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童話】 童話之由來,可以溯於文字發明之前。
人們工作之餘,圍爐閑話,於是神仙故事、街談巷語之類,口耳相傳,不但時間久遠,並且區域廣泛。
常以幻想之形象,反映人類生活之本質,或以充沛樂觀之精神,歌頌人類善良、忠厚等品德,而予自私、懶惰等邪行無情之反擊,以期人間正義之伸張也。
童話因係口傳,故多竄改。
世界各地均有大同小異之童話流傳。
西元一六九七年,法國人查理士貝洛爾(CharlesPerrault,一六二三~一七○三),首先將八個口耳相傳之故事筆錄下來,命名為鵝媽媽故事。
一八一二至一八一五年,德國人格林兄弟(JakobGrimm,一七八六~一八六二;
WilhelmGrimm,一七八六~一八五九)又先後筆錄下六百多個德國各地流傳之民間故事,出版著名之格林童話集。
接著,乃有一八三五年丹麥人漢斯安徒生(HansC.Andersen,一八○五~一八七五)之安徒生童話集傳世。
安徒生除筆傳民間故事外,亦創作童話作品,開「現代童話」之先河。
自古民間流傳之童話,則稱「古典童話」,以示區別。
童話主旨,多為恆古不變之真理,無顯著之民族性,故能流行世界各地而無阻。
優良之童話作品,均具備雙富之現實基礎,帶有譬喻或象徵意義,其獨特之藝術說服力,可使讀者進入其幻想、詩意之境界而不知。
(葉詠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