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8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台秘要 卷十八 腳氣論二十三首43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7 15:4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台秘要 卷十八 腳氣論二十三首438

 

《千金》論曰∶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

 

自永嘉南度,衣纓士人多有遭者。

 

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

 

晉朝仕望,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

 

又宋、齊之間、有釋門僧深,師仰道人,述支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

 

其腳弱一方,近百馀首。

 

魏、周之世,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 ,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關西、河北之人,不識此病。

 

自聖唐開辟,六合無外,南極之地,襟帶是重,爪牙之寄,作鎮於彼,不襲水土,往者皆遭。

 

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

 

然此病初得,即先從腳起,因即胫腫,時人號為腳氣。

 

深師雲腳弱者,即其義也。

 

深師述支法存,所用水平山敷施連、範祖耀、黃素等諸家療腳弱方,凡八千馀條,皆是精要。

 

學者尋覽,頗覺繁重,正是方集耳。

 

卒欲救急,莫測指南。

 

今取其所經用灼然有效者,以備倉卒,馀者不復具述。

 

論何以得之於腳∶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也?答曰∶夫人有五藏,心、肺二藏,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腎、肝與脾三藏,經絡所起在足十指。

 

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久而不差,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微時不覺,痼滯乃知。

 

經雲次傳、間傳是也。

 

論得已便令人覺否∶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

 

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覺,會因他病一度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不起,方乃覺之。

 

諸小庸醫,皆不識此疾,謾作馀病療之,莫不盡斃。

 

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

 

始起甚微,食飲嬉戲,氣力如故,唯卒起腳屈弱不能動,有此為異耳。

 

黃帝雲緩風、濕痹是也。

 

論風毒相貌∶夫有腳氣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

 

又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腹痛下痢,或大小便澀秘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忘,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腳胫腫,或不腫,或勅鯨頑痹,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攣急,或少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亦雲風毒腳氣之候也。

 

其候難知。

 

當須細意察之,不爾必失其機要,一朝病成,難可以理,婦人亦爾。

 

又有婦人産後,春夏取涼,多中此毒,宜深慎之。

 

其熱悶掣 ,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

 

又但覺臍下冷痞, 然不快,兼小便淋瀝,不同生平,即是腳氣之候。

 

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

 

論得之所由∶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襪,當風取涼,皆成腳氣。

 

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則熱濕之氣蒸入經絡,病發必熱四肢酸疼煩悶。

 

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

 

若當風取涼得之者,病發則皮肉頑痹,諸處俽動,漸漸向頭。

 

凡常之日,忽然暴熱,人皆不能忍,得者當於此時,必不得頓取於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復不得受之,皆生病也。

 

世有勤功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也。

 

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擊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跌,或先中膝以下踹胫表裏者。

 

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服發也。

 

黃帝雲當風取涼,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論冷熱不同∶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故有表裏冷熱。

 

冷熱不同。

 

熱者療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

 

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痹。

 

論須療緩急∶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療之,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日必死,不可不急療也。

 

但看心下急則氣喘不停,或白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皆死也。

 

論脈候法∶凡腳氣雖復,診候多塗,而三部之脈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

 

其逆四時者勿治,馀如脈經所說,此中不復具載。

 

其人本黑瘦者易治,本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

 

黑人耐風濕,赤白不耐風,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疾至深難已也。

 

論腫不腫∶凡有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他病發動,療之得差。

 

後直患嘔吐,而復腳弱,馀為診之,乃告為腳氣。

 

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不肯服湯。

 

馀醫以為石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

 

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有腫者,亦有不腫者。

 

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

 

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

 

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

 

論須慎不須慎∶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嘔、酥油、乳糜、豬、雞、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並切禁,不得犯之,並忌大怒。

 

唯得食粳米、梁米、粟米、醬、豉、蔥、韭、薤、椒、薑、橘皮。

 

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醋之食,犯之者皆不可差。

 

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

 

論善能療者幾日可差∶凡腳氣病,枉死者衆,略而言之有三種。

 

一覺之傷晚,二驕狠恣傲,三狐疑不決。

 

此之三種,正當枉死之色,世間雖有良醫,而病人有性靈,堪受入者更復? C故雖有骐骥而不遇伯樂,雖有尼父而人莫之師。

 

其為枉橫,亦猶此也。

 

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馀療之,不過十日,可得永差矣。

 

若無受入性者,亦不須為療,縱令療之,恐無差日也。

 

非但腳氣,諸病皆然,良藥善言,觸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

 

法為信者施,不為疑者說。

 

(出第七卷中。)

 

《病源》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也。

 

得此病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病,而忽得之,或因衆病後得之。

 

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胫 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俇疼,或緩縱不隨,或攣急,或有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於踹腸,徑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心忪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語言錯亂,有善妄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愦者。

 

此皆病之證也,若療之緩,便上入腹。

 

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

 

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月。

 

初得此病,便宜速療之,不同常病也。

 

病既入藏,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

 

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

 

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術四兩。

 

若脈轉 而緊,宜服竹瀝湯。

 

若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

 

此皆多是因虛而得之。

 

若大虛乏短氣,可間服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之。

 

若未愈,更服竹瀝湯。

 

若病人脈浮大而緊 ,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

 

脈或沈細而 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

 

浮大者,病在外;沈細者,病在內,療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

 

其形右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

 

如此之脈,急服竹瀝湯,日服一劑,湯勢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空無湯也。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

 

此湯竹瀝多,服之皆須熱服之。

 

不熱,辄停在胸膈,更為人患。

 

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脹滿者,可作大鼈甲湯下之。

 

湯勢盡而不得下者,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辄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

 

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腑藏,腑藏受邪,氣便喘滿。

 

以其病從腳起,故名腳氣。

 

其湯熨 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坐,兩足長舒,自縱身,內氣向下,使心內氣(一作柔)和適散,然後屈一足,安膝下,努,長舒一足,仰取指向上,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

 

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

 

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痹,日日漸損。

 

又雲∶覆臥傍視,內踵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腳痹弱。

 

又雲∶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

 

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手挽足踏,一時取勢。

 

手足用力,逆氣向下三七,不失氣數尋。

 

去腎中冷氣,膝冷腳疼。

 

又雲∶一足屈之,足指仰,俟急,一足安膝頭。

 

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

 

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

 

去膝痹疼急。

 

又雲∶一足踏地,一足向後,將足解溪安侶上,急努兩手,偏相向後,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

 

去足疼痛,痹急腰痛。

 

(出第十三卷中。)

 

、吳氏竅尋蘇長史、唐侍中、徐王等腳氣方,身經自患三、二十年,各序氣論,皆有道理,具述灸穴,備說醫方,鹹言總試,但有效驗,比來傳用,實愈非虛。

 

今撰此三本,勒為二卷。

 

色類同者,編次寫之,仍以朱題蘇、唐、徐姓號,各於方論下,傳之門內,以救疾耳。

 

蘇長史論曰∶腳氣之為病,本因腎虛,多中肥溢肌膚者,無問男女。

 

若瘦而勞苦,肌膚薄實,皮膚厚緊者,縱患亦無死憂。

 

一差已後,又不可久立蒸濕等地,多飲酒食嘔,心情憂愦,亦使發動。

 

晉宋以前,名為緩風。

 

古來無腳氣名,後以病從腳起,初發因腫滿,故名腳氣也。

 

又有不腫而緩弱,行卒屈倒,漸至不仁,毒氣上陰,攻心便死,急不旋踵,寬延歲月耳。

 

然則緩風毒氣,得其總稱矣。

 

近來諸醫,多宗《小品》所說,粗為詳悉,而因循舊貫,頗為膠柱。

 

《肘後》單略,時有可依。

 

《集驗》亦遵《小品》、胡洽、陶公,微在梗概,並非身以經患,不能原始要終也,今略述病有數種,形證不同,一人經病三十年中便數發,每發差異,為療亦殊。

 

前用經效,後用便增,一旬之內,變候不等,未能深達,往往致斃,固不可先方救後發也。

 

鄙年二十許時,因丁憂得此病,三十年中,已經六七度發,每發幾死,後發時大況雖同,三分論之,二分有異,依舊有差方療,不復有效,更張乃瘳耳。

 

一分同者,毒氣定後,手足緩弱,頑痹不仁,服側子金牙酒,往往得差。

 

此酒腳氣之要也,馀無以加。

 

痿蹶不能動者服之。

 

指期取起二分異者,毒氣入腹,冷熱不同,已經投藥,虛實亦異,或補或瀉,須臨 時變革也。

 

按《小品》、《集驗》,腳氣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沈緊為次,洪數者為下。

 

自三十年,凡見得此病者,脈沈緊者多死,洪數者並生,緩者不療自差。

 

大況如此。

 

療之違法,雖輕亦殆;療之得理,雖重可生也。

 

凡腳氣為疾,不同馀病,風毒不退,未宜停藥。

 

此見病者皆以輕疾致斃,或以病小側言疾自愈,廢藥不服,或已服藥而患未退,諸藥病相違,乃改為他療,皆自取危殆。

 

如之何?略述所知,以示同病者。

 

蘇凡腳氣病多以春未夏初發動,得之皆因熱蒸情地憂愦,春發如輕,夏發更重,入秋少輕,至冬自歇,大約如此。

 

亦時有異於此候者。

 

近入京以來,見在室女及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以為他病,皆錯療之,多有死者。

 

風氣毒行,天下遍有,非獨江嶺間也。

 

既婦人亦病,又非由腎虛而得。

 

卑濕之土,斯病尤衆,不為此療,? 熒它h,深用哀悼,無如之何。

 

夫療腳氣者,須順四時,春秋二時,宜兼補瀉,夏時疾盛,專須汗利,十月以後,乃用補藥,雖小小變通,終不越此法。

 

或有凡人曾以夏時見患汗利得差,冬時遇病還令汗利;冬時見患用補藥得除,夏時遇病還用補藥,此並下愚,專固同之。

 

醫者雖懷濟物之心,翻有致死之效,既未深達,以何差療?又如野葛救饑人乎?今錄此方,並經試驗,患者披覽,當狀自療,必有驗效,殊勝庸醫也。

 

幸當傳之,以濟危殆矣。

 

蘇凡腳氣病雖苦虛羸,要不可補之,補藥唯宜冬月酒中用之。

 

丸散亦不可補,服之胪脹,非瀉不差。

 

唯昆布丸用葶苈子、大黃乃佳耳。

 

庸醫多不曉此,謂為腎虛多將補藥,有不經劑而斃也。

 

古方多用風引續命湯療之,猶十愈一二,若氣毒少而風多者。

 

若以療腳氣。

 

法用療風,則十愈八、九矣。

 

如當病用藥,終無不差,腳氣非死病。

 

若不肯療,蓋自取死,非病能殺人也。

 

若在遠無藥物處,病毒深,非灸不能差病者不論耳。

 

中華足藥,病不肯療而致死者,深可痛哉 蘇夫腳氣病不可常服補藥,補藥多令鼓脹緊實,難救了。

 

每月之中,須五、六度行利為佳。

 

縱常服藥,時時取利,亦宜時取汗,當候冷熱,隨時消息,不可專一法。

 

覺熱煩口乾,頭嘔熱悶,即須取冷;覺頑痹不仁,身體強屈冷疼者,便暖將息。

 

此並可解,尋常飲酒,作豉酒服之,大辟風濕,兼利腰腳,晝日莫多臥,須力遨遊,舒暢情性,以勿睡也。

 

蘇諸毒氣所攻,攻內則心急悶,不療至死。

 

若攻外毒出皮膚則不仁,不仁者膏摩之差。

 

若未出皮膚,在榮衛刺痛者,隨痛處急宜灸三、五炷即差,不必要在孔穴也。

 

遠方無藥物處,急宜灸之。

 

腹背手足諸要穴,皆能療此病。

 

縱明堂無正文,但隨所苦,火艾徹處,痛便消散。

 

此不可不知也。

 

又候灸瘡差後,瘢色赤白,平復如本,則風毒盡矣。

 

若色青黑者,風毒未盡,仍灸勿止,待肢體輕乃休矣。

 

蘇療腳氣不可全補,當依前論,隨四時候病虛實療之,常宜食犢肉、犢蹄、鲫魚、鳢魚、豬、兔肉、蔥、芥、薤、 等菜、豬肝。

 

食法,先湯中浸之,使才熟作脔切,以醬汁和水,並著一抄米薑椒,煮令極熟。

 

每食下飯,大補益,消得腳氣,生薑、蒜、豉當食大佳。

 

不宜食嘔及羊肉、蘿蔔、蔓菁、韭,酒醉房室,久立冷濕,船行水氣,夏月屋中濕氣、熱氣,勞劇、哭泣、憂愦,如此等類,好使氣發也。

 

初以微發,即服煮散以壓之。

 

服煮散不必日別二、三服,量病輕重,日一服,或二日一服,以攘毒耳。

 

若毒氣盛,非煮散所能救者,急服麻黃等湯也。

 

毒氣既退,唯苦頑痹,兩腳緩弱,十月服側子酒,不至三劑,皆即能行。

 

蘇凡腳氣復發,或似石發,惡寒壯熱,頭痛手足冷,或似瘧發,發作有時,又似傷寒,脈甚洪急。

 

七日以後,壯熱既定,則腳氣狀見也。

 

冷毒盛脹,即服金牙酒;熱盛脹,即服紫雪。

 

平平脹者,單用槟榔飲子亦差。

 

患腳氣人,遠行在家,常有金牙、紫雪,不虞病發,便能起死,諸大湯藥,卒求難濟。

 

蘇凡腳氣虛病,猛在皮膚,毒未入者,可服三、五劑,大、小竹瀝湯,唯宜多熱者,大、小續命湯,時宜可用,不宜多至十劑也。

 

石斛酒及鍾乳酒,惡於側子,而傷緩鈍小。

 

石斛散及鍾乳散,宜多冷者,猶不如側子酒中加鍾乳一、二十兩、白石英一、二斤,合漬服之,其力數倍。

 

兩腳緩弱者服之,百日皆起行。

 

消息腳氣法,依此消息,必得氣愈。

 

第一忌嗔,嗔即心腹煩,煩即腳氣發。

 

第二忌大語,大語即損肺,肺損亦發動。

 

又不得露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腳,腳胫尤不宜冷,雖暑月常須著綿褲,至冬寒倍令兩胫溫暖,微有汗是大佳。

 

依此將息,氣漸薄損。

 

每至醜寅日,割手足爪甲,醜日指,寅日足。

 

亦宜十二日一度,割少侵肉去氣。

 

又數須用梳攏頭,每梳欲得一百馀梳,亦大去氣。

 

每旦長展腳坐,手攀腳七度,虛攀一度,令手著腳指,漸至腳心,腳極踏,手極攀,每日如此,腳氣亦不傷人。

 

唐若頭嘔及項,少似熱氣上,即露背膊取冷,勿使腰腎冷;其背膊冷,極厚著衣,須如此姑息必漸差。

 

若不解將息,立見危殆困笃,轉加易發,致損性命。

 

洗嘔及腳,皆須熱湯,小添冷水洗之。

 

又不得食酸飯,不用乘馬。

 

若能步行勞筋力,其腳氣自然漸差。

 

唐凡腳氣病人,不能永差。

 

至春夏還復發動,夏時腠理開不宜臥睡,睡覺令人按 ,勿使邪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邪法也。

 

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五百步,罷倦便止,此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

 

(出上卷中。)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8 11:49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