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6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叔本華論讀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0 10:4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7-12 00:33 編輯

叔本華論讀書



富翁闊佬在顯露出他的愚昧無知時,常會格外令人鄙視。

 

而窮人終日操勞,沒有深思幽想的餘閒,顯出無知是不足為奇的。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富裕階層中的粗俗愚蠢者醉生夢死,恣情享樂,像禽獸一樣活著。

 

如果他們善於利用自己的財富和時間的話,本來可以做出一些很有價值的事情。

 

 

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循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劃。

 

我們自己的思維在讀書時大部分停止了,因此會有輕鬆的感覺。

但就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了他人思緒馳騁的運動場了。

 

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在讀書的人,雖然可以借此寬鬆腦筋,卻漸漸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時常騎馬的人漸漸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

 

有許多學者就是這樣,讀書太多反而變得愚蠢。

 

經常讀書,稍有空閒就讀書,這種做法比體力勞動更容易令人思維麻痹,因為我們在幹體力活時還可以沉湎於自己的遐想,一條彈簧在久受外力的壓迫之後會失去彈性,同樣,我們的頭腦如果經常處在他人的思想影響之下,也會失去自己的活力。

 

又譬如食物能夠滋養身體,但吃得過多,反使胃腸受累,損害健康;

 

而我們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攝取過多,也是有害無益的。

 

讀書越多,使你的頭腦就像一塊重重疊疊書寫的黑板,每一篇讀過的東西能夠留存的越少。

 

讀書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領神會,得到的淺薄印象往往稍縱即逝。

 

就像我們所攝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夠被身體吸收,精神食糧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為大腦的營養。

 

況且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跡: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見了什麼,則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

 

 

作家們各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例如雄辯、豪放、華麗、優雅、簡潔、純樸、輕快、詼諧,精闢等等,並非閱讀他們的作品就可以學到這些優點。

 

但如果我們生來具有這方面的天賦,也許可因讀書而受到啟迪。

 

看到別人的榜樣而善於學習運用,我們才能獲得同樣的才幹。

 

這樣的讀書,能引導我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寫作的能力,但具有這方面的天賦是一個先決條件。

 

否則我們在讀書中除了學到一些陳詞濫調,別無益處,只能成為淺薄的模仿者而已。

 

 

如同地層依次保存著古代的生物一樣,圖書館的書架上也保存著歷代的古書。

 

後者與前者一樣,在其當時,都是生氣勃勃,大有作為的,現在則成為化石,死氣沉沉,只有考古學家還有興致玩賞。

 

 

據赫魯多特斯說,色爾澤克斯在望著自己漫無邊際的龐大軍隊時掉下了眼淚,因為他想到百年之後,這些人將蕩然無存。

 

如果想到堆積如山的流行圖書在十年之後沒有一本被人閱讀,不也應該落幾滴眼淚嗎?

 

 

文藝界的情況與人世間相同:無論你向社會的哪一個角落望去,都會看到無數愚民像蒼蠅似的攢動,追汙逐垢,在文藝界中,也有無數壞書,像蓬勃滋生的野草傷害五穀。

 

這些書原是為貪圖金錢、企求官職而寫作的,卻使讀者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因此,它們不但無益,而且為害甚大。

 

現在的圖書氾濫成災,十分之九是以騙錢為目的,作者、評論家和出版商同流合污,朋比為奸。

 

許多文人非常狡猾,不是引導讀者追求高尚的趣味和修養,而是引誘他們以讀新書為時髦,好在交際場中賣弄學識。

 

諸如斯平德勒、布林沃、尤金?休等人,都因善於投機而名噪一時。

 

無論何時,都會出現很多這樣的通俗作品,卻使讀者倒了黴,他們把閱讀這些庸俗作家的最新著作當作自己的義務,而不去閱讀古今中外為數不多的傑作--其中那些每天出版的通俗刊物尤為缺德,偷偷奪去了世人寶貴的光陰,使他們無暇顧及真正有益於修養的作品。

 

因此,對於善於讀書的人,決不濫讀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即使是時下正享盛名,大受歡迎的書,如一年數版的政治、宗教小冊子、小說、詩歌等,也切勿貿然拿來就讀。

 

要知道,為愚民而寫作的人反而常會大受歡迎,不如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專心一致地閱讀古今中外出類拔萃的名著,這些書才使人開券有益。

 

壞書是靈魂的毒藥,讀得越少越好,而好書則多多益善。

 

因為一般人通常唯讀最新的出版物,而不讀各個時代最傑出的作品,所以作家也就拘囿在流行思潮的小範圍中,時代也就在自己的泥濘中越陷越深了。

 

不讀壞書,是讀好書的一個條件:因為人生短促,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一般人都喜歡讀那些介紹或評論古今大思想家的書,卻不去閱讀原著,因為他們習慣於閱讀新出版的東西,又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覺得現今庸人的淺薄平淡的語言比偉人的思想更容易理解。

 

我很幸運,在童年時就讀到了施萊格爾美妙的警句,並把它奉為圭臬: 

 

"你要常讀古書,讀古人的原著.今人對他們的論述沒有多大意義。"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從一個模子裡鑄出來的,彼此多麼相似。

 

他們在同一個時期產生的思想幾乎完全一樣,而他們的意見又是同樣的鄙俗。

 

庸人所寫的劣作,只要是新出版的,自會有愚蠢的人們愛讀,而寧願把大思想家的名著束之高閣。

 

平凡的作品像蒼蠅一樣每天在繁衍,人們只因為它油墨未幹而爭先閱讀,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

 

這些無價值的東西在幾年之後必然被淘汰,實際上它一出世就應該被遺棄,只能作為後人助談的笑料。

 

無論什麼時代,都存在著互不相干的兩種文藝,一種是真實的,另一種虛有其表。

 

前者是由為科學或文學而生活的人所創造的不朽之作,他們的工作是嚴肅而深刻的,然而非常緩慢,歐洲在一個世紀中所產生的這樣的作品不超過十部。

 

另一種是靠科學或文學而謀生的人編造出來的,他們振筆疾書,在鼓噪頌揚聲中每年有無數作品上市。

 

可是數年之後,不免產生疑問:它們顯赫的聲譽如今安在?它們本身又消失到哪裡去了?

 

因此我們可以把前者稱為不朽的文藝,而後者是應景之作。

 

 

買書後又能一絲不苟地閱讀,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買而不讀,讀而不精。

 

要求讀書人記住他所讀過的一切東西,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的荒謬。

 

人靠進食維持物質生活,又通過閱讀過著精神生活。

 

然而身體只吸收能夠同化的食物,同樣,讀者也只能記住他所感興趣的東西,也就是符合他的思想體系或生活目標的東西。

 

當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但只有很少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沒有思想體系,就不能對事物作出明智的評價,他們讀書也必然徒勞無益,毫無主見。)

 

"溫習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書都應該立即再讀一遍。

 

一方面因為再次閱讀能使你更清楚地瞭解書中發生的各種事情之間的聯繫,知其結尾,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開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閱讀時你會有不同的心情,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照明中觀察同一件東西。

 

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動的精華,如果作者是一個偉人,那麼他的作品能大致體現他的生活,並常常能比實際生活包含更豐富的內容。

 

(二流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的,因為這也是他思想活動的精華,是他全部思維和研究的成果,我們也不妨閱讀一些。)

 

崇高的精神生活使我漸漸達到一種境界,不再從與他人的應酬交往中尋求樂趣,而幾乎完全潛心于書本之中。

 

沒有別的事情能比閱讀古人的名著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精神上的樂趣,這樣的書即使唯讀半小時,也會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剛強,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

 

這是由於古代語言的優美,還是因為偉人的品性使其作品經古常新?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文藝界有兩種歷史:

 

一種是政治的,另一種是文學和藝術的。

 

前者是意志的歷史,其內容是可怕的,無非是恐怖、受難、欺詐和殺戮等等。

 

後者是睿智的歷史,其內容是歡愉明快的,即使在描寫人類的迷誤時也令人神往。

 

哲學是這種文藝的重要分支,又是其基礎,它的影響廣泛,但又是緩慢地產生作用。

 

 

我很希望有人來寫一部悲劇性的文學史,揭示出許多國家對於自己民族的大文豪和大藝術家雖然無不引以為榮,但在他們活著時,卻百般殘害虐待他們;

 

揭示出在所有國家和任何時代裡,真和善對邪惡進行著不知疲倦的無休止的鬥爭;

 

他要揭示出在藝術的各個領域裡,除了少數幸運者,人類的英華巨擘幾乎都得遭災罹難,他們貧寒困苦,命乖運蹇,而榮華富貴則為庸碌鄙俗者所享有。

 

他們就像《創世紀》中的以掃,以掃外出為父親打獵時,雅各卻穿了以掃的衣服,在家裡接受父親的祝福。

 

然而人類的巨匠大師們不屈不撓,繼續奮鬥,終能完成其事業,光耀史冊。


 

引用:http://www.i170.com/article/66463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9 05:34 , Processed in 0.0937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