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3: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55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全國大專院校進行院係調整之時,謝宗萬被調回南京,任華東藥學院(現中國藥科大學)講師。 </STRONG></P>
<P><BR><STRONG>同年,被調到北京,在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從事中藥材品種與生藥學研究,直到現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3: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56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北京中醫學院成立後,他在中藥係本科兼任中藥鑒定學教學任務,其後還擔任了中醫研究院和北京中醫學院兩院的朝鮮、越南留學生的中藥鑒定學方面的培養工作。 </STRONG></P>
<P><BR><STRONG>在謝宗萬漫長的學術生涯中,有一個極好而難得的機遇,就是當他調到北京工作之時,正值我國老一輩的生藥學家和現代本草學的奠基人趙黃教授同在中藥研究所生藥研究室。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一位博通古今,本草學與生藥學造詣精深而且樂於提攜後人的老先生。 </STRONG></P>
<P><BR><STRONG>在室裡趙先生經常為年輕的科學工作者講授本草學,講授本草學與生藥學研究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本來就對古代本草感興趣,又恰逢這樣一位中外聞名的老專家對本草學作專題講座,有這樣親耳聆聽教誨的機會,實在是一個難得的奇遇。 </STRONG></P>
<P><BR><STRONG>這一段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引導他對本草學進一步鑽研有著重要的引路入門的作用,對於他在今後研究道路上確立以祖國傳統醫藥學同生藥學研究緊密結合的獨特學術風格,有著深刻的影響。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4: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64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出版了《中藥材品種論述》上冊一書,這是我國首部專門論述中藥材混亂品種的著作。 </STRONG></P>
<P><BR><STRONG>書中對100種(類)常用中藥材的混亂現象探討了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現實狀況,對中藥材生產、經銷和臨床應用均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本書榮獲1978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單項科研成果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4: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75~1978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他主持編寫並出版400余萬字的《全國中草藥彙編》上、下冊及《全國中草藥彙編彩色圖譜》。 </STRONG></P>
<P><BR><STRONG>這是解放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大型中草藥工具書,正文收藥2200余種,連附錄共4000余種。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在功能主治方面彙集了全國各地大量民間用藥經驗。 </STRONG></P>
<P><BR><STRONG>本書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頒發的集體科研成果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4: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77年7月</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應邀參加毛澤東主席遺體保護科研工作,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獎狀。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4: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86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承擔的「50種中藥材復雜品種的研究」獲中國中醫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獎。 </STRONG></P>
<P><BR><STRONG>1986年,他與人合作的「茵陳的品種整理及品質研究(第三負責人)」和「中藥秦皮藥材學的研究」(第二負責人),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成果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4: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89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榮獲世界文化理事會頒發的198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STRONG></P>
<P><BR><STRONG>近年來,謝宗萬在總結中藥品種中從歷代本草的沿襲、變遷與發展的基礎上,比較深入地探討了中藥品種在不同歷史時期長期延續或遭受淘汰的變遷發展規律,從而首次提出了「藥材品種延續論」與「藥材品種變異論」等10個中藥理論新觀點。 </STRONG></P>
<P><BR><STRONG>1991年將這套理論彙集成書,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正式出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5: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0餘年來</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在中藥調查採集方面,足跡遍佈祖國的山山水水,走訪了20余個省市自治區。 </STRONG></P>
<P><BR><STRONG>先後共發表科學論文100余篇,在1989年還主編了《MedicinalPlantsinChina》一書,由世界衛生組織向60多個國家發行。 </STRONG></P>
<P><BR><STRONG>在1975~1990年期間,他還先後被派去伊朗、馬爾他、菲律賓、日本等國家作藥用植物考察和學術交流10次。 </STRONG></P>
<P><BR><STRONG>在5年間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其中3名在科研工作中的成果或論文已獲得國家科委及中醫藥管理局的多種獎勵。 </STRONG></P>
<P><BR><STRONG>1991年被國家中醫藥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師承制名老中醫藥人員之一。 </STRONG></P>
<P><BR><STRONG>1991年12月謝宗萬被國務院定為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學術成就,是與他自己的一套完整治學經驗,嚴謹的治學作風和刻苦的工作態度分不開的。 </STRONG></P>
<P><BR><STRONG>現將他治學方面的特點介紹如下:1.現代生藥學研究與我國歷代本草一脈相承謝宗萬在已故著名生藥學家趙黃的指導和影響下,始終把祖國傳統醫藥學同生藥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非常重視歷代本草的研究與利用。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本草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藥如果脫離了本草,就等於割斷歷史,脫離祖國醫藥學體系,就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STRONG></P>
<P><BR><STRONG>多年來,他反復研讀,苦心鑽研歷代本草,從中汲取精華,使之與現代生藥學相結合,開創了自己的研究途徑。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認為歷代本草中對藥物或其原植物形態的記述往往比較簡單但卻不可忽視,要反復領會,有時非常扼要,常常一兩句話就說到關鍵之處,很能解決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如藥用芫花,目前常見的商品有兩種,一種是紫花的,另一種是黃花的,何者是傳統的正品呢? </STRONG></P>
<P><BR><STRONG>吳普(《吳普本草》)曰:「花紫赤白者,三月實落盡,葉乃生,三月三日采花。 </STRONG></P>
<P><BR><STRONG>其所述雖寥寥數語,但是從紫色,先花後葉,三月采花這三個重要環節來衡量,就可以肯定傳統的藥用芫花和現時開紫花的芫花DaphnegenkwaSlieb.etZuee.(瑞香科)是一致的,而與開黃花的一種黃芫花(河朔蕘花)WikstroemiachamaedaphneMeisn.在花色和花期(夏秋開花,非為春季)方面都不符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5: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中醫藥傳統理論指導藥物品種考證一般搞中藥材品種考證者</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往往多注重文獻中對植物形態及藥材性狀的描述。 </STRONG></P>
<P><BR><STRONG>但謝宗萬多年的經驗,特別強調中醫藥傳統理論,尤其是有關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七情畏惡、配伍宜忌、功能主治等理論對藥物品種考證的指導作用。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考證藥物品種,一方面要瞭解藥物品種在不同時代的變遷情況,同時還要注意該藥的實際藥性功能,必須與主治疾患相適應,務使兩者互相協調不能矛盾。 </STRONG></P>
<P><BR><STRONG>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尤其是對古方中的藥物考證,有的根本無藥物形態描述,只有依靠中藥傳統理論結合現今實際用藥情況,才能得出較為可信的結論。 </STRONG></P>
<P><BR><STRONG>如俗稱「九節菖蒲」的阿勒泰銀蓮花AnemonealtaicaFisch.exC.A.Mey.(毛茛科)的根莖,它根本沒有菖蒲類藥物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因此,它絕不能混稱「九節菖蒲」入藥。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5: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師古而不泥古</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注重實際調查謝宗萬認為,搞中藥品種的考證與鑒別,固然離不開歷代本草,但亦不應處處為其具體的文字記述所拘泥。 </STRONG></P>
<P><BR><STRONG>必須要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今人總要勝過古人,否則時代就不會進步,要充分認識到前人著述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背景,要考慮到一切事物(當然包括藥物品種)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STRONG></P>
<P><BR><STRONG>因此謝宗萬非常重視實際調查,因為不少在文獻中難以判斷解決的問題,往往通過實地觀察則能迎刃而解。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5: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博採眾長</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善於融會貫通總結提高謝宗萬經常對人講,他自己對中藥材品種的鑒別經驗不是繼承自哪一個人的,而是綜合各家之所長。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早年曾正式拜達仁堂常崇光師傅為師,非正式的師傅則更多,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去拜訪當地有名的藥工師傅,向他們虛心地學習傳統鑒別經驗。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講,有些師傅的經驗雖不十分全面,但他們確有自己的「絕活兒」,如能把他們的經驗都掌握到手,就會大大豐富自己。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同時體會到,要想在中藥材品種研究上真正有所成就,光掌握經驗鑒別是不夠的,對現代科技知識與方法也必須多方理解和掌握。 </STRONG></P>
<P><BR><STRONG>這樣才能融點滴局部經驗在一起,形成具有宏觀指導意義的理論。 </STRONG></P>
<P><BR><STRONG>前面所提到的「中藥品種理論」(品種十論),就是把傳統的藥材鑒別、本草考證、中醫藥理論和植物分類學、生藥學、化學、藥理學等現代科學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對中藥理論的一種新發展。 </STRONG></P>
<P><BR><STRONG>除上述幾點之外,謝宗萬在學習和工作上的刻苦精神亦是十分令人欽佩的。 </STRONG></P>
<P><BR><STRONG>他講:乾我們這一行的一定要多讀書,涉獵面要廣,本草古籍要學,經史子集雜書要看,現代書籍要讀,雜誌刊物要定期流覽。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自己也正是這樣去做的,多年來他所做的讀書筆記和抄錄的文獻索引卡就有幾十盒。 </STRONG></P>
<P><BR><STRONG>他雖已年近古稀,但絲毫沒有吃老本的工作態度。 </STRONG></P>
<P><BR><STRONG>每年仍堅持下基層,深入藥材產區調查研究,進圖書館考察核實資料,每日堅持工作到深夜,孜孜不倦。 </STRONG></P>
<P><BR><STRONG>他總是把古人的名言「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作為自己工作和學習的座右銘,並以此激勵他的學生們。 </STRONG></P>
<P><BR><STRONG>目前,謝宗萬仍然精力充沛,老驥伏櫪,鍥而不捨,深入鑽研,正為創建一套突出中醫藥特色的中藥品種學而不斷奮鬥。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前後擔任的專業職務和社會職務有: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及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學院中藥係名譽教授,毛主席遺體保護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藥學分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審評委員會醫藥行業評委會委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第三、四、五、六屆),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藥學專題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中國藥學會(第十六、十七屆)理事,中國藥學會(第十八、十九屆)藥學史分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藥學會藥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藥學年鑒》、《中國中醫藥年鑒》、《藥學學報》、《中國藥學雜誌》、《中國中藥雜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海洋藥物雜誌》、《基層中藥雜誌》、《中藥志》、《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等編委會編委,《中醫雜誌》特約編委,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理事,光明中醫函授學院顧問及《光明中醫函授雜誌》編委,《時珍國藥研究》雜誌社顧問,《中華本草》編委會副主編及品種考證專業編委會主任委員。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5: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考證本草,聯繫實際,搞清了一批混亂多年的中藥品種眾所周知,中藥的應用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歷代藥物品種隨著祖國醫學的不斷演進而有很大的發展和變化。 </STRONG></P>
<P><BR><STRONG>而且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各地對於藥物認識的程度有所不同,使用習慣和名稱也不一致,因而就產生了異物同名、同物異名等混亂現象。 </STRONG></P>
<P><BR><STRONG>這種現象的產生,自有其歷史根源和客觀因素,是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現象,但是,面對這些復雜的品種問題,如果對情況不掌握不分析,不積極設法解決,並從而得出不正確的解答,就會直接影響藥材生產的品質和中醫的臨床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從歷史上看,每隔一段時期就會湧現出一位或幾位澄清中藥品種混亂的著名中醫藥專家。 </STRONG></P>
<P><BR><STRONG>從解放以來的情況看,中藥材名實不符的混亂現象較之歷史上更為嚴重。 </STRONG></P>
<P><BR><STRONG>同一品名的藥材,在全國各個不同地區往往有數個或者十數個,甚至更多的不同品種,它們之間從植物親緣關係方面來說,有的是彼此互相接近的,有的卻是非常疏遠,甚至根本科屬不同,毫不相關。 </STRONG></P>
<P><BR><STRONG>這樣,就難以從藥效上保證達到處方用藥的要求和在生產上指導正品藥材的採集與栽培。 </STRONG></P>
<P><BR><STRONG>因此,研究中藥材復雜品種並進而澄清混亂現象,是中醫藥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在幾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一直緊緊抓住這一研究課題,長期致力於生藥學與本草學研究,傾注了大量的研究精力,遵依中醫藥傳統理論,深入挖掘整理歷代本草文獻,緊密結合當前用藥實際,考證澄清了近200種歷史上長期混淆不清的中藥品種,為國家藥典的修訂,《中華本草》的編纂及中藥材生產經銷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STRONG></P>
<P><BR><STRONG>這是謝宗萬學術研究工作中最大的成就和精華。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長期以來總是把繼承、發掘、整理、提高的精神貫徹落實在生藥學研究工作當中。 </STRONG></P>
<P><BR><STRONG>怎樣做才能使生藥學研究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突出中醫藥特色,並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為臨床、科研、教學和生產服務,這就是他多年堅持中藥材復雜品種研究,以澄清當前中藥行業存在的品種混亂問題的中心思想。 </STRONG></P>
<P><BR><STRONG>在實際工作中,他一方面重視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一方面重視調查採集,鑒定研究,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發揚相結合,特別著重把傳統的本草學與現代植物分類學和生藥學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學術風格。 </STRONG></P>
<P><BR><STRONG>據此,實事求是,具體分析,在復雜的異物同名中藥中,考證出我國歷代傳統藥用的正品中藥,區別出地區慣用品和其他錯用混用品。 </STRONG></P>
<P><BR><STRONG>從而提出澄清混亂品種的意見和鑒別真偽的方法。 </STRONG></P>
<P><BR><STRONG>《中藥材品種論述》即其多年從事中藥品種研究工作的結晶,上冊於1964年出版後受到全國同行的一致好評,供不應求,並於1985年補充修訂後以嶄新的面貌重新排印出版; </STRONG></P>
<P><BR><STRONG>中冊載文50篇(40萬字),1984年出版問世,第二版1990年修訂完成(80萬字)1992年問世; </STRONG></P>
<P><BR><STRONG>下冊正在編寫之中。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6: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謝宗萬在解決中藥材復雜品種疑難問題方面已經取得了有益成果</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如:「中藥白前和白薇,本來是兩種藥性、療效互不相同的藥物,均為中醫臨床所常用。 </STRONG></P>
<P><BR><STRONG>但歷代本草對其品種、性狀描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全國各地異物同名品種達數十種之多,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將二者顛倒錯用。 </STRONG></P>
<P><BR><STRONG>即不同地區以白前誤稱白薇,以白薇誤作白前。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張冠李戴、冒名頂替的情況則更多。 </STRONG></P>
<P><BR><STRONG>針對這樣典型的混亂品種,謝宗萬首先從歷代本草考證上入手,根據唐《新修本草》記載,抓住白前與白薇在生態習性上的不同這一關鍵,親自深入二者的主產區進行調查採集,終於發現生在江邊或溪灘的是白前,生長在山地的是白薇。 </STRONG></P>
<P><BR><STRONG>而且針對歷代本草上從來就有兩種白前的記述,謝宗萬在系統考證方面和實物鑒定的基礎上,將葉似柳葉者命名為「柳葉白前」,將葉似芫花者命名為「芫花葉白前」。 </STRONG></P>
<P><BR><STRONG>實地調查研究中並發現,白薇亦有直立與蔓生之別。 </STRONG></P>
<P><BR><STRONG>同時還提出區別白前與白薇的商品名稱和術語,應以「鵝管白前」、「龍膽白薇」、「軟白前」、「硬白薇」、「空白前」、「實白薇」的稱謂為正,反之為誤。 </STRONG></P>
<P><BR><STRONG>由此,歷史上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復雜難題,就這樣通過本草考證、實際調查、分類鑒定和性狀鑒別而順利地得到解決。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的這一研究結果,早已得到國家藥典的認可,同時還糾正了過去外國學者對白前基原考證的一些錯誤。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16: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又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功勞葉是一味臨床常用中藥,用作滋陰益肺,兼補肝腎。 </STRONG></P>
<P><BR><STRONG>主治肺勞失血、骨蒸潮熱、腰膝酸軟、耳鳴頭暈、心悸等證。 </STRONG></P>
<P><BR><STRONG>而商品功勞葉卻有兩種。 </STRONG></P>
<P><BR><STRONG>其一是全國大部分地區應用的冬青科枸骨之葉; </STRONG></P>
<P><BR><STRONG>其二是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貴州及浙江部分地區使用的小檗科十大功勞屬植物的葉。 </STRONG></P>
<P><BR><STRONG>這種異物同名問題,早在50年代就引起中藥界人士的注意,但多年來,未能形成統一的看法。 </STRONG></P>
<P><BR><STRONG>有人認為枸骨葉用為功勞葉是誤用,功勞葉應用以小檗科十大功勞屬植物的葉為正品; </STRONG></P>
<P><BR><STRONG>有人則提出枸骨與功勞葉確為二物,但何以大部分市售品以枸骨代十大功勞,尚需進一步研究。 </STRONG></P>
<P><BR><STRONG>70年代末,謝宗萬對此問題從本草考證和基原調查方面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工作。 </STRONG></P>
<P><BR><STRONG>通過對《本經逢原》和《本草綱目拾遺》有關論述的認真分析,終於澄清了最早藥用功勞葉的正品就是冬青科的枸骨葉,而不是現代植物分類學上所述的小檗科的十大功勞; </STRONG></P>
<P><BR><STRONG>後來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所記載的十大功勞才是小檗科的十大功勞MahoniabealeiCarr.和狹葉十大功勞M.fortunei(Lindl.)Fedde; </STRONG></P>
<P><BR><STRONG>並提出由於冬青科枸骨葉與小檗科十大功勞這兩種異物同名品種早在清代就已形成,後者的命名雖比前者為晚,但考慮到在植物學方面已對小檗科Mahonia譯名為十大功勞屬,可以保留不必更改,而冬青科十大功勞早有它的正名「枸骨」,故藥材名稱可直接按現時習慣沿用「功勞葉」之名作為其藥材商品名稱和處方用名,以資區別。 </STRONG></P>
<P><BR><STRONG>由於這兩類異物同名品種,實際功能主治不同,必須鑒別清楚。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23: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再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威靈仙為中醫常用治療風濕痹痛的藥物,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STRONG></P>
<P><BR><STRONG>但究竟什麼是藥用威靈仙正品,多年來學者意見不一。 </STRONG></P>
<P><BR><STRONG>有認為是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中國藥典》)。 </STRONG></P>
<P><BR><STRONG>但一般學者認為其藥用歷史較短,只是從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才正式收載。 </STRONG></P>
<P><BR><STRONG>另有人認為玄參科草本威靈仙是宋代《證類本草》中收載的威靈仙,認為其藥用歷史悠久,應作正品。 </STRONG></P>
<P><BR><STRONG>但此種現代在少數地區只作草藥「冷草」或「斬龍劍」等應用而不作威靈仙。 </STRONG></P>
<P><BR><STRONG>北方地區亦有認為,百合科菝葜屬鐵絲靈仙是該地區傳統藥用的威靈仙等等,諸說紛紜。 </STRONG></P>
<P><BR><STRONG>鑒於這種情況,謝宗萬運用文獻學方法,結合當前用藥實際,對威靈仙的藥用歷史淵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24: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通過研究考證,證明</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威靈仙之名最早見於南北朝時代的《集驗方》,其後《唐本圖經》收載之。 </STRONG></P>
<P><BR><STRONG>威靈仙藥用的發源地是中國而不是新羅(今朝鮮)。 </STRONG></P>
<P><BR><STRONG>(2)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是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威靈仙,自元、明以來,相傳以「鐵腳威靈仙」為佳,亦即以根外皮深黑色者為正品。 </STRONG></P>
<P><BR><STRONG>現對《中國藥典》所收的三種正品威靈仙均屬「鐵腳威靈仙」類型。 </STRONG></P>
<P><BR><STRONG>說明《中國藥典》收載這三個品種是有本草學依據。 </STRONG></P>
<P><BR><STRONG>(3)玄參科草本威靈仙是宋代藥用威靈仙的主要品種之一,直到清代仍有應用,但現代只作草藥「冷草」或「斬龍劍」入藥,不作威靈仙用。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中藥品種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發生變化的一種反映。 </STRONG></P>
<P><BR><STRONG>(4)百合科菝葜屬鐵絲靈仙入藥用始於清代,可視為北方地區的習慣用藥,但不得混稱「鐵腳威靈仙」。 </STRONG></P>
<P><BR><STRONG>(5)菊科顯脈旋覆花根和雲南兔兒風根,分別為《滇南本草》和《玉龍本草標本圖影》中的威靈仙,是雲南地區的習慣用藥。 </STRONG></P>
<P><BR><STRONG>(6)《救荒本草》中所載威靈仙品種不太明確,參照文圖似為玄參科草本威靈仙和菊科Eupatorium屬植物兼而有之,但該屬植物迄今未發現有同威靈仙相混的現象。 </STRONG></P>
<P><BR><STRONG>(7)自宋代以後,威靈仙不斷出現偽品與混雜品。 </STRONG></P>
<P><BR><STRONG>《楓窗小牘》載,藁本一度是威靈仙的偽品。 </STRONG></P>
<P><BR><STRONG>此外,《本草綱目》記載,與鐵腳威靈仙「鬚根一樣,但色或黃或白,皆不可用」。 </STRONG></P>
<P><BR><STRONG>可能是指同屬植物銅腳威靈仙而言,也可能還有其他根皮色淺的種類。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考證學術成就中的另一大特色是,把對中藥材原植物的考訂納入中醫藥理論體系中去,各種藥物絕大部分都是以方的形式應用的,所以謝宗萬在研究考證某些藥物品種基原時往往是結合古代組方的方義而進行的。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中醫治病就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按理法方藥的總原則,組方遣藥,方以法定,以法統方,方是藥的組合,藥是方的物質基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24: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現今有應用古方而不驗的情況</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今日所用之品種與古方所載之品名實不符,因此他特別強調為確保醫方固有療效的發揮,必須重視古方藥材品種與入藥部分的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對此,謝宗萬提出:(一)一般醫方中藥物,一律以正品入藥,特殊情況,可靈活變通使用地區慣用品種中藥品種繁多,異物同名現象復雜,為確保醫方固有的療效,一般方中所用之藥,應一律以正品配方。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傷寒論》治熱痢下重的「白頭翁湯」中的白頭翁,全國都必須使用《中國藥典》規定的毛茛科白頭翁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的根。 </STRONG></P>
<P><BR><STRONG>中藥木通在臨床作用上,有特殊情況。 </STRONG></P>
<P><BR><STRONG>四川地區歷來習慣使用毛茛科的川木通,即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或繡球藤ClematismontanaBuch.Ham.,東北地區歷來習慣使用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即東北馬兜鈴AristolochiamanshuriensisKom.的藤莖。 </STRONG></P>
<P><BR><STRONG>如處方只寫「木通」二字,而未標明哪種木通時,則可按該地區習慣用藥靈活付給。 </STRONG></P>
<P><BR><STRONG>金錢草有多種,全國各地用藥習慣頗不相同。 </STRONG></P>
<P><BR><STRONG>四川地區習慣以報春花科的過路黃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為金錢草; </STRONG></P>
<P><BR><STRONG>兩廣地區習慣以豆科的廣金錢草Desmodiumstyracifolium(Osbeck)Merr.為金錢草; </STRONG></P>
<P><BR><STRONG>江蘇、上海一帶習慣以唇形科活血丹(連錢草)Glechomalongituba(Nakai)Kupr.為金錢草; </STRONG></P>
<P><BR><STRONG>江西地區習慣以傘形科的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或破銅錢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var.batrachium(Hance)Hand.-Mazz.為金錢草。 </STRONG></P>
<P><BR><STRONG>在《中國藥典》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尊重各地多年用藥經驗是必要的。 </STRONG></P>
<P><BR><STRONG>如此則符合他們處方用藥的旨意。 </STRONG></P>
<P><BR><STRONG>但這些品種也至少應該在「地方藥品標準」規定範圍之內才行。 </STRONG></P>
<P><BR><STRONG>在一定範圍之內靈活變通是可行的,但絕不能漫無邊際。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24: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古代醫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因時代不同,品種變遷,應按當時品種入藥中醫藥有悠久的歷史,自漢魏六朝以來,在迄於今的兩千餘年之中,同一藥品,其品種有一貫延續不變者,也有隨不同時代而發生品種變遷者。 </STRONG></P>
<P><BR><STRONG>為欲確保原方固有的療效,自然在藥物方面,就要求按當時實際品種入藥,務使名實相符。 </STRONG></P>
<P><BR><STRONG>例如《乾坤秘韞》中治療脾勞黃疸的如聖丸,和危亦林《得效方》治婦人血崩中的草血竭,都不是《滇南本草》所載蓼科草血竭PolygonumpaleceumWall.的根莖; </STRONG></P>
<P><BR><STRONG>而應是大戟科的地錦草EuphorbiahumifusaWilld.的全草; </STRONG></P>
<P><BR><STRONG>戴原禮《證治要訣》治大腸瀉血,楊清叟《外科方》治癰腫背瘡和危氏《得效方》治金瘡出血與惡瘡見血方中的血見愁,也是這種地錦草,而不是茜草科的茜草RubiacordifoliaL.或其他。 </STRONG></P>
<P><BR><STRONG>唐容川《血證論》諸方中所用的血藤,是四川所產的大血藤科(或木通科)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Wils.的藤莖。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25: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新興品種」</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應同名品種鑒於「新興品種」是在長期臨床中由異物同名品中擇優選拔而來的新興優良藥材品種,因此古方中所用藥物品種,既可以使用原品種,也可以使用「新興品種」代替之。 </STRONG></P>
<P><BR><STRONG>例如《痧脹玉衡》「降香桃香散」中所用降香,既可使用芸香科山油柑Acronynchiapedunculata(L.)Miq.樹乾的乾燥心材,亦可使用現時《中國藥典》收載的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的心材。 </STRONG></P>
<P><BR><STRONG>又如《太平聖惠方》中的巴戟散,儘管宋代巴戟天有異物同名品存在,但均可以巴戟天的新興品種———茜草科植物廣巴戟MorindaofficinalisHow的根取代之。 </STRONG></P>
<P><BR><STRONG>這就和藥用連翹,木樨科連翹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可以取代古方中連翹———金絲桃科的黃海棠(湖南連翹)HypericumascyronL.一樣。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2:25: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異物同名品視其在醫方中的效能</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決定其品種青蒿在古代原名草蒿,植物來源有兩種,但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治瘧病方所用絞汁治瘧的青蒿,根據其截瘧的功效,應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annuaL.而不是香蒿ArtemisiaapiaceaHance。 </STRONG></P>
<P><BR><STRONG>神仙對坐草在國內亦有多種,《百草鏡》治黃疸初起,又治脫力虛黃方用神仙對坐草、三葉白、荷包草、平地木、茵陳各三錢。 </STRONG></P>
<P><BR><STRONG>根據其效能,並參考其他有關資料,可以斷定方中之神仙對坐草,應為報春花科過路黃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的全草。 </STRONG></P>
<P><BR><STRONG>蒼朮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和白朮A.macrocephalaKoidz.在古代統稱為術。 </STRONG></P>
<P><BR><STRONG>如古方只寫術,而不明確何種時,則可按方義效用區別之。 </STRONG></P>
<P><BR><STRONG>白朮辛苦甘溫,為補脾要藥,功能健脾燥濕,固表止汗。 </STRONG></P>
<P><BR><STRONG>蒼朮苦溫辛烈,為運脾要藥,功能芳香化濁,燥濕止痛。 </STRONG></P>
<P><BR><STRONG>在實際應用上,由脾虛而生濕者用白朮,因濕盛而發生脾虛者,則用蒼朮。 </STRONG></P>
<P><BR><STRONG>如《外台秘要》「頭忽眩暈」方之「術」,應為白朮。 </STRONG></P>
<P><BR><STRONG>《肘後方》「腹中虛冷」方中之「術」,應為蒼朮。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