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漆工藝】 漆工藝,是古代重要工業之一種。
漆的原料是樹脂,漆樹是屬多年生落葉喬木,成長後可供採取漆液,這是略帶淺褐色透明的液汁,經用化學分析,所含成分如下:漆酸,百分之六八‧六一;
卵白質氮氣,百分之一‧八九;
膠質,百分之六‧七八;
水分,百分之二二‧七二。
其主要成分為漆酸,性狀特異,卵白質氮氣是結合氧與漆酸的媒介物,假使把它除去,漆液將失去自然乾燥的作用。
漆液在未經乾涸前,其性稠黏,以之調入色劑,塗飾器物,一經乾涸,堅愈金石,不畏酸鹼,能防潮濕,足以保護胎質,增益美觀。
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性功能。
古人用漆,目的有三方面:一、用作美化劑(尚書云:丹漆雕幾之美);
二、用作膠黏劑(墨子云:待繩約膠漆而固者);
三、用作保護劑(考工記云:漆也者,所以受霜露也)。
漆必須依附別的物體而存在。
漆器必須有胎,這胎無論是木製的、竹製的、陶製的、布製的、金屬或其他質料製成的,只要是表面用漆髹塗過的,不僅外表改觀,其本質亦完全被掩蓋,除非加以破壞,已無法辨其質料為何,所以此種器物,就都被稱為漆器,是古器物中一個獨立的門類。
漆工藝通常包含對漆器胎骨的製造,譬如髹節錄,談到漆器的基本製法,標示有六個步驟:一、捲素;
二、合縫;
三、梢當;
四、布漆;
五、垸漆;
六、糙漆。
這六個步驟,其實還都是作胎,是製造漆器的基本工序。
漆器的胚胎,特別需要如此精密加工,實因表層之漆,在乾涸後,其性脆硬,故其胎骨必須堅厚平滑,將來才不易剝裂。
器物在經過上述六道工序處理後,開始漆,這道手續,漆工的專用術語稱做(或稱漆)。
漆過後,可以著手裝飾花紋。
漆器的裝飾方法,變化複雜,品種甚多,但基本方法,可歸納為三種:一、描飾法:用筆著色繪畫的花紋;
二、雕鏤法,用刀鐫刻的各種花紋;
三、填嵌法:用螺貝、金、銀等物鑲嵌花紋。
描飾法的基礎,在畫工與色彩,畫工有良窳,成就有高下,題材因時代不同,風格因師傅而異。
漆器因其色調複雜而鮮明,在一般古器物中顯得格外突出。
漆液的調配是專門技術,天然的漆尚須經提煉後才能適用,首先是過濾,濾掉漆中雜質,這是生漆。
一般用以調色之漆,是熟漆,這是將生漆曝曬陽光下,須不斷攪拌,使蒸發掉部分水分後,便是熟漆。
調製紅色漆需加銀硃,青色、綠色、黃色,分別加石青、石綠和石黃,一些淺嫩的顏色,如白色、桃紅,因天然漆本身略帶黃褐,一經氧化又變黑,故須改用油來調製。
我國在戰國時代的楚漆,一件器物之上,曾採用十多種不同的顏色,描繪出生動的花紋,是同時期其他器物上所未見的。
雕鏤法包括立雕、平雕與線刻等方式。
線刻的花紋,漆工稱戧畫,在刻線中加染金銀或彩色。
又有浮雕的花紋,產品有剔紅、剔彩、剔犀多種,凹雕的稱款彩,刻後各視其需要填以顏色。
(見圖1)填嵌法有螺鈿,是用蛤蚌之殼為鑲嵌材料,花紋是平面的;
又有鐫螺與百寶嵌,花紋形式是立雕;
又有以金銀薄片為鑲嵌者,稱為平脫器;
又有填漆,是用彩色稠漆填充的花紋。
因為各種不同的裝飾法,常在同一器物上出現,遂使漆器的品種趨於繁複,飾錄一書所提到的各種不同漆器,即多至數十百類。
根據古書的記載,在虞舜的時代,已經採用黑漆的食具,夏禹宮中又有了朱漆的祭器。
倘據近代考古學的資料證明,我國在殷商之時,的確有曾用漆的實物證據。
但是古代的工藝技術進步緩慢,不若今日之發展迅速,所以我國的漆工藝技術,要等到戰國時代,才臻於成熟。
此時漆器遂代替了青銅器的地位,而成為上流社會的寵物,其後又逐漸演進成為一般社會大眾日用所需的生活器具。
戰國時代,以楚國的漆工最為發達。
這與地區性物產有密切的關聯,因為古人製造器用,多半是就地取材。
太史公說:「陳夏千畝漆。」
陳夏都在今之河南南部,這些地區後來都歸楚。
近人調查我國物產分布,以兩湖地區為全國產漆最豐饒之地,其地也屬古代楚國的領域。
近年在長沙與江陵各地,所發現的楚漆器實物甚多,其製工精良,花紋題材變化豐富,繪畫線條與色彩優美,誠為我國工藝史上之奇葩。
漢代漆工藝是承繼了楚漆的傳統,而進一步推廣發揚。
在蜀郡和廣漢一帶,設立工官,專門製造漆器。
這類實物,在朝鮮等地都有發現。
其最大特色,是器物上有銘字,記明其器名、用途與容量,也有造作器物的年月、地點和工官的姓名,根據這些文字記載,可知當時漆工分工之細密,及督造官吏工場組織之嚴密。
兩漢時期,漆器為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用具,宮廷研製十分華麗,是代表奢侈生活的享受。
社會一般中上之家,也普遍採用。
據太史公記載說:「通邑大都,木器者千枚,漆千斗,比千乘之家。」
(史記貨殖)足見漆器是當時的大宗商品,表現了此時漆工製造的高潮。
唐宋兩代,一般工商業都很發達,宮中用器取給於地方歲貢。
在漆器方面,湖北襄州是重要產地。
產品在近年亦頗多出土,以黑漆素地之碗盤為多,頗足代表當時的民間工藝。
歷史上不同時期,對生活器用各有不同的風尚。
唐天寶年間,有一種製作十分豪華的器物,名叫平脫,最為宮廷所喜愛。
這是以金銀薄片,刻作種種花鳥之形,貼於糙漆之上,然後敷蓋以漆,再磨出金銀花。
其製法耗工費時,是窮奢極侈的製作。
安史亂後,國力耗蔽,肅宗曾下詔禁製,此種器物製造,遂成絕響。
到了宋代,宮廷對於漆器的愛好,轉向到雕漆方面。
據書上記載,宮廷中的雕漆器,多以金銀作胎。
據骨董瑣記云:政和年間製一鏤空龍紋盒,紋間露出金胎,雕工精美異常。
元人承兩宋餘緒,也尚雕漆,宮中漆工徵自雲南。
當時在南方,製造漆器以嘉興為中心,漆工代表人物,有張成和楊茂二人。
這南北兩派作品的風格迥異:雲南漆工刻法深峻纖細,嘉興漆工刀法藏鋒圓滑;
後者直接為明初永宣之世所承襲,前者的風格,自明嘉靖以後直到清代都受其影響。
明代自成祖建都北京,皇室對於工藝品的製作,經常保持著高度的興趣,因此漆工之盛,遠超越前代。
當時永樂果園廠剔紅精美,享譽後世,其工匠技術來自嘉興,事實明載於縣志。
宣德對漆器的製作達到高潮,往往一盒之製,價值多金,風氣所播,外國如日本、琉球均受其影響,漆工往來頻繁,觀摩仿效。
清代漆工步明匠的後塵,甚少創意,就現存傳世乾隆朝剔紅器而論,為數眾多,造形嚴整,色澤鮮妍,工事精良。
清中葉以後,國事蜩螗,工藝日隳,復因海禁大開,西方新工業技術輸入後,國人自信心頓失,許多種固有的手工業,受此激盪而日形衰替。
但自民國初年,福州、蘇州與北平等地所製漆器,仍然名揚海外。
自從民國初年,考古家在朝鮮發現了漢代的漆器。
十多年後,又在湖南長沙發現了更早的楚漆,這些器物不僅制式優良,精美絕倫,有的器物之上,還留有銘文,由是考證當時的工場制度,是工藝史上絕佳資料。
自此以後,漆器這門工藝,才受到古器物學家、工藝美術家之重視。
周禮考工記和天工開物二書,都未曾提及有專業的漆工。
五代朱遵度著述漆經,又已失傳。
惟有明人漆工黃成著?
飾錄,為我國碩果僅存講述漆工藝的專門著作。
(索予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