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式教學方式】
導學式教學方式是指在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程式。
“導”是指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自學和探究,逐漸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改變“一張嘴,一枝粉筆,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會學”“怎麼學”“終身學習”的技能。
一年來,筆者在七年級歷史教學改革中轉變觀念,大膽嘗試,摸索出一套導學式的教學方式,偶有心得,在此抛磚引玉。
一、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如果能做到靈活多樣,引人入勝,一定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過去,教師總習慣以復習提問導入新課,顯得枯燥、單調。總之,導入新課的方式要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語言簡練,方法多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導學新課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心,應當充分體現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努力做到史實與結論,觀點和材料,抽象和具體,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同時,既有系統性又突出重點,它包括以下步驟:
1.指導學生閱讀。
在教師精心設計導入新課後,學生會迫不及待想知道這節課的內容,這時,教師要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趁熱打鐵,提出自學要求和方法,如結合地圖冊閱讀課文,讓學生將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先用鉛筆畫下來,遇到不懂的生字則做記號,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則打個問號,然後讓學生四人一組互相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
(打破了原來學生只能正襟危坐,教室裏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見的局面。)
經過一學年的嘗試,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提高,會做筆記了,能找出每一節課的重點,也善於提出問題,愛討論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
2.教師巡視輔導。
這樣做,一方面督促自學,也能與學生拉近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只有做到親其師,愛其師,才能親其道,愛其道。
“教育應當是有情感的,離開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單純傳授知識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
另一方面,及時疏導學生的學習障礙,梳理和歸納學生的回饋資訊,為下一環節的教學實施做準備,在這一過程中可及時插話,給予及時引導。
教師就像一個駕船的舵手,緊緊把握航向,及時調整航行的角度與速度,目的是避免學生“無的放矢”,偏離教學中心。
3.優化教學過程。
教師要將學生學習的疑難點,教材的重點、難點設計成教學問題,啟發學生正確地觀察、思維,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要善於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料和直觀教具,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地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它包括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景。
由於歷史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距久遠,所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歷史情景非常必要。
這些問題的設置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2)善於提問。
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重點,巧設問題,把學生帶入探究性的學習領域中。
(3)引導探究,深化結構。
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繫的,歷史規律和歷史本質蘊含於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之中,教師要善於將這些內容設計成綜合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將對歷史的感知上升為理性認識,並揭示歷史規律,以達到更高層次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目的。
課堂提問還要注意啟發性,提的問題應當是在課本上沒有明確的答案,需經過聯想、整合、思考,才能解決的;
提問還要注重層次性,要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相信“人人可以成功”,設置問題應難易搭配,注重問題的層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提問更要注重開放性,不能束縛學生的思想,只要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
(4)小結。
這是教師幫助學生整合知識結構的重要環節。
小結的方法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由師生雙方通過更為簡捷的方式共同完成。
其內容應該突出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繫和基本的歷史線索,突出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並有利於昇華學生的思維。
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總之,導學新課中的主要程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幽默風趣,板書好,詳略得當,條理清楚,儘量多給學生一點時間,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學生愛動手、動口、動腦,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並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引自:http://kexue.xueke.cn/2009/2009-11-12/2009111221134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