溫針。即前燒針也。


太陽傷寒。當以麻黃湯發汗。乃為正治。若以溫針取汗。雖欲以熱攻寒。而邪受火迫。不得外泄而反內走。必致火邪內犯陽神。故震驚搖動也。


〔汪〕補亡論。常器之云。可依前救逆湯。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此為小逆。(玉函。兩惡寒下。


並有而字。過。作故。成本。無反字。一二日上。脈經。有若得病三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7:4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火逆者。謂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


此火逆。因火針也。


〔吳〕病者既火逆矣。


治者從而下之。


於是真陰重傷。因燒針餘毒。使人煩躁不安者。外邪未盡。而真陽欲亡。故但用桂枝以解外。龍骨牡蠣以安內。


甘草以溫補元氣。而散表寒也。


〔錢〕因發汗而又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以茯苓四逆湯主之者。以汗下兩亡其陽。故用溫經復陽之治。此雖汗下。而未經誤汗。且挾火邪。而表猶未解。故止宜解肌鎮墜之法也。


案燒針。即火逆。非火逆而又燒針。成氏以為先火而下之。又加燒針。凡三誤。程氏汪氏志聰錫駒魏氏等注並同。皆謬矣。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玉函。以上三味。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成本。四味。作為末。非也。


玉函。無半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7:3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類方曰。不止一針。故云各一壯。


桂枝加桂湯方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玉函。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案成本。不載方。為是。本條已云更加桂二兩故也。


玉函。無滿以下十五字。)


〔柯〕寒氣外束。火邪不散。發為赤核。是將作奔豚之兆也。


從少腹上衝心。是奔豚已發之象也。


此因當汗不發汗。陽氣不舒。陰氣上逆。必灸其核以散寒。仍用桂枝以解外。更加桂者。益火之陽。而陰自平也。


桂枝更加桂。治陰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兩。不於本方外求他味。不即不離之妙如此。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證已在裡。而奔豚未發。此症尚在表而發。故治有不同。


案方中桂。方氏以下。多用肉桂。是泥於後世諸本草之說。不可從。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7:2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案方氏諸家。截欲自解以下。移載上編。以為太陽病自解之總例。大失本條之義。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玉函。脈經。奔。作賁。脈經。無各字。注云。一本。作各一壯。玉函。脈經。千金翼。


無更以下六字。二兩。全書。作三兩。非。)


〔錢〕燒針者。燒熱其針而取汗也。


玉機真藏論云。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觀此則風寒本當以汗解。而漫以燒針取汗。雖或不至於因火為邪。而針處孔穴不閉。已被寒邪所浸。故腫起如核。皮膚赤色。直達陰經。陰邪迅發。所以必發奔豚氣也。


〔魏〕崇明何氏云。奔豚一證。乃寒邪自針孔入。風邪不能外出。直犯太陽本腑。引動腎中素有陰寒。


因發而上衝。〔錫〕張均衛問曰。燒針亦是火攻。因火而逆。何以復用火灸。答曰。灸者。灸其被寒之處也。


外寒束其內火。火鬱於內。故核起而赤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3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7:0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玉函。脈經。千金翼。作當以汗解而反灸之。名字。


作此為二字。有汗下。有隨汗二字。成本。解下。有也字。欲自解二十五字。成本。為別節。方氏。喻氏。程氏。錢氏輩。為兩條異義。特志聰。錫駒。


汪氏。為一條。是也。)


〔錫〕本論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故宜以汗解。用火灸之。傷其陰血。無以作汗。故邪無從出。反因火勢而加盛。火性炎上。陽氣俱從火而上騰。不復下行。故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經曰。真氣不能周。


命曰痹。此因火為逆。以致氣不能周而為痹。非氣之為逆。而火之為逆也。


欲自解者。邪氣還表。與正分爭。


必為煩熱。乃能有汗而解也。


何以知之。以脈浮。氣機仍欲外達。故知汗出而解也。


〔程〕名曰火逆。則欲治其痹者。宜先治其火矣。


〔汪〕補亡論。郭白云云。宜與救逆湯。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2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6:5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程〕血少陰虛之人。脈見微數。尤不可灸。虛邪因火內入。上攻則為煩為逆。陰本虛也。


而更加火。


則為追虛。熱本實也。


而更加火。則為逐實。夫行於脈中者。營血也。


血少被追。脈中無復血聚矣。


艾火雖微。


孤行無御。內攻有力矣。


無血可逼。焦燎乃在筋骨。蓋氣主 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處。其骨必焦。其筋必損。蓋內傷真陰者。未有不流散於經脈者也。


雖復滋營養血。終難復舊。此則枯槁之形立見。縱善調護。亦終身為殘廢之人而已。可不慎歟。〔方〕近來。人之以火。灸陰虛發熱者。猶比比焉。竊見其無有不焦骨傷筋而斃者。吁是豈正命哉。可哀也已。


案煩逆者。煩悶上逆之謂。吳遵程云。心胸為之煩逆。是也。


錢氏云。令人煩悶而為火逆之證矣。


恐不然耳。汪氏云。常器之云。可依前救逆湯。其有汗者。宜桂枝柴胡湯。愚以二湯俱與病未合。另宜斟酌用藥。


案今依程氏注。宜擇張介賓滋陰諸方而用之也。


案千金方狐惑篇。引本條。以甘草瀉心湯主之。非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2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6:4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王氏云。到。與倒通。反也。


到不解者。猶云反不解而加甚也。


本文稱太陽病。則不可便注為傳經盡也。


案王氏依經字脫文本立說。故義成注如此。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甚。玉函。作盛。無必字。吐。


脈經。千金翼。作唾。成本同。程本。柯本。金鑒。作吐。余與成同。)


〔程〕脈浮熱甚。無灸之理。而反灸之。由其人虛實不辨故也。


表實有熱。誤認虛寒。而用灸法。熱無從泄。因火而動。自然內攻。邪束於外。火攻於內。肺金被傷。故咽燥而吐血。〔錫〕上節以火熏發汗。反動其血。血即汗。汗即血。


不出於毛竅而為汗。即出於陰竅而圊血。此節言陽不下陷。而反以下陷灸之。以致迫血上行而唾血。下節言經脈虛者。又以火攻。散其脈中之血。以見火攻同。而致症有上下之異。〔汪〕常器之云。可依前救逆湯。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


血難復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2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7:06:2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案此條難解。方氏汪氏以弱為風脈。張氏周氏志聰錫駒並云。東垣所謂內傷發熱者。汪氏程氏乃為大青龍湯證。金鑒改弱作數云。當汗出。宜大青龍。沉數發熱。宜調胃承氣湯。渴而譫語。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以上數說。


未有明據。只錢氏稍似允當。故姑采錄以俟考。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玉函。汗下。有者字。成本無經字。然考注文。系乾遺脫。方本無經字注意亦然。柯本。到。作過。)


〔成〕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


太陽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則熱無從出。陰虛被火。必發躁也。


六日傳經盡。至七日再到太陽經。則熱氣當解。若不解。熱氣迫血下行。必清血。清。廁也。


〔方〕熏。亦劫汗法。


蓋當時庸俗用之。燒坑鋪陳。洒水取氣。臥病患以熏蒸之之類是也。


躁。手足疾動也。


清血。便血也。


〔喻〕


名為火邪。示人以治火邪。而不治其血也〔汪〕案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用救逆湯。


案到經二字未詳。方氏無經字。注云。到。反也。


反不得解也。


喻氏不解。志聰錫駒錢氏汪氏並從成注。


柯氏改為過經。程氏云。到經者。隨經入裡也。


魏氏云。火邪散到經絡之間為害。數說未知孰是。姑依成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42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4 22:10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