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4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0 12:01: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


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


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


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

 

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

 

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


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


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


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

 

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


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


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


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


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


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


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


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男女教養都同調


我不管教育理論說了什麼,我一直都是用同一個邏輯在教育我的一兒一女。


男和女的不同性別,從來不是我教養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個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歡,於是幫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


當他們還是娃娃時,我不會女生就買粉紅色,男生就買天藍色;

 

為他們選玩具時,我不會女生就買洋娃娃,男生就買小汽車:當兒子跌倒大哭時,我更不會說:「男生要勇敢。」


這是什麼邏輯啊?


女生就不用勇敢嗎?


做父母的責任很單純--將孩子教養成健全的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


人應該有的好品格、好習慣、好態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兒想學空手道,我不反對。


女兒運動細胞很好,上山下海難不倒她,我很鼓勵。


她說不想穿裙子,我不強迫。


十一歲的當口,有天她突然對我說:「媽媽,妳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因為妳都不會強迫我去參加party的時候,一定要穿裙子。」

 

(哦!原來這就是成為最好的媽媽的要件,太簡單了吧。)


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做選擇的。


「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


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


勉強的改變,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


弟弟出生了,與姊姊性別不同,發展也不一樣。


而且正巧姊姊喜歡的、擅長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


運動細胞一向沒有姊姊好,膽子沒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


雖然這些都是世俗賦予男生「應該」要有的性格特質,我的想法還是一樣,基因遺傳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硬要將制式想法加諸於孩子,可能我們還沒改變他,就已經先毀了他的自信心。


從小姊弟倆玩玩具,我從不對玩具歸類性別--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


玩具只分喜歡不喜歡,不分男生女生。


可是,如果您家有個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為她們穿衣服、脫衣服、選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嗎?


如果您介意的話,也千萬隱藏您那嫌棄「孩子所愛」的態度。


父母厭惡、嫌棄、嘲諷、貶低孩子喜歡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殺傷力。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


但往往是,孩子根本還沒走穩,就被父母絆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當口,幼稚園中班年紀的兒子把我拉到一旁說:「我想買那個娃娃,可是爸爸說男生不能玩;

 

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會生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未來,太過擔心。


以為小時候愛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會娘娘腔。


以為小時候不喜歡洗澡的孩子,以後就會臭死。


以為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女生,長大後就會嫁不出去。


以為…… 父母太多所謂的「以為」,其實多數都是過渡現象,都是庸人自擾。


而父母如果又拿這些「以為」的壓力來限制孩子,有時候,它反而成為扼殺孩子天生的興趣、專長和自信心的幫手。


五歲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兒,十一歲時已經懂得打扮自己。


三歲不愛好運動的兒子,八歲時是全年級的跑步高手。


這個夏天,我和女兒才為了她要不要買比基尼泳衣而爭吵。


別誤會媽媽老古板--是我說好看要買,她卻說如果我買了她也不會穿。


其實她是不瞭解媽媽的自我補償心理:媽媽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兒穿也可以過過癮啊。


不久前逛街,兒子大概看到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對我說:「媽媽,妳還記得那些大眼娃娃嗎?她們好自以為是哦!

 

我從前怎麼那麼喜歡,好好笑。」


他對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


尤其那些沒有一定對錯標準的事,不要亂下斷語。


女兒和兒子,性別雖然不同。


但在我的心裡,不論是教養的態度、價值觀的傳遞、未來的期望和對他們的祝福,永遠都在同一個天平之上--


他們都是媽媽和爸爸永遠的寶貝。


幫孩子做公關


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


不!我沒有。


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


特意買很多嗎?

 

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


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


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


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


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


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


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


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


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


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


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


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

 

真有這麼好騙?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


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


他們就是打心裡相信,毫無懷疑。


說真的,我哪裡會知道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種直覺:當姊姊親弟弟的那一剎那,她心裡很在意那個禮物嗎?


我一點也不覺得。


對老大來說,眼前這個小不拉嘰、活生生的小東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貴的禮物。


如果我現在要生第三個孩子,這個「小嬰兒買禮物」的動作我還是會做。


即使小學中高年級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嬰兒不會買禮物又怎樣,我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接到禮物時的表情。


只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就夠了。


現在,姊姊都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她總是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

 

弟弟好小,妳抱著他喝妳的奶,我也有喝過妳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的模樣。

 

不到三歲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


如果時光可以倒回--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


「媽媽愛妳,永遠不改變。」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

 

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

 

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


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


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

 

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


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


「真有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


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


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


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

 

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


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


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


「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


弟弟呢?

 

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


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


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

 

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


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


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


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


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


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


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


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

 

我打死不做。


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


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

 

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


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


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


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


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


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


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


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


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


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


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


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


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


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

 

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


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


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


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


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


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TV2peqTSU9EuukLQc0c/article?mid=49417next=49052&l=f&fid=6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3 17:34 , Processed in 0.11719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