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南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2 15:15: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南戲

 

南戲,是北宋末葉溫州(永嘉)的民間歌舞小戲,當時稱為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或鶻伶聲嗽;

 

因為以南方聲腔歌唱這俳優戲文,故亦簡稱「南戲」,實為中國最早出現的正式戲曲。

 

南戲萌芽於宣和年間(西元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南渡時(約一一二七~一一三○左右)開始盛行,至紹熙年間(一一九○~一一九四),已有較成熟之趙貞女與王魁等戲文搬演。

 

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不協宮調,疇農市女順口可歌,一度曾遭到禁演。

 

從南宋紹興初年到慶元元年(一一三一~一一九五)此六十餘年,溫州是中國對外貿易通商口岸之一,南戲就在如此商業茂盛、經濟繁榮的城市中滋長茁壯,迨流布至政治中心臨安(杭州),更加蓬勃發展。

 

咸淳四、五年間(一二六八~一二六九),曾有太學生黃可道,採用該民間劇藝體裁,編寫王煥戲文,也有人將時事新聞,如淫僧祖傑劣跡搬上舞臺,以廣其事,使邪惡者無所遁形。

 

現在根據著錄,可以考訂為宋代南戲者,僅:趙貞女、蔡二郎、王煥、樂昌分鏡、韞玉(俱佚),及張協狀元等六種而已。

 

元統一後,南戲與北方雜劇分別在杭州與北平各大都市流行,雖一時尚不能與雜劇相頡頏,但始終保持地方戲色彩,富有潛力,擁有廣大的觀眾。

 

宋元南戲主要是民間創作的,從天曆到至正(一三二八~一三六七)這四十年中,卻產生大批南戲作品,在南曲九宮正始中,尚保存甚多劇目及其殘曲。

 

當時南戲刊行的機會並不多,孑遺於後世的,究竟有若干種,無從查考。

 

但有學者從永樂大典南戲目錄、宦門子弟錯立身南戲(四隻曲文)、南詞敘錄宋元舊編目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四隻曲文)、匯纂南曲九宮正始、寒山堂新定十三攝南曲譜,雍熙樂府、詞林摘艷、盛世新聲、吳歈萃雅、南音三籟,以及顧曲雜言諸書,所收南戲劇目及曲文等資料,結撰南戲百一錄,元明南戲考略…等專著,著錄當年南戲凡一百八十餘種(有待斟疑之處甚多)。

 

今傳世全本,為葉恭綽於民國九年在倫敦小書肆購得之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種,確屬未經後人妄改,而保存南戲原始面貌之珍本。

 

其次,如趙氏孤兒、破窯記、東窗事犯、牧羊記、黃孝子尋親記、蘇秦還鄉記、三元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琵琶記,雖亦多為早期南戲,而現流傳之刻本,或多或少均經過明代文士、藝人藻飾及改寫;

 

如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記陸貽典鈔本,是未經明人刪改的原本;

 

又嘉定縣宣姓墓中出土明成化年間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其情節結構較為簡鍊,與現行傳本皆不相同,足見未經後世人潤飾之腳本,才能看到元代南戲固有之風緻。

 

再其次,為各種譜籍中所徵錄的曲文,都是有曲無白,如三負心陳叔文、王子高、王明英留鞋記、王仙客、王母蟠桃會、王祥臥冰、王魁負桂英、父子夢欒城驛、司馬相如題橋記、玉清庵、朱文太平錢、朱買臣休妻記、百花亭、李亞仙、李勉負心、孟月梅寫恨錦香亭、孟姜女送寒衣、林招得、柳耆卿詩酒玩江樓,風流王煥賀憐憐、浣紗女、祝英臺、崔君瑞江天暮雪、崔懷寶月夜聞箏、崔護覓水記、崔鶯鶯西廂記、張浩、張瓊英、曹伯明錯勘、許盼盼燕子樓、陳光蕊江流和尚、陳巡檢梅嶺夫妻、無雙傳、貂蟬女、溫太真、董秀才遇仙記、董月英花月東牆記、詩酒紅梨花、賈似道木棉庵記、裴少俊牆頭馬上、劉文龍菱花鏡、樂昌公主破鏡重圓、蝴蝶夢、磨勒盜紅綃,薛包、韓翃章臺柳、韓壽竊香記、蘇小卿月夜販茶船、蕭淑貞祭墳重會姻緣記等,這些劇目所存曲文,最多者為王祥臥冰八十一隻,陳巡檢梅嶺失妻三十五隻,最少者為玉清奄存一隻,都是當時膾炙人口的佳詞佳調,實為南戲典範之作,現在我們研究古典劇,仍然能發見其對於後世之影響。

 

南戲在發展過程中,受宋雜劇,尤其是說唱伎藝影響甚大,如南戲之崔護覓水記一劇,在宋雜劇中有崔護六么與崔護逍遙樂(宋宮本雜劇段數);

 

在話本中有崔護覓水(醉翁雜錄);

 

在諸宮調鼓子詞中有崔護謁漿諸宮調(董西廂引目)。

 

又從張協狀元一劇,既可看到南戲受民間歌舞影響外,其演出結構和塑造人物手法,也頗多吸收話本諸宮調及傀儡戲的藝術經驗。

 

十三世紀後期,元代北方的雜劇流傳到南方,對南戲發展,也給予有力的刺激,使得南戲大量吸取雜劇藝術的成就,以充實南戲的內容,如南戲之卓氏女,就是循關漢卿昇仙橋相如題柱記雜劇的軌跡蛻變而來;

 

同樣的,雜劇也消化了南戲的特點,如王月英月夜留鞋記、徐駙馬榮昌分鏡記、犯押獄盆吊小孫屠等雜劇,其依傍於南戲,也相當明顯。

 

此外,在音樂方面,雜劇每一個曲調(牌名)就是一小小曲體,俱經過相當時間試聽而有情趣,進而形成各個曲調的樂語各自結構,與其相互間發生聯絡、對比、呼應等關係,構成樂章,規矩謹嚴;

 

南戲在各套曲上極為自由,而且各種腳色,也都能歌唱,故能充分發揮音樂效果,更推廣了南戲表演藝術的形式。

 

同時,在聲腔上,還採用雜劇若干曲調,出現「南北合腔」,也使南戲音樂和唱腔,更增加了表現力。

 

南戲流傳至北方後,也逐漸引起上層社會文士與士大夫之流注意,如元末高則誠,便用南戲體裁編撰琵琶記,以「清麗之辭,一洗作者之陋,於是村坊小伎,進與古法部相參,卓乎不可及已。」

 

(南詞敘錄)而且有人視該劇為「南戲中興之祖」;

 

繼而出現了新的創作高峰,如荊、劉、拜、殺四大傳奇,在戲曲史上具有承先啟後之地位,當明代中葉成化、弘治年間(一四六五~一五○五),已逐漸壓倒雜劇,成為全國興盛一時的新劇。

 

(陳萬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3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5:19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