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5:59: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評析]古人早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之明訓,本例患者即肝風、痰濁交互為患。 </STRONG></P>
<P><BR><STRONG>眩暈而心煩脈弦,為肝風升擾之象; </STRONG></P>
<P><BR><STRONG>眩暈而噁心苔白,為痰濁上犯之象。 </STRONG></P>
<P><BR><STRONG>此時宜以天麻、鉤藤治其內風,法夏、陳皮、澤瀉、茯苓治其痰濁,風熄痰化,則眩暈自止。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5:59: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活血安神法治療一氧化碳中毒後遺症周某某,男,36歲。 </STRONG></P>
<P><BR><STRONG>1992年4月10日初診:煤氣中毒後失眠半年。 </STRONG></P>
<P><BR><STRONG>患者於去年11月因煤氣中毒而昏迷,經搶救脫險後一直失眠,曾經高壓氧等治療未能緩解。 </STRONG></P>
<P><BR><STRONG>現仍失眠多夢,伴頭昏頭痛,耳鳴口乾,納食差,大便可,易疲乏,舌暗苔白,脈細弦。 </STRONG></P>
<P><BR><STRONG>辨證為瘀擾腦神證,治宜活血安神,藥用丹參15克,延胡15克,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五味子1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黃耆30克,葛根15克,天麻10克,山楂15克。 </STRONG></P>
<P><BR><STRONG>14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5:59: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92年6月1日二診:服上方後失眠明顯好轉,心情較前平靜,頭痛減輕,但出現眩暈噁心,納差,舌淡紅,苔薄,脈細滑。 </STRONG></P>
<P><BR><STRONG>此乃兼夾痰濁之象,上方去五味子,加法夏、陳皮各10克,澤瀉、鉤藤、白蒺藜各15克。 </STRONG></P>
<P><BR><STRONG>再服14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5:59: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評析]一氧化碳中毒後遺症乃因一氧化碳中毒後,引起嚴重低氧血症,導致腦組織缺氧,使腦血管滲透性增加,腦水腫,皮質與基底節的軟化與壞死及皮質下廣泛的脫髓鞘病變。 </STRONG></P>
<P><BR><STRONG>本病屬於中醫煤氣中毒範疇,乃因煤毒內攻,上蒙清竅,病久毒邪入絡,瘀自內生,上擾腦神所致。 </STRONG></P>
<P><BR><STRONG>即《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所謂:「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 </STRONG></P>
<P><BR><STRONG>故宜丹參、延胡、葛根活血以治其因,棗仁、夜交藤、五味子、龍骨、牡蠣安神以治其症,因去則症寧矣。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0:37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5 16:01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清肝解鬱法治療精神分裂症張某某,女,20歲。 </STRONG></P>
<P><BR><STRONG>1993年8月20日初診:妄言妄動反復3年,在當地醫院診為「精神病」。 </STRONG></P>
<P><BR><STRONG>現妄言妄動,煩躁多言,失眠多夢,口乾苦,大便乾結,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弦數。 </STRONG></P>
<P><BR><STRONG>辨證為氣鬱化火證,治宜解鬱清肝,重鎮安神。 </STRONG></P>
<P><BR><STRONG>藥用膽草7克,生地10克,車前草10克,鉤藤15克,棗仁5克,夜交藤3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延胡索15克,山楂10克。 </STRONG></P>
<P><BR><STRONG>7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2: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93年8月27日二診:睡眠已可,妄動妄言明顯減少,心不煩,口乾不苦,大便已軟。 </STRONG></P>
<P><BR><STRONG>肝鬱之火稍清,上方去延胡索,加蟬衣10克。 </STRONG></P>
<P><BR><STRONG>續服7劑以鞏固療效。 </STRONG></P>
<P><BR><STRONG>[評析]《景岳全書?癲狂癡呆》說:「凡狂病多因於火。 </STRONG></P>
<P><BR><STRONG>此或以謀為失志,或以思慮鬱結,屈無所伸,怒無所泄,以致肝陽氣逆。 </STRONG></P>
<P><BR><STRONG>本證乃作矣。 </STRONG></P>
<P><BR><STRONG>故用膽草以清泄肝火,車前草以引熱從小便而出,生地以養其陰,鉤藤、延胡索以熄風通絡,棗仁、夜交藤、龍骨、牡蠣以安其神,肝火得清,神明得安,則癲狂可寧矣。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2: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論頭痛的用藥規律劉氏治療頭痛,選藥廣泛,不拘一格,曾分析其頭痛處方834張,用藥177味。 </STRONG></P>
<P><BR><STRONG>這些藥物的功能分類,解表藥90%,清熱藥118%,芳香化濕藥28%,利水滲濕藥39%,祛風濕藥56%,溫裡散寒藥16%,安神藥56%,平肝熄風藥67%,理氣藥62%,活血化瘀藥118%,補益藥192%,收澀藥33%,化痰藥56%,消導藥33%,其他28%,基本上涉及中藥的所有類別。 </STRONG></P>
<P><BR><STRONG>在上述藥物之中,共使用10745藥次,其中安神藥215%,活血化瘀藥193%,平肝熄風藥179%,補益藥159%,這四類藥物的使用次數之和占所有藥物使用次數總和的748%。 </STRONG></P>
<P><BR><STRONG>從中可以粗略看出,劉氏治療頭痛雖然選藥範圍頗為廣泛,但以安神、活血、平肝、補益等四類藥物為主要選擇範圍。 </STRONG></P>
<P><BR><STRONG>統計這177味藥物在834張處方中的使用頻率,其使用頻率在417次以上的藥物有10味,它們是酸棗仁726次,鉤藤608次,夜交藤605次,丹參588次,山楂548次,全蠍504次,龍骨488次,延胡索450次,黃耆450次,川芎439次,以安神和活血藥物最多,平肝藥物次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2: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使用頻率在104~417次之間的藥物共17味,其順序從高至低為牡蠣、麥芽、天麻、枸杞子、蒲黃、白芍藥、蟬衣、當歸、淫羊藿、赤芍藥、澤瀉、露蜂房、佛手、葛根、地黃、白蒺藜、雞內金,其中補益、消導、利濕藥物占了一定比例。 </STRONG></P>
<P><BR><STRONG>以上提示使用頻率在417次以上的10味藥,被1/2以上的方劑使用,是劉氏治療頭痛的首選藥物; </STRONG></P>
<P><BR><STRONG>使用頻率在104~417次之間的藥物,被1/8~1/2的處方使用,則是劉氏應用於本病的次選藥物。 </STRONG></P>
<P><BR><STRONG>劉氏治療頭痛的的834張處方,是由15類藥物組成的,分析各類藥物的配伍頻率,可知961%的處方應用活血化瘀藥,929%配伍安神藥,870%配伍平肝熄風藥,735%使用補益藥,663%選用消導藥,其餘藥類的應用均在35%以下。 </STRONG></P>
<P><BR><STRONG>各藥類在處方中的組合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四類:①以活血化瘀藥物為主,以安神藥為輔,佐之以消導藥,兼夾內風、外風、痰濕、氣滯者,則分別配伍熄風、解表、利濕、理氣之品。 </STRONG></P>
<P><BR><STRONG>②以平肝熄風藥物為主,以活血、安神藥物為輔,以消導藥為佐,兼正虛,則加補益藥; </STRONG></P>
<P><BR><STRONG>夾熱邪,則加清熱藥; </STRONG></P>
<P><BR><STRONG>兼痰濁,則配以利濕、化痰藥。 </STRONG></P>
<P><BR><STRONG>③以補益藥物為主,輔之以安神活血藥,佐之以消導藥。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2: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④以疏風解表藥為主,輔之以熄風、活血,根據兼證酌加祛風濕、散寒與清熱藥。 </STRONG></P>
<P><BR><STRONG>劉氏治療頭痛處方的配伍特點有以下幾點:①氣血同治:喜在活血通絡藥物中配伍黃耆,一入氣分,一入血分,因氣為血之帥,氣旺則運血有力,黃耆益氣的目的,即在於增強活血化瘀藥物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②形神俱調:腦為元神之府,就臨床所見,頭痛多兼見腦神不安症狀,神不安則必將影響腦絡的正常功能,因此劉氏每在用大量活血治形藥物的基礎上配伍棗仁與首烏藤養心安神,龍骨與牡蠣重鎮安神,腦神安寧則有助於腦絡之瘀的疏通,有助於頭痛的緩解。 </STRONG></P>
<P><BR><STRONG>③心肝同治:頭為諸陽之巔,惟風可到,腦絡瘀阻,腦神不寧或腦髓不足,均易引動肝風為虐,故劉氏在用諸藥活血寧心的同時,每喜加天麻、鉤藤、白芍、全蠍平肝熄風以心肝同治。 </STRONG></P>
<P><BR><STRONG>④必配消導藥:胃主受納,為水穀之海,凡食與藥均有賴於脾胃之運化,因此劉氏在治頭痛的方藥之中,多常規配伍山楂、麥芽、內金等消導藥,以助藥物之吸收利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2: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哲學對實現中醫現代化的指導意義如何實現中醫現代化,當然要充分運用現代自然科學技術,但也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以下簡稱現代哲學)來研究中醫。 </STRONG></P>
<P><BR><STRONG>這不僅因為任何自然科學的發展都要受哲學的支配,而且還因為中醫學與哲學有著不同尋常的聯盟關係。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說我們要用現代自然科學技術來發展中醫,就必須以哲學來指導這一發展。 </STRONG></P>
<P><BR><STRONG>充分地發揮哲學的指導作用,無疑地將大大地加快這一歷史進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2: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從實踐論的觀點看中醫理論中醫理論來自於實踐,並經過實踐檢驗,深入地對它進行研究,是中醫現代化帶根本性的課題。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的臨床實踐是否能離開中醫的理論指導,本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是無可懷疑的,但中醫的理論是否能指導臨床實踐卻發生了爭論,這實質上是牽涉到對中醫理論的認識和評價問題。 </STRONG></P>
<P><BR><STRONG>由於這些,使我們不能不想起過去出現過的「廢醫存藥」的歧路,即使是現在也不能說這個問題已不復存在。 </STRONG></P>
<P><BR><STRONG>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只承認中醫的經驗,承認中藥的作用,而不承認中醫的理論。 </STRONG></P>
<P><BR><STRONG>大家有這樣一種憂慮:中醫的研究每每有這種情況,研究一個病時,先找一味藥,或擬一個協定處方,於是門診用它,病房也用它; </STRONG></P>
<P><BR><STRONG>病之初用它,病之中間和最後也是用它,不管病情有無變化均是如此。 </STRONG></P>
<P><BR><STRONG>這樣局限於一方一藥,脫離中醫的整體觀念,脫離辨證論治的研究方法,則勢必丟掉中醫的理論,有意或無意地終必走向「廢醫存藥」的歧路,從而丟掉了中醫的根本所在。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的理論是否能指導實踐,首先可從中醫理論的形成過程加以探討。 </STRONG></P>
<P><BR><STRONG>最初從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其中包括認識和掌握了不少有效的中藥; </STRONG></P>
<P><BR><STRONG>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概括而上升到理論的。 </STRONG></P>
<P><BR><STRONG>應該肯定,只有在由零亂的、分散的經驗上升到理論以後,才能說真正地建立起了系統的中醫學體系。 </STRONG></P>
<P><BR><STRONG>這兩個階段是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飛躍。 </STRONG></P>
<P><BR><STRONG>我們常說的「對症治療」和「辨證論治」,實際上就反映了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兩個不同質的階段。 </STRONG></P>
<P><BR><STRONG>由「症」到「證」,有質的不同。 </STRONG></P>
<P><BR><STRONG>「症」是症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 </STRONG></P>
<P><BR><STRONG>「證」是從證候群中抽象出來的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STRONG></P>
<P><BR><STRONG>感覺只能解決現象問題,只有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如果中醫沒有理論,就不可能對疾病有本質的認識,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治療。 </STRONG></P>
<P><BR><STRONG>由對症治療發展到按理法方藥的辨證論治,關鍵在於中醫理論的產生。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3: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古哲學與醫學聯盟的歷史作用應該明確,中醫學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一經進入理論領域,就不能沒有哲學思想的指導。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學在對臨床實踐所提供的材料進行理論概括的時候,更是充分地運用了古代哲學作指導。 </STRONG></P>
<P><BR><STRONG>中國古代哲學和醫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一開始就建立了鞏固的聯盟。 </STRONG></P>
<P><BR><STRONG>如陰陽五行學說,具有朴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指導它的理論概括,而且本身就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STRONG></P>
<P><BR><STRONG>中國古代哲學與醫學聯盟的鮮明性是這樣的突出,難怪乎有人說中醫是「哲學醫」。 </STRONG></P>
<P><BR><STRONG>我們知道《內經》完全接受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唯物主義原則,它的意義在於中醫學進入理論概括的時候,由於有正確的指導原則,所以能堅持唯物主義方向,而且還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STRONG></P>
<P><BR><STRONG>這一點對於建立中醫理論體系,推動我國醫學的發展無疑地具有深遠的影響。 </STRONG></P>
<P><BR><STRONG>而且古代哲學通過醫學領域特殊規律的研究,特別是對生理現象、疾病現象作出的唯物主義的回答,大大地鞏固和擴大了唯物主義陣地,對於促進古代哲學的發展作出了光輝的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3: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現代中醫學的發展仍然不能離開哲學的指導中醫學要充分地吸收現代的自然科學技術來發展自己,在研究工作由宏觀領域進入微觀領域,由整體水準向細胞水準、分子水準深入發展的時候,須要有辯證唯物主義作指導,對所提供的新材料、新成就進行理論概括。 </STRONG></P>
<P><BR><STRONG>否則,將有可能使我們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STRONG></P>
<P><BR><STRONG>如用化學的方法分離中藥的有效成分,本來是很有意義的。 </STRONG></P>
<P><BR><STRONG>但如按純化學的觀點,以中藥為資源,廣為篩選,盲目性大,費力多而收效少。 </STRONG></P>
<P><BR><STRONG>以麻黃為例,研究近百年,有上萬篇文獻,所得的麻黃素,從西藥來說是增加了一味新藥,但究竟對中醫的發展有多大的影響,恐不免仍有茫然之感。 </STRONG></P>
<P><BR><STRONG>一味麻黃,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可適用於多種情況,豈是單一的麻黃素所能解決? </STRONG></P>
<P><BR><STRONG>說明不研究復方不行,而且只研究一種配伍的復方還不行,必須研究多種配伍的復方,進而還要研究組方的法,立法的理。 </STRONG></P>
<P><BR><STRONG>也就是說不僅要研究藥,還要研究方、法、理。 </STRONG></P>
<P><BR><STRONG>藥→方→法→理,這是由藥研究中醫的路子,著手處是藥,著眼點是方、法、理。 </STRONG></P>
<P><BR><STRONG>如從中醫的角度研究中藥,則應是理→法→方→藥。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3: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此廣闊的範圍,豐富的內容,沒有辯證唯物主義作指導是不行的。 </STRONG></P>
<P><BR><STRONG>因為中醫的特點是整體觀念,是從總的聯繫上把握疾病現象的。 </STRONG></P>
<P><BR><STRONG>現在深入到這個總聯繫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特別是把其中某一方面、某一環節從總聯繫中抽出來加以研究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從而把認識的某一特徵、方面、部分,片面地誇大。 </STRONG></P>
<P><BR><STRONG>西方醫學的發展,就曾經出現過而且現在也還未完全克服這樣的弊病:注意局部細胞的改變,偏於形態學的觀察,往往強調外因而忽視機體的整體性。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必須注意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現代自然科學技術進入中醫領域的時候,中醫學將有一個很快的發展。 </STRONG></P>
<P><BR><STRONG>在這一過程中,必定要產生新的概念和理論。 </STRONG></P>
<P><BR><STRONG>而新概念的確定往往是有鬥爭的,如從傷寒到溫病學說的發展,就經歷了這樣的鬥爭。 </STRONG></P>
<P><BR><STRONG>只有在通過廣泛的臨床實踐之後,認識到溫病學說在《傷寒論》的基礎上確實有了重大的發展,才逐漸被接受的。 </STRONG></P>
<P><BR><STRONG>由此更應該想到,過去的中醫學概念大多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尚且有這樣的鬥爭。 </STRONG></P>
<P><BR><STRONG>而現在,在實驗科學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概念,其內容與表達形式,也就有著新的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如何認識和接受這些新的概念,對中醫學的發展將是很重要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3: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目前對中醫理論的看法和態度,有的已引起了一定的混亂,如:①有人已不滿意中醫原有的概念和理論,但又未能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論以概括當前的發展。 </STRONG></P>
<P><BR><STRONG>在此情況下而侈談廢棄傳統的概念和理論,則將使中醫無所適從,結果只能廢醫存藥。 </STRONG></P>
<P><BR><STRONG>②有人雖然也提不出新的概念和理論,但卻大談其「理外之理」、「法外之法」。 </STRONG></P>
<P><BR><STRONG>如治溫病可以不分衛氣營血,只須尋找幾味有效藥物通治之。 </STRONG></P>
<P><BR><STRONG>須知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理外並無理,法外也無法。 </STRONG></P>
<P><BR><STRONG>即使指的不是常理,是特殊的理,但總還是有「理」也是在理中,不在理外。 </STRONG></P>
<P><BR><STRONG>持此說者,實際上也是只要藥,不要理罷了。 </STRONG></P>
<P><BR><STRONG>③有人認為中醫的理論不是全部不要,而是要廢棄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STRONG></P>
<P><BR><STRONG>但在未能分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的情況下,忙於談什麼「存廢」問題,也是徒然造成混亂而已。 </STRONG></P>
<P><BR><STRONG>上述這些,已足以提醒我們,現在的中醫學正有可能出現理論「危機」。 </STRONG></P>
<P><BR><STRONG>應該看到,中醫學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還是結合得比較緊的,因此現在通過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研究,不是否定中醫的理論,相反地得到了證實或者闡明。 </STRONG></P>
<P><BR><STRONG>對中醫理論能提供一些客觀依據,找到它的物質基礎,有助於揭示其本質。 </STRONG></P>
<P><BR><STRONG>如現在用環核苷酸研究陰陽,控制論的同構論解釋五行,黑箱理論闡述藏象學說等就是這方面的嘗試。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3: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即使是研究工作發展到了產生新概念和理論時,仍然必須處理好繼承與發揚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如果說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舊的概念和理論有所否定的話,也不是絕對的否定,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保持肯定東西的否定。 </STRONG></P>
<P><BR><STRONG>科學就是在「既被克服,又被保存」的矛盾中前進的。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的發展將產生哪些新概念和理論,現在尚難臆測。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對於中醫傳統的概念和理論中應該肯定的東西,必須繼承下來包含在新的概念和理論中。 </STRONG></P>
<P><BR><STRONG>如陰陽五行學說的朴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因素必須繼承下來,其受形而上學和機械論所影響的部分則應該加以克服。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中醫理論發展的辯證法,也是對待中醫理論唯一正確的態度。 </STRONG></P>
<P><BR><STRONG>那種絕對的否定,或者絕對的肯定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正是這樣的觀點造成了中醫理論上的混亂。 </STRONG></P>
<P><BR><STRONG>恩格斯曾明確地指出:「只有辯證法能夠幫助自然科學戰勝理論的困難。 </STRONG></P>
<P><BR><STRONG>(《自然辯證法》,第24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所以最根本的辦法,在於自覺地以辯證唯物主義作指導,以克服中醫理論上的混亂,使其不僅不會拋棄中醫學朴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理論原則,相反地還將突破朴素的、自發的局限,而發展到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從而大大地縮短實現中醫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把祖國醫學推向一個劃時代發展的新階段。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3: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中醫免疫亦須辨證論治從祖國醫學來研究免疫,是很有意義的一項工作,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重視。 </STRONG></P>
<P><BR><STRONG>隨著研究的深入,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探討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如一提到尋找提高免疫的方藥,就很自然地想到從扶正方藥中去尋找。 </STRONG></P>
<P><BR><STRONG>但不同的扶正藥對免疫的影響是否相同? </STRONG></P>
<P><BR><STRONG>同時,祛邪藥與免疫的關係如何? </STRONG></P>
<P><BR><STRONG>還有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是,研究中醫免疫,能不能離開中醫的理論體系,要不要實行辨證論治的原則? </STRONG></P>
<P><BR><STRONG>等等。 </STRONG></P>
<P><BR><STRONG>這些都必須予以探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4: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扶正與免疫實踐證明,正虛多有免疫功能低下,扶正藥的確可以提高免疫。 </STRONG></P>
<P><BR><STRONG>這也說明免疫力與正氣的含義實有相通之點。 </STRONG></P>
<P><BR><STRONG>借扶正以提高免疫,實屬中醫扶正以祛邪之意。 </STRONG></P>
<P><BR><STRONG>古人有「養正積自消」的理論,現用以治療腫瘤即屬此例。 </STRONG></P>
<P><BR><STRONG>但有一點必須明確,扶正應以正虛為前提,虛則補之,方為中的。 </STRONG></P>
<P><BR><STRONG>而正虛一般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因此論補須辨陰陽氣血虛實,不加區別,亂投補藥,不僅無所補益,反致僨事。 </STRONG></P>
<P><BR><STRONG>目前的問題是,不同的虛證,屬何種免疫功能低下,不同的補虛藥對何種免疫功能起作用,可能不盡相同。 </STRONG></P>
<P><BR><STRONG>目前的探討較注重於脾虛、腎虛與免疫狀態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有人觀察到腎虛型的慢性支氣管炎,血液中T細胞平均值低於肺絡痰滯型與肺虛脾濕型,更顯著地低於正常人。 </STRONG></P>
<P><BR><STRONG>有的觀察到慢性支管炎腎虛的百分比較高,經補腎藥治療後有較好的遠期療效,測定尿17-羥、IgA也有所升高,而且尿17-羥升高在先,IgA升高在後,這說明補腎可以提高免疫力。 </STRONG></P>
<P><BR><STRONG>同樣,很有啟示意義的是,上海第二醫學院慢性氣管炎病理組發現,脾虛為主者的痰液中單核細胞與吞噬細胞比腎虛為主者多,即使用同一種藥物,前者的療效也比後者為好。 </STRONG></P>
<P><BR><STRONG>這說明脾虛、腎虛均可出現免疫功能低下,而腎虛則較脾虛嚴重。 </STRONG></P>
<P><BR><STRONG>又如用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對照觀察正常人、肺癌及肺癌腎虛型患者,可以看到,肺癌患者的淋巴細胞轉化較正常人有普遍下降的傾向,而肺癌腎虛者更顯著地低於肺癌無腎虛者。 </STRONG></P>
<P><BR><STRONG>這可從中醫「久病及腎」來理解,同時說明腎與免疫功能的關係很密切。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4: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補陽類方藥,多係溫補腎陽。 </STRONG></P>
<P><BR><STRONG>前面提到了腎虛多有免疫功能低下,經實驗和臨床表明,溫補腎陽,在糾正腎虛的同時也可看到免疫狀態的改善。 </STRONG></P>
<P><BR><STRONG>經實驗提示,肉桂、仙茅、菟絲子、鎖陽、黃精有促使抗體提前生成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以上述藥物為主治療腎虛肺癌還呈現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對於腎虛型慢性支氣管炎,用淫羊藿治療能顯著提高T細胞和患者痰內SIgA水準。 </STRONG></P>
<P><BR><STRONG>從實驗可知,淫羊藿、鹿茸、枸杞、菟絲子等能促進健康人淋巴母細胞的轉化; </STRONG></P>
<P><BR><STRONG>鹿茸、仙靈脾、補骨脂、巴戟天、益智仁、蛇床子、枸杞等有防止環磷醯胺所致白細胞減少症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補氣類方藥,多係補益脾肺之氣。 </STRONG></P>
<P><BR><STRONG>有用黃耆、黨參、靈芝對提高小鼠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血漿蛋白有類似或比卡介苗有更大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用人參有效成分具有提升淋巴球、丙種球蛋白和IgM的作用,對腫瘤病人的免疫系統和網狀內皮系統有增強作用,進而抑制腫瘤的發展,並能提升白細胞,可以防止因化療所致的白細胞下降。 </STRONG></P>
<P><BR><STRONG>補陰補血藥中,酥鱉甲、玄參、天冬、沙參、麥冬有使抗體存在時間延長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用銀耳多糖、白芍、旱蓮草、阿膠、生地等,可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 </STRONG></P>
<P><BR><STRONG>山萸、女貞子、玄參、雞血藤、石斛、生地、麥冬、桑椹、沙參、百合、天冬、白芍、旱蓮草有防止環磷醯胺所致白細胞減少症的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6:04: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除上述分類探討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外,還有用滋陰、壯陽、益氣、補血等44種單味藥分別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在防止環磷醯胺所致白細胞減少症上,以滋陰藥作用最顯著。 </STRONG></P>
<P><BR><STRONG>實際臨床上不常是單獨使用某一類藥物,更多的是以幾類藥物配伍進行治療,實踐證明這樣遣方選藥,是中醫的特點和長處。 </STRONG></P>
<P><BR><STRONG>如以對癌症患者提高和保護其免疫功能為例,癌症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太低時,以養陰益氣藥合用,服至2個月,可使體外淋巴細胞轉化上升到正常。 </STRONG></P>
<P><BR><STRONG>此時使用化療,並仍服養陰益氣藥,發現其體外淋巴細胞轉化率並不下降。 </STRONG></P>
<P><BR><STRONG>可見虛證之免疫功能低下,以脾虛、腎虛最為明顯,腎虛又較脾虛為重。 </STRONG></P>
<P><BR><STRONG>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與免疫狀態的關係也就不難理解了。 </STRONG></P>
<P><BR><STRONG>補陽、補氣、補陰、補血藥多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均有一定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它們之間完全相同的是,補陽藥使抗體提前形成; </STRONG></P>
<P><BR><STRONG>補陰藥使抗體存在的時間延長; </STRONG></P>
<P><BR><STRONG>補氣藥對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較為突出,但從實驗看單獨使用對防止環磷醯胺所致白細胞減少症的作用不顯,而養陰藥對此卻呈顯著的作用,當它們合用時有可能更為提高療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