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台灣文化協會】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台灣文化協會</FONT>】</FONT></STRONG></P> <P><STRONG>1920年7月在東京的「台灣青年」刊物出版後四個月,蔣渭水在台北設立了「文化公司」,他認為有第一流文化的民族,才能創建第一流的國家,這就是設立文化公司的基本原因,也是「台灣文化協會」前的暖身活動。</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文化公司成立後的第二個月(1921年1月)在東京的台灣人向日本國會發起第一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消息傳來,蔣渭水等在島內的進步份子受到了無比的鼓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而要創立一個島內的民族運動及啟蒙運動的核心組織,於是計劃成立「台灣文化協會」。</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在1921年10月17日,到會者有學生及島內知識份子共三百餘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大會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並設本部於台北。</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創立大會時全員總數有1,022人,這是第一個島內台灣人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的結社團體。</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台灣文化協會設立後,促使民眾潛在的民族意識覺醒,對革命也有所期待,使民心大大的轉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由於文化協會所展開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在台灣普遍地受到支持,促成民族意識更廣泛的覺醒,及各種思想主義的輸入,也使台灣同胞在思想上,在意識上、在反殖民上、在反帝戰主義上進入實踐運動的階段,但同時也使民族運動的陣容產生了分歧,導致內部的派系分立,右派中包含了主張由中國來光復台灣之祖國派,及主張台灣獨立、台灣民選議會,發達台灣文化之本島派,在左派中則有無政府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兩種分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27年1月,文化協會舉行臨時總會,計有133名會員參加,屬於蔡培火等民族自決主義派者為數極少,十足表現出對於文化協會的冷漠、心灰之意,而屬於連溫卿一派則佔了最大多數,聲勢之壯足可操縱會議的進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會議仍以林獻堂為議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此,文化協會中民族自決主義派和社會主義派正式分離,而文化協會也為連溫卿一派所完全掌握,向來以從事民族主羲之文化啟蒙運動的文化協會至此一變,轉換成為階級鬥爭的團體。</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臨時總會之後的文化協會,基於新文化協會的新綱領新政策,對於蔡培火、蔣渭水等舊幹部的行動皆採對抗到底的行動,再無與之妥協之地,遂使舊幹部再度萌生1926年以來即議論不定的政治結社之計畫,先是台灣自治會,再為台政革新會,繼之成立台灣民黨,終於在1927年7月10日正式組成「台灣民眾黨」。</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左右兩派遂歸二流,一為改組後的文化協會,一為舊幹部所組成的台灣民眾黨,兩派相互攻擊,如同水火,分散了台灣的民族運動的力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右派於1930年再分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931年台灣文化協會自然消失。</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832</strong>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